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仙侠玄幻 > 成为女帝只是修仙的第一步 > 第43章 工部新试

成为女帝只是修仙的第一步 第43章 工部新试

作者:飞翔的33 分类:仙侠玄幻 更新时间:2025-10-20 18:15:49 来源:文学城

琳帝二年的春风,裹挟着些许寒意与泥土复苏的气息,吹过西都的宫墙街巷。

紫光阁内的朝会散去不久,工部尚书赵衡便步履匆匆地赶往位于西都城西的“将作大监”衙署,眉宇间混杂着压力与一丝难掩的兴奋。

陛下昨日召见,虽未明言,但那关于制作一种名为“纸”的轻便书写材料的寥寥数语提示,如同在他心中点燃了一团火。

若能成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将作大监的工坊区域内,此刻正烟气缭绕,人声鼎沸。

赵衡径直来到一处新辟的、戒备森严的院落。院内垒起了数口大灶,铁锅沸腾,十几名精挑细选、签了死契的工匠正忙碌着。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草木灰与腐植混合的奇特气味。

“大人!”负责此项目的匠作丞见赵衡到来,连忙上前禀报,脸上带着汗水和焦虑,“依陛下所示思路,卑职等已试过楮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十余种材料,或蒸煮,或捶捣,再以清水漂洗,试图得其纤维……”

赵衡走近一口大缸,只见缸内浸泡着絮状物,色泽浑浊。“结果如何?”他沉声问道。

匠作丞苦笑一声,指着一旁堆积的“成果”:“大人请看,此乃用楮皮所制,晾干后虽能成片,但厚薄不均,质地酥脆,稍一用力便碎裂,无法书写。”

他又指向另一堆颜色更深的,“此乃用旧麻布捣烂所制,韧性稍好,但表面粗糙如砂纸,墨迹上去即刻晕染模糊,不堪使用。”

这时,一名年轻工匠端着一叠刚揭下来的、湿漉漉的薄片过来,不慎脚下一滑,薄片散落一地,大多当场断裂破碎。年轻工匠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地请罪。

赵衡摆了摆手,示意他起身,眉头紧锁。

他拿起一片尚未完全干透的“纸”,指尖传来一种粗糙而脆弱的感觉。

他知道,方向或许是对的,从废弃物中提取纤维的思路前所未有,但这其中的诀窍——

如何将纤维处理得更细腻均匀?如何让它们紧密交织成一张牢固的薄片?如何去除杂质使其易于书写?——却如同隔着一层迷雾。

“继续试!”赵衡语气坚决,“记录每一次用料配比、蒸煮火候、捶捣力度、漂洗次数!失败一次,就离成功近一步!所需物料,尽管向府库支取,但务必保密,此乃陛下亲点要务,不得外泄!”

他环视众工匠,“尔等皆是我工部栋梁,若能攻克此难关,本官必为尔等向陛下请功!”

工匠们齐声应诺,虽然疲惫,但眼中也燃着渴望。

他们深知,自己在参与一项可能改变天下的大事。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海州。

昔日炎国的海州军港,如今已挂上了大西的玄鸟旗帜。

港口内,不仅停泊着整编后的原炎国水师舰船,更有一片新辟的区域被重兵把守,栅栏高耸,哨塔林立,正是大西新建的“海州船厂”及毗邻的、更为神秘的“匠作监”分监。

时近黄昏,海风带着咸腥味吹拂。

一名看似普通老渔民打扮的人,蹲在距离船厂外围栅栏不远处的礁石上,慢条斯理地整理着渔网,浑浊的眼睛却似不经意地扫过栅栏内隐约可见的、正在铺设龙骨的巨大船架,以及更深处那些传来沉闷金属敲击声的工坊。

他是离国暗卫“海东青”的一名资深探子,代号“礁石”。

连续多日的观察,他已确认这船厂正在建造的舰船规制远超寻常,而那处匠作监,守卫尤其森严,连运送物资的车辆都要经过层层检查,里面定有惊天秘密。

他的目标,是设法接触到一个能从内部带出消息的人。

几日后,海州城内一家生意兴隆的酒肆“望海楼”。匠作监的一名中级工匠头目王老三,正与几个同乡在此饮酒。

王老三技术精湛,被选拔参与新式“火器”相关部件的打造,虽不知全貌,但也隐约感觉到所造之物非同小可,心中不免有些飘飘然,几杯酒下肚,话也多了起来。

“礁石”扮作行商,恰好坐在邻桌,看似独酌,实则将王老三的吹嘘之语尽收耳中。他不动声色,待王老三离席如厕时,也跟了出去,在僻静处“偶遇”。

“这位兄台,方才听您谈吐不凡,似是精通匠作之道?”礁石拱手搭讪,语气恭敬。

王老三见对方衣着体面,态度谦和,虚荣心得到满足,便含糊应道:“略懂一二,在官家工坊混口饭吃。”

礁石趁机低声道:“不瞒兄台,小弟乃江南商人,家族经营船运,近日想定制几件特殊船具,苦于找不到高手。兄台若肯指点一二,或引荐能工巧匠,必有重谢!”

说着,袖中滑出一锭足有十两的雪花银,悄无声息地塞入王老三手中。

王老三摸着沉甸甸的银子,心跳加速,但想到匠作监严苛的保密条令,还是犹豫道:“这个……官家规矩严,恐怕……”

礁石见状,又加了一把火:“兄台放心,绝非打探机密。只是寻常船具图纸,请兄台帮忙参详参详。若成,另有百两纹银奉上,权当酬劳。”

百两白银,相当于王老三数年俸禄。

巨大的诱惑面前,王老三的警惕心渐渐瓦解。他想着,只是看看图纸,不说监内之事,应该无妨吧?

他压低声音:“三日后,还是此时,此地再会。”

几乎在同一时间,大西北境,原炎国重镇云州。

李前以钦差身份,在此地整顿吏治、安抚新民已近一月。

刺史府衙内,灯火通明,李前正与几名新任命的州郡官员审核着积压的户籍田亩册簿。

这些都是归顺后的基础工作,繁琐却至关重要。

“大人,您看此处,”一名原炎国留任的户曹小吏指着册上一处数据,谨慎开口,“此乃云州郡上林县的田赋记录,其亩产数与缴纳粮赋数,按我……按前朝旧制折算,似乎对不上,差额虽小,但多个年份皆如此,下官觉得蹊跷。”

李前接过册子,仔细核对。他发现这小吏所指出的问题非常细微,若非精通算学且极其细心,很难察觉。

他不由得多看了这小吏一眼,只见其三十余岁年纪,面容朴实,眼神却透着精明。

“你叫什么名字?任何职?”李前问道。

“回大人,卑职张诚,原任云州郡户曹佐史,现……暂留原职听用。”张诚躬身回答,语气不卑不亢。

李前来了兴趣,又抽出几卷不同郡县的赋税、工程记录考他。

张诚均能迅速指出其中数据矛盾或不合逻辑之处,甚至能根据现有数据,推算出更合理的仓储容量或工程用料,其心算之快、对数字之敏感,令李前暗暗称奇。

“张佐史精通算术测量,实乃难得之才。”李前赞道,“如今大西新政,重视实务。似你这等人才,埋没于案牍之中,实在可惜。”

张诚苦笑一下:“大人过奖。前朝重文轻理,算术测量之术,被视为末流小道,卑职能在此位,已属侥幸。”

李前心中一动。陛下曾提及统一度量衡乃长远大计,正需此类精通实务计算的人才。

他将张诚的名字默默记下,准备在给陛下的奏报中特别提及此人。

或许,将来组建专司度量衡事务的衙门时,此人能派上大用场。

数日后,西都紫光阁。

赵衡呈上了关于造纸试验屡败但方向明确的奏报;

潜伏离国的密探也送回了关于离国细作活动加剧的警报,提及海州方向似有异动;

李前的奏报则安静地躺在案头,其中提到了云州小吏张诚之名。

林琳一份份翻阅着,目光沉静。

工部的挫折在她意料之中,离国的窥探更是常态,而李前奏报中那个不起眼的名字,却让她指尖微微停顿。

“造纸遇阻,需持续投入;间谍如蝇,防不胜防,然核心工艺需严控;至于人才……”她轻声自语,“度量衡之基,在于精算。此人,或可一用。”

她提起朱笔,在李前的奏报上批注:“张诚,着吏部留意考核,若才德兼备,可酌情擢升,以备后用。”

放下笔,她望向窗外。

春意渐浓,大西的根基,就在这日复一日的试验、防范、发掘与积累中,悄然生长。

前方的路依然漫长,但每一步,都需踏得坚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