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病弱皇子总在勾引我 > 第12章 抄经

病弱皇子总在勾引我 第12章 抄经

作者:陈允酒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22:23 来源:文学城

钟粹宫的殿门在沈临桉身后合拢。

天光隔绝在外,室内唯有一股浓重的佛香,烟雾袅袅上升,如同无形的网,轻易就能将人的呼吸拢住。

铜铸的香炉静立,沈临桉坐在轮椅上单独前行,木轮碾过砖石地面,发出的声响轻微,却已足够打破这片寂静。

佛堂深处,仪妃端坐于蒲团之上,脊背微屈,双手合十地念诵着沈临桉几乎倒背如流的经文,声音平静无波。

沈临桉将轮椅停在她几步之外,并未出声打断她的诵读,静静地候着。

不知过了多久,诵经声戛然而止。

一片骤然降临的沉寂,比方才的经文声与佛香更重地压下来。

“来了?”仪妃缓缓地转过身,于灰白色的香雾中显出一张保养得宜的脸。

烛火猛地跳了跳。

“桌上有纸笔,”仪妃嗓音极淡,语气却不容置疑,“宫门落钥前,本宫要看到十卷《金刚经》摆在这儿。”

她没有问沈临桉为什么忽然回宫,也没有问他怎么会来看望自己。

只是像过去无数个沈临桉还在宫中时的日夜一样,她不问饮食、不问起居,只是让沈临桉像自己一样不停抄写经文。

沈临桉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果然在侧旁一张梨花木书案上,看见了铺开的宣纸,以及研好的、乌汪汪的墨。

“是。”沈临桉应道。

他双手推着轮椅来到桌前,无须参照便可一字不差地将经文默在纸上。

沈临桉记得很熟、很牢。

他也记得自己曾在求医时,与许多庙宇的住持和尚谈论佛经,很容易就能博取到他们的好感。

因为身为皇子,却能将佛经倒背如流,这还不够说明他的诚心吗?

仪妃没有再看他,而是将视线重新落在那尊金身佛像上,一丝不苟地转动着佛珠,一字一句地诵着经文。

沈临桉握着笔,笔尖流畅自如地掠过那张白纸,心思却已飞到天外。

他知道仪妃为什么如此对待他。

因为他的母亲,将他生下的母亲。

沈临桉闭了闭眼。

他对母亲的记忆还停留在年幼的时候,那时他似乎是四岁,也可能是五岁。

母亲是武威钟氏送入宫的,是名门贵女,封作云嫔。她应当很不情愿住进宫中,至少沈临桉从没见过她笑的时候,要么是捧着本诗集靠在窗边垂泪,要么便是饮了酒酩酊大醉。

但她毕竟是母亲呀,沈临桉还是会经常去找她,偷偷看她,但每次看到他后,云嫔并不会高兴,她会勃然大怒,会对沈临桉非打即骂。

后来母亲似乎生病了,不知究竟从哪一天开始,她开始在白天做梦,又在夜晚清醒,反反复复,御医也治不好。

她开始不停摔碎所有能看见的东西,不停殴打所有靠近的人,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嬷嬷不允许他偷偷去看了。

直到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趁着院子里没人溜进了母亲的寝殿,看见她半倚在窗边的矮榻上,哼着一支小曲。

那本她视若珍宝的诗集已经被她亲手烧成了灰烬,在看见沈临桉时,她甚至带着笑朝他挥了挥手。

沈临桉不再继续想下去。

仪妃还在诵经,那些关于“业障”“罪业”的字眼像是数不清的丝线,从她低诵的经文里延伸出来,密密匝匝地缠绕住沈临桉的手腕,勒进皮肉,渗出血痕。

再睁开眼时,他在那汪乌色的墨里看见了自己微微扭曲的倒影。

他知道仪妃为什么如此对待他。

因为他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

京城里没有秘密。

顾从酌从皇宫里出来、回到镇国公府上时,已经有消息最灵通的得知了他是皇帝新点的北镇抚司指挥使,拜帖与贺礼紧跟着就送到了家门口。

董叔年纪大,捧着齐人高的礼盒走路时还是脚下生风,就是人一动连带着上边的盒子也百足虫似的摇摆,看得人心惊。

顾从酌皱了皱眉,立刻上前接过,将那些杂七杂八的礼件全堆到一边。

“嚯,这京城的官就是出手大方!”董叔抹了把汗,露出的右手缺了三根指头。

这伤是他为了护顾从酌他爹撤退时受的,已经比上一世好了许多——

上一世董叔送他父母的棺椁回京时,右臂被鞑靼人齐根斩去,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大不如前。顾从酌干脆借着送葬的由头让他在京城养老,却没想到后来董叔一路跋涉赶来朔北,就为了给他递信。

这趟回来,他特意把董叔也带上了,没跟老头子说是养老,只说京城人生地不熟,身边得有几个可信的自家人。

常宁翻看着拜帖上的名姓,啧道:“恭王府、二皇子府、四皇子府……咦,怎么不见三皇子的帖子?”

镇国公手握重兵,基本上算是武将里的头头,顾从酌也年纪轻轻便战功卓绝,被几方对龙椅有心思的拉拢,也不奇怪。

常宁说这话倒也没别的意思,纯粹是看其他几个都到齐了,唯独没见着三皇子的帖子,才顺口问了句。

“在后宫。”顾从酌言简意赅地答道。

常宁一拍脑门,想起来了。

他当即就开始絮絮叨叨:“我说呢,这三皇子跟我们走了一路,怎么可能在这儿掉链子……不过三皇子有腿疾,想来和那啥也没什么缘分吧?”

那啥指什么,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董叔理所当然地点了点头,还没听说过哪朝的皇帝连路都走不了呢!

倒是顾从酌想到《朝堂录》的结局:若不是恭王死前反咬,这天下最终归谁并不好说,沈临桉这一局虽算是替他报了回血仇,但其根本所图,应当也在皇位。

……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筹谋的?

顾从酌指尖有一搭没一搭地敲着剑柄上裹着的皮革,在脑海中回忆着与三皇子有关的片段,只觉最可疑的,还是他在香藏寺时的表现。

上一世沈临桉并没有死在香藏寺那场刺杀里,这是板上钉钉的。

那么,当时他没有顾从酌及时援救,是怎么逃出生天、化险为夷的?

顾从酌倾向于认为,他是早得知了刺杀的消息,提前给自己备了保命的后手。

所以,沈临桉出现在香藏寺附近,也不可能仅仅是因为他要求医了。

他很有可能是知晓了什么、想要从庙中获得什么,他知道只有这样东西才能从根本上解他的困局,让他不再需要为层出不穷的刺杀提心吊胆。

谁是刺杀的主谋,顾从酌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断定,但如果从“一旦成功,谁最得利”的角度来看,不外乎就那么几个可疑的人选。

二皇子、四皇子,还有恭王。

他已经知道沈临桉最终会对上恭王。

即使没有《朝堂录》,这也是很容易能判断出来的事实,毕竟恭王不在名正言顺的继位名录上,想要夺权,就只能走将其他皇子都拉下马的路子。

恭王的确也快要成功了,他只输在最后一步。

假如说沈临桉是在某个时刻起,开始抓到了恭王露出的一点马脚,顺藤摸瓜,最后甚至成长到能设局伏杀恭王的地步,那么这个时刻,很可能就是现在。

这样东西,很可能就是恭王的把柄,或者是能找到恭王把柄的线索。

顾从酌将香藏寺的所见在心中过了个遍,最终注意力停在那本被他发现、罗列了许多姓名往来的香火册上。

那是香火供奉的名录。

是“借子”的名录。

要说寺中能有什么配得上“把柄”这个词,恐怕没别的能比得上这本借子册。

余村、城东、城西、城南……

顾从酌重新翻开那本被他暗自扣下来的名册,盯着上面记载的一个个名字。

前来“求子”的分住京城各地。

前来“求子”的出身各不相同。

在这当中,会不会有一个、或者几个是他们还没找到的高官名门?

会不会能以此为切口,掀出一条、或者几条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当然,顾从酌知道也有可能是自己太草木皆兵,沈临桉可能真的只是恰好碰上了刺杀、恰好逃到了香藏寺附近,又被个恰好路过的好心人救了一命。

寺中的这本借子册,也有可能真的只是慧能住持的随笔记录,与皇子和王爷都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如何,顾从酌现在还不知道。

但他清楚自己总会知道。

在此之前,还有一件事不能忘。

“常宁,”顾从酌合拢那本香火册,询问道,“柴雨她们安顿得怎么样了?”

常宁说话虽啰嗦,做事从不拖沓。

“顺天府那边,我们的人已经打过招呼了,”常宁毫无停顿地答道,“少帅放心吧。”

毕竟是杀了人,柴雨几人是必须得进官府审问清楚的。好在有镇北军暗中护佑,加上还有顾从酌早前从皇帝那儿求来的口谕,她们不会吃太多苦头。

说起来,沈靖川听到他为几个女子求情时,有一瞬间还眉峰动了动,直到听他把所见所闻全部如实说完,挑起的眉峰才落了回去。

“其行虽于法不容,其情却事出可悯,”皇帝没思忖太久就拍板,“待案卷呈上来,如无其余错处,小惩大诫即可。”

说完,皇帝还抿了口茶,饶有兴味地打趣道:“爱卿今年也二十有一了吧?听闻尚且孑然一身……什么时候也能让朕听听你‘怜惜佳人’的好消息?”

顾从酌猝不及防被催了个婚,好在他在朔北时就总被任韶念叨。

他娘倒也不是急着要他娶哪家千金,而是疑心就他这副冷冰冰没情趣的性子,怕不是要孤独到老。

念归念,顾从酌只当耳聋听不见,总归只要没人绑着他摁头拜天地,他这辈子就跟刀剑相伴进棺材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没想到皇帝除了爱下臭棋,还爱操心臣子婚嫁。

*

顾从酌收回思绪。

他嘱咐常宁:“让手下人多上心。”

“是!”常宁应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