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说啊,这守鼎小吏,在咱南商人眼里,可不是个不起眼的小官儿——他守的不只是那尊青铜鼎,更是咱做生意最看重的“根”与“信”,比寻常铺面的掌柜还金贵!
咱南商走南闯北,最讲究“看大势、守本分”。那鼎是啥?是天子家的体面,是天下的规矩啊!小吏日日擦鼎、护鼎,查的是鼎身的铜绿,守的可是天下的礼制秩序。你想,要是鼎没了章法、失了周全,连国家的“大规矩”都乱了,咱做买卖的,还咋凭契约、靠信誉立足?就像咱在江南开绸缎庄,得有掌柜盯着账本、护着招牌;这天下的“大招牌”,就得靠小吏这般细心人守着——他在,咱就知道这世道的“底子”没乱,走漕运、通商路时,心里才踏实。
再者说,咱南商最懂“小处见大”的理。这小吏管鼎,看似是磨性子的细活,可细活里藏着真本分。他不贪鼎上的铜锈,不偷工减料护鼎,这份“不越界、不妄为”的实在,不就是咱做生意要学的?你看徽州商帮走茶路,得有伙计盯着茶箱防潮;广商走海运,得有账房算清船期——这守鼎小吏,就是替天下守“大货”的伙计!他把鼎护好了,天下人都信这“规矩”靠谱,咱南商在外乡打交道,说一句“按规矩来”,人家才肯信、肯合作。
说白了,守鼎,就是守咱生意人安身立命的“世道根基”——根基稳了,咱的绸缎才能从江南运到京城,咱的茶叶才能从福建卖到南洋。这小吏的本分,比咱柜上的算盘还重要哩!”
以上都是大伯平日的说辞,林八瑶从小便听。
阿爸刚从大伯的绸缎庄回来,进门就拍着桌子笑:“你大伯说了,要荐你哥去当那守鼎小吏!”林八瑶捧着刚算好的茶账愣了愣——原以为哥会跟着大伯走漕运卖丝绸,没成想是去管那青铜鼎。
夜里大伯来家里吃饭,喝了口米酒才慢慢说:“咱南商做生意,讲究‘守本分、知规矩’。你哥性子稳,擦茶罐都要里里外外擦三遍,去守鼎正合适。”他夹了块酱肉给哥,又道:“别觉得这是小差事——那鼎是天子的‘大招牌’,你哥日日护着它,是替咱整个家族守‘规矩’的脸面。往后咱走运河运丝绸,人家见咱家里有人守着国之重器,知道咱是懂本分、守章法的,合作时才肯放心把大单子交给咱。”
哥闷头扒饭,小声问:“那我还能帮您管账吗?”大伯笑了,拍他肩膀:“账你照样学,但守鼎的差事更要上心。你想啊,咱徽州商帮在外乡建会馆,靠的就是‘宗族亲、规矩正’;你守着鼎,就是替咱家族在京城立个‘靠谱’的名头——这比多赚几匹丝绸还金贵!”
后来哥去上任那天,大伯亲自送他到城门口,塞了个绣着“安”字的布包:“里面是擦鼎的软布,跟你小时候擦茶罐的一样。记住,守鼎和守铺子一个理,不偷懒、不耍滑,就是顶好的本分。”我站在旁边看着,突然懂了大伯的心思——咱南商走南闯北,靠的不只是算盘精,更是“守得住规矩、撑得起脸面”的实在劲儿,哥守着鼎,其实是守着咱家族做生意的“根”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