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名额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将沈墨言和江尽野牢牢地钉在了名为“竞争”的十字架上。往日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变成了如今步步为营的提防;曾经资源共享的坦然,也被一种近乎吝啬的界限感所取代。
他们不再是能将后背交给对方的“共犯”,而是必须紧盯彼此动向的潜在对手。
图书馆里,那种隔着对角线无声交流的气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冰冷的隔绝。沈墨言周围堆起的书籍更高,像一座坚固的堡垒。江尽野则戴上了降噪耳机,将外界的一切,尤其是来自斜对角线的任何细微声响,彻底屏蔽。
苏久的观测变得异常困难。她能记录下他们日益减少的睡眠时间,能统计他们刷题的数量,能分析他们模拟考成绩那令人窒息的不分伯仲,却再也无法捕捉到那些流淌在两人之间、富含张力的非语言信号。
他们像是在两条平行的独木桥上行走,下面是名为“未来”的万丈深渊,只能目视前方,无法侧身,更无法交汇。
一天午休,林澈拿着一道结合了高等数学和物理思维的复杂竞赛题,犹豫再三,还是先走向了江尽野。他知道这道题更偏向江尽野擅长的领域。
“尽野,这道题……”
江尽野摘下一边耳机,扫了一眼题目,眼神微微一亮,但随即那光芒又迅速黯淡下去。他扯了扯嘴角,语气带着一种刻意的疏懒:“这题有点意思,不过我现在没空。你不如去问问沈大学霸?他最近不是在猛攻这类题型么?”
他的话听起来像是建议,但林澈却从中听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和……划清界限的意味。他在试探沈墨言最近的动向,也在明确地表示,他不会在这个敏感时期,再轻易分享自己的思路。
林澈愣了一下,点点头:“好吧,那我去问问他。”
当他拿着题目走向沈墨言时,沈墨言只是抬起眼皮看了一眼,便淡淡地说:“思路不难,关键在第三步的模型转换。相关资料在《高等数学选讲》第217页,你自己先看。”
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点出核心关键,或者列出几种可能的路径,而是给出了一个需要林澈自己去查阅和消化的书目指引。这固然是一种帮助,却也是一种保持着距离的、程式化的帮助。
林澈看着沈墨言重新埋首于书堆的侧影,又回头看了看戴着耳机、仿佛与世隔绝的江尽野,心里涌起一股难言的涩意。他默默地拿着书,走到一边自己研究去了。
就连最迟钝的赵朝阳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同时约到两人一起去打球或吃饭。每次邀请,总有一个会以“要复习”或“有事”推脱。他们仿佛约定好了一般,尽量避免着同时出现在非必要的场合。
这种变化,无声无息,却像细密的蛛网,缠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苏久在她的笔记本上,笔尖沉重:
「观测记录:竞争白热化。独木桥效应显现。」
「沈墨言:策略转为深度防御与知识壁垒构建。对外交互模式:程序化,低情感投入。」
「江尽野:策略转为信息屏蔽与路径独立。对外交互模式:疏离化,带防御性调侃。」
「交互分析:双向通道近乎关闭。信任阈值显著提高。共享知识库停止更新。」 「影响:团队整体氛围趋于功能化,情感联结减弱。林澈(桥梁角色)作用受限。赵朝阳(粘合剂角色)效能降低。」
她停下笔,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一只孤鸟振翅飞过,形单影只。
她知道,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任何一个人的自私或狭隘。当通往理想的路径变得如此狭窄,当身边的同伴恰恰是唯一的拦路石时,那种被命运捉弄的无力感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压倒一切。
他们依然优秀,依然强大,只是那份曾让彼此都熠熠生辉的联结,此刻却成了刺痛双方的荆棘。
独木桥已然架起,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向前。
只是不知道,当其中一人终于抵达对岸时,回望来路,看到的会是怎样的风景?是胜利的喜悦,还是……失去某种重要之物的空洞?
裂痕之下,微光犹存,但那光芒,此刻却清晰地照亮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越来越宽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