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启2006 > 第8章 第 8 章

重启2006 第8章 第 8 章

作者:婉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13:34:59 来源:文学城

清晨五点半,天色尚未完全透亮,李铭已经坐在书桌前,就着那盏昏黄台灯的最后光亮,默写着他早已烂熟于心的古诗词。笔尖在粗糙的草稿纸上沙沙移动,字迹工整而稳定,不像一个月前那般带着孤注一掷的焦躁。父亲李建华那晚推门送来的牛奶,母亲清晨悄悄放在桌上的葱花饼,还有陈老师笔记里那些红笔标注的“诀窍”,如同细密的丝线,将他一度濒临崩断的神经,悄然缝合,注入了一种更为坚韧沉静的力量。

今天是中考第一天。

饭桌上的气氛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安静。母亲王秀芹不停地给他碗里夹着刚煎好的荷包蛋,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只化作一句:“铭铭,别紧张,好好考。”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父亲李建华依旧沉默地喝着稀饭,但在李铭放下碗准备起身时,他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而短促:“看着点时间。”目光与李铭接触了一瞬,很快移开,那里面的情绪复杂难辨,有关切,有期望,或许,还有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被儿子近一个月来的蜕变所悄然点燃的微光。

李铭背上洗得发白的书包,应了一声:“知道了,爸。”推开那扇熟悉的、吱呀作响的绿色木门,走了出去。门外,是2006年六月的清晨,微风带着夏日初临的温热,拂过脸颊。他深吸一口气,迈步汇入街上逐渐增多的人流,走向那个决定无数人命运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中考考场。

县一中的考点外,早已人山人海。焦急叮嘱的家长,三五成群互相打气或临阵磨枪的学生,维持秩序的老师……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无形的、令人心跳加速的紧绷感。李铭穿过人群,表情平静。他找到了自己的考场和座位,靠窗,阳光恰好被高大的梧桐树遮去大半,留下斑驳摇曳的光影。

铃声响起,尖锐而具有穿透力,瞬间攫住了考场内每一个人的心神。监考老师面色严肃地宣读考场规则,然后,试卷如同命运的判书,一列列传递下来。

手指触碰到冰凉的试卷纸张,李铭的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了一瞬。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底已是一片沉静。前世商场谈判桌上锻炼出的镇定,与今生数月苦修积累的底气,在这一刻交融。

语文,是他的第一关。

前面的基础题,他做得稳健而迅速。那些反复背诵、默写了无数遍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此刻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听从调遣。文言文阅读,选材陌生,但他凭借陈老师强调的“语境推断”和“语法分析”,层层剥笋,理解文意并未遇到太大阻碍。他甚至有余暇去品味文中某个虚词运用的精妙之处,这种感觉,是前世那个挣扎在及格线上的他,从未体验过的踏实与从容。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最后的作文。

题目跃入眼帘——《未来》。

很宽泛,也很容易流于空泛。考场里立刻响起了一片细微的骚动,有人欣喜,有人皱眉。

李铭握着笔,指尖微微用力。一瞬间,无数的画面和信息碎片在他脑中奔腾呼啸——不是前世落魄街头的悔恨,而是那些他曾亲眼见证、亲身经历,却属于“未来”的景象:高速飞驰的高铁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方寸之间的智能手机汇聚了整个世界,指尖轻点,商品便能送到家门口,信息如洪流般冲刷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对于2006年的初中生而言,或许是天方夜谭,但对他,却是真切存在过的过去。

他能写吗?敢写吗?

写出来,会是被视为天才的预见,还是疯子般的呓语?

笔尖悬在作文格的上方,迟迟没有落下。汗水从额角渗出。他知道,稳妥的做法是写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谈理想,谈奋斗,谈科技进步,引用几个爱迪生、居里夫人的例子,确保一个安全且不会太低的分数。

但……“换一种活法”的誓言在耳边回响。仅仅是安全,就够了吗?

他想起陈老师曾说过:“文章贵在真,贵在新。真情实感,哪怕稚嫩,也动人;新奇视角,哪怕冒险,也难忘。”

一股冲动,混合着重生者独有的“作弊”般的底气,在他胸中涌动。他不再犹豫。

笔尖落下,标题工整:《未来,触手可及》。

他没有空谈概念,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细微的切入点——从“沟通”方式的变迁切入。他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远隔千山的亲人,不仅能瞬间听到彼此的声音,还能通过一个小小的屏幕,清晰地看到对方的笑脸;人们不再需要携带厚重的书籍,所有的知识、娱乐,都能储存在一个巴掌大的设备里,随时随地获取;甚至,购买心仪的物品,也不再需要穿梭于拥挤的商场,只需轻轻点击,便能等待它来到身边……

他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笔触,避免使用过于超前的专业术语(如“智能手机”、“4G网络”、“电商平台”),而是用形象化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去勾勒那些画面。他写道:“或许有一天,沟通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天涯若比邻不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知识的海洋将汇聚于方寸之间,任我们遨游;生活的便利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被极大地削弱……”

他尽力让文字停留在“大胆想象”的范畴,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细节的确信,对趋势的把握,却远超一个普通初中生的视野。文笔或许还带着少年的青涩,但视野的宽度与笃定感,却隐隐透出一种令人心惊的成熟。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轻轻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缝隙,在他摊开的试卷上跳跃。他不知道自己这篇“超前”的作文会迎来怎样的评判,但他不后悔。这不仅仅是一篇考试作文,更是他对自己重生归来,决心拥抱并改变那个“未来”的一次无声宣言。

接下来的数学、英语、理综……李铭如同一个沉稳的老兵,穿行于知识的丛林。他不再仅仅依赖脑海中那些模糊的“预知”(事实上,除了极少数印象深刻的大题轮廓,大部分细节早已湮没在时光里),更多的是调动起这数月来,通过近乎残酷的自律和陈老师的悉心指点,重新构建、夯实的知识体系与解题能力。

遇到熟悉的题型,他心中微定,笔下流畅;遇到完全陌生的“拦路虎”,他也不慌不乱,仔细审题,尝试运用不同的定理公式去拆解、去试探。那种凭借自身力量,一步步剖析难题,最终找到钥匙、豁然开朗的感觉,带来一种远非“知道答案”可比拟的充盈与成就感。

数学考试的最后一道压轴题,图形复杂,条件隐蔽。考场里弥漫着焦灼的叹息声。李铭凝视着图形,脑中飞快闪过陈老师笔记里关于辅助线添加的几种“**型”思路。他尝试着连接两个看似无关的点,一条辅助线划下,整个图形的脉络仿佛瞬间清晰起来!后续的证明步骤水到渠成。当他写下“证明完毕”四个字时,内心一片澄澈平静。

理综考试,一道结合了浮力与压强的物理题难住了不少人。李铭记起陈老师强调的“模型化”思想,将复杂的装置抽象成简单的物理模型,再代入公式计算,果然迎刃而解。

每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他平静地交卷,走出考场,穿过或兴奋讨论、或沮丧哀嚎的人群。张浩几次想拉着他对着答案,都被他微笑着摇头拒绝。他不想让考后的情绪影响接下来的状态。

父亲李建华依旧沉默,但李铭注意到,这几天晚饭时,桌上总会多一碟他喜欢吃的炒肉丝,或者一碗母亲特意熬的、放了百合的绿豆汤。父亲喝酒的频率,似乎也降低了一些。这些无声的变化,像涓涓细流,温暖着他征战归来后略显疲惫的心。

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声,格外悠长,仿佛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李铭放下笔,看着被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试卷被收走,心中没有预想中的狂喜或空虚,只有一种浪潮退去后的平静与释然。他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汗水、泪水、深夜的孤灯、父母的期盼、老师的扶持、还有那些质疑与嘲讽……都凝聚在了这薄薄的几张答题卡上。

他站起身,随着人流走出考场。六月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校园里高大的白杨树叶片油亮,在风中哗哗作响,像是在为这些刚刚结束人生第一场重大战役的少年们鼓掌。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混合着青草和阳光味道的空气,脚步轻松地走向校门。他知道,一个阶段结束了。但人生的答卷,远未到最终评判的时刻。考试的分数,即将揭晓。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它能否承载起他这数月来的全部努力,能否兑现他对父母、对陈老师,更是对自己许下的诺言?

站在熙熙攘攘的校门口,李铭眯着眼,望向远处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的城市轮廓。一个新的、更大的世界,正在那光芒之后,若隐若现地等待着他。而通往那个世界的第一道门,能否顺利开启,答案,就封存在那即将被启封的档案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