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蚕烬 > 第11章 烬

蚕烬 第11章 烬

作者:浮生淬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10:01:18 来源:文学城

决定私奔后的三日,是我生命中最为漫长的七十二个时辰。

回到涵辉院偏厢的那个夜晚,我一夜未眠。

黑暗中,我睁大眼睛,听着自己如擂鼓般的心跳,一遍遍在脑中勾勒着那个疯狂的计划,推演着每一个可能出错的环节,然后再被自己的理智强行拉回现实的轨道。

天光微亮时,我开始行动。

我不能带走任何属于顾家的东西。

那些华丽的衣衫,首饰,甚至稍微好些的笔墨纸砚,都必须留下。

我只需要最朴素的衣物,和一些能支撑我们最初逃亡生活的细软。

我将那身靛蓝色布裙仔细藏好,又翻找出几件料子最普通的旧衣,打成一个不大的包袱。

妆匣里,还剩下几件当初未舍得让张诚当掉的金玉饰物,我将它们用软布包好,贴身藏匿。

这是我们的盘缠,是活下去的希望。

做这一切时,我的手一直在抖。

我开始更加虔诚地抄经,足不出户,将自己彻底封闭在这方小小的囚笼里,为最后的逃离积蓄着,或者说,伪装着最后一丝力气。

咳疾像是也感知到了我内心的风暴,时而偃旗息鼓,时而又猛烈发作。

每一次咳嗽,都牵扯着五脏六腑,带来刺密疼痛。

但我已顾不上了。

身体的痛苦,在巨大的精神冲击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我知道,他也在准备。

他在想办法弄到马车,弄到通关文牒,弄到足以让我们远走高飞的银钱。

我们像是在走一条万丈深渊之上的钢丝,脚下是吞噬一切的黑暗,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我们万劫不复。

等待的第二天夜里,我又做了那个熟悉的噩梦。

顾玉池浑身是血,在黑暗的牢狱中向我伸出手,呼唤着我的名字。

我猛地惊醒,冷汗湿透衣裳,心脏狂跳不止,剧烈的咳嗽再次袭来。

我趴在榻边,咳得撕心裂肺,许久才平复下来。

借着窗外透进的微弱天光,我摊开手掌,掌心赫然有一小滩暗红色的血迹。

我看着那血迹,愣住了。

也好。

我默默地用帕子擦去掌心的血迹,心中一片空茫。

若前方注定是毁灭,那么,能与他一同毁灭,也好过在这囚笼里,无声无息地腐朽成泥。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或许,我们便是那注定要燃烧殆尽、泪尽成灰的烛炬。

唯一的慰藉,便是在这最后的燃烧中,能彼此照亮,哪怕只有一瞬。

第三日,终于在我度秒如年的煎熬中,姗姗而来。

这一日,天色异常阴沉,乌云低垂,压得人喘不过气。

府中的气氛变得有些奇怪,下人们行色匆匆,连赵嬷嬷也显得心事重重,只草草交代了几句,便很少在我眼前露面。

这种反常,让我的心悬得更高。

是柳氏察觉了什么?

还是他那边出了意外?

我坐立难安,时间从未如此缓慢,也从未如此迅疾。

我既盼着子时快点到来,又恐惧着那一刻真正降临。

傍晚时分,我开始最后的准备。

我换上了那身靛蓝布裙,将包袱藏在床榻最隐秘的角落。

对着那面蒙尘的铜镜,我仔细地将头发包好。

我没有再去看鬓角的白发。

不重要了。

一切都将在今夜,有一个了断。

夜色,如同浓得化不开的墨,一点点吞噬了天地。

巡夜人的梆子声,像催命的符咒,一声声,一声声。

子时将近。

偏厢外一片死寂。

赵嬷嬷早已歇下。

我最后检查了一遍周身,确定没有任何疏漏。

然后,我吹熄了屋内唯一的油灯,将自己彻底融入黑暗之中。

推开房门,闷热的夜风迎面扑来。

我像一只夜行的狸猫,贴着墙根的阴影,凭借着记忆和直觉,再次踏上了那条通往祠堂的路。

黑暗中,每一个声响都被无限放大,草木皆兵。

我拼命克制住想要回头退缩的冲动,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

去见他,跟他走!

祠堂那扇木门,再次被我推开。

幽暗的烛光,映照着森然林立的牌位,仿佛无数双眼睛,在无声地注视着我这大逆不道的行径。

我没有丝毫犹豫,径直走向那扇角门。

推开。

荒草小径。

矮墙。木门。

一切如同三日前。

我站在竹意苑的后门外,抬起颤抖的手,用我们约定的节奏,轻轻叩响了门扉。

“咚、咚、咚……”

仅仅三下。

门内,立刻,传来了回应。

门闩被迅速拉开。

门开了。

他站在门后。

依旧是那身灰色的布衣,依旧瘦削。

他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那一眼,包含了千言万语。

然后,他一把抓住我的手。

“走!”

我们迅速穿过荒废的小园,来到竹意苑一处偏僻的角门。

门外,一辆半旧的青篷马车,静静地停在那里。

一个戴着斗笠的车夫,沉默地坐在车辕上。

他扶着我,迅速登上马车。

车厢内狭窄而简陋,充斥着尘土和干草的气味。

我们紧紧挨着坐下。

马车,在车夫一声低低的吆喝声中,缓缓启动,车轮碾压着青石板路面,发出碌碌的声响。

我们逃出来了?

就这样离开了那座囚禁我们的牢笼?

太不真实了。

我紧紧抓着他的手臂,只有这样,才能确认这一切不是梦境。

他没有看我,目光透过车厢窗帘的缝隙,警惕地注视着外面飞速倒退的街景。

马车驶出顾府所在的街巷,转入更为宽阔的街道。

京城的夜景在窗外飞速掠过,灯火零星。

希望,开始腾升。

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成功?

也许命运,终究会给我们一条生路?

然而。

急促而密集的马蹄声不给我丝毫的放松与欢喜。

由远及近,如同雷鸣。

不止一骑!

顾玉池的脸色瞬间剧变,他猛地掀开车帘一角,向外望去。

只见后方街道的尽头,火把骤然亮起,如同一条快速移动的火龙,正朝着我们这个方向,疾驰而来!

追兵!

顾家的人,还是官府的兵丁?

他们竟然来得如此之快。

“快!再快些!”顾玉池对着车夫厉声喝道。

车夫拼命鞭打着马匹,马车骤然加速,在街道上疯狂奔驰,颠簸得快要散架。

然而,身后的追兵,速度更快。

火把的光芒越来越近。

我们这辆普通的马车,如何能与训练有素的快马相比?

绝望。

呵。

完了。

还是逃不掉。

我看向顾玉池,他也正看向我。

在那光影交错的车厢里,我们的目光相遇。

没有言语,没有惊呼,只有一种心照不宣的绝望与认命。

他忽然伸出手,紧紧地将我拥入怀中。

“对不起……烛泪……”

他在我耳边低语,带着无尽的痛苦与不甘,

“还是……连累了你……”

我用力摇头,泪水汹涌而出,浸湿了他肩头粗糙的布料。

不,不是连累。

是心甘情愿。

马车在一个街口,被蜂拥而至的追兵,团团围住。

火把将周围照得亮如白昼,刺眼的光芒透过车帘缝隙,射入车厢。

车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顾府的大管家:

“二公子,少夫人,请下车吧。夫人在府里等着呢。”

世界,在那一刻,被抽走了所有的声音与色彩,只剩下火把跳跃的刺目的光。

请下车吧。

夫人在府里等着呢。

顾玉池拥抱着我的手臂,僵硬了一瞬,然后,松开了。

他低头,看向我,嘴角扯动了一下,像是一个苦涩的笑。

“终究……还是逃不过。”他的声音轻得像叹息。

他率先起身,撩开车帘,走了下去。

身影在火把的包围下,显得愈发单薄。

我跟着他,踉跄地下了马车。

双脚踩在地面上,一阵虚软。

夜风卷着尘土和火把的烟味扑面而来,让我一阵剧烈的咳嗽,站立不稳。

周围,是黑压压的家丁,还有几名按着腰刀的官差。

他们看着我们,眼神里有好奇,有鄙夷,有麻木,唯独没有意外。

仿佛我们这场飞蛾扑火般的逃亡,从一开始,就注定是这样一个结局。

大管家面无表情地走上前,目光在我们两人身上扫过,最后落在顾玉池身上:“二公子,何苦如此?”

顾玉池没有回答,只是沉默地站着,目光越过众人,望向那被火光照亮的黑暗夜空。

“带走。”大管家挥了挥手。

立刻有家丁上前,强硬地分开了我们,要将我们押上另一辆早已备好的马车。

就在被拉扯开的那一瞬,顾玉池猛地转过头,目光穿透人群,死死地锁住我。

他的嘴唇无声地动了动。

我看懂了。

他在说:“活下去。”

不!

我心中发出无声的呐喊,泪水再次汹涌而出。

我不要一个人活下去!

在这没有他的世界上,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但我们已被彻底分开,推搡着,塞进了不同的马车。

车门关上,落锁的声音,像最后的丧钟,敲响在我们之间。

回府的路,比逃离时更加漫长,更加绝望。

我被直接带回了涵辉院偏厢。

这一次,门外多了两名膀大腰圆的婆子把守。

赵嬷嬷站在屋内,脸色灰败,看到我进来,嘴唇哆嗦着,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深深地叹了口气,转身退了出去。

我瘫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壁,一动不动。

没有眼泪,没有声音。

失败了。

彻底失败了。

不仅没能逃离,将他彻底拖入了这万劫不复的深渊。

柳氏会如何处置他?

家族会如何对待他这个“玷污门风”、试图携嫂私奔的“逆子”?

我不敢想。

每一次思绪触及此处,都像是被无形的刀刃凌迟。

天亮时分,柳氏来了。

她依旧穿着那身绛紫色衣裙,鬓发纹丝不乱。

她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站在我这空旷的偏厢里。

她没有斥责,没有怒骂。

“谢烛泪,”

她开口,

“我原以为,你是个懂规矩、知进退的。看来,是我看走了眼。”

我垂着头,沉默。

事到如今,还能说什么呢,呵。

“玉池年少无知,被你这狐媚子迷惑,行差踏错,尚可说是情有可原。”

“可你,身为长嫂,不知廉耻,勾引小叔,悖逆人伦,企图私奔,将我顾家百年清誉置于何地?!”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她话锋一转,

“玉池,家族自有家法处置。至于你……”

她停顿了一下。

“看在谢家的面子上,我给你留最后一点体面。涵辉院偏厢,即日起,便是你的归宿。是生是死,皆看你自己的造化。顾家,不会再有你这个人。”

她说完,不再多看我一眼,转身,离开了。

门,被重新关上,落锁。

我依旧维持着瘫坐的姿势,一动不动。

柳氏的话,像最后的判决,将我钉死在了这方坟墓里。

“不会再有你这个人。”

是啊,从今往后,谢烛泪,便等同于死了。

被家族除名,被世人唾弃,被困死在这不见天日的囚笼里,慢慢地腐烂、消失。

那他呢?

“家族自有家法处置”

他们会如何处置他?

是动用私刑?

还是将他送往官府,承受更大的屈辱与刑罚?

抑或是将他远远放逐,永世不得回京?

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我们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不。

或许,还有一种可能。

他们会不会为了彻底掩盖这桩丑闻,为了永绝后患,对他下毒手?

我不能让他死。

绝对不能!

如果我们的爱情注定不容于世,如果我们的相守注定是奢望,那么,至少我要用我的方式,为我们这荒诞而惨烈的一生,画上一个句号。

一个与他同在的句号。

我缓缓地,从地上爬起来。

我走到妆台前,看着镜中的自己。

然后,我转身,开始行动。

我翻找出所有能够燃烧的东西。

那些不再需要的旧衣,废弃的纸张,甚至那床带着霉味的棉被。

我将它们,一件件,堆放在房间的中央。

然后,我拿出了火折子。

擦亮。

微弱的光焰,在昏暗的室内跳跃起来,映照着我苍白平静的脸。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的丝,早已吐尽。

我们的泪,也早已流干。

剩下的,只有这最后的燃烧,这最终的成灰。

我俯下身,将手中的火苗,引向了那堆承载着我所有的杂物。

火焰,触碰到干燥的布料,先是冒起一缕青烟,随即,橘红色的火舌猛地窜起,贪婪地迅速地蔓延开来。

热浪扑面而来,火光跳跃着,将整个偏厢映照得一片通红,也映照着我站在火前决绝的身影。

我没有逃跑,没有呼救。

我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火焰越来越大,越来越旺,吞噬着桌椅,吞噬着床榻,吞噬着这间囚禁了我所有爱与痛的牢笼。

浓烟开始弥漫,呛得我再次剧烈地咳嗽起来。

但我没有移动分毫。

高温灼烤着我的皮肤,带来刺痛。

但我仿佛感觉不到。

我的目光,穿透熊熊的烈火,仿佛看到了那座阴森的祠堂,看到了那个荒废的小园,看到了他站在门后,那双死寂荒芜的眼底,为我重新燃起的光亮。

“玉池……”我喃喃低语,声音被火焰的噼啪声吞没。

火光中,我仿佛看到他对我微笑,一如三年前上元灯会,那个惊鸿一瞥的瞬间。

这就够了。

能在这最后的时刻,与他同在,就够了。

哪怕是幻觉。

我向前一步,踏入了那焚尽一切的光明之中。

烈火,最炽热的拥抱啊,瞬间将我吞没。

疼痛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解脱般的轻盈。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终于以生命为代价,将这首泣血的诗,演绎到了最终的篇章。

从此,世间再无谢烛泪,亦无人再知顾玉池。

只有那首《无题》,在千年的月光下,被后人反复吟诵。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我们的血与泪,是我们共同写下的,永恒的墓志铭。

最后,我想说点什么。

一、 为何是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永恒的魅力正在于它的无题 ,在于它指向的模糊性与多重阐释空间。

它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仕途,可以是人生际遇的种种怅惘。

我们不知道阻隔牛郎织女的银河具体指代什么,正因如此,那条银河便成了所有人生命中某种无形壁垒的象征。

在《烬蚕》中,我刻意继承了这种不确定性。

顾玉池为何被牺牲?

是具体的党争,还是家族利益的权衡?

我的故事并未给出确切的答案。

因为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原因,而是那种个体在庞大的结构性力量(家族、礼教、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这种无力感,是李商隐在晚唐政局中的感受,是谢烛泪在深宅高墙内的窒息,同样,也是现代人在社会规训、生活压力与无形枷锁下,时常感受到的共通困境。

我们都在各自的“谢府”中,面对着不同的“柳氏”,感受着不同形态的“礼教”束缚。

二,故事基本立意

故事名为《烬蚕》,其立意核心,便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的演绎。

1. “丝”即“思”:爱作为存在的证明

在故事中,“丝”被具象化为蚕吐出的丝线,是记录册上隐秘的笔迹,是那枚未完成的蚕丝香囊,更是谢烛泪与顾玉池之间无法断绝的思念本身。

这种“思”,在伦理的禁忌下,无法光明正大地存在,只能通过这种作茧自缚的方式来表达。

这隐喻着一个深刻的命题: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中,爱,往往以自我消耗为代价。

他们如同春蚕,吐出的每一根丝,都是生命形态的外化,直至“丝方尽”,即生命终结。

然而,这并非被动的消耗,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坚守。

即使在最无望的境地里,他们依然通过“吐丝”来确认自己的情感,确认自身的存在。

2. “烬”:于毁灭中完成自由

如果说“吐丝”是在绝境中的坚守,那么最终的“成灰”,则是一种极致的反抗与自我完成。

谢烛泪选择投身火海,并非简单的殉情,而是一个被剥夺了一切的个体,所能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彻底的主体性宣告。

她的身体被禁锢,名分被剥夺,未来被扼杀。

她无法决定如何生,但她可以决定如何死。

那把火,是她用自己的意志点燃的。

她将囚禁自己的牢笼连同自己的肉身一同焚毁,完成了从被毁灭到主动选择毁灭的转变。

在蜡炬成灰的仪式中,她不再是礼教的牺牲品,而是成为了献祭于自身爱情信仰的勇敢者。

火焰吞噬了她的生命,却也正是在这一刻,她获得了灵魂上绝对的自由。

因此,《烬蚕》想表达的,并非爱的脆弱,而是爱的绝对与凛冽。

当爱无法在现实中安居,它便选择在毁灭中永恒。

三,为什么营造的那么痛

我们为何要看一个注定悲剧的故事?为何要承受这种情感的折磨?

因为,伟大的悲剧不是为了让人绝望,而是为了洗涤与升华。

他们的痛如此极致,以至于映照出我们日常痛苦的微不足道,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纯粹、执著与勇气的向往。

他们的毁灭,不是价值的湮灭,恰恰相反,是价值的确认。

他们用生命证明了,有些东西,如真挚的情感、个体的自由意志比生命本身更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