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黛玉带着菜刀闯江湖 > 第1章 第 1 章

[红楼]黛玉带着菜刀闯江湖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当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2 00:37:50 来源:文学城

林黛玉上山,已是十五载春秋。

自随那癞头和尚离了红尘,她的身子虽不似从前那般娇弱,可先天带来的那股子病气,却始终如影随形。

可喜的是,这些年来她的胃口开了不少,只是任凭怎样品尝山野珍馐,身形依旧清瘦如初。

正是三月好风光,天边云卷云舒,庭前草木青青。

石桌上,一碟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正袅袅地冒着热气。

黛玉信手拈来一块,轻轻一咬,那粉糕便在唇齿间化开。

一刹那,新栗清甜,糖粒在舌尖炸开细碎的脆响,混着米粉的绵密,仿佛将整个春天的柔情都含在了口中。

“师父的手艺越发精进了。”黛玉细细品着,时不时发出满足的轻叹,“不知何时,我才能有您这样的功夫。”

癞头和尚望着她沾着糕屑的指尖,摇头笑道:“你这丫头,可还有半点女儿家的矜持?真是为师误了你,那些不拘小节的习性,倒让你学了个十足。”

黛玉不以为意,又拈起一块粉糕:“师父这话不对。您常说人生在世,当如山间清泉自在流淌。我这般模样,不正是遂了您的教诲?您该多夸夸我才是。”

和尚望向远处山间缭绕的薄雾:“绛珠,你三岁上山,说要为自己挣一条活路。十五年来,医书读遍了,药草识尽了,连我这手素斋的功夫也学了七八成。可你的病根,依旧像这山里的晨雾,看得真切,却触不着、握不住。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黛玉摇头。自重生那一刻,她便打定主意随这和尚离去。

贾府的荣华、木石前盟的纠葛,早已与她无关。

如今她已十八岁,比前世多活了一年,已是赚来的光阴。

更不必说在这青山绿水间,没了深宅大院的束缚,倒习得了一身好本事。

癞头和尚将一本手札推至黛玉面前。靛蓝封面上,是她亲笔题写的《寻味手札》四字。

这是她初上山时,癞头和尚让她每日记录想吃之物,由他亲手做了,再让她细细品尝。

尝味,何尝不是另一种修行?

“你的生机,不在我这方外之地,而在那万丈红尘里。去吧,去尝遍人间百味。你的命数,不在星象,不在卦盘,就藏在你将来品尝的每一道菜、每一盏茶里。下山去寻味品味,或许能遇见转机。”癞头和尚如是说。

黛玉伸手接过那本手札。抚过密密麻麻的字迹,那里记录着她十五年的光阴。

从最初病弱得只能咽下几口清粥,到后来能品出山泉烹茶的细微差别;从只认得几味药材,到能辨出糕点里每一缕香气的来处。

她恍惚间想起前世。

那时觉得这和尚不过是个江湖术士,重活一遭才明白,随他离去才是她最大的生机。

若留在家里,她的病体只会拖累父母心神憔悴;若去了贾府,便逃不过那段要以泪偿还的木石前缘。

如今,父母在江南安好,她在这山中自在。

这已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师父,”黛玉点头应是,“您知道的,我当初跟您走,为的就是活着。”

*

下山后的黛玉并不急着赶路,她心态从容,一路游山玩水,终于到了扬州城。

扬州在当时是数得上的繁华之地,南来北往的商客络绎不绝,街市间弥漫着各式小食的香气。

黛玉这些年吃惯了山间的清雅素斋,此刻被这人间烟火气一冲,竟忍不住悄悄咽了咽口水。

她循着记忆找到盐政衙门林府,望着那既熟悉又陌生的门楣,心头一时百感交集。

正要举步,却被守门的小厮拦了下来。

“这位姑娘,请问您找谁?”

黛玉一怔,这才想起自己这一路随心而行,竟忘了提前给家中捎个信。

她微微一笑:“我便是你家小姐,林黛玉。”

小厮上下打量着她,眼中满是怀疑。

眼前的女子一身素布短打,衣袂利落,长发也只简单束起,浑身上下没有一件首饰。

这打扮莫说是官家小姐,就是比起寻常人家的闺女,也显得过于简朴随性了。

林家世代书香,最重礼仪规矩,怎会有这般打扮的小姐?

“去去去,哪里来的野丫头,竟敢来林府冒认亲戚!”小厮说着就要挥手赶人。

黛玉却不慌,从随身包袱里抽出一把菜刀。

这是她临行前师父所赠,说是防身之用。

她手腕轻转,菜刀在掌中挽了个漂亮的刀花,寒光闪闪。

“你再碰我一下试试?”黛玉挑眉警告,“小心你的手。”

小厮被她这乡野村妇的架势弄得哭笑不得,正要唤人将她架走,内院却传来一阵脚步声。

一位身着绛紫色缠枝莲纹缎面褙子的妇人闻声而出,她梳着整齐的发髻,眉间微蹙着,似是正为什么家事烦心。

待看清门外情形,她更是皱紧了眉头。

“娘!”黛玉一眼认出这正是母亲贾敏,便脱口唤道。

贾敏闻声望去,待看清那持菜刀少女的眉眼,呆愣片刻:“玉儿?是我的玉儿回来了?”

她快步上前,又是惊喜又是不解,“你这是……快把刀放下!成何体统!”

也顾不上多问,贾敏忙拉着女儿进了内院,留下几个小厮面面相觑。

看着母女二人远去的背影,一个小厮忍不住低声嘀咕:“这位小姐,还真是……与众不同。”

另一个接话道:“女子学武,还动刀动枪的,对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来说,可不是离经叛道么?这般性子,往后说亲怕是难了。”

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药味,混杂着清雅的熏香。

林如海半靠在软榻上,肩上披着外衣,手边小几上的药碗洒出了几滴深色药汁,而他手中仍握着一卷公文。

听见脚步声,他抬起头,正见夫人领着个少女匆匆进来。

那少女衣着简素,眉眼间却有种说不出的灵秀。

尽管与记忆中那个文静怯弱的小女儿相去甚远,但林如海心有灵犀般知道,这是他的玉儿,绝不会错。

“爹,”黛玉快步上前,“您这是怎么了?”

林如海压下喉间的轻咳,朗声笑道:“不过是公务繁忙些,能有什么大事?见到我的玉儿,爹现在立刻就能打死一头牛。”

一旁的贾敏闻言,眼圈泛红:“你净会胡说!大夫来了几波,都说是积劳成疾,要你好生静养。偏你不听,这般不顾惜身子……”

黛玉这些年随癞头和尚修习,于医理已通晓不少。

她伸手扶住林海如欲起的身子,指尖触到他臂膀时,便察觉到了异常,这消瘦,这脉象,绝非寻常劳累,倒像是被什么阴湿之物缓慢侵蚀所致。

她按下心头疑惑,脸上绽开笑意:“爹,女儿在山上跟着师父学了些药膳调理的法子,今日便亲手为您做一道羹汤可好?”

林如海望着女儿清瘦的面庞,一阵心疼。

当年离家时还是个三岁孩童,如今归来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竟连这些琐事都学会了。

他怎舍得让宝贝女儿下厨?

“玉儿,这些事让下人去做便是。”林如海轻拍黛玉的手,“你是我林家的千金,若是传出去,旁人该怎么说我们林家的门风?”

贾敏在一旁看着女儿这全然不似大家闺秀的做派,心中五味杂陈。

当年若不是女儿执意要随那和尚离去,她是万万不肯的。

如今女儿归来,言行举止全无规矩,往后可如何是好?

黛玉将父母的神色尽收眼底,又怎会不知他们的心思。

她握住父母的手,柔声道:“爹、娘,你们看,女儿现在不是好好的么?不仅能照顾好自己,还能照顾你们了。当初你们送我离家,不就是盼着我能够平安喜乐?如今女儿活得自在舒心,你们怎么反倒束手束脚了?”

这番话如春风拂过,林如海与贾敏俱是一怔,相视苦笑。

是啊,他们最初的期盼,不正是女儿能健康快乐地长大么?

如今见她这般鲜活地站在面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黛玉见父母眉间愁云稍散,便转身往厨房去了。

灶间里丫鬟婆子们见这位官家小姐真个挽袖进来,都悄悄交换着眼色,手上活计却不自觉慢了下来。

黛玉目光掠过青砖灶台,上头摆着黑铁炒锅、成套的陶制药罐,还有几把磨得发亮的铜勺。

最后视线定在张嬷嬷正要端走的那碗鸡汤上——汤色澄黄,热气裹着药香扑面而来。

只这一嗅,黛玉便蹙起眉尖。

黄芪的甘润里,混着一缕极隐晦的辛辣。

她自幼随师父尝遍百草,这味道再熟悉不过。

“嬷嬷留步。”

张嬷嬷身形微滞,忙垂首道:“小姐吩咐。”

黛玉近前细辨,果然辨出附子那股子燥烈,还有半夏的涩意。

这两味若是单用确是良药,可若与黄芪长久同用,便如将寒冰投入炭火,表面不显,内里却日夜相争,最是耗损元气。

“这汤闻着倒香。”黛玉展颜一笑,“只是父亲如今虚不受补,这碗便赏给嬷嬷罢。我另熬一锅粳米粥与父亲养胃。嬷嬷这就趁热用了才好,凉了反倒伤身。”

张嬷嬷不敢多言,只得谢了赏,仰头将整碗汤灌了下去。

滚烫的汤汁混着药气直冲喉间,腻得她胃里翻江倒海。

旁观的婆子们还当是主子恩赏,唯有张嬷嬷自己晓得,这位看似随和的大小姐,手段着实厉害。

黛玉却已转身淘米熬粥。

不多时,米香四溢,粥油凝如脂玉,看得方才灌了一肚子鸡汤的张嬷嬷又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劳烦嬷嬷将粥送过去。”

待到了林如海房中,黛玉径自走到榻前:“爹,这鸡汤日后不必再用了。”不待林如海应答,她转向侍立的张嬷嬷:

“黄芪补气,附子回阳,都是救急的良方。可这汤里偏多了味石菖蒲,三药相冲,久服如慢火煎油。嬷嬷是年事已高记不清方子,还是...有人特意要让老爷的病就这么拖着?”

张嬷嬷扑通跪地,连称老糊涂。

林如海靠在引枕上,一股寒意直冲头顶。他在官场沉浮多年,岂会听不出这话中机锋?

“爹,”黛玉按住父亲的肩膀,“这事让女儿来处理可好?”

林如海抬眼,又望向神色从容的女儿,那个曾经连走路都要人搀扶的小女儿,如今竟已能为他遮风挡雨。

他点头,将主导权交给了女儿。

黛玉转身看向张嬷嬷:“嬷嬷,既然说是糊涂记错了方子,那便说说,又是从何处得的这药膳的方子?”

张嬷嬷眼神闪烁:“是、是前街保和堂的刘大夫开的方子……”

“保和堂的刘大夫?”林海如吃惊,“巧了,夫人她昨日才去保和堂配过药。刘大夫上月已经告老还乡,现在的坐堂大夫姓陈。嬷嬷,您这方子,怕是有些时日了吧?”

张嬷嬷面色惨白,哆嗦着说不出话。

林海如似想起了什么,咳嗽着追问:“嬷嬷家中还有个孙子在私塾读书吧?听说课业很好。”

这句话如同击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张嬷嬷扑通跪倒在地:“老爷饶命!老奴也是被逼无奈啊!是、是二老爷那边的周管事让老奴这么做的……”

林如海紧了紧拳,一时语塞。他早知盐政水深,却没想到自家人也会卷入其中。

黛玉也不好多说什么,道:“嬷嬷既然说了实话,那就先去偏房歇着吧。记住,今日之事,切记不要对外人提起。”

待张嬷嬷退下后,黛玉看向父亲道:“爹,此事不宜声张。既然知道了源头,我们不如将计就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