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的直播时间,是在一个周二的晚上八点。
这个时段,通常是娱乐综艺和热门剧集争夺流量的黄金档,而“好奇匣子”的直播间,将要上演的,却是一场截然不同的、关乎生死与生命的严肃对话。
直播并未在殡仪馆内进行
——那毕竟过于挑战部分观众的接受底线
——而是选在了“好奇匣子”平台总部一间布置得如同大学研讨室般的专业演播厅里。
背景是深蓝色的幕布,前方一张简洁的木质讲台,旁边配有一块可触控的大屏幕。
灯光柔和而明亮,确保主讲人的每一丝神情都能被清晰捕捉。
周砚提前半小时到达。
他依旧穿着那身熨帖的深色西装,白衬衫扣到领口,没有系领带,显得庄重而不失亲和。
他没有化妆,拒绝了造型师过于用力的打理,只是简单地整理了头发,确保形象干净、利落、符合他本人的气质。
开播前十分钟,他独自坐在休息室里,闭目养神。
外面隐约传来工作人员忙碌的脚步声和设备调试的细微声响,但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静谧的空间,呼吸平稳,心率如常。
苏晴和林溪则待在隔壁的观察室,可以通过监视器看到演播厅内的情况。
苏晴紧张得手心冒汗,不停地踱步,林溪虽然表面平静,但交握的双手也微微用力。
...
八点整,直播信号准时切入。
“好奇匣子”的王牌主持人,一位以知性、温和著称的中年女性,先进行了简短的开场白。
她语气平缓地介绍了本次直播的背景和主题
——“打破偏见,凝视生命:一堂来自终点的启示录”,并隆重请出了今晚的主讲人:
A市殡仪馆首席礼仪师,周砚。
镜头推近,周砚的面容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没有紧张局促,没有刻意表演,他站在讲台后,身姿挺拔,目光平静地望向镜头,如同望向一位需要他引导和解答的来访者。
【来了来了!这就是那个殡葬师小哥?好帅啊!】
【这气质……真的绝了,一点都不像干那行的。】
【前排吃瓜,看看能讲出什么花来。】
【沈言澈粉丝滚出!这是科普直播间!】
【有点紧张,不知道会不会很吓人……】
...
弹幕初期飞快滚动,夹杂着各种好奇、质疑、期待和固有的偏见。
周砚没有理会那些快速滑过的文字,他微微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话,声音透过高质量的音响设备传播出去,低沉、稳定,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晚上好。我是周砚,一名殡葬礼仪师。
感谢‘好奇匣子’的平台,也感谢每一位进入直播间的朋友,愿意花费宝贵的时间,来了解一个常常被误解,
却又与每个人最终息息相关的领域。”
开场白简单直接,没有任何虚与委蛇。他随即切入正题。
他没有使用太多花哨的PPT动画,演示文稿的风格如同他本人一样简洁、清晰。
他从人类殡葬文化的起源讲起,展示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告别方式。
他不是在枯燥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细节和考古发现,引导观众思考:
殡葬,从来不仅仅是处理遗体,它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是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是对生命价值的最终肯定。
...
然后,他过渡到现代殡葬技术。
...
当大屏幕上出现一些经过严格脱敏处理、只展示技术和流程的示意图(如现代防腐药剂的进步、3D打印技术在遗体修复中的应用、环保型火化炉的原理)时,弹幕出现了短暂的凝滞。
【我的天……原来现在已经这么高科技了?】
【3D打印修复……这得是多精细的活?】
【我一直以为就是简单的烧掉或者埋掉……】
【感觉像是在看科幻片,但又莫名觉得很……庄严?】
...
周砚用平实而精准的语言,解释着每一项技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人文考量。
他强调,现代殡葬的核心,是“尊重”——对逝者身体的尊重,对生者情感的尊重,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很多人对我们的工作感到恐惧,或者认为它‘晦气’。”
周砚的目光扫过镜头,仿佛在与每一位观众对视,
“这种情绪,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未知’和‘失去’的天然恐惧,以及长期以来社会文化赋予这个行业的某些负面标签。”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引导思考的力量: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成为那个‘被处理’的客体。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被如何对待?
是仓促、冷漠、甚至带着嫌弃地被打发,还是在专业、尊重、甚至带着一丝温暖的过程中,完成最后的谢幕?”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无数观众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从来没从这个角度想过。】
【如果是我,我当然希望是后者。】
【将心比心,瞬间理解了。】
【他说得好有道理,我们害怕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终将面对的结局。】
...
接着,周砚开始分享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真实案例(均已获得家属匿名授权,并隐去所有可识别信息)。
他讲述了一个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通过一场温馨的告别仪式,理解了外婆的“离开”是去了一个“没有病痛的美好地方”;
他讲述了一个团队如何耗时十几个小时,为一位因公殉职的消防员精细修复容颜,让他的战友和亲人能最后看到他“如同生前般坚毅安详”的模样;
他也讲述了如何安抚那些因突发变故而崩溃的家属,如何用专业和耐心,帮助他们度过最黑暗的时刻。
他的叙述没有刻意煽情,甚至没有过多的形容词,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
但正是这种克制和真实,反而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演播厅里极其安静,连摄影师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动作。观察室里的苏晴早已忘记了紧张,眼眶微微发红。
林溪静静地看着屏幕里的周砚,目光温柔而骄傲。
【哭了……真的看哭了。】
【这哪里是晦气?这分明是在做善事啊!】
【原来殡葬师不只是搬运工,他们是守护最后一程尊严的人。】
【对不起,我为我之前的偏见道歉。】
【周先生,谢谢您,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
...
直播观看人数,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一百万,并且还在持续攀升。
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好奇匣子”平台方的预期。
在直播的最后环节,周砚谈到了“生命教育”。
他认为,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恰恰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我们热衷于庆祝生,却忌讳谈论死。
但唯有理解了死的必然和意义,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的可贵和局限。”
他站在讲台后,灯光在他身上镀上一层淡淡的光晕,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我的工作,让我每天都直面终点。
这让我更加确信,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深度;
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付出了什么,留下了什么;不在于你是否一直站在聚光灯下,
而在于你是否能让自己和你在乎的人,在平凡的日子里,感受到真实的温暖和安宁。”
他没有提任何一个名字,但每一个字,都像是在对沈言澈那种浮华喧嚣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无声而有力的驳斥。
“珍惜此生。”
他引用了自己之前发过的四个字,作为结尾,目光沉静地望向镜头,
“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意味着,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其处于哪个阶段;
它意味着,认真对待每一天,不负光阴;
它意味着,在拥有的时候,好好去爱,去陪伴,去创造。
这,或许就是我们能从‘终点’汲取到的,最重要的‘启示’。”
话音落下,他微微鞠躬。
演播厅内一片寂静,随即,现场为数不多的几名工作人员,自发地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而直播间里,弹幕早已被刷爆:
【谢谢周老师!受教了!】
【这堂课,值得反复听!】
【格局打开!这才是真正的顶流!】
【#原来殡葬师这么神圣# 这个词条给我顶上去!】
【路转粉!周老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沈言澈和他的粉丝们,进来学习!看看什么叫做深度和格局!】
......
直播结束了。
信号切断的瞬间,苏晴在观察室里激动地跳了起来,抱住林溪:
“成功了!溪溪!我们成功了!你看到那些弹幕了吗?
看到在线人数了吗?周哥太牛了!”
林溪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无比欣慰的笑容。
她看向演播厅的方向,周砚正从里面走出来,神情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沉静模样,仿佛刚才那场震撼了百万人的演讲,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但林溪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这一晚,一个名叫周砚的殡葬礼仪师,用他的专业、理智和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尊重,完成了一次漂亮的“破圈”。
他不仅为自己正了名,为他所从事的行业撕掉了陈腐的标签,更将一种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种进了无数人的心中。
#原来殡葬师这么神圣#
#周砚生命教育#
#珍惜此生#
这些词条,以惊人的速度冲上热搜,后面跟着的不再是“爆”,而是代表着广泛认同和深度讨论的“热”与“荐”。
浮华的娱乐圈八卦,在关乎每个人终极命题的深刻思考面前,显得如此浅薄和微不足道。
周砚用一堂生死课,完成了一次对虚假深情的降维打击,也让他自己,以一种任何人都未曾预料到的方式,闪耀在公众的视野里。
守护,有时候,不仅仅是挡在身前,更是站在高处,点亮一盏明灯,驱散愚昧的迷雾。
而他点亮的那盏灯,此刻,正照亮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