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半盏茶 > 第6章 第六章 还政武周(下)

半盏茶 第6章 第六章 还政武周(下)

作者:壹壶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3 15:17:27 来源:文学城

翌日,大明宫宣政殿。

龙椅空悬,御阶之下,往日肃穆朝堂竟如市集喧嚣。

龙椅旁特设摄政珠帘之后空无一人。内侍省宦者宣读了太平公主因哀恸过甚、玉体违和,暂无法视事的表章。

短暂寂静后,争执骤起。

"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应由太平公主殿下主理朝政,稳定大局!"同平章事窦怀贞率先出列,声震殿宇。

同平章事姚崇梗颈反驳,声如裂帛:"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此乃《尚书》明训!韦后乱政,殷鉴未远!李唐神器,岂可再付女主之手?当从宗室贤者中择立,以正纲常!"

"宗室远支由谁继承大统?"

"臣荐淮南王李茂,乃高祖之孙,血统尊贵,可承大统!"

立时有反对者厉声驳斥:"淮南王尝于父疾榻前,□□父妾,人伦尽丧,禽兽何异?此等无德之人,若立之,何以表率天下,教化万民?!"

......

宣政殿内,姚崇与窦怀贞争得面红耳赤,双方门生故吏亦纷纷卷入战团,唾沫横飞,声浪几欲掀翻鎏金殿顶。而就在这片喧嚣鼎沸之外,殿外广场上,披甲执锐的十六卫禁军却如泥塑木雕般肃立无声,唯有玄色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一片冰冷的沉默,与殿内的狂躁形成了骇人的对比。

如是争吵,一连数日,日日不休。长安城中人心浮动,各地节度使的奏报亦透出试探与焦灼。

五日后的朝会,争执依旧。然与此同时,长安城内"凤鸣于庭"的预言愈演愈烈,朝臣争论的焦点已悄然从"是否该由公主摄政",转向更为尖锐的"拥立李唐远支宗亲,还是顺应天意,拥戴身为高宗嫡女的太平公主"。

"远支?血脉疏远,德才不显,何以服众?太平公主乃高宗与武皇嫡女,中宗、先帝(太上皇)亲妹,血缘至亲,且素有摄政之才,于情于理,当由殿下继承大统!"另一派官员高声驳斥。

"男女有别,国之大节!"一位李唐老臣鬚髮贲张,厉声反驳,"高祖、太宗开基创业,订《唐律》,立宗法,皆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煌煌史册,何曾有过女主承嗣大统之例?此非人谋,乃是天道人伦!女主临朝,已是权宜,焉得为正统?此乃颠倒乾坤,祸乱之始!"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则天皇帝虽为女主,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岂可以常理拘之?今'天火'示警,正是天命维新之兆!"

正当双方引经据典、争持不下之际,岑羲颤巍巍出列。他素以清流自居,在宗室旧臣中颇具声望。此刻,他面含忧色,声音却清晰传遍大殿:

"诸公,"他环视四周,语带恳切,"朝堂之上,空争无益。方才所论,皆是祖宗成法、人臣大义。然则,老夫近日闻市井流言鼎沸,皆关乎......凤鸣于庭。此汹汹民意,岂是强力可抑?既然事涉天道幽冥,超乎常理,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他略作停顿,吸引众人注目,缓缓道:"何不请慈恩寺德劭高僧入朝,于这大殿之上,为我等俗人开释天机,解惑安民?唯明晓天意,方可安定乾坤!"

岑羲此言一出,先前争论双方竟皆默然。请僧人参议朝政,本非惯例,然值此天道幽冥之事,竟无人能即刻反驳。一阵诡异的寂静笼罩了大殿。

"宣——慈恩寺主持,无尘子进殿。"内侍尖细的传唤声层层递出,回荡宫阙。

片刻,一道清瘦身影,自殿外明亮的晨光中徐步而入。无尘子身披一袭纤尘不染的月白禅衣,手持乌木念珠,步履从容,宛若步入清净道场。他周身似笼罩着一层与这权力中枢格格不入的澄澈气韵。

"贫僧无尘子,见过诸位大人。"他立定,单掌合十,微微躬身,声音清越,不高不低,却奇异地抚平了殿内最后一丝躁动。

"今日请法师前来,实因国遭大难,人心惶惶,市井间流言四起,皆言'凤鸣于庭'。我等困于俗务,难窥天机,特请法师以佛法慧眼,为朝堂解惑,何为......天意?"

无尘子缓缓抬眸,目光澄澈如古井深潭,徐徐扫过殿内每一张或期待、或疑虑、或敬畏的面容。

"阿弥陀佛。"他宣了一声佛号,声如梵钟初叩,"诸位大人。天意渺渺,非俗世言语可尽述。然,佛法无边,亦讲因果轮回,报应不爽。"

他声调沉静,却字字千钧:"'凤鸣于庭'之谶现于废墟,此乃昭昭之兆,非人力可伪。凤者,非梧不栖,非晨不鸣。其所择,必为天命所归,德之所附。"

"至于十王宅之火......据贫僧所知,镇国长公主于火起之前,正欲将则天大圣皇帝之'凤仪'剑奉于陛下。"

此言既出,满殿寂然,呼吸可闻。

"此剑,承载武周法统,其重,堪比社稷。"他的声音染上一丝玄奥意味,"法统归唐,本是顺应天命之大功德。然,若承祧之基……本身便有亏,德行有瑕,不堪承受此国器之重呢?"话音未落,几位李唐旧臣面色骤变,袖中的手微微颤抖。

无尘子目光投向殿外虚空,声线空灵,仿佛与冥冥天道对话:‘则天大圣皇帝以女子之身承天启运……她之震怒,岂是凡火可比?此乃涤荡浊世、重塑乾坤之业火!焚尽伪朝血脉,正是为新朝诞生扫庭除道!”

他收回目光,再度环视群臣,语气恢复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断语:"故而天意并非虚无。它显于谶言,行于业火,最终......落于唯一经受住这烈火洗礼,且身负武皇血脉,德行无亏之人身上。"

他微微躬身,不再多言。殿内死寂如铁,落针可闻。几位李唐老臣面如槁灰,持笏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微微颤抖;与之相对,武周旧臣的眼中,则迸发出难以抑制的、近乎灼热的狂喜。那细微的议论声再起时,已充满了对天意的敬畏与惶恐。

无尘子单掌合十,再次躬身。他以最超然的姿态,完成了最致命的一击。

太平公主始终在府中"静养",不见外客。但每日朝会详情,皆通过苏晏如毫无遗漏地呈报于她。

无尘子之言如巨石落潭,激起千层浪。窦怀贞、岑羲等人趁热打铁,或于庭议时引经据典附会天象,或于私邸密会时剖析利害,将“天意属周”的论调如种子般遍撒朝野。此后数日,"天意属武周"的论调迅速压过拥立李唐远支之声。值此情势,第十五日朝会再起波澜......

一位曾侍奉武皇、早已致仕的三朝元老,竟手持则天皇帝特赐的白玉圭,经特许直入宣政殿。他须发皆白,在家仆搀扶下颤巍巍立定,声如洪钟:"武皇震怒,焚尽先皇(太上皇)一脉,岂是只因一人得失?此乃上天警示,李唐气数已尽,非人力可挽!"

"先帝纵有千般不是,亦武皇亲子,何至祸及满门,受此'摘绝'之罚?!"

苏晏如越众而出,面容沉痛,声音却清晰传遍大殿:"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

这饱含血泪的诗句一出,如同一根无形的针刺入殿内每一位李唐旧臣的心口。刹那间,章怀太子李贤那才华横溢却最终被逼自尽的悲惨身影,仿佛浮现在众人眼前。一股物伤其类的悲凉与对往昔残酷政争的恐惧,如寒潮般席卷大殿,使得不少老臣面露戚容,甚至有人下意识地避开了目光。

苏晏如将众人的悲悯与恐惧尽收眼底,他环视鸦雀无声的朝堂,语气转为一种参透天机般的沉痛与肃穆:"此诗,乃章怀太子血泪之谏,恳求武皇莫对骨肉再行'摘瓜'之举。然而武周以降,这'黄台摘瓜'的轮回何曾止息?从章怀太子到懿德太子,从中宗陛下到太上皇......骨肉相残,几时休止?"

他刻意停顿,让这沉重的诘问在每个人心中回荡,然后才掷地有声地抛出最终的论断:

"今十王宅烈焰焚天,太上皇一脉尽数湮灭,此情此景,岂不正应了这'摘绝抱蔓归'的最终谶语?!诸公,这已非寻常政争,此乃上天以此最酷烈之方式,终结这数十年来'黄台摘瓜'的血色轮回!旧脉已绝,乃是天意要彻底斩断这冤冤相报的祸根!此非人力,实乃天道循环!"

这番话完成了一场惊人的偷换概念。他将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谋杀,巧妙地包装成了天道对李唐皇室内部宿命般自相残杀的一种终极"清算"。

殿内死寂。这股将残酷现实解释为'天道宿命'的可怕逻辑,如同无形的潮水,淹没了每一位李唐旧臣的心防。他们内心的坚守正在崩塌,一种"或许这才是天意"的念头,如毒草般疯长。许多大臣脸上的悲戚,渐渐被一种更深的、对无形"天意"的恐惧所取代。

"天火非为灭绝,实为新生!'凤鸣于庭',非指李唐,而是应验在身负武周正统血脉之人!武皇开创周祚,功盖千秋,其法统岂因一时退位而断绝?如今天意昭昭,是要我等——还政于武周!"

"太平公主殿下乃武皇嫡脉,德才兼备,曾摄政事,天下共知。由她继承武周大统,上合天意,下顺民心,正是拨乱反正,延续盛世之唯一正途!"

这位武周老臣的泣血之问,宛若钥匙,瞬间开启众人心中那扇不敢触碰的门扉。

原武周旧臣眼中迸发狂喜,激动得几欲战栗。

中立官员面面相觑,面露深思。

而那些仍欲拥立李唐远支的臣子,张口欲言却无言以对。

良久,一位白发苍苍的武周老臣涕泪纵横:"臣......恳请太平公主殿下顺天应人,继承大统,还政武周!"

犹如堤坝决口,先是压抑已久的武周旧臣涕泣跪倒,高呼"还政武周";继而审时度势的中立官员相继跪拜;最终,那些顽固的李唐旧臣,在绝望的沉默中,或颓然跪地,或面如死灰垂首。

"臣等恳请殿下继承大统,还政武周!"

呼声初起时尚显杂乱,如涓流四溢,旋即应者云集,声浪渐次汇聚、抬升,终成铺天盖地之势,如钱塘潮涌,冲击着殿宇的每一个角落,余音轰鸣不绝。

珠帘之后,依旧空悬。

但殿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空置的珠帘之后,即将升起的帝座光辉,将不再映照李唐的赤帜,而是沐浴在武周的金辉之下。一个新的时代,已在她无声的注视中,不可阻挡地降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