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权力过渡,从不只因舆论而顺理成章。朝堂之上,虽因李旦一脉覆灭出现巨大权力真空,却远非铁板一块。
次日,以刚直著称的御史中丞郭震,在仅存同平章事主持的小范围朝议上直言质疑:"纵有天火示警之说,然十王宅天火,位置要害,岂是'天意'二字可尽释?请彻查京城硝石、猛火油流向,并拘押薛璟府中所有工役,严加审讯!"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这无疑挑战着正在形成的"天意"叙事。
太平公主心腹同平章事窦怀贞立即反驳,他不直接否认郭震,而是痛心疾首:"郭中丞忠直可嘉!然陛下与多位亲王新丧,尸骨未寒,国朝震荡,人心惶惶。当务之急乃安定社稷,抚恤遗孤,而非大动干戈,行株连之事,寒天下忠臣良将之心!莫非中丞欲在国难之际,再兴冤狱,动摇国本?"
这番借"稳定"为名,将郭震置于不顾大局的境地,强行压下追查动议。
太上皇一脉的全数覆灭,堪称历朝历代闻所未闻的惨剧,岂是窦怀贞几句"稳定为重"的谏言所能平息?然而这桩惊天大案,早已被铸成无人能解的死局:
数年前开始零散购入的猛火油与硝石,通过地下密道悄然运抵十王宅底层暗室,如今这密道与暗室也已在爆炸中化为一片废墟;而真正将这场灾难推向极致的,却是那为中秋盛宴所囤积的寻常面粉。此等毁天灭地之威,竟源于面粉,纵使此世道的人百般推演,也难解其理,唯有归之于“天罚”。
数日后,太平公主强撑病体,驾临宣政殿。殿内文武肃立,空气凝重如铁。她素服无妆,面色苍白,眼眶红肿,每一步都似耗尽气力,在侍女搀扶下缓缓于珠帘后落座。
"众卿……"她开口,声音嘶哑却清晰,"国遭大难,陛下与诸王不幸罹难,孤……亦是一夜之间,痛失所有至亲骨肉。"语至此处,她哽咽停顿,肩头微颤,良久方续:"然,国不可一日无主事之人。稳定朝政,安抚四方方为当务之急,勿使民心浮动,予宵小可乘之机。"
她深吸一气,目光扫过帘外众臣,带着被巨大悲痛洗礼后的疲惫与坚毅:"孤早已归政,不理庶务。即日起,各地奏疏由六部依律处置。若有疑难不决者,可暂由……各位同平章事共商。待……天火之事水落石出,再行最终安排,告慰陛下与诸王在天之灵。"
此言既出,殿内先是死寂,旋即响起一片细微的松气声,却又夹杂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揣测。不少大臣心中暗忖:太平公主竟在此时主动放权?按照常理,这正是独揽朝纲的绝佳时机。莫非她真有意归政?这个念头刚起,众人眼中便不约而同地闪过一丝不可思议的神色。
然而这番揣测尚未落定,太平公主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瞠目。
随即,她话锋微转,带上不容置疑的决断:"然,天火焚宅,骇人听闻,此案必须彻查,以安天下!孤思虑再三,此事便交由同平章事魏知古全权负责。"
闻此,魏知古身形微震。太平公主此举,着实出乎所有人意料。魏知古素来立场分明,乃是李隆基的坚定支持者,与公主一党并非同路。将此等关乎国本、牵连巨大的要案交予他,岂不是自寻麻烦?
"魏相素以刚正明察著称,先帝在时亦深为倚重。今授你临机专断之权,京兆府、大理寺、刑部所属,皆听调遣。若有谁胆敢推诿塞责、阳奉阴违——"太平公主声转凛冽,带着杀意,"魏相可先行后奏,以儆效尤!"
这番看似放权、实则将魏知古置于火上烤的任命,让方才暗自揣测公主是否真心归政的众臣,心中再次翻涌起波澜。若十王宅之事真是太平公主所为,她怎会如此放心地将查案之权交给一个并非自己心腹、甚至可算是政敌的耿介之臣?难道她就不怕魏知古查出什么对她不利的实证?
结合太平公主之前还政于朝的举动,一些原本心存疑虑的大臣,此刻竟也开始动摇,觉得或许真是天灾使然,而公主或许确有归隐之心。
但真正看清局势的重臣心中雪亮。谁人不知,当朝七位同平章事,五位出自太平公主门下。所谓"政事堂商议",不过虚应故事,重要奏疏副本皆即刻送至她案头,朝政大权仍牢牢握于其手。
而魏知古作为李隆基支持者,为人耿介,天下皆知。此事经他之手,所得结论,将无人敢疑。太平公主正是要借他之口,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连政敌都查不出问题,还有谁能质疑?
太平公主目光转向魏知古身后,"崔湜,先皇视你为肱股,尔等务必加强戒备,维护京畿安定,保长安无虞。"
此番安排,太平公主将自身彻底摘出漩涡中心,所有棘手事宜,尽数推予李隆基“旧臣”。
此后数日,太平公主称病不出,静待魏知古调查结果。直至他呈上结案奏疏,宣政殿内,群臣目光再次汇聚珠帘之后。
魏知古手捧玉笏,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声音在空旷殿中显得干涩:"回禀公主殿下。臣奉旨查察天火一案,动用所有可用之力,详查京中近三年猛火油与硝石采买、转运、库存记录,未见任何大量异常流向。各处仓库守备森严,记录清晰,无失窃之嫌。"
他略顿,眉头紧锁,似遇无解难题,续道:"然有一事,臣百思不解。纵有足量猛火油与硝石暗中运入十王宅,其燃爆之威或可焚毁厅堂,但……绝无可能将偌大府邸群夷为平地,梁柱俱碎,砖瓦成粉……此等毁天灭地之威,实非人力所能及。此案处处透着诡异,臣……无法以常理解释。"
太平公主猛拍御案,声音中夹杂一丝"因过度悲伤而失控"的颤抖,带着哭腔斥道:"魏相!此等言论,岂非为失职开脱?!莫非你要告诉孤,告诉天下人,十王宅是无缘无故自毁于天?!当孤与满朝文武,皆无知小儿,任你糊弄不成?!"
魏知古遭此雷霆训斥,身形猛地一颤,如遭重击。他持笏的指节因用力而失血,惨白如纸。依照朝仪,他不得不将本就微躬的身躯更深地俯下,几乎与地面平行,这个姿势让他所有的屈辱与惊悸都无所遁形。
一股热血涌上面颊,那是士大夫当众受辱的羞愤;旋即血色褪尽,变为死灰,魏知古意识到此案已绝非"查明真相"那般简单的惊悸;最终,一层青气笼罩其上,是他心中某种坚守了一生的信念,随之崩塌的死寂。
"臣……愚钝。"声音干涩,"既无法查明真相,有负先帝圣恩,有负殿下信托,更无颜立于朝堂。臣……恳请告老还乡,望殿下恩准。"
太平公主脸上瞬间布满哀戚不舍,立身微倾,语气充满惋惜:"魏相何出此言!您乃国之柱石,如今国难当头,正需老成谋国之士稳定朝局,岂可因一时疑难便轻言离去?万万不可!"
"臣去意已决。"他叩首,声不大,却异常坚定。
"孤不准!"太平公主语气愈发恳切,甚至带上哽咽,"魏相若去,朝堂失一肱股,天下人将如何看孤?岂非要说孤不能容人?还请魏相三思,为大唐江山,留下辅政!"
"殿下……"魏知古再深深叩首,额触冰凉金砖,"臣心力交瘁,实难胜任。若强留于此,尸位素餐,反误国事。请殿下……成全老臣最后体面。"
就在额头接触金砖的瞬间,忽然想起昔年与李隆基君臣相得的誓言,那冰凉的触感竟比不过此刻心中的寒意。
十王宅的废墟,如同一道狰狞的天问,横亘在他心头。他确实勘破了不寻常的痕迹——那些远超王府用度的桐油、木柴和精面囤积,既违礼制,更悖常理。
然而,正是这“悖常理”之处,成了他无法逾越的鸿沟:桐油与木柴纵能燃起大火,却无地动山摇之威;精面作为五谷之属,更与爆炸风马牛不相及。他穷尽毕生所学也无法理解,无从得知此乃太平公主借未来之识布下的绝杀之阵,粉尘爆炸——其原理远超当世任何谋略方术。
可这一切的追索,在李隆基龙驭上宾的那一刻,便已失了根基。他效忠的君主已随大火化为飞灰,纵使勘破真相,亦无法换回陛下性命,更无力扶正已倾的乾坤。
至于自身去处,魏知古唇角掠过一丝枯涩。他浸淫圣贤之道数十载,岂不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之理?太平公主雄略滔天,己身为前朝旧臣、天子心腹,若再苟留新朝,不过徒惹猜忌之赘疣耳。殿前那番挽留,是姿态仁德,却绝非本心;他一生所求,本在辅佐明主、匡扶社稷,而非朱紫金印。如今明主已崩,社稷易主,若恋栈不去,非但壮志难酬,反会招致祸端,玷污清名。
他似见时代洪流奔涌,摧山坼地,己身与所持纲常,不过激流微尘,转瞬将湮。
他抬头望向珠帘后那个模糊而威严的身影,目光中最后一点执着的光芒,熄灭了。
太平公主凝视他花白头发,沉默良久,殿中落针可闻。最终,她发出一声充满疲惫与惋惜的长叹,似被抽空所有力气,缓缓归座,无力挥手。
"罢了……既然魏相去意已决,孤……虽万分不舍,亦不忍强留。准你所请,赐金百两,锦缎五十匹,允你……荣归故里。"
"臣……谢殿下恩典。"魏知古最后行礼,垂首一步步退出大殿,背影萧索。
此事之后,太平公主便以"伤心过度,加之魏相离去,痛失栋梁,悲恸难抑"为由,再次称病不朝。
然明眼人都已看清,那场将十王宅化为焦土的爆炸与今日这场滴水不漏的朝会,已将所有碍路的顽石碾为齑粉。
太平公主,则天大圣皇帝之女,终究是这滔天巨浪中唯一屹立不倒的孤舟,反被世人眼中的"天意"托举,直抵权力之巅。
朝堂的钟声再次敲响,只是此番,声声钟鸣不再是为虚悬的帝位而哀鸣,而是为她一人奏响的加冕序曲。
那开篇惊起的孤凤,此刻仿佛正敛翅栖息于这龙椅之上。
太平公主缓缓拭去泪痕,凝视指尖那抹混杂着血与灰的污迹,仿佛审视一枚盖棺定论的玺印。眼底最后一丝波澜归于死寂,唯余冰封般的决绝。
潮水已无可阻挡地为她掀起。这艘帝国的巨舰,龙骨深处已烙下凤凰的印记——此凤经烈火淬炼,振翅则百鸟朝觐。它正斩开旧日的波澜,驶向那片由武周遗风所笼罩的新港。
然而,史笔如铁,总会记下:先天二年这个秋日,长安城的焦糊气,久久未散,如同一个王朝跌宕命运中,一缕难以磨灭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