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斌的音频如同在专案组内部投下了一枚精神炸弹。副市长与神秘犯罪组织可能存在的牵连,让案情的性质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不再是简单的复仇或社会性“审判”,而是可能触及权力核心的、更为黑暗的阴谋。
技术队对音频的初步鉴定结果显示,姜斌的声音片段真实性极高,背景噪音也与姜斌办公室环境吻合。那个年轻男性的声音无法识别,发送音频的号码是未经实名的黑卡,信号源在城东一片人员复杂的区域消失。
“立刻申请对姜斌的监听和全面布控!同时,准备材料,我必须立刻向局长和市委主要领导汇报!”陆见深感到事态已经超出了专案组能独立处理的范围,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然而,就在陆见深整理好材料,准备动身前往市局时,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副市长姜斌,在两名律师的陪同下,主动来到了市纪委,投案自首!
消息如同野火般在有限的范围内传开,引发了剧烈的震动。
姜斌自首了?!在音频曝光,警方即将对他采取行动的前夕?
专案组所有人都懵了。这完全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他自首了什么?”陆见深急切地询问赶来报信的林峻。
“据初步了解,”林峻语气带着难以置信,“他承认了当年在红星化工厂事故中存在渎职行为,隐瞒了周卫东提前预警的事实,并利用职权影响了事故调查方向。他还承认……与近期的一些‘不当信息传播’有关,但否认与任何暴力犯罪或恐怖活动有直接关联。”
渎职,信息传播?他轻描淡写地将自己与“余烬”的暴力切割开来!
“他在弃车保帅!”沈知意立刻反应过来,“‘建筑师’逼他现身,他就用自首的方式,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承认相对较轻的、已过追诉时效或证据相对明确的旧罪,撇清与当前恶性案件的关系!他在试图控制损失,将自己从‘余烬’的棋盘上摘出来!”
陆见深脸色铁青。姜斌这一手,打得他们措手不及。自首意味着案件管辖权的部分转移,纪委的介入会让调查程序变得更加复杂和漫长。而且,他主动承认部分罪行,反而可能形成一种“坦诚”的假象,干扰对更深层次罪行的追查。
“那个音频里的年轻人呢?他提到了‘老师’!”陆见深追问。
林峻摇头:“姜斌对此矢口否认,声称那段录音是伪造的,是有人故意陷害他。他宣称从未见过或指使过什么年轻人。”
僵局。关键的音频证据,因为另一当事人的缺失和姜斌的否认,证明力大打折扣。
“我们必须找到那个年轻人!”陆见深下令,“他就是连接姜斌与‘余烬’的关键活扣!”
市纪委的询问室内,气氛凝重。
姜斌穿着整洁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悔恨与疲惫,应对着纪委工作人员的询问。他逻辑清晰,对自己在红星化工厂事件中的责任供认不讳,言辞恳切,将一个因历史局限性和年轻时的“疏忽”而犯下错误的干部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对于“余烬”和相关案件,他表示“震惊和愤怒”,并坚决否认任何关联,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被人恶意抹黑和威胁。
他的表演几乎无懈可击。
陆见深和沈知意站在单向玻璃后,看着里面的姜斌。沈知意微微蹙着眉。
“他的情绪……太稳定了。”她低声对陆见深说,“一个刚刚自首、面临身败名裂甚至牢狱之灾的人,不应该如此……条理分明。他在背诵准备好的剧本。”
陆见深也有同感。姜斌的自首,不像走投无路的崩溃,更像是一场精心计算后的策略选择。
专案组对那个年轻声音的追查毫无进展,仿佛此人从未存在过。对姜斌的全面监控也未发现任何异常,他表现得如同一个真心悔过的忏悔者。
几天过去,案件似乎因为姜斌的自首而陷入了某种诡异的停滞。舆论在官方有意的引导下,开始聚焦于历史旧账的清算,对当前连环案件的关注度反而有所下降。
“建筑师”似乎安静了下来,没有再发布任何信息或发动新的攻击。
但这种平静,反而让陆见深和沈知意感到更加不安。
“他在等待什么?”沈知意站在白板前,看着上面姜斌的照片,以及旁边那个巨大的问号——“建筑师”。
“姜斌的自首,打断了他的节奏?还是……这本就是他计划的一部分?”陆见深沉思着。
就在这时,陆见深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新的匿名信息,只有简短的四个字:
【舞台已清。】
舞台已清?
陆见深和沈知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凛然。
姜斌的自首,难道就是“建筑师”所谓的“清理舞台”?他逼出姜斌,让这个“锈蚀”的符号暴露在阳光下,接受制度的审判(哪怕是不完全的),从而……为他真正的“终局”清除障碍?或者说,姜斌本身,也只是他宏大叙事中,一个需要被“展示”的零件?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姜斌的自首,非但不是结束,反而可能预示着,“建筑师”已经扫清了他认为的最后障碍,即将上演他准备已久的、真正的“终局”!
而他们,甚至连“终局”的舞台在哪里,都还不知道。
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他们仿佛能听到,命运齿轮在黑暗中缓缓咬合,走向未知终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