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先于形象抵达的。它不是话语,更像一块被仇恨浸透的碎石,猛地砸破了云梦台那层用香风和寂静糊就的薄窗纸。
“祸水!”
那声音尖利,扭曲,完全失去了平日作为王后应有的、刻意维持的雍容腔调,每一个音节都像是从咬碎的牙缝里迸射出来,淬着剧毒的寒意。
褒姒正站在庭中那棵日益萎靡的玉兰树下,手指无意识地触碰着一片卷曲、发黄的叶片。她转过身,看见申后站在宫苑的月亮门口,像一尊突然降临的、充满恶意的神祇。凤冠上的珠翠在午后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目、杂乱的光,霞帔层叠,庄重依旧,却衬得那张曾经端丽的脸庞更加扭曲。那双眼睛里燃烧着的,是毫不掩饰的、几乎要实体化的恨意,仿佛下一刻就能喷出火来,将褒姒连同这座她居住的宫苑一起,烧成灰烬。
“你这个褒国献来的狐媚子!山野里爬出来的精怪!蛊惑君心,扰乱朝纲!周朝几百年的基业,就要毁在你这个不祥之物手上了!”
申后的胸膛剧烈起伏,华丽的刺绣胸襟随之波动,像惊涛骇浪。她身后簇拥着几个心腹宫人,个个面色阴沉,眼神里带着助纣为虐的凶狠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她们堵在门口,形成一道充满敌意的人墙。
褒姒站在原地,没有后退,也没有上前。异常明亮的阳光洒满庭院,勾勒出申后周身那过于炫目的光环,也照亮了她眼角细密的、因极度愤怒而挤出的纹路。褒姒忽然感到一阵荒谬,像喉咙里卡住了一颗冰冷、光滑的石子。这个女人,将所有的怒火、所有的不甘、所有对命运失控的恐惧,都精准地投射到她身上。恨她,在申后的逻辑里,是天经地义。可是,这重重宫阙,这所谓的“恩宠”,这被强行加诸于身的命运,何尝有一丝一毫,是她自己所愿?她像一颗被投入湖面的石子,自身的意愿微不足道,只能被动地承受着由此荡开的、一圈大过一圈的涟漪。
她没有说话。嘴唇像是被无形的线缝住了。只是抬起眼,平静地,甚至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回视着那双喷火的眼睛。这种沉默的、近乎漠然的平静,比任何尖利的反驳都更具挑衅性,它像一瓢冷水,浇在了申后熊熊燃烧的怒火上,激起了更猛烈的爆炸。
“你以为大王是真的爱你吗?!”申前踏一步,指尖几乎要戳到褒姒的鼻梁,声音因极致的怨恨而颤抖,“他爱的,不过是你这张暂时还算新鲜的脸蛋!这身不同于宫里庸脂俗俗粉的皮囊!等着吧!等你这张脸看腻了,等有更新鲜的玩意儿出现,你就会像一块用旧的抹布被扔掉!你会是第二个妺喜!第二个妲己!史官的刀笔会把你刻在竹简上,骂名会跟着你的魂魄,千秋万代!永世不得超生!”
妺喜。妲己。这两个名字,像从古老墓穴中吹出的阴风,带着陈腐的血腥气。她记得。在褒国山野那间低矮的木屋里,油灯如豆,光线昏黄,养母褒婶在病榻上断续的咳嗽声中,曾用沙哑的嗓音,讲过那些前朝的故事。那些被无数张嘴巴咀嚼过、被赋予了无数种香艳与罪恶细节的名字,最终都成了史书上几个干瘪的字眼,承载着一个王朝崩塌的全部罪责。是了,亡国的替罪羊。无论真相如何,无论她们是否真的倾覆了社稷,结局早已被注定——红颜祸水,狐媚惑主。
原来,从她被内宰从树洞里抱出,不,或许从更早,从她那未曾谋面的生母背着她逃亡开始,她的命运轨迹,就已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朝着这个既定的、耻辱的终点书写。笑,是蛊惑;不笑,是傲慢;争,是贪婪;不争,是惺惺作态。无论如何挣扎,似乎都逃不开那早已准备好的、名为“祸水”的枷锁。
“申后娘娘,请慎言。”
一个平滑、没有温度的声音插了进来,像一把薄而锋利的刀,切断了申后汹涌的诅咒。内宰不知何时,如同一个悄无声息的幽灵,出现在庭院的回廊阴影下。他依旧是那副面白无须的模样,穿着深紫色的总管袍服,微微躬着身,姿态恭敬,语气却带着宫廷最高奴仆特有的、不容置疑的威压。
“褒美人乃大王心尖上的人,金口玉言认定的。您这些……未经证实的揣测和污蔑,若传入大王耳中,恐怕于您,于申侯,都大为不利。”他顿了顿,目光平静地扫过申后和她身后的宫人,“您身为六宫之主,母仪天下,更应恪守宫规,言行得体,为后宫嫔妃做出表率才是。”
申后的身体僵硬得像一块石头。她死死地盯着褒姒,那目光像是要将她的形象用钉子钉在自己的眼球上。胸口剧烈的起伏慢慢平复,但那股恨意并未消散,而是沉淀下来,变得更深,更冷。最终,她从牙缝里,一字一顿地挤出几个字,像是诅咒的最终烙印:
“我们……走着瞧。”
她猛地转身,华贵的裙裾划过一个决绝的弧度,带着身后那群噤若寒蝉的宫人,离开了云梦台。她的背影挺直,却透着一股穷途末路的、孤注一掷的悲凉。
内宰这才完全转过身,面向褒姒,脸上的表情是一种精心调制过的、混合着恭敬与疏离的漠然:“美人受惊了。大王已有口谕,申后言行失德,即日起于自己宫中禁足,非大王诏令,不得踏出宫门半步。”
褒姒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内心像一口枯井,投下再大的石头,也激不起半点回响。禁足一个失势的王后?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撕掉的第一张伪装。真正的雷霆,正在厚重的乌云后积蓄力量。她仿佛能听到那沉闷的、预示着毁灭的滚动声。
果然,幽王来得更勤,待的时间也更长。他像一头被外界刺激(申后的反抗、朝臣的非议)激怒,同时又更加兴奋的雄狮。所有的反对声音,非但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像燃料,助长了他心中那团名为“独断专行”的火焰。在他眼中,这似乎成了一场证明他权力无远弗届、他的“爱”可以颠覆一切规则的盛大游戏。而褒姒,就是他游戏棋盘上,最耀眼、也最需要被捍卫的那颗棋子。
他在她面前,彻底撕去了君王应有的、对朝政议论的最后一丝顾忌。他用一种混杂着轻蔑与快意的语气,谈论如何收集、甚至罗织申后“妒忌”、“诅咒”、“言行失当”的罪名;如何利用权术,一步步打压、削弱太子母族申侯在朝中和封地的势力。他甚至在一个夜晚,带着微醺的酒意,像展示一件战利品般,拿出一卷打磨光滑的简牍,在她面前缓缓摊开。
上面是用朱砂书写的、工整而冰冷的诏书草稿。废黜申后,废黜太子宜臼。字字句句,都像刀锋,切割着周王室延续数百年的宗法伦理。
“孤要立你为后。”他握住她冰凉的手,他的手心滚烫,带着不容挣脱的力量,眼神里燃烧着一种近乎狂热的偏执,“立你,为我们未来的孩儿,为这大周王朝,名正言顺的太子。”
她下意识地,用另一只自由的手,轻轻抚上自己的小腹。那里,依旧平坦,看不出任何异样。但她知道,身体内部,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月信迟了太久,久到让她无法再自欺欺人。清晨醒来时,那股毫无来由、翻江倒海的恶心感……那个负责打理庭院、沉默寡言的老宫人蕖婆,在某次只有她们两人时,曾用那双浑浊不堪的眼睛看了她很久,然后用沙哑得像砂纸摩擦的声音,低低地说:“娘娘……您这身子,怕是……有了。”
这个消息,没有带来丝毫即将为人母的喜悦和期待,反而像一块巨大的、冰冷的巨石,投入她早已波澜不惊的心湖,激起的只有无尽的、沉沦般的恐惧。这个尚未成型的孩子,这个流淌着她和眼前这个疯狂男人血液的生命,从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将成为这场愈演愈烈的风暴最中心、最脆弱的祭品。
“大王……”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干涩得像是很久没有上油的门轴在转动,她试图做最后一次,或许也是徒劳的挣扎,“太子……宜臼,听闻性情温厚,并无大错……”
“他无能!”幽王断然打断她,语气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错!他挡了孤的路,挡了你的路,挡了我们孩儿的路!孤要给你,给我们的血脉,最稳固、最无人可以撼动的江山!”
最稳固的江山?她抬起眼,看着近在咫尺的这张脸,这张属于天下共主、此刻却因偏执而显得有些狰狞的脸。他以为他在为她搭建通往九重云霄的黄金阶梯,却浑然不觉,这阶梯的每一级,都悬在万丈深渊之上,由无数摇摇欲坠的规则和潜在的敌意支撑。废黜嫡长子,另立储君,这是从根本上动摇宗法制度的根基,是在向所有遵循周礼、视礼法为圭臬的诸侯国,发出最**的挑衅。尤其是申侯,那位镇守西陲、手握重兵、性情刚烈的王后之父,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这无异于将一把磨利的匕首,直接掷向了他的心口。
她仿佛能透过这重重宫墙,看到无形的烽火,已经在四方诸侯的封地上,在那些手握权柄的贵族心中,悄然点燃。黑色的狼烟,正缓慢而坚定地,向着镐京的方向汇聚。
不久,那卷朱砂写就的诏书,还是在一片压抑的寂静和暗流涌动中,正式颁下了。废申后,收回宝册,贬为庶人,即刻移居北宫冷苑。废太子宜臼,废为庶人,圈禁于旧邸。
消息传来时,褒姒正对着窗外那株好不容易又挣扎着开出几朵惨白花朵的玉兰发呆。花瓣在微风中颤抖,像随时会碎裂的蝶翼。
内宰前来禀报,他的声音依旧平稳,但若仔细分辨,能听出那平滑表面下,一丝极力压抑的、如同琴弦将断前的细微颤抖:“美人……不,王后娘娘……前太子宜臼,昨夜……已趁守备换防之机,逃出镐京。据查,是往……申国方向去了。”
她缓缓闭上了眼睛。长长的睫毛在苍白得近乎透明的脸颊上投下淡淡的阴影。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像一块悬在头顶许久的巨石,终于落下,带着注定无法躲避的沉重。
幽王得知消息后,在朝堂上,或者说,在任何一个他所在的地方,爆发了雷霆之怒。据说,他摔碎了触手可及的所有器物——玉圭、青铜爵、陶制的镇纸……咆哮声如同受伤的野兽,震动了宫殿的梁柱。
“逆子!申侯老贼!安敢如此欺孤!视孤如无物吗?!”
他冲到云梦台,眼睛布满血丝,呼吸粗重,那里面有一种混合着被背叛的愤怒和某种……近乎病态的兴奋的奇异光芒。他抓住她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她蹙眉。
“爱妃莫怕!孤倒要看看,这天下,谁敢反!谁有能力反!”
他随即下令,整军,备粮,筹措饷械。他要御驾亲征,亲自率领王师,踏平申国那片西陲之地,将那“逆子”擒回,将那“老贼”碎尸万段。
整个镐京,瞬间被一种肃杀的气氛所笼罩。兵士调动时沉重的脚步声,铁器碰撞的冰冷声响,战马不安的嘶鸣,取代了往日的丝竹管弦。战争的阴影,如同巨大而不祥的鸟翼,彻底覆盖了这座古老的王都。
褒姒独自一人时,会轻轻地、反复地抚摸着自己那已经微微隆起、弧度柔和的小腹。隔着柔软的丝绸衣料,她能感受到里面那个小生命日益清晰的悸动,像一条悄悄游动的小鱼。这个孩子,尚未睁开眼睛看看这个世界,就已经背负了父母一代的疯狂与偏执,成了一个庞大王朝在崩塌前,那最刺耳、也最无可挽回的断裂声。
她想起申后那淬毒般的诅咒,想起老宫人蕖婆那句“哪块砖石下面没埋着枯骨”的谶语,想起那些史书上只留下模糊侧影和千古骂名的女子。
原来,“红颜祸水”这四个沉重如山的字,并不需要你真的去倾覆什么,去谋划什么。有时候,你的存在本身,你被动地成为风暴眼本身,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她依然不爱笑。只是如今,这刻骨的“不笑”里,那最初的茫然与抗拒,渐渐沉淀为一种认命的、近乎虚无的苍凉。而在那苍凉的最深处,又悄然滋生出一丝,连她自己都未曾完全察觉的、对这荒谬命运和眼前一切的,冰冷刺骨的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