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殡葬男友与顶流前任 > 第19章 第19章

殡葬男友与顶流前任 第19章 第19章

作者:绿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10:24:05 来源:文学城

秋意已浓,窗外的银杏树仿佛一夜之间被点燃,绽放出极致绚烂的金黄。

午后斜阳透过疏落的枝桠,为每一片叶子镀上温暖的光晕,整条街道宛如一条流动的鎏金河。

工作室里,浮动着细小的尘埃,在光柱中悠然起舞。

林溪刚刚结束与“雅集轩”李总的又一轮电话沟通,她轻轻放下手机,听筒里似乎还残留着对方那近乎殷勤的余音。

这次沟通,顺畅得与前些日子的推诿搁置判若两世。

李总的态度不仅恳切,效率更是高得惊人,仿佛之前设置重重障碍的是另一个人。

这一切的转折点,都源于陈教授那通举重若轻的电话。

教授并未施加任何压力,只是如常问候,顺便提及林溪的才华与项目的价值,其风骨与威望便如同定海神针,瞬间稳住了摇摆的局势。

这通电话,不仅挽回了合作,更在林溪的心头悄然筑起了更为坚实的信心壁垒

——她背后站着的,是认可与力量。

连日来的阴霾被这抹亮色驱散,心情是难得的轻快与安然。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掠过工作台,那只被周砚精心修复的斗彩茶杯静静地立在那里,沐浴在阳光下。

那道曾经刺眼的裂痕,如今已几乎寻觅不见,金丝细密地融入釉彩,留下的只是一个温润如玉、浑然天成的整体。

阳光穿过薄胎,泛出柔和的光泽。

修复,不仅仅是弥补裂痕,更是赋予其超越原有生命轨迹的新生。

她与周砚之间的关系,她一度受挫的事业,似乎都在经历这样一场静默却深刻的修复与重塑,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无惧未来的风雨。

...

傍晚时分,周砚那辆黑色的殡仪车准时出现在街角。

经过那场惊世骇俗的直播,这辆车似乎已褪去了最初的神秘与恐怖色彩,不再引起恐慌的窃窃私语或刻意的避让围观。

它安静地停在那里,反而带上了一丝独特的、令人下意识保持敬畏的意味。

街坊邻里或许依旧无法完全理解,但至少,投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审视与好奇,而非纯粹的排斥。

林溪拉开车门坐进副驾驶,熟悉的、带着淡淡消毒水与木质调香氛的沉稳气息包裹而来。

她熟练地系好安全带,侧头看向驾驶座上的男人。

周砚的侧脸在都市傍晚的霓虹初上中显得格外清晰,下颌线绷紧,眼神专注地看着前方路况。

“和‘雅集轩’的合作,基本敲定了。”

她语气平静地告知,带着一丝历经波折后尘埃落定的疲惫与安然。

周砚闻言,只是微微颔首,脸上并无意外之色,仿佛这一切本就在他预料之中。

“陈教授出面了?”他的声音低沉平稳。

“嗯。”林溪点头,

“老师打了个电话。”

周砚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那是一个极淡的、转瞬即逝的弧度,却蕴含着了然与对真正学者风骨的敬意。

“很好。”

他没有追问细节,没有感慨人情冷暖,这种沉默的信任,源于他对林溪专业能力的绝对认知,也源于他对陈教授这类人品性清朗的了解。

他相信,价值本身,终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车子平稳地汇入晚高峰汹涌的车流,窗外是流光溢彩的城市脉络,路灯、车灯、橱窗灯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

车厢内陷入一片舒适的静谧,只有引擎低沉的轰鸣和空调细微的风声。

沉默了片刻,周砚忽然开口,声音依旧是他惯有的平铺直叙的调子,不掺杂过多情绪,却抛出了一个足以让任何初次听闻的人愣在当场的想法。

“我打算,在单位办一次小范围的开放日。”

林溪微微一怔,下意识地侧过头,以为自己听错了。

“开放日?”

她重复了一遍,带着确认的语气,

“在……殡仪馆?”

这个词与“开放日”组合在一起,显得如此突兀而超现实。

“嗯。”

周砚的目光依旧平稳地落在前方蜿蜒的车龙上,侧脸线条在流动的光影中显得冷静而坚定,

“面向公众,但范围控制。

主要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人,单位所在的社区代表,还有之前网络风波中,表示过理解和支持的网友志愿者。”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继续用他那近乎分析案例般的理性语气阐述缘由:

“舆论的偏见,根植于不了解和人为制造的距离感。

律师函能制止明确的恶意攻击,直播能在特定情境下传递我们的理念,但这些还不够彻底。

需要让他们亲自走进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亲身感受。

这里不是什么阴森恐怖的禁忌之地,而是一个运作高度规范、流程严谨、充满对生命最终尊严尊重的地方。

打破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它,消解其神秘性。”

林溪安静地听着,心中波澜微起。

这个想法何止是大胆,简直是挑战世俗认知的创举。

殡仪馆,在绝大多数人的集体潜意识里,是死亡的代名词,是悲伤的汇集地,是唯恐避之不及的晦气所在。

主动打开那扇总是紧闭的大门,邀请原本毫不相干的“生者”常态化的进入?

这需要何等的魄力、对自身专业操守的绝对自信,以及一份近乎天真的、试图以光明照亮黑暗的担当?

她几乎能瞬间想象到,一旦消息传出,将会引发怎样的争议、哗然,甚至是新一轮的不解与嘲讽。

保守者会斥责其哗众取宠,胆小者会视其为不祥之兆,别有用心者或许还会借机生事。

但与此同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滚烫的钦佩与深切认同感,也在她心底油然而生,迅速压过了最初的担忧。

这不正是周砚一贯的风格吗?

从不回避矛盾的核心,从不退缩于世俗的眼光,总是选择用最直接、最本质的方式,去应对最棘手的问题。

他曾用每日送达工作室的午饭,坦然宣告他的存在与关怀;

用精准利落的律师函,捍卫他们不容侵犯的底线;

用那次突如其来的直播,将死亡的肃穆与生命的思考强行推入浮华的网络世界;

而现在,他选择用一个史无前例的开放日,作为利器,去消融那堵横亘在生死之间、由千年禁忌、无知和莫名恐惧砌成的无形高墙。

“会不会……太冒险了?”

尽管心中已倾向于支持,林溪还是忍不住将最大的担忧问出了口,

“毕竟那个地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心理冲击力是实实在在的。

而且,肯定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内部、外部,甚至可能有人趁机捣乱。”

“风险可控。”

周砚的回答简洁有力,显然已深思熟虑,

“开放区域严格限定在公共接待区、部分礼仪文化展示廊和经过布置的休息区,绝不涉及核心操作间以及正在举行告别仪式的礼堂。

参观流程会精心设计,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引导讲解,内容严谨,态度庄重。

安保措施会全面提升,与辖区警方做好报备联动。至于反对的声音,”

他语气平淡无波,仿佛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

“做什么事会没有反对声音?因噎废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他侧过头,短暂地看了林溪一眼,那眼神通透而沉稳,带着一种洞悉世情的冷静:

“这是一个机会。不仅仅是为我个人的工作环境正名,更是为了整个行业发出声音。

让公众有机会了解,死亡并非需要掩藏、视为污秽的不堪,而是生命自然且必然的组成部分,值得被庄重对待;

殡葬工作者也不是什么阴间的诡异使者,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秉持同理心、守护生命最后尊严的专业人士。

我们需要沟通,需要被看见。”

他的话语,没有丝毫激昂的煽动,只有冷静的陈述和强大的、层层递进的内部逻辑。

林溪凝视着他,仿佛能透过他平静的外表,看到他脑海中已经构建起的那个完整、周密的开放日蓝图

——从参观路线的规划、讲解词的撰写、到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每一个细节都必定经过了他反复的推敲与权衡。

她想起了自己伏案修复古物时的心境。

当一件破碎的瓷器、一幅污损的古画,经过她的手一点点去除污垢、填补缺失、重现光彩时,那种充盈内心的满足感,

并不仅仅源于技术上的成功,更源于让一段被尘埃封存的历史、一种被时光遗忘的美的形态,

重新被世人看见、理解、并再次珍视。

那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让沉默之物重新开口说话的神圣感。

周砚此刻想做的,何其相似。

他想“修复”的,是公众对殡葬行业根深蒂固的认知裂痕,是想让这个长久以来被刻意隐藏在社会阴影角落里的职业,其背后所蕴含的专业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尊重,能被更多人“看见”。

这是一种更为宏大、也更为艰难的“修复”。

一种强烈的、找到同频共振般的共鸣在她心中激荡、回响。

他们是如此的不同

——一个终日与跨越千年时光的静默之物对话,用指尖感受历史的体温;

一个时刻守护着刚刚逝去的生命,打理着人间最后的体面。

然而,在灵魂深处,他们却又如此的相同

——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对抗着时间的磨损、世人的误解与偏见,固执地守护着各自领域里那份不容玷污的“尊严”与“价值”。

“我支持你。”

林溪不再有任何犹豫,声音清晰而坚定,如同玉石相击,

“如果需要我做什么,尽管说。”

她不仅是在支持一个活动,更是在认同一种理念,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

周砚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那双向来深邃沉静的眼眸中,似乎有什么温暖的东西悄然流转,融化了一丝冰封的棱角。

他点了点头,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错辨的认真:

“好。开放日那天,如果你愿意,可以一起来。”

这不是一个将她置于身后保护的请求,而是一个明确的、将她视为平等伙伴的、并肩同行的邀请。

他认同她的坚强与理智,也尊重她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当然要去。”

林溪毫不犹豫地回答,唇角扬起一抹温柔而坚定的弧度,

“我也想亲眼看看,你工作的地方……那个被你称为‘单位’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

她想亲眼见证,他是如何在那个被世人畏惧、回避的特殊空间里,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他的信念、专业与那份独特的沉静力量。

车子驶入他们居住的小区,缓缓停稳在熟悉的停车位上。

周砚熄了火,车灯暗下,世界瞬间被小区路灯昏黄的光线笼罩。

他没有立刻解开安全带,也没有动。

车内陷入短暂的、几乎令人屏息的寂静,只有引擎熄火后细微的金属冷却的“嘀嗒”声,以及彼此清浅的呼吸声。

“这件事,一旦启动,可能会引来比上一次更集中、更深入的关注和讨论。”

周砚转过头,看向林溪,语气平静地陈述着一个即将发生的事实,

“你,准备好了吗?”

这意味着,刚刚因律师函而暂时平息下去的网络风波与现实关注,很可能因为他这个更加大胆、更具话题性的举动,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她,林溪,作为他公开的伴侣,将不可避免地再次被卷入舆论的漩涡中心,与“殡葬”、“死亡”、“禁忌”这些词汇更紧密、更公开地捆绑在一起,接受更为苛刻的审视。

林溪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的闪躲与怯懦。

她伸出手,轻轻地覆在他依旧放在方向盘的手背上。

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皮肤下蕴含着稳定而可靠的力量。

她的指尖微凉,触碰到他手背温热的皮肤。

“从决定和你在一起的那天起,”

她的声音很轻,却像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每一个字都落得清晰而坚定,

“我就已经准备好了。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你要做什么,我就支持什么。

浮华世界的指指点点,喧嚣人世的品头论足,于我而言,早已无关紧要。”

她的眼眸在昏暗的车内光线下,亮得惊人,里面清晰地映照出他小小的影子,也映照出她自己无悔的、一往无前的决心。

周砚反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干燥,带着常年工作形成的些微薄茧,将她微凉的指尖完全包裹其中,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守护与汲取。

他没有再说什么,任何语言在此刻都显得多余。

眼神交汇处,是彼此都能读懂的信赖与支撑。

有些守护,是毅然挡在身前,为你抵御一切外来的风雨。

有些守护,是始终站在身侧,与你共同面对前方的波澜。

而他们之间,无疑是后者。

...

回到家中,温暖的灯光瞬间驱散了秋夜带来的微寒,空气中弥漫着家常饭菜的诱人香气,那是属于人间的、踏实而幸福的烟火气。

周砚脱下外套,径直走进厨房,开始准备简单的晚餐。

林溪则坐在沙发上,没有开电视,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在厨房里忙碌的背影

——洗菜、切菜、开火、下锅,动作流畅而沉稳,与他在殡仪馆里处理工作的专业姿态并无二致,都带着一种令人心安的秩序感。

一种沉甸甸的、却无比安实的幸福感,如同冬日温暖的泉水,缓缓浸润了她的四肢百骸。

她拿出手机,解锁屏幕,下意识地点开浏览器,在搜索栏里输入了“殡葬文化演变”、“现代生命教育”、“中外死亡观念差异”等关键词。

既然决定要与他并肩同行,那么,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努力去理解他的坚持、他的理念、他所面对的文化背景,便是她所能做的、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支持。

窗外,夜色已彻底四合,将城市的天际线吞没。

万家灯火如星辰般点缀在墨色的画布上。

而一张即将投向舆论深水、名为“殡仪馆开放日”的、无形却分量千钧的邀请函,已在两人无声的共识与默契中,完成了它的草拟。

这不仅仅是一次试图打破禁忌的公共活动,更是一次沉静而有力的宣言,一次向着固化认知壁垒发起的、充满理性力量的进击。

来自那个开殡仪车的男人,和他选择与之共同面对世间所有目光的女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