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里飘起零星的雪花,沂师大的林荫道上落了层薄薄的白,踩上去咯吱作响。络娮抱着一摞刚打印出来的活动策划案,快步穿过风雪,往体育学院的办公楼走。
这学期临近期末时,学校忽然发起了“校园公益嘉年华”活动,号召各院系跨专业合作,设计面向社区的公益项目。计算机学院和体育学院被分到了一组,主题是“智慧运动进社区”——简单来说,就是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社区居民进行科学锻炼。
络娮会加入这个项目,纯属偶然。张琪报了名却临时被其他比赛绊住,便把她的名字报了上去:“你不是也懂编程吗?去帮帮忙,就当社会实践了。”
她到项目组报到时,才知道负责人之一是祈盛。
体育学院派来的研究生代表里,他站在最边上,穿着深灰色的冲锋衣,手里拿着本厚厚的《社区体育指导手册》,正低头听组长说话。听到“计算机学院的同学来了”,他抬起头,看到络娮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随即恢复了平静,朝她点了点头。
“这是计算机系的络娮,负责技术支持。”组长介绍道,“这是体育学院的祈盛,研究生,负责活动的方案设计和执行。”
“学长好。”络娮把策划案抱在怀里,指尖有点发凉。
“你好。”祈盛的声音和上次在运动会上一样,平静得像结了薄冰的湖面,“我们正在讨论社区调研的路线,你对苏沂的社区分布熟悉吗?”
络娮摇摇头:“刚来半年,不太熟。”
“没关系,”他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地图,摊在桌上,“我标了几个试点社区,明天下午我们去实地看看?你主要负责记录社区的场地条件,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安装简易的运动数据采集设备。”
他的手指落在地图上的红色标记处,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络娮盯着那些标记,点了点头:“好。”
第一次合作,气氛说不上热络,更像一场严谨的工作对接。祈盛说话条理清晰,把任务拆解成几个部分,分给每个人时都附带详细的注意事项,像高中时给他们讲垫球动作要领那样,耐心却保持着距离。
第二天下午去社区调研,祈盛开了辆学院的电动车,后座够坐两个人。同组的另一个男生抢先坐了上去,络娮便只能坐在前座的小板凳上。
车穿过飘雪的街道,风灌进领口,冷得人缩脖子。祈盛似乎察觉到了,放慢了车速,还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递到她面前:“围上吧,前面风大。”
围巾上还带着他的体温,混着淡淡的洗衣液清香。络娮愣了一下,想拒绝,他已经转过头,目视前方:“拿着,冻感冒了影响工作。”
她只好接过来,绕在脖子上。围巾很长,足够绕两圈,把半张脸都埋进去,呼吸间都是暖暖的气息,心跳却莫名快了半拍。
他们去了三个社区,有老旧小区,也有新建的住宅区。祈盛负责和社区负责人沟通,询问居民的运动需求和场地限制,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络娮则拿着卷尺测量场地尺寸,用手机拍下适合安装设备的角落,偶尔还要回答祈盛提出的技术问题。
她发现,祈盛调研时格外细致,会蹲下来看健身器材的磨损程度,会问清洁工阿姨“平时谁来这儿锻炼最多”,甚至会亲自试一下设备的稳固性,眉头微蹙地记下车轮的晃动幅度。
“你好像对这些很熟?”在第三个社区的小广场上,络娮忍不住问。
“嗯,以前做过类似的社会实践。”祈盛把笔记本合上,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开,“社区体育看似简单,其实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说话时,目光落在不远处打太极的老人身上,带着种超出年龄的认真。
高中时,他也是这样,教大家垫球时,会一个个纠正动作,反复强调“膝盖要弯”“手臂要直”,生怕有人受伤。
调研结束时,雪下得大了些。电动车在雪地里走得慢,回到学校时,天都黑了。同组的男生有事先走了,只剩下他们俩往办公楼送设备。
“今天辛苦你了。”祈盛把电动车停好,拿起后座的设备箱。
“不辛苦,”络娮摇摇头,想帮忙拎另一个箱子,却被他拦住了。
“这个沉,我来。”他弯腰拎起两个箱子,脚步稳健地往办公楼走。络娮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宽厚的背影被路灯拉得很长,雪落在他的发梢上,很快融化成水珠。
接下来的两周,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项目组办公室碰面。祈盛负责整体方案的框架,络娮则和计算机系的几个学长一起,设计简易的运动数据记录小程序和设备安装方案。
她渐渐发现,祈盛虽然是体育学院的,但逻辑思维极强。有次讨论设备摆放位置,他画的示意图比计算机系的学长还清晰,连信号覆盖范围都考虑到了:“这里有棵大树,信号可能会受影响,要不挪到那边?”
学长们都很惊讶:“祈学长,你这比我们还懂啊。”
祈盛笑了笑:“之前帮导师做过类似的项目,学了点皮毛。”
络娮坐在电脑前,敲代码的手指顿了顿。他好像总能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让人意外的一面。
合作中难免有分歧。有次为了设备的续航问题,络娮和负责硬件的学长争了起来:“冬天温度低,锂电池耗电快,必须预留20%的冗余电量。”
学长觉得她小题大做:“哪有那么夸张?10%就够了。”
两人争执不下时,一直沉默旁听的祈盛忽然开口:“我支持络娮的意见。”
他看向那个学长,语气平静却有说服力:“上次去调研,那个老旧小区没有充电桩,设备一旦没电,要运回来充电很麻烦。多留些冗余,是为了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学长愣了一下,没再反驳。络娮抬头看了祈盛一眼,他正好也看过来,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半秒,随即移开,继续翻看手里的方案。
那天晚上加班到十点,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俩。络娮收拾东西时,发现祈盛还在对着电脑画图,屏幕上是社区广场的三维模型,他正用鼠标调整一个健身器材的位置。
“还不走吗?”她轻声问。
“把这个改完就走。”祈盛头也没抬,“你先走吧,早点休息。”
络娮点点头,走到门口时,忽然想起什么,回头说:“那个锂电池的事,谢了。”
祈盛这才抬起头,笑了笑:“你是对的。”
他的笑容在电脑屏幕的蓝光里显得格外清晰,比平时柔和了些。络娮的心跳漏了一拍,连忙转身:“那我先走了,晚安。”
“晚安。”
走出办公楼,冷风吹在脸上,她才发现自己的脸颊很烫。雪已经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把地面照得发白。她想起刚才祈盛的笑容,心里像落了片雪花,轻轻巧巧地,却留下了痕迹。
项目推进到后期,需要去社区安装设备。那天天气格外冷,络娮蹲在地上调试传感器,手指冻得发僵,连数据线都插不进去。试了好几次,线都歪了,她有点着急,鼻尖都沁出了汗。
忽然,一只手伸了过来,稳稳地拿起数据线,对准接口,一下就插好了。
“手冻僵了就先歇会儿。”祈盛的声音在头顶响起。
络娮抬头,看到他蹲在自己身边,手里拿着个暖手宝:“刚从社区办公室借的,你先捂捂。”
暖手宝的温度透过布料传过来,熨帖着冰凉的手指。她小声说了句“谢谢”,目光落在他的手上——他的手也冻得发红,指关节处还有道细小的伤口,大概是安装设备时被金属划破的。
“你的手……”
“没事,小伤。”祈盛不在意地摆摆手,拿起螺丝刀,开始固定传感器的底座,“这个角度不对,容易被雨水淋到,得再调低点。”
他做事的时候很专注,眉头微蹙,嘴唇抿成一条直线。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照在他脸上,能看到细小的绒毛和睫毛在眼睑下投下的阴影。络娮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忽然想起高二那年,他在操场边教她垫球,也是这样,阳光落在他身上,侧脸的轮廓清晰又温暖。
时间好像在这一刻重叠了。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身份,却有着相似的、让人安心的气息。
设备安装到一半,社区的负责人送来热水。祈盛接过来,先递给了络娮一杯:“趁热喝。”
她捧着保温杯,看着他转身去帮另一个同学搬设备。他的动作不算特别快,却很稳,搬起沉重的设备箱时,脊背挺得笔直。有那么一瞬间,络娮觉得,他好像一直都是这样,默默承担着更多的重量,却从不声张。
项目验收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暖地照在社区广场上,老人们在新安装的设备上试玩,孩子们围着数据显示屏叽叽喳喳。络娮站在祈盛身边,看着这一切,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
“效果比预想的好。”祈盛看着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语气里带着点笑意。
“嗯,”络娮点点头,“刚才那个阿姨说,有了这个,她就能知道自己每天走了多少步了。”
“这就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意义。”祈盛转头看她,目光里带着真诚的笑意,“这次多亏了你,技术这块做得很扎实。”
被他这样夸奖,络娮的脸颊有点发烫,低下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风从广场那头吹过来,带着冬日的凉意,却不刺骨。她抬起头,正好对上祈盛的目光。他的眼睛很亮,像盛着阳光,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没有说话。
就在那一瞬间,络娮清晰地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空气里好像多了点微妙的气息,像初春解冻的溪水,悄无声息地流淌着。
祈盛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忽然像想起了什么,转过头,看向广场上玩耍的孩子,语气恢复了平时的平静:“时间不早了,收拾东西回学校吧。”
那一瞬间的异样,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刚漾开一圈涟漪,就被他不动声色地抚平了。
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很累,车里没人说话。络娮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倒退的街景,心里有点失落,又有点释然。
她知道,刚才那个瞬间的触动,或许真的只是一瞬间。对祈盛来说,她可能只是一个合作愉快的学妹,一个认真负责的合作伙伴。他的世界里,有更重要的学业,更长远的规划,或许还有其他更合适的人,不会为这短暂的交集停留。
回到学校,项目组解散时,祈盛把大家的工作总结收集起来:“我整理好后发给老师,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了,好好准备期末考试。”
他走到络娮面前时,停下脚步:“你的技术文档写得很详细,谢谢。”
“不客气。”络娮看着他,“学长也辛苦了。”
“那……再见。”
“再见。”
祈盛转身离开,背影很快融入傍晚的人群里。络娮站在原地,看着他走远。
这段合作的时光,就像一场恰到好处的雪,落在了这个冬天,带来了惊喜和温暖,却也终将融化,回归平静。
期末考试结束后,络娮在图书馆偶遇过祈盛一次。他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厚厚的专业书,正低头做笔记。络娮抱着书,在他斜后方的位置坐下,没有打招呼。
阳光透过窗户,在他身上投下安静的光斑。她看了他一会儿,然后低下头,翻开自己的书。
有些心动,只需要放在心里就好。就像此刻,隔着几张桌子,知道他在那里,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