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北方的秋意已带着清晰的凉薄。首都医科大学门口,银杏树的叶子刚开始泛黄,如同点点碎金,洒在行色匆匆的学生们肩头。
姜榆拖着简单的行李箱,站在刻着校训的巨石前,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书本纸张以及秋天特有的干燥气息混合的味道。
这种味道奇异地让她感到安心,远比姜家那座奢华却冰冷的宅邸,或是任何一场衣香鬓影的宴会,更让她觉得贴近真实的自己。
这里,是她的避难所,也是她的铠甲。
过去那个暑假,她如同一台精密运行的仪器,完美地履行着“青梅竹马”的义务。沈沉桉生日,她提前一周寄出了礼物——一支限量版钢笔,附言是系统审核通过的、毫无破绽的标准祝福语,没有亲自到场,理由是“提前预习医学院课程,时间冲突”。
沈沉桉偶尔约她,她十次里会“恰好”有七八次因为“家族聚会”、“身体不适”或“重要课程预习”而礼貌婉拒。所有的联系都通过手机短信和偶尔的电话维持,内容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天气变化提醒添衣,节日问候,偶尔转发一条看似有趣的科普短文(内容经过严格筛选,确保不超出高中生认知范畴)。
她像一只谨慎的蜘蛛,在自己与沈沉桉之间,编织着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名为“礼貌疏离”的网。
【日常任务:保持与目标人物沈沉桉的适度联系。完成度:98%。评价:优秀。生存积分 2。当前积分:42。】系统的提示音偶尔响起,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机械认可。它似乎暂时满足于这种表面上的“维系”,只要关键剧情节点不出错,它对姜榆这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消极态度,采取了默许。
姜榆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系统的核心指令——“促成男女主相遇”——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但她需要时间,需要在这个新的环境里扎根,积蓄力量。
医学院的生活,如同预想般忙碌且充实。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实验几乎填满了她所有的时间。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那些熟悉的术语和原理,让她漂泊的灵魂找到了暂时的锚点。
在实验室里对着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在图书馆啃着厚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在模拟病房练习无菌操作……这些时刻,她不再是“姜榆”,不再是“白月光替身”,她只是一个追寻医学奥秘的学子。
她甚至主动加入了学校的急救社,凭借远超同龄人的冷静和扎实的理论基础(被她谨慎地解释为“提前自学和兴趣”),很快成为了社团的骨干。她刻意避开任何可能与“原著剧情”产生交集的人和事,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社团活动中。
然而,猎人的耐心,远超她的想象。
开学一个月后,一个周五的傍晚。姜榆刚结束一轮急救社的培训,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利落地扎成马尾,额角还带着微微的汗意。她抱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正准备回宿舍继续啃下周要交的生理学论文。
刚走出医学部大楼,就看到那辆即使停在名校林立的大学城也依旧显得过分低调奢华的黑色轿车。车窗降下,露出沈沉桉那张清俊依旧,却似乎更添几分沉稳棱角的脸。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风衣,靠在椅背上,目光平静地落在她身上,仿佛等候多时。
秋日的夕阳给他周身镀上了一层暖金色的光边,却丝毫软化不了他眼中那种洞悉一切的锐利。
姜榆的脚步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心脏下意识地收紧。来了。
她迅速调整面部表情,扯出一个带着恰到好处惊喜的微笑,快步走上前:“沉桉哥?你怎么来了?”
“来这边处理点事情,顺路。”沈沉桉推开车门下车,身姿挺拔地站在她面前,目光从她抱着的那摞书上一一扫过——《格氏解剖学》、《生理学原理》、《牛津临床医学手册》,每一本都厚得能当砖头。他的视线最后落在她因训练而微微泛红、却眼神清亮的脸颊上。
“看来你很适应这里的生活。”他的语气听不出情绪,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嗯,课程很有趣,虽然有点难,但很充实。”姜榆保持着微笑,语气轻快,符合一个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的少女形象,“沉桉哥你的事情办完了吗?”
“嗯。”沈沉桉应了一声,目光依旧没有离开她,仿佛在仔细分辨她笑容里的每一丝纹理,“一起吃个晚饭?附近有家不错的餐厅。”
【触发随机任务:接受邀约,展现对目标人物的思念与依赖。任务奖励:积分 5。】
系统的提示音如期而至。
姜榆内心冷笑,面上却露出些许为难,她抬了抬怀里沉重的书本,语气带着歉意:“对不起啊沉桉哥,我今晚恐怕不行。下周有个生理学期中测试,范围特别广,我资料还没查完,论文也才写了一半……”她顿了顿,补充道,语气真诚又无奈,“我们专业的教授要求特别严格,挂科率很高,我不敢松懈。”
理由充分,态度诚恳,完全符合一个努力向上的医学生人设。
沈沉桉静静地看了她几秒,那双深邃的眼眸里,没有任何被拒绝的不悦,反而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果然如此”的神色。他忽然伸手,不是对她,而是轻轻从她抱着的书堆最上方,抽走了那本《牛津临床医学手册》。
姜榆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想去拿回来,却忍住了。
沈沉桉随意地翻动着书页,动作不紧不慢。书页间,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种颜色的索引标签,书页空白处,是用不同颜色笔迹写下的娟秀而清晰的批注,不仅有对知识点的梳理,还有一些看似随手画下的解剖示意图和机制流程图,虽然简单,却精准异常。
他的指尖在其中一页关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复杂机制图旁停顿,那里有姜榆用红笔写下的一行小字批注:“α1:血管收缩;β1:心率↑,传导↑,心肌收缩力↑;β2:支气管舒张(重点)。”
这绝不是普通大一新生能达到的理解深度和归纳能力。
“预习得很深入。”他合上书,递还给她,语气平淡,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
姜榆接过书,指尖微微发凉,脸上却努力维持着镇定:“只是……兴趣比较浓,多看了点资料。”她将“资料”二字咬得稍重,暗示这些知识来源于课外阅读,而非她自身超越时代的理解。
沈沉桉不置可否,目光转而落在她因为长时间握笔和练习操作,食指内侧留下的一个浅浅的、新生茧子上。
“学医很辛苦。”他陈述道,不再是疑问。
“嗯,但值得。”姜榆迎上他的目光,这一次,她没有刻意表演柔弱,眼神里带着一种纯粹的、属于她自己的坚定,“每次弄懂一个复杂的机制,或者学会一项新的技能,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这一刻,她几乎忘了系统,忘了扮演,只是作为一个医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感受。
沈沉桉的眼底,那抹幽暗的光芒似乎闪烁了一下。他看着她眼中那簇微弱却真实的光芒,像是终于在一片精心布置的迷雾中,捕捉到了一丝确定的风向。
“照顾好自己。”他没有再坚持晚餐的邀约,只是淡淡地嘱咐了一句,仿佛真的只是一个兄长顺路来看望妹妹。
“我会的,沉桉哥再见。”姜榆松了口气,抱着书,礼貌地告别,转身走向宿舍楼的方向。她能感觉到,那道沉静而极具穿透力的目光,一直落在她的背上,直到她走进楼门,才终于消失。
回到寂静的宿舍(她运气很好地分到了一个单人间),姜榆将书本放在桌上,整个人才彻底松弛下来,后背惊出了一层薄汗。
每一次与沈沉桉的接触,都像是一场精神上的负重越野。他看似随意的举动,平淡的问话,都藏着无数细小的钩子,试图撕开她完美的伪装。
她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那辆黑色轿车无声地滑入夜色,消失不见。
他今天来,真的只是“顺路”吗?
他看到了那本书,看到了她的笔记,他知道了什么?猜到了多少?
姜榆握紧了窗棂,指节泛白。疏离策略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显然,并未让沈沉桉失去兴趣,反而可能激起了他更强的探究欲。
而系统,在她拒绝晚餐邀约后,并没有立刻给出惩罚,只是沉默着,像是在计算着什么。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沈沉桉发来的短信,内容言简意赅:
「注意休息,别太累。下次带你去吃更好的,补上。」
看似体贴关心,却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笃定。
姜榆盯着那条短信,久久没有回复。
她知道,这场无声的博弈,还远未结束。大学的围墙可以暂时阻隔物理距离,却阻隔不了一个有心人的视线。她需要更小心,也需要……更快地找到那条真正的,打破牢笼的路。
窗外,秋意渐浓。医学院的路灯次第亮起,照亮着学子们通往知识殿堂的路,也照亮了姜榆前路上,愈发浓重的迷雾与隐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