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汴京食滋味 > 第12章 秋社米糕

汴京食滋味 第12章 秋社米糕

作者:炽柳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56:48 来源:文学城

刘廉自封“嗜辣老饕”,可谓无辣不欢。

像李四分茶卖的杂和辣菜,州桥夜市的辣脚子、姜辣萝卜、芥辣瓜儿,南食店的姜辣羹,都是他平日里的心头好。

所以即便他手里的这碗浇汁豆腐,在浇汁上头还额外添了一勺干茱萸粉,他都不觉得辛辣难忍,反而觉得吃到口中,格外得火热过瘾。

豆腐炸得火候刚好。破开表层薄薄的酥皮,很快能咬到里头软嫩却不乏韧性的豆腐芯子。

那芯子里头布满孔洞,此时皆已吸饱了汤汁。轻轻一挤压,便有滚热的汤汁从唇齿边溢出。

刘廉被烫地嗷叫了一声,连忙接过宽婶递来的浆水,送及唇边降温。

浆水清凉,及时雨一般缓解了他的痛楚。他很快重整旗鼓,继续向浇汁豆腐发起进攻,吃得身上衣衫被汤水溅着了都不顾。

浇汁豆腐名副其实,最具咸鲜味道的,还属后面浇下去的半碗汤汁。

刘廉沉溺于汤汁的鲜美,半点都不舍得浪费。待把碗里的豆腐都吃完了,还不忘用筷子扒了扒碗底留下的芫荽末,与汤汁一并送进了口中。

吃完后,他用剩余的半碗浆水漱了漱口,只觉得酸甜解腻,无比舒爽。

心想着,怪不得江记小食要与宽婶饮子捆绑销售,原来二者的搭配当真如此玄妙。也十分庆幸今日听了许主簿的话,趁着出公差来了趟横桥子夜市。

这传闻中做得一手好豆腐的江记小食的确有两把刷子,叫他口腹皆得以饱足,果真不虚此行。

他心满意足地付了钱,骑着驴子,带着一食盒的宵夜往枣冢子巷去了。

亥时刚过,在众食客赞不绝口的夸奖声中,江知味摊子上的豆腐销售一空。这对她来说算是常事,毕竟开张这几日,她每日都能卖个空空,只不过今日售罄的时辰比往常更早了些。

但于宽婶而言,颇有点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因备货量不多,她家的各类饮子,在亥时过半那会儿就已经见了底。这是此前从未出现过的盛况。

不少人还在摊子前抱怨,觉得没捡着这现成的便宜,总觉得是亏了。

宽婶只好道歉又道歉:“您明日再来,明日还和今日一样实惠呢。”这才把几个气鼓鼓的食客,哄得舒坦着离去。

周边的摊子都在收拾东西,宽婶左右见没人看着,蹑手蹑脚地从推车里摸出三个竹筒子来,又蹑手蹑脚地往江知味的小车上一放:“江娘子,请你喝饮子。”

江知味抬头瞧见:“您卖的饮子不都是用碗装的么,什么时候还备了竹筒子?”

“专门给你们备着的。”宽婶难得流露出一丝得意,“都是放井水里镇过的,可凉了。你喝一杯,剩下的带回去给你家那俩年画娃娃。我瞧着他俩,大眼睛馒头脸,可讨人喜欢得紧。”

江知味便笑着收下了:“那我替暖姐儿和晓哥儿谢谢您嘞。明日他俩过来,一定让他们当面再谢谢。”

宽婶笑得满脸开花:“不用,这么客气做什么。要没有江娘子的主意,我这饮子摊的生意,还好不起来嘞。虽说我今日卖出去的每一杯都砍了利,但我方才偷偷数了,挣得比昨日多得多。”

说罢她又补了句:“江娘子,整个横桥子,不,整个汴京就我一家摊子同你有联系,这就是娘子说的‘人无我有’吧。”

“是这个意思。”江知味道,“而且有了我的加入,旁人看了,也只会觉得,这一文钱不是你主动要求减的,而是落入了我的囊中,算你给我的好处。如此也能堵上其他饮子摊主的嘴,省得别人说你打价格仗、搞恶性竞争。”

宽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还是江娘子想得细致。不过娘子,后日就是秋社日了,你明日还要出摊,不需要拾掇家里吗?”

江知味记得凌花也说过“秋社日”的事。她脑海中没有关于秋社日的记忆,只知道那天江眠要回门,却不晓得还有其他规矩。

便如实说了:“我打小在应天府长大,从前的家里,没有过秋社日的习惯。您不妨同我说说,秋社日都有什么习俗?”

宽深若有所思地点了下头:“这秋社日啊,是为了祭祀土地神留下的节日。习俗与端午和重阳差不多,无非街坊邻里的,互相送送社糕和社酒,都是自家做的,讨个彩头罢。到秋社日那天,家里出嫁的女儿会回娘家,这做外公姨舅的呢,就得准备嫩葫芦儿和枣儿,送给回家的小外甥。”

她话音一转:“江娘子家中,可有读书郎?”

“我三弟,在学塾里念书呢。”江知味道。

“那就是了。在这种学塾里,教书先生会提前管诸生收取社钱,用作秋社日当天聚餐的开支。还会给他们分花篮、果子和旁的糕点吃食,让他们带回家去。”

江知味听明白了,也就是说那日江眠和江风都要回来,那是得提前准备准备:“怪不得你要那么问。那我明日同我娘商量一下,若家里用得上我,明日便不出摊了。后日再带俩孩子过来道谢啊。”

宽婶捂嘴笑了笑:“这就生分了啊,该是我对江娘子千恩万谢才是呢。嗳,我也不耽搁了,得回去了。我家柔姐儿一个人在家,醒来见不着我,怕是会哭。”

“那您快回去吧。”江知味打了个哈欠,“我也乏了,喝完饮子就回去了。”

两人一如往常那般道了别。

江知味拿起宽婶给的其中一支竹筒,送到了嘴边。

这三支竹筒里装的都是浆水,是宽婶摊子上卖得最好的饮子。此物由米汤发酵而成,里头搁了丁点白糖,喝起来很是酸甜清爽。

这不就是古代版奶茶么,取用的还是天然健康的食材,比后世的科技水预制菜好多了。

要不怎么说宋人懂得享受呢,《清明上河图》中随处可见的“葛优躺”和“二郎腿”,可不正是悠闲松弛的表象。

江知味记得,以前读书那会儿,历史老师在课上说起,要是有朝一日他穿越了,首选的朝代必定是宋朝。

果然实践出真知。直到她真的穿越了,才知道千年以前的生活质量一点儿不比后世的差。

她满心知足地拉着车子回去,如约把两杯浆水给了江暖和江晓。两个孩子都已经睡了,听见有饮子喝,都摇摇晃晃地爬起来。

江晓半梦半醒,边喝嘴里边嗫嚅:“娘,我梦见喝浆水了。真好喝。”

江知味和凌花都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

如宽婶所言,第二日的江知味果真没能顺利出摊。为了迎接大姐儿和小外甥,一家子连同两个小娃娃在内,都忙碌了整整一天。

凌花一早便随周婶和冯四娘去郊外摘枣子。本意想早去早回,回来还能洒扫洒扫屋子。

没想到大家伙都是存了这个心思,以至于这日的车马行一驴难求。三个妇人拉不下脸面动手,扯破了喉咙都没抢过来一头驴子。

得亏后来碰上了好心人,捎了她们一程,才让凌花赶在午时之前回到了家。

此时的江知味已经带着两小只扫完了大半屋子,还剩半间院子和前头的豆腐铺子没来得及扫,只粗略地洒了些水。

江家这屋子是凌花母亲留下的祖产。前头两进的铺面,承载了三辈人的营生。

因凌花是家中最为受宠的老幺。出嫁时候,母亲将要病逝,家中又没有男丁,这屋子便被母亲以遗产的名义赠予凌花做陪嫁。并允许江大将凌记豆腐铺子改为了江记,只愿他能用一生守护凌花和这个家。

江知味洒扫的时候便在想,要是没有那场意外,江大已经实现了他的承诺。他是真的很努力地守护着这个家,可惜天不遂人愿。

凌花的喊声将她从思绪里拉回来:“知姐儿,洗点枣子吃吧。你们三个小毛头都歇歇,剩下的娘来就是。”

江知味压根歇不下:“娘,你可吃过午食了?”

“朝食那肉片镈饦和烙饼子还在我喉咙口呢,一会儿吃点枣子就应付了。”

江知味也不饿,问问两小只,也是同样。便进灶房,做起了隔日需要的社糕。

所谓社糕,其实就是加了糖或其他果料的米糕。而且无论糯米还是粳米,都得用当年收获的新米,寓意着感恩土地、祈获丰收。

江知味将新米研磨成米粉,之后取了一半的米粉,加入磨好的黑芝麻粉,做了个内陷,再在表面撒上些许桂花干,隔着纱布上锅蒸熟,便成了带着黑芝麻夹心的桂花米糕。

这桂花是一早江知味和两小只一起到巷子里摇的。在日头下火烧火燎,才过半天,就晒了个大干。

一半被她存到了罐子里,可供平日里作食材用。另一半被她装到了容双送的钱袋子里,暂时成了个桂花香囊,走到哪里,都飘香满路。

但装在香囊里的桂花,远不及上锅得了热气催发的桂花那般,香得四下里无孔不入。

凌花被香得打了个喷嚏。看着一脸垂涎的两小只,拍了一下他俩的屁股:“嘴馋就去吧。知姐儿也真是。这么香的糕点,哪还留得到明日呐。”

两小只屁颠屁颠地就到了灶房门外。江知味给两小只一人分了一块,都道暄软好吃得紧,吃完还要讨。

她自己也拣了一块送入口中。

米糕不湿不燥,吃着水分刚好。因其中没放多少糖,品尝起来味道十分清淡,更大力度地凸显出大米本身的清甜。

原本显得喧宾夺主的桂花香气,到了口中,只余下若有似无的一点。伴着里头炒制过的黑芝麻内陷,吃得那叫一个满口留香。

别说两个孩子了,江知味自己吃着,也觉得刹不住车。内心明明觉得吃得不多,往锅里一瞧,竟只剩下孤零零的三小块了。

一语成谶,江知味一脸无辜:“他俩都吃了,怪不得我。”

凌花笑着撵她:“叫你嘴馋,明天可得起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秋社米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