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科举世界卖教辅 > 第21章 拜访赵童生

在科举世界卖教辅 第21章 拜访赵童生

作者:秦朝独立的榛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6-13 14:00:10 来源:文学城

二福第一日上学堂的时候,既期待又忐忑。

他从早上起来就亦步亦趋的跟着表哥麦生,麦生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这是昨晚爹娘交代了大半个晚上的话。

两兄弟一齐洗漱、一齐吃了大嫂做的早饭,然后又一齐背上了书箱出门。

出得门来,麦生问:“书本可都拿全了?”

二福心里一紧,赶紧将书箱放在地上,打开仔细检查。全部查看一遍后,松了一口气,抬头对表哥道:“拿全了的。”

实际上早上姑母帮他装书的时候,麦生就在旁边看着,当然知道没有落下什么,有此一问,也是意在提醒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操心。

麦生点点头,道:“背起来吧。”

两人经过谢霁家门口,麦生犹豫了下,对二福说道:“咱们先跟阿霁哥打个招呼再去学堂。”

二福不解道:“阿霁哥又不上学堂。”

麦生没回话,见谢霁家门开着,就走了进去。

谢霁跟往日一样,正在院里做操。

见麦生进来,如往常一般先就露出一个笑:“你们俩上学去吗?”

麦生道:“是,这就准备走了,阿霁哥也要准备上课了吗?”

他跟着听了几日课,知道谢霁上课时间比学堂里早半个时辰。

谢霁却道:“我今日休沐,正好跟阿姐也去你们学堂。”

“去我们学堂?”二福惊讶道:“阿霁哥也是要去上学吗?”

东屋门帘一掀,谢韫刚巧走了出来,闻言笑道:“不是,我们是要去拜访赵童生。”

她今日似乎与往日不同,穿了蓝色的夹棉衣裙,头发也特意梳的干净利落,鬓角插了两枚小小的簪花,二福不确定是不是金银的,只觉得十分漂亮,阿娘可从未有过这样漂亮的首饰。

二福年纪轻,他可以盯着谢韫来来回回的观察,麦生却不行,他读了书知了礼,看了一眼就将眼神避开了。

这时又听谢霁说道:“听说赵童生很喜欢我们家的书,阿姐就想亲自送一套给他。”

二福眼睛一亮,笑道:“那可好,咱们可以一起去。你们还不认路吧?就跟着我们好了。”

谢韫见他这样热情,也笑道:“好,那就麻烦你给我们领路了。”

谢霁和麦生在一旁交换了个眼神,同时看到了对方眼睛里那忍俊不禁的笑意。

这傻小子,算上上回拜师,他自己今日也才是第二次去学堂,还是跟表哥一起,就敢一本正经说领路的事情了。

几人一同出门的时候,二福兴奋的跑在最前面,早上起来的那些忐忑不知不觉减轻了许多。麦生的脸上也露出几分平日没有的笑容来。

这条上学路,即使换了出发地点,也无甚新奇,今日却因着谢家姐弟的加入,多了几分新鲜感。

他不由在心里叹息,要是谢霁也能每日跟自己一起上学,那该多好啊。

兴合庄离清水村不是太远,走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

谢霁曾特意去看过马岭镇的学堂。大门上十分气派的挂着个牌匾,上面写着“敬业乐群”,阿姐当时一看就说这句话源自《礼记·学记》,看来李秀才是个治学严谨,又十分注重同窗情谊的人,又告诫他若是日后入了学堂,定要一心专注学业,与同窗和谐相处,互帮互助。

可此时谢霁顺着麦生的手指望过去,发现被称作私塾的那个地方竟毫无特别之处,就是一座农家土院子,跟自家院落毫无差别。

要是没人提点,他根本想不到这是个学堂。

麦生道:“这本就是夫子的家。跟你家一样,正屋和东厢房是他家里人日常起居之地,我们平日只在西厢房读书。不过后来因学生越来越多,西厢房就和院墙旁边的菜地打通往外扩了两间。”

麦生刚上学的时候,西厢刚扩完,里面的位置很长时间都还有许多空余的,可这个月学堂里突然多了十来个学生,夫子每日上课都是笑呵呵的。

麦生作为资历最老的学生,将他们三人领进去,亲自交给赵童生。

赵童生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脸上已有了几分沧桑,可与他内人站在一处,谢韫立刻觉出不同来,一个像是未受风霜面皮细愣,一个却双手粗糙,额头的沟壑明显要深的多。

看来读书就是好,日常风吹日晒下地劳作的事情都让不识字的另一半做了。

赵童生看着是个脾气甚好的斯文人,面对第一回上学的二福,他温言几句,就让他跟着麦生进西厢房找位置坐去了。

此时才轮到谢韫姐弟见礼。

谢韫轻轻一福,“先生安好,冒昧打扰,还望勿怪。”

谢霁在错后一步也跟着一揖。

赵童生言语温和的让二人坐下,又叫了他的长子赵继儒上了茶,才问起来意。

谢韫道:“听说我出的那本《千字文解读》曾当堂得过先生的一句夸赞,本是为弟弟启蒙的无奈之举,没想到竟能得先生青眼,我们姐弟实在欣喜。前几日先生休假,今日复课,我们便厚着脸皮来叨扰请教了。”

赵童生有些意外的挑了挑眉,随即又捋着胡须笑道:“无须如此。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我那学生教了三年都不开窍,换了一本书突然就开窍了,可见教授学生还得对症下药。”

这个药嘛,有的是方法,有的则是教材。

谢韫道:“平民之家读书本就困难,我因着家学缘故,才想着多教弟弟识得几个字,将来与人打交道也不至于连契书都看不懂上当受骗。写那些教材心里其实十分忐忑,就怕曲解了圣贤之意。”

“如今既能入得先生之眼,我便厚着脸皮请先生再略掌一掌眼。”她说着朝谢霁投去一眼。

后者立刻伶俐的将书箱打开,从里面抱出一摞叠放整齐的书籍。

谢韫接过,亲自双手置于赵童生手边的案几上,道:“这些都是我弟弟这几个月读过的开蒙之书,若先生不嫌弃,还请空闲时略翻一翻,若是遇到错漏之处,您肯指点一二,我们就感激不尽了。”

她此次带来的全是《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以及《论语》的三件套,足足十二册。

赵童生看着谢韫笑吟吟的面庞,脸上露出几分惊讶来。那本《千字文解读》他略翻过,哪里有什么错漏,不仅没有错漏之处,里面的内容之细,追根溯源之深,有些连他都想不到,短短一千字,编书之人解读后胜读十本书。是以他才忍不住当堂赞一声“难得”。

这样一个对自身学识十分自信,又在取用之间信手拈来的人,如今放低姿态以请教的托词行赠书之举,又是什么目的呢?

赵童生心下转了三转,随手翻了几翻,待翻到一本《论语》时,心里多了几分讶异。

他面上不动声色,状若随意的拿起书本,问谢霁:“你连《论语》都读完了?”

谢霁听见问到自己,忙躬身答道:“学生不才,如今才读到雍也篇。”

《论语》二十篇,雍也篇排在第六。

赵童生又问:“你开蒙多长时间了?”

谢霁答:“已有五个月。”

这下就连束手立在赵童生一侧的赵继儒都微微侧目,赵童生更是换上了一副严肃的神情,道:“古有亡羊补牢,又有拔苗助长,你如今已十三岁,还愿意下功夫开始读书,这本是件好事,可也要知道贪多嚼不烂的道理。读书参的是圣贤之意,你若囫囵吞枣,只怕读的再多也只是个半吊子。”

赵童生这几句也算是良言苦口了,谢霁面上露出感激之色,不过却并没有立刻认错,反而又是一躬身,道:“还请夫子指教。”

赵童生皱了皱眉,先是看了一眼谢韫。他认为学生有错,先是老师的错,可后者非但未表现出羞愧之意,见自己看她,反而还不避不让的直视了过来。

赵童生哼了一声,道:“好,那我就考考你。存以甘棠,去而益咏。你且说说这两句是何意?”

谢霁一听,考的是《千字文》。

他略一思考,便道:“此句之意为,人臣之事君,必当体君心以爱民。亦如召公之去南国,而人思慕之,留所止之树而不伐,愈歌咏于无穷也。此二句化用了《诗经·召南·甘棠》的典故,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说罢,他又做进一步解释,“召伯是周朝的召公奭(shì),以仁政著称,甘棠即是棠梨树。传说召公巡行乡邑,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后人存留此树以作纪念。有《史记·燕召公世家》为证,‘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括地志》也说‘召伯听讼甘棠之下,周人思之。不伐其树,后人怀其德,因立庙,有棠在九曲城东阜上。’”

谢霁侃侃而谈,一大段话说下来,丝毫不打磕绊。实际上随时被拉出一段话考校,他已经习以为常了,此时对着赵童生,即使刚开始时略有些紧张,可一旦进入熟悉的考试模式,所有脑细胞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那丝紧张已被抛诸脑后了。

说到此处,他略顿了顿 ,最后总结道:“古人托物言志、以物寄情,甘棠树就是召公德政的象征,保护树木的行为,实际表达的是对西周贤臣召公的怀念与赞颂,对清廉政治的向往与守护。正应了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赵童生听罢,怔在当场,半晌未有反应,反而是他的长子赵继儒,神情激动,面色通红,看着谢霁眼睛里都能放出光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