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长河烬·清空玉 > 第29章 新雪

长河烬·清空玉 第29章 新雪

作者:娱舟溺星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03:24:42 来源:文学城

永毅二十九年的初雪,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细碎的雪沫子悄然覆盖了京城的大街小巷,掩去了去岁血与火的痕迹,仿佛要为这个历经创伤的帝国披上一件洁净的外衣。

然而,积雪之下,旧日的疮疤与新生的阵痛,仍在无声地蔓延。陆挽以生命换来的“新时代”,在希望与挑战并存的矛盾中,踉跄前行。

一、 新政维艰志未改

腊月廿三,小年。皇宫暖阁内,地龙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君臣之间那若有若无的寒意。一场关于新政推行的御前会议,正进行到关键处。

楚藏楠身着一品仙鹤补子绯袍,手持笏板,立于御前。

不过一年光景,他眉宇间的书生稚气已褪尽,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干练,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悲恸与愈发坚定的光芒,揭示着他内心经历的巨变。

他正在陈述一份关于清丈田亩、改革税赋的详细方略。

“陛下,”楚藏楠声音清朗,条分缕析,“如今旧弊虽除,然地方豪强隐匿田产、逃避赋税之事仍屡禁不止,国库空虚,民生多艰。

臣以为,当遣干练御史,分赴各地,重新清丈田亩,编制鱼鳞图册,据实征税。同时,简化税制,将丁银摊入田亩,可减轻无地少地百姓负担,亦可增加国库收入…”

他话音未落,一位身着伯爵服色的老勋贵便出列反对:“楚大人此言差矣!清丈田亩,劳民伤财,易生事端!且丁银并入田赋,乃祖制所无,岂可轻易变更?

我等勋贵之家,世代为国效力,些许田产乃陛下恩赏,如今也要被如此盘查吗?”

紧接着,几位出身地方大族的官员也纷纷附和,言辞间或明或暗地指责楚藏楠“操之过急”、“不恤民情”、“变更祖制,其心可诛”。

暖阁内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支持新政的官员如上官炬等,则据理力争,双方争执不下。

龙椅上的永毅帝,面无表情地听着。他需要楚藏楠这样的干才来整顿吏治、充盈国库,但也忌惮其权力过大,更不愿过分得罪勋贵和地方势力。

陆挽死后,他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却发现自己依然需要平衡各方,而这平衡,比以往更加艰难。

“楚爱卿所奏,不无道理。”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衡,“然则清丈田亩,事关重大,不可不慎。这样吧,先在直隶、江南选两三处州县试行,观其后效,再行定夺。至于丁银入亩…容后再议。”

这显然是一个折中的、打了折扣的方案。楚藏楠心中暗叹,他知道,这已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改革的每一步,都如同在泥沼中前行,阻力重重。

“臣,遵旨。”他躬身领命,没有再多言。退朝时,他能感受到身后那些勋贵旧臣投来的、混合着忌惮与敌意的目光。

走出暖阁,寒风裹着雪粒扑面而来。

楚藏楠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压下心中的疲惫与愤懑。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仿佛能看到那个深绯色的身影,正用她那双平静无波的眼睛注视着他。

“挽儿,你看到了吗?这条路…果然如你所言,布满荆棘…”

他在心中默语,“但既然选择了,我便不会回头。”

他握紧了袖中那枚冰冷的青玉簪,目光重新变得坚定。

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坚韧,利用好皇帝目前对他的倚重,一步步将新政推行下去。

这不仅是他的理想,更是对她生命的告慰。

二、 旧影徘徊心难安

陆挽虽已逝去一年,但她的影子,却仿佛无处不在,萦绕在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也刻在相关者的心头。

皇帝偶尔在批阅奏章至深夜时,会下意识地看向御座之侧那个空置的位置。

那里曾经有一个总能将繁杂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却也让他在睡梦中都感到不安的身影。

如今,政务依旧繁杂,甚至因新政的推行而更加棘手,那个让他忌惮的人不在了,他却并未感到轻松,反而时常有一种…无人分忧的孤独与焦躁。

尤其是当他看到楚藏楠那双与陆挽有着几分神似的、坚定而清澈的眼睛时,一种复杂的情绪便会涌上心头。

秦知衡被调任至礼部担任闲职已有数月。

表面上看,是皇帝对其“保全杜清云”之举的不满与警告,实则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让他远离了北镇抚司那个是非之地。

他每日按时点卯,处理些无关紧要的文书,生活平静得近乎死寂。

唯有在夜深人静时,他才会取出那方绣着幽兰的素帕,久久凝视。

杜清云在杜家正式被抄没前,被他一纸休书(以杜松年罪孽,不欲牵连于她为由)送出了京城,安置在京郊一所僻静的庵堂。

他知道,这是他能为她争取到的最好结局。

然而,那份深藏的情愫与未能护其周全的遗憾,??同细密的蛛网,缠绕在他心头,难以排遣。

职责与私情,他最终选择了前者,却也永远失去了后者。这冰冷的结局,或许就是他的宿命。

而在远离京城权力漩涡的北境,寒冬已至,滴水成冰。

江知序裹着厚厚的裘氅,巡视着加固后的营防。去岁那场恶战的痕迹已被大雪覆盖,但紧绷的气氛并未缓解。

得益于秦知复回京前协助完成的内部整顿,以及梦玖川商队持续不断(虽仍显艰难)的物资补给,镇北军的战力得以维持。

秦知复回京任职后,与江知序之间只能依靠书信往来。信中的内容多是关于军务、朝局,言辞简洁克制,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关切与信任,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更加深沉。

这一日,江知序收到了秦知复的信,信中除了惯例的问候与局势通报,末尾竟破天荒地添了一句:

“边关苦寒,万望珍重。待春来,或可一见。”

没有多余的辞藻,却让江知序冰冷的面容上,泛起一丝极淡、却真实的笑意。她将信纸仔细折好,贴身收起,望向南方京城的方向,目光坚定。

他们的感情,如同这北境的雪原,看似冰冷荒寂,其下却蕴藏着生机与相互支撑的暖意。

三、 江南稚虎初露芒

金陵城外,栖霞山麓,一处看似普通的庄园内,红梅映雪,暗香浮动。

姬如淮(如今化名苏淮)正立于院中梅树下,手持一柄木剑,按照钟吟*所授的法门,练习着最基本的剑式。

不过一年光景,他身形抽长了许多,面容褪去了不少稚气,眉宇间竟隐隐有了几分其外祖父镜湖先生的清雅轮廓,只是那双黑亮的眼睛里,沉淀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与偶尔闪过的锐利。

一套剑法练完,他气息微喘,额头渗出细汗。钟吟从廊下走出,递给他一方汗巾,冷艳的脸上难得露出一丝温和:“根基尚可,心性还需磨砺。记住,剑是手段,心才是根本。”

“是,钟姑姑。”姬如淮恭敬接过。这一年,钟吟不仅是他的护卫,更是他的武学启蒙师父,偶尔也会给他讲些江湖典故、兵法谋略,却绝口不提京城旧事与他的身世。

但他从钟吟偶尔流露的复杂眼神,以及自己日益清晰的记忆中,早已拼凑出一些模糊的轮廓。

午后,庄园来了位不速之客——梦玖川。

他依旧是那副富家翁的打扮,笑容可掬,带来的却不是金银,而是几箱书籍与文房四宝,还有一位须发皆白、气质???癯的老者。

“苏小公子,”梦玖川笑着对姬如淮介绍,“这位是陈老夫子,乃江南大儒,学问渊博,尤其精通经世致用之学。从今日起,便由他为你授课。”

陈老夫子打量了姬如淮几眼,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与了然。

接下来的授课,并非死读四书五经,而是涉及史论、地理、经济、吏治乃至兵法。

姬如淮展现出惊人的悟性与记忆力,尤其对治国方略、民生疾苦表现出超乎年龄的关注。

一次论及前朝变法得失时,他竟能引经据典,剖析利弊,言辞间隐隐透出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让陈老夫子抚须惊叹:“此子…非凡品!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钟吟与梦玖川交换了一个眼神,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凝重。

他们知道,这棵由陆挽以生命为代价保存下来的幼苗,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成长。

江南稚虎,已初露锋芒。** 他所欠缺的,只是时间与风雨的磨砺。

四、 边关情定余烬暖

年关将近,京城内外张灯结彩,试图冲淡去岁的阴霾,营造一派祥和气氛。然而,一封来自北境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再次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军报是江知序亲笔所书,言及侦得敌军大规模异动,疑似欲趁寒冬我军补给困难之机,大举进犯!请求朝廷速调拨粮草军械,并派兵增援!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主和派认为天寒地冻,不宜兴兵,应固守待援,甚至可遣使议和;主战派则力主坚决反击,挫敌锋芒。

楚藏楠力排众议,支持江知序的判断,并立即与户部、兵部协调,调动一切可能资源,通过海陆并进的方式,紧急向北境输送物资。

同时,他举荐了几位素有勇略的将领,率京营精锐火速驰援。

皇帝在权衡利弊后,最终采纳了楚藏楠的建议。他知道,此战若败,不仅边关不保,他这刚刚稳定的皇位也将岌岌可危。

就在这紧张的氛围中,一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秦知复主动请缨,要求作为监军,随援军一同前往北境!

朝臣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去分江知序的兵权,有人则认为他是去相助旧日同袍。

唯有楚藏楠明白,秦知复此去,更多的是出于对江知序的担忧与那份深沉难言的情谊。

腊月二十八,援军誓师出发。风雪漫天,秦知复一身戎装,在城门外与楚藏楠告别。

“楚大人,朝中之事,拜托了。”秦知复拱手,声音沉稳。

“秦兄放心,边关…就拜托你和江将军了。”楚藏楠郑重回礼,“务必…平安归来。”

两人目光交汇,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都背负着那个逝去女子的期望,在不同的战场上,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

一个月后,北境传来捷报。镇北军在江知序的指挥与秦知复带来的援军协助下,利用对地形的熟悉与严寒天气,设下奇谋,大破来犯之敌,斩首数千,迫敌后退百里!

捷报传回,举国欢腾。皇帝龙颜大悦,对江知序、秦知复以及力主抗战的楚藏楠大加封赏。

而在这场胜仗背后,无人知晓的是,在烽火暂熄的那个雪夜,北境帅帐之内,江知序*与秦知复终于卸下了所有防备。

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一个漫长的、无声的拥抱,在跳动的烛火与帐外呼啸的风雪映衬下,两颗饱经风霜的心,紧紧靠在了一起。

历经生死,守望相助,他们的感情,终于在这血与火淬炼的边关,尘埃落定,如同雪原上相互依偎的胡杨,坚韧而温暖。

京城,上元灯节。

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楚藏楠婉拒了同僚的宴饮邀请,独自一人,漫步在熙攘的街头。他看着那些洋溢着笑容的脸庞,听着孩童的嬉闹声,心中百感交集。

这太平景象,是多少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其中,就有她…

他走到一处售卖玉饰的摊贩前,目光掠过那些琳琅满目的物件,最终,停留在角落里一枚素雅的、毫无雕饰的羊脂玉平安扣上。

他买下了它,握在掌心,那温润的触感,莫名地让他想起她。

“挽儿,北境赢了,新政也在慢慢推行…你牵挂的这片土地,正在一点点变好…”

“可是…没有你在身边,这万家灯火…于我而言,终究少了最重要的那盏。”

与此同时,江南庄园内,姬如淮站在阁楼上,望着南方金陵城方向那隐约可见的璀璨灯火,小手紧紧握着那枚星纹玉佩,眼神沉静而坚定。

“母亲…京城很热闹…但如淮知道,那热闹之下,藏着多少暗流…”

“您放心,我会好好学,快快长大…总有一天,我会回去,回到那个您付出一切的地方,完成您未竟的心愿!”

新雪覆盖了旧痕,却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余烬未冷,希望犹存。

但未来的道路,依旧漫长而崎岖。

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未曾消散的旧怨,以及那高踞龙椅之上、心思难测的帝王…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用巨大牺牲换来的“新时代”,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刻。

而新的风暴,或许正在这看似祥和的瑞雪之下,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