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 第24章 第 24 章

在北宋给苏轼当儿子 第24章 第 24 章

作者:枕月听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19:54:59 来源:文学城

老苏从懒散状态切换到牛马模式,每天苦哈哈去点卯上班。

苏过倒清闲了下来。

毕竟店里有王氏和王朝云照看,老苏忙于公务,能做的也只有给他布置功课。

但这些对苏过而言还是很游刃有余的。

于是他准备好好研究下新获得的制糖方子。不知道这种调味品或者说基础用品能不能增加满意值。

这一日苏过终于拿到专门找匠人定做的瓦溜,一个上宽下尖、底部有小孔的漏斗状陶器。

将凝固好的红糖放在瓦溜中,用黄泥水缓缓渗透红糖块,吸附掉色素与杂质。

剩下的晾干,就是洁白的糖霜--白糖啦。

整个过程苏过操作的并不熟练,试了好几次才成功制作出一小罐白糖。

但不得不说,成品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洁白细腻的糖霜,感觉空口吃都很让人满足。

当然,身为金牌厨师肯定是做不出直接吃糖这种事的。

于是当下便决定做一点甜品。

这时就不得不怀念红薯了,白糖超级适合做拔丝系列来着。

希望明年能吃上。

做不成拔丝地瓜没关系,苏过决定最大限度保留白糖的形态,咱们做白糖糕。

糯米粉揉成细条围成小圈,放入油锅里炸到金黄,再趁热裹上白糖。

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整道甜品甜而不腻,完美!

家里人对这道甜品也都很喜欢。

只看着表面白色的糖霜,苏二哥十分好奇,“这是什么糖呀,这么白。”

苏过端出准备好的一小碟白糖。

“新制作的白糖,要是觉得不够甜的可以再蘸一点儿。”

原本还当普通甜品尝试的众人忙围过来看。

从未见过如此洁白的糖。

尝了下甜度也并不比红糖低,甚至还多了一点清甜。

苏轼忙问,“这种糖是怎么做出来的?”

苏过如此这般讲了一遍。

老苏沉吟片刻,“倒也不算复杂,可惜黄州此处并不适合种甘蔗,想大量制作也不适合。”

苏过想了想也是,不过也不算可惜,他已经试过,单纯白糖给他人食用并不能带来满意值,只有自己做的糕点才可以。

那这样的话苏过的推广热情就不高了。

毕竟,白糖虽然难得,但的确如老苏所言,黄泥水淋法并不复杂,一旦推出很容易被破解。

而且时人虽然喜甜,但能买得起糖的还得是富庶地区。

年幼的苏过哪来的人脉去甘蔗产地制糖,然后运到富庶地区售卖呢?

苏轼认识的也多是文人。

算了算了,先放着吧。

果然最缺的,还是人才。

快来个帮忙做事的 NPC 吧!

苏过内心祈祷。

苏过还在可惜不能经营白糖生意,苏轼却在发现白糖不能用在此地后就暂时抛到了脑后。

毕竟他现在要忙的事情很多。

秋收已过,之前计划的许多开垦荒田、堆肥还有兴修水利事项都要启动起来。

还好经过前段时间的培训,已经将许多事宜安排交接给别人,否则老苏要忙的连家都回不了。

苏二哥正忙着跟辩才法师学习医术,苏大哥准备参加科考,一个个都忙的不见人影,于是只有苏过成天被老苏抓着布置功课。

好在玩的时候老苏也总是记得带着他。

这日,苏轼带着苏过正在江边垂钓。从对岸划过来一条小船,船上站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满脸胡子,靠岸后手里提着一壶酒和一包东西就往岸上走。

见周围只有苏家父子二人,过来问路,“请问小郎君知道苏子瞻家住何处么?”

苏过听到十分稀奇,于是指了指老苏,“喏,这里。”

苏轼也看过来,只见是一个不认识的生面孔,“在下苏子瞻,不知兄台有何事?”

来人十分惊喜,“真是太巧了,没想到竟能在此偶遇。”

来人叫王齐万,还有个兄长王齐愈,两人都是蜀地嘉州人,如今正居住在对岸武昌县。

久闻苏轼大名,听说如今正在黄州,便特地来拜访,邀请苏轼去王家做客。

老苏十分惊喜,他向来是爱交游的性格。没想到在此处还能遇到专门来拜访的粉丝,忙要收杆带王齐万去家里玩。

王齐万却推辞,只说自己是受兄长所托来邀请老苏的,如今既已寻到,便不再叨扰,明日务必携小郎君来做客。

苏轼满口应下,两人又畅聊许久,席地而坐喝酒钓鱼,谈的十分尽兴。

苏过在一旁吃着王齐万带来的果子,对老苏的交友能力又刷新了认知。

第二日刚好无事,老苏带着苏过渡江前去赴约。

王家兄弟住在武昌县车湖,此处也是个有名的地方,囊萤夜读的车胤就安葬在这里。

王家宅院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山谷中,十分壮观,可以说是碧瓦朱栏,一看就家底殷实。

这些隐居的人怎么一个比一个有钱。

王家兄长王齐愈倒是蓄了个文雅的小胡子,比弟弟更带些文人气质,看起来身体十分硬朗。

听闻苏轼登门,两人忙到门口相迎。

让仆从将苏家父子带来的点心送到厨房,王家兄弟带着两人游览庄子。

闲谈中才知道,王家兄弟竟然也来头不小,王父曾是西蜀首富,家里还曾和真宗刘皇后家联姻,可以说是显赫一时。

可惜后来家道中落,兄弟二人变卖家产搬来此处,难怪宅子看起来如此华丽,看来家底不少。

两人搬家时别的都变卖了,家中藏书倒一路带着,装了百余车,宅中特意修了一座藏书楼。

苏轼看的十分喜爱,他本就是爱书之人,自幼时起便博览群书,来此处后因地处偏僻,并未携带太多书籍,也无处可借,此时见如此丰富的藏书,简直如久旱逢甘霖。

王齐愈见状忙道,“子瞻若有感兴趣的书籍可随时借阅。”

苏轼不舍推辞,自然应下。

王家兄弟本就希望苏轼能常来,待他挑完书籍,又道,“今日附近有耕牛坠崖而亡,早听闻子瞻于厨艺上很有造诣,倒正好招待了。”

苏轼听完哈哈一笑,“那幸好今日带了犬子前来,小儿不才,在厨艺上很有天赋,倒可以借花献佛请文甫与子辩品评一二了。”

“此前东坡肉风靡黄州,家中厨子也曾烹制,莫非就是出自苏小郎之手。”

苏轼点头。

苏过腼腆一笑,“牛肉味道更佳,若是不弃,倒可以再做一道类似的东坡牛肉。”

几人自然乐意。

于是引至厨房,王家厨子也很有经验,苏过将烹制方法一一告知,又亲手调了酱料。

牛肉烹制复杂耗时较长,需要先浸泡焯水再清炖至熟透,再混合酱料与配菜炖煮收汁,苏过也没有一直待在厨房,剩下的都由厨子来完成。

晚膳时众人便吃到了炖的软糯入味的东坡牛肉,还有小炒牛肉。

不说别人,苏过自己吃的都很享受。

新鲜牛肉果然怎么做都好吃。

“果然经苏小郎点拨,家仆厨艺精进许多。想必东坡肉也要正宗的才最美味呀。”王齐万感慨道。

苏过忙谦虚,“只是提供了做法而已,府上厨师技艺已是十分突出。”

苏轼也顺势邀请,“文甫子辩若感兴趣,改日可过江来玩,我们必备上东坡肉款待。”

王家兄弟自然应下。

丫鬟又送上甜品,乃是苏氏父子带来的白糖糕,之前在厨房已经让重新炸过裹上糖粉,虽不如初次出锅好吃,却也依然别有风味。

尤其是对第一次见到白糖的王家兄弟而言无疑还十分新鲜。

“此等糖霜从未见过,倒是新奇的紧。”王齐万感叹道。

听苏过介绍乃突发奇想尝试所得,二人更觉有趣。

“此物若售卖得当,可以说是一本万利了。”王齐愈说道,毕竟出身商贾巨富之家,商业嗅觉还是十分敏锐的。

毕竟糖类价贵,富庶之地诸如江南和汴京等更是追捧甜食。

此等洁白细腻的糖,稍微包装下,肯定很受士大夫贵族追捧。

苏过听的连连点头。

这想法倒是和他不谋而合,只不过苦于无人操持而已。

王齐愈听了苏过的烦恼反而哈哈一笑。

“这有何难,我们兄弟虽隐居在此,但家中子侄仍有不少经商之人,若子瞻与小郎有意,我替你们牵线安排即可。”

简直是瞌睡就来枕头,苏过没想到来新朋友家还能有这种惊喜。

忙看着他爹,见老苏点点头,便也应下,只等后续安排。

毕竟广西云南盛产甘蔗,王巩正好在广西,而江南那地儿老苏朋友就更多了,还有汴京。可以说从原产地到销售地都有人脉,就差跑通流程的人了。

到时候老苏再写两首诗夸一夸白糖,品质高洁什么的,绝对销量火爆。

想到这里,苏过已经能预见以后数钱到手软了。

几人约好改日再聚,苏过满意归家。

接下来,苏轼他们不时便渡江去王家拜访和借书,有时遇到风浪大不便返航还会借住两日。

两家关系渐近,而秋天也逐渐过去,开始进入冬天。

黄州的冬天冷风刮的苏过脸疼,刚来这里时已临近新年,并没有这般冷冽。

倒让苏过开始绞尽脑汁想想可以怎样保暖。

而苏家此时,也迎来一个特别的客人。

苏过他叔,老苏亲弟弟,苏子由来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4章 第 24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