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樱树枝桠,在青石板路上织出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冬以安踩着这些光斑往前走,皮鞋跟敲在石板上,发出清脆的“笃笃”声,与远处的鸟鸣相和。他身上那件浅灰色风衣的下摆被风掀起,露出里面深咖色的羊毛衫,领口别着枚银色的树叶别针——那是去年在旧物市场淘来的,据说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别针的背面刻着极小的“安”字,与他的名字暗合。
“冬医生,你看这棵树的树干,是不是很特别?”夏栖迟的声音从前面传来,带着几分发现新大陆的雀跃。他正站在一棵老樱花树下,仰头望着粗壮的树干,伸手摸着树皮上深浅不一的纹路,“你看这些纹路,像不像某种文字?”
冬以安走近了才看清,那树干上的纹路确实异常规整,横斜交错间竟真的有种象形文字的韵味。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蹲下身仔细观察:“像是被人用工具刻上去的,但手法很老,边缘都被岁月磨得圆润了。你看这里,”他指着一道弯曲的纹路,“这弧度和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有点像。”
“真的假的?”跟在后面的张妈凑过来,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从厨房端来的点心,“那这树得有多少年岁了?我嫁过来的时候它就这么粗,现在我孙子都上小学了,它好像也没怎么变样。”
夏栖迟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照着树干,光影里那些纹路仿佛活了过来,在树皮下隐隐流动。“说不定是以前住在这附近的人刻的,”他推测道,“你看这周围的几棵树,树干上都有类似的纹路,只是没这棵清晰。”
说话间,那只灰麻雀又飞了回来,这次它不是独自来的,翅膀后跟着三只和它差不多大的麻雀,叽叽喳喳地落在树枝上,小脑袋转来转去,好奇地打量着树下的人。其中一只麻雀的翅膀上沾着片紫色的花瓣,格外显眼。
“哟,还真带朋友来了!”张妈笑着从竹篮里拿出几块碎饼干,撒在树下的石桌上,“来,小家伙们,尝尝张妈的杏仁饼干。”
麻雀们起初还有些警惕,歪着头观察了好一会儿,才由最先来的那只灰麻雀带头,扑棱棱落在石桌上,叼起饼干碎屑就往嘴里塞。那只带紫花瓣的麻雀最活泼,叼起一块饼干就飞到冬以安的肩膀上,小爪子抓着他的羊毛衫,痒痒的。
冬以安不敢动,怕惊飞了这小客人,只能维持着半蹲的姿势,任由它在肩膀上啄食。夏栖迟趁机拿出相机,连着拍了好几张:“这张肯定能当屏保!冬医生肩上站着只小花雀,画面也太和谐了。”
“别闹,”冬以安低声道,视线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麻雀翅膀上的紫花瓣上,“这花瓣看着眼熟,好像是后山那片紫菀花的花瓣。”
“后山?”张妈接口道,“后山那片紫菀可是有讲究的,老一辈说那里的露水泡茶能安神。前几天我还看见有城里人专门来采露水呢。”
夏栖迟眼睛一亮:“那我们去看看?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刻着纹路的树。”
冬以安点点头,小心翼翼地站起身,肩膀上的麻雀似乎吃饱了,扑棱棱飞到他的手心里,用小脑袋蹭了蹭他的指尖,然后带着它的伙伴们,叼着剩下的饼干碎屑,往后山的方向飞去,飞几步就停下来回头叫两声,像是在引路。
“你看,它们在等我们呢!”夏栖迟笑着追了上去,风衣的下摆扫过路边的野草,惊起几只蚂蚱。
后山的路比前山陡些,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走起来要格外小心。张妈拄着根竹杖,一边走一边念叨:“慢点慢点,这青苔滑得很,去年李家小子就在这摔了一跤,擦破了好大一块皮。”
冬以安扶着张妈,目光却被路边的灌木丛吸引了——那些灌木的叶子边缘泛着银光,凑近了看,才发现是凝结的露水在阳光下反光。“这些露水真多,”他伸出手,让一片叶子上的露水落在手心里,凉丝丝的,“张妈说的露水泡茶,就是用这种露水吗?”
“应该是吧,”张妈喘了口气,指着前面一片开阔地,“过了那片松林就是紫菀花丛了,那里的露水才叫多呢,早上太阳没出来的时候,草叶上的露水能积成小水洼。”
穿过松林时,空气里忽然飘来一阵淡淡的药香,像是艾草混着薄荷的味道。夏栖迟抽了抽鼻子:“这味道好熟悉……好像是爷爷书房里那盒老药膏的味道。”他加快脚步,拨开最后一道松树枝桠,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紫色的花海铺在山坡上,风一吹,花海就像波浪似的起伏,紫色的花瓣上缀满了露水,在阳光下闪闪烁烁,像落了一地的星星。花海中间有几棵老松树,树干粗壮,树皮上果然也刻着和前山樱花树类似的纹路,只是更加复杂,像是一幅完整的图案。
“天哪,太漂亮了!”夏栖迟拿出画板,迅速勾勒起花海的轮廓,“冬医生,你看那棵松树,纹路是不是像一幅画?”
冬以安走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松树干上的纹路竟真的组成了一幅简易的地图,山川河流的轮廓清晰可见,在地图的尽头,刻着一个小小的箭头,指向花海深处。“这箭头是指引方向的?”他拿出手机,对着纹路拍了张照,“回去放大看看,说不定能看出是什么地方。”
那几只麻雀落在一棵松树枝上,对着花海深处叫个不停,像是在催促他们往前走。张妈放下竹篮,拿出水壶给大家倒水:“歇会儿再走呗,这山路陡,别累着。”
夏栖迟喝了口水,目光落在花海深处:“你说那箭头指着的地方,会不会有什么东西?”
“说不定是以前的人藏的宝贝。”冬以安半开玩笑地说,指尖拂过松树上的纹路,触感温润,像是被无数人的手摩挲过。
休息了约莫十分钟,他们顺着箭头的方向往花海深处走。越往里走,紫菀花的香气越浓,露水也越多,裤脚很快就被打湿了。张妈一边走一边采着紫菀花:“这花晒干了能泡茶,治失眠可管用了,回去给你们每人装一包。”
夏栖迟忽然停住脚步,指着前面:“你们看,那是什么?”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花海中央有一块圆形的青石板,石板上没有长草,却刻着一个巨大的“安”字,和冬以安别针上的字一模一样。在“安”字的四周,刻着一圈细密的花纹,与之前树干上的纹路相呼应。
“这石板……”冬以安走上前,蹲在石板边,用手拂去上面的花瓣,“好像是人为铺在这里的,边缘很平整。”
夏栖迟拿出尺子量了量:“直径刚好三米,这‘安’字也刻得很规整,不像随意为之。”
张妈围着石板转了一圈,忽然说:“我想起个事儿,小时候听我奶奶说,这后山以前有座小庙,庙里的住持就姓安,后来庙塌了,就没人再提起了。”
“姓安?”冬以安心里一动,拿出放大镜看石板上的花纹,“这些花纹和庙门上的雕刻很像,说不定这石板就是小庙的地基。”
那几只麻雀落在石板上,用小爪子扒拉着“安”字的笔画,像是在指引他们看什么。冬以安顺着麻雀扒拉的地方看去,发现“安”字的最后一笔下面,有个极小的凹槽,凹槽里卡着一枚铜钥匙,上面锈迹斑斑,但形状很特别,像是一朵花的样子。
“这是……钥匙?”夏栖迟小心地把钥匙抠出来,放在手心擦拭了一下,铜钥匙露出了原本的色泽,“这形状,像是樱花的花瓣。”
张妈凑过来看:“这钥匙我好像在哪见过……对了!前院那口老井的井盖上,就刻着一模一样的樱花图案!”
众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讶。夏栖迟把钥匙收好:“先去老井那边看看?说不定能发现什么。”
往回走的时候,太阳已经升高了,露水渐渐蒸发,空气里弥漫着紫菀花和泥土混合的香气。麻雀们依旧在前面引路,只是这次它们飞得很低,像是怕他们走丢。路过那片刻着纹路的樱花树时,冬以安忽然发现,那些纹路在阳光下看,竟组成了一句话——“露落安处,雀引归途”。
“露落安处,雀引归途……”他轻声念着,心里忽然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很久以前就听过这句话。
夏栖迟凑过来:“什么意思?”
“可能是说,露水落下的地方是安宁之处,麻雀会指引回家的路。”冬以安推测道,指尖轻轻划过那些纹路,“这些字,说不定是那个姓安的住持刻的。”
张妈点点头:“我奶奶说,那住持可灵了,谁家丢了东西,只要去庙里烧柱香,第二天麻雀就会把东西叼回来。”
说话间,已经到了前院的老井边。那口井确实很老,井栏是整块青石凿成的,上面爬满了青苔,在井栏的侧面,果然刻着一朵樱花,和钥匙的形状分毫不差。夏栖迟把钥匙插进樱花图案中间的孔里,轻轻一转,只听“咔哒”一声,井栏竟然缓缓移开了,露出下面的井口,井口用一块木板盖着,木板上也刻着那些神秘的纹路。
“真的能打开!”夏栖迟又惊又喜,“要不要打开木板看看?”
冬以安点点头:“小心点。”
两人合力移开木板,井口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檀香,像是放了很多年的老物件的味道。夏栖迟打开手电筒往下照,只见井不深,井底铺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一个铁盒子,盒子上了锁,锁的形状是一只麻雀。
“又是锁!”夏栖迟有些无奈,“这锁的形状是麻雀,难道还有一把对应的钥匙?”
张妈忽然一拍大腿:“我知道了!祠堂的供桌上,有个麻雀形状的摆件,说不定那就是钥匙!”
去祠堂的路上,冬以安一直在想“露落安处,雀引归途”这句话,总觉得这句话和自己有着某种联系。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刻着“安”字的玉佩,后来玉佩丢了,他就一直戴着这枚树叶别针。难道那个姓安的住持,和他的家族有什么关系?
祠堂在村子的最东边,是座青砖灰瓦的老建筑,里面供奉着村里的祖先牌位。供桌果然有个麻雀形状的铜摆件,拿起来一看,底部有个小小的凸起,正好能插进铁盒子的锁孔里。
回到老井边,夏栖迟用麻雀摆件打开了铁盒子,里面放着一本线装的日记,封面上写着“安记”两个字,还有一个小小的樱花印章。日记的纸页已经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是用毛笔写的小楷。
冬以安小心地翻开日记,第一页写着:“光绪二十三年,露重,雀至,得一婴孩,眉宇间有安字胎记,取名安之。”
“安之……”冬以安的心跳忽然加速,他的小名就叫安之,而且他的眉骨处,确实有一个很淡的胎记,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继续往下翻,日记里记录着住持的日常生活,也记录着关于婴孩的成长:“安之学步,雀绕其侧;安之识字,露滴其案;安之远行,雀送其途……”
看到这里,冬以安的眼眶忽然湿了。原来他不是孤儿,他的祖辈曾在这里生活,是这位住持收养了他的祖先。那些刻在树上的纹路,石板上的“安”字,井里的日记,都是祖辈留下的痕迹。
夏栖迟也看明白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原来你和这里这么有缘分。”
张妈笑着说:“我就说冬医生看着亲切,原来是自家人!”
那几只麻雀落在冬以安的肩膀上,用小脑袋蹭他的脸颊,像是在安慰他。阳光透过祠堂的窗棂照进来,落在日记上,那些字迹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百年前的故事。
“露落安处,雀引归途……”冬以安轻声念着,这一次,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这里,就是他的根。
傍晚的时候,他们把日记收好,放回铁盒子,重新锁好井栏。麻雀们在祠堂的屋檐上盘旋,“啾啾”地叫着,像是在庆祝什么。张妈做了一大桌菜,有紫菀花炒鸡蛋,有樱花糕,还有用后山露水泡的茶。
冬以安喝着茶,看着窗外渐渐落下的夕阳,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安宁。夏栖迟举起茶杯:“敬安之!敬我们找到的缘分!”
“敬缘分!”众人举杯,茶水清甜,带着露水的味道,像极了此刻的心情。
那几只麻雀落在窗台上,歪着头看着他们,嘴里还叼着紫菀花瓣,像是在参加这场迟来的认亲宴。远处的樱花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树干上的纹路在暮色里若隐若现,仿佛在说:无论走多远,总有雀鸣引路,总有露痕指明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