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越水谣:半生词写一世情 > 第2章 市井烟火藏风波

越水谣:半生词写一世情 第2章 市井烟火藏风波

作者:轻月漪 分类:科幻灵异 更新时间:2025-10-31 11:06:52 来源:文学城

会稽镇的晨雾还没散尽,青石板路已被行人踩得发亮,氤氲着潮湿的水汽。

谢临舟跟着云杓穿过巷弄,鼻尖萦绕着层层叠叠的香气。

刚出炉的炊饼带着麦香,酱园的醇厚酱香混着妇人晾晒衣物的皂角香,还有越水特有的湿润气息,交织成最鲜活的市井烟火,让他紧绷多日的神经渐渐松弛。

“张记的肉包要赶早,去晚了只能买菜包。”云杓熟门熟路拐进一条窄巷,尽头的铺子前已排起短队。

卖包子的张婶看见他,隔着人群就扬声笑:“杓小子,今天带朋友来啦?”

“张婶早!”云杓侧身给谢临舟让了点位置,指尖自然地帮他拂去肩头残留的草屑,“这是谢临舟谢先生,刚到咱们这儿落脚。”

张婶探着脖子打量谢临舟,眼神里带着水乡人特有的热忱:“这位先生看着文质彬彬的,是来寻亲还是避世呀?咱们会稽山可是好地方,山清水秀,人也和善。”

谢临舟刚要开口,云杓已抢先答道:“谢先生想在这儿清静一阵子,我带他买点东西。给我们来四个肉包,两甜两咸的米糕。”

他说着递过铜钱,接过用油纸包好的点心,顺手塞给谢临舟一个,“趁热吃,张婶的肉包馅里放了笋丁,鲜得很。”

咬开松软的面皮,滚烫的汤汁瞬间溢出,鲜美的肉香混着笋丁的脆嫩在舌尖散开。

谢临舟小口吞咽着,忽然想起京城官署里精致却寡淡的点心,那些山珍海味堆砌的宴席,竟不如这市井小摊的肉包来得踏实。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油纸包,纸面粗糙却干净,像云杓的人,带着不加修饰的真诚。

往前走到街口,传来“笃笃”的敲击声,一个带发修行的行者正敲着铁牌报晓:“辰时已到,雾散转晴,宜晒衣备粮。”

云杓凑到谢临舟耳边低语:“这是陈行者,每天都按片区报时,比沙漏还准。镇上人都说他能通鬼神,其实就是记性好。”

谢临舟望着行者远去的背影,忽然想起《东京梦华录》里对市井报晓的记载,原来书中的场景,竟在这江南小镇鲜活上演。

正怔神间,云杓已拉着他走进一家粮铺,掌柜的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者,见了云杓便笑:“今日要多少糙米?还是照旧要新米?”

“来两斗新米,再要些白面。”云杓说着指了指谢临舟,“给这位先生备点细粮,他刚来,怕是吃不惯糙米。”

又转头问谢临舟,“你平时爱吃什么菜?镇上李屠户的五花肉最好,肥而不腻;王阿婆的青菜是自家种的,带着露水就摘来卖,新鲜得很。”

谢临舟其实并无偏好,只含糊道:“都可以,简单些就好。”

他看着云杓熟稔地和掌柜讨价还价,指尖划过竹编的粮筐,忽然意识到自己已许久没有为“柴米油盐”这样的琐事费新。

在京城时,自有仆役打理一切,逃亡路上更是只求果腹,如今被卷入这样的日常,竟有种恍如隔世的不真实。

出了粮铺,云杓又拉着他去看布店。

靛蓝的土布挂在竹竿上,被风拂得轻轻晃动,老板正拿着木尺给妇人量体裁衣。

见他们进来,立刻笑着迎上:“杓小子,又来给你那破渔网补布?这次要哪种?”

“不是补渔网。”云杓走到货架前,挑了块浅灰色的粗布,“给谢先生做两件短打,他那长衫不适合干活。再要些针线,上次的用完了。”

谢临舟连忙推辞:“不用麻烦,我自己来就好。”

“你会针线?”云杓挑眉看他,见谢临舟愣住,忍不住笑了,眼角的小虎牙格外明显。

“还是我来吧,我娘以前教过我,缝补浆洗都还行。”

他说着让老板量了尺寸,付了定金,“三天后来取,到时候给你做件合身的。”

走出布店,阳光已穿透晨雾,照在青石板上泛着微光。

云杓忽然想起什么,拉着谢临舟往河边走:“带你去见个人,陈伯捕鱼的本事全镇第一,说不定能给你讲些山里的趣事。而且他消息灵通,镇上的事没他不知道的。”

越水岸边停着艘稍大的乌篷船,船头坐着个皮肤黝黑的老者,正慢条斯理地修补渔网。

看到云杓,便笑着骂:“你这小子,昨天借我的竹篙还没还,今天倒有脸来见我。”

“这不是来还了嘛。”云杓从背上解下竹篙递过去,顺势坐在船板上。

“陈伯,给你介绍下,这是谢临舟谢先生,刚到咱们这儿,住以前看林人的木屋。”

陈老渔翁抬眼打量谢临舟,目光在他褪色的长衫和隐约的指茧上停留片刻。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锐利,随即收回视线,递给云杓一个竹篓:“昨天捕的鲫鱼,新鲜着呢,拿回去炖汤。”

又对谢临舟道,“那木屋我知道,屋顶漏雨,杓小子没骗你吧?要是缺什么工具,尽管来寻我。”

“多谢陈伯。”谢临舟拱手道谢,目光落在船舱角落。

那里堆着些破旧的渔具,还有一本翻卷了页的旧书,封面上写着“渔樵问答”四字,书页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

“先生看着像个读书人?”陈老渔翁忽然开口,手指了指那本书。

“这是我儿子留下的,他以前也爱读些诗词,可惜三年前落水走了。”

谢临舟的心猛地一沉,刚要安慰,云杓已抢先道:“陈伯,我们还要去买些杂物,先走啦,改天来看你。”

说着拎起竹篓,拉着谢临舟下了船。

走远后,谢临舟才轻声问:“陈伯的儿子……”

“下河救人没上来。”云杓声音低了些,踢着路边的小石子。

“陈伯下河不怎么说话,整日对着河水发呆。后来我常去帮他修补渔网,陪他说说话,他才渐渐好起来。咱们这儿的人都这样,谁有难处就搭把手,不图什么回报。”

谢临舟默然点头。

他想起京城那些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人,再看看眼前这个提起伤心事仍带着温和的青年,忽然觉得这江南水乡的水土,似乎真能养出不一样的人。

两人提着东西往回走,路过一家书坊时,谢临舟脚步顿了顿。

坊主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书生,正趴在柜台上抄写诗文。

云杓看出他的心思,笑着推他进去:“进去看看吧,周先生的书坊虽小,藏的书倒不少,还有些本地文人的手稿,外面见不到。”

书坊里弥漫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书架上整齐地摆着经史子集,角落里还堆着些话本传奇。

周先生见了云杓,推了推眼镜:“杓小子,今天怎么有空来?又要听我讲《快嘴李翠莲》?”

“才不是。”云杓脸一红,指了指谢临舟,“是谢先生想看书。”

谢临舟走到书架前,指尖划过泛黄的书脊,忽然在一本《会稽风物志》前停住。

翻开书页,里面详细记载着越水的水文、会稽山的物产,还有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提到了一位隐居在山中的老渔翁,善识水性,曾多次救助落水者,且与漕运旧案颇有渊源。

“这本书不错,适合刚来的人看。”周先生走过来,

“这是前几年一位老秀才编的,里面还有不少本地文人的诗作。据说那位老渔翁确有其人,只是性子孤僻,很少与人来往。”

谢临舟心里一动,当即买下这本书。

他隐约觉得,陈伯或许就是书中提到的老渔翁,而父亲要找的“老渔翁”,说不定就是他。

走出书坊时,已近正午。

云杓提议道:“去前面的小馆吃点东西吧,他家的虾仁锅巴做得特别好,浇汁的时候‘滋滋’响,香得能让人掉魂。”

小馆就在河边,几张木桌摆在露天的廊下,头顶搭着葡萄架,绿叶遮天蔽日。

老板见了云杓,熟络地招呼:“老样子?”

“两份虾仁锅巴,再来一碗莼菜汤。”

云杓拉着谢临舟坐下,解释道,“这虾仁是今早刚捕的,活蹦乱跳的;锅巴是老板自己炸的,外酥里脆。”

“莼菜也是越水特产,滑溜溜的,清热解暑。”

没过多久,菜就端了上来。

金黄的锅巴铺在盘底,老板提着银壶浇上浓汁,瞬间响起“滋啦”的声响,热气带着虾仁的鲜和鸡汤的醇扑面而来。

谢临舟尝了一口,锅巴的酥脆混着汤汁的鲜香,味蕾瞬间被唤醒;再喝一口莼菜汤,滑嫩的莼菜在舌尖化开,清爽解腻。

“好吃吧?”云杓吃得眉眼弯弯,嘴角沾了点汤汁也不在意,“这菜还有个名字叫‘平地一声雷’,据说以前的皇帝都爱吃。”

“不过我觉得,还是咱们越水的食材好,换了别的地方,做不出这个味。”

谢临舟点头称是,心里却泛起些酸楚。

他曾在京城的御宴上吃过山珍海味,却从未有过这样踏实的滋味。

正吃着,邻桌传来争执声,两个汉子为了一筐螃蟹吵得面红耳赤,一个说对方缺斤短两,一个说对方故意找茬。

云杓刚要起身,就见陈老渔翁从外面走进来,手里还提着渔网。

他走到两人中间,三言两语便解了围。

原来两人是为了螃蟹的大小起争执,陈伯提议按重量平分,又自掏腰包补了差价,双方顿时消了气,还笑着邀请陈伯一起喝酒。

“陈伯最会调解这些事。”云杓笑着说,“他常说,越水的性子是柔的,人也该学着和气些。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

谢临舟望着陈老渔翁远去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小镇的安宁,并非天生如此,而是有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

【就像《山河令》里的周子舒,看似不问世事,实则默默守护着身边的人,陈伯或许也是这样,看似平凡,却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午后返程时,云杓买了些桂花酒,说是晚上可以小酌两杯。

两人沿着越水往回走,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云杓哼着不知名的小调,调子轻快得像岸边的流水。

谢临舟提着书和点心,跟在他身后,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竟让他生出些留恋。

回到木屋时,云杓先去收拾买来的东西,把米缸装满,又将青菜挂在屋檐下晾晒,避免受潮。

谢临舟则坐在门槛上,翻看那本《会稽风物志》,越看心里越确定——书中记载的老渔翁,正是陈老渔翁。

可他又犹豫了,若是贸然提及父亲的事,会不会给陈伯和云杓带来危险?

那些追杀他的人,连京城都能布下天罗地网,会稽山未必就是安全的避风港。

“在看什么?这么入神。”云杓端着碗水走过来,递给谢临舟。

“歇会儿吧,下午我帮你把屋里的霉味除除,再编个竹筐放杂物。”

谢临舟接过水,看着青年忙碌的身影——他正将晒干的艾草铺在竹席下,说是能驱虫去霉。

阳光照在他蜜色的皮肤上,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泥土里,却依旧笑得眉眼舒展。

谢临舟忽然想起苏轼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以前在京城读时只觉是文人的旷达,如今身处这江南水乡,才懂这“心安”二字,竟比任何功名都珍贵。

傍晚时分,云杓已将木屋收拾妥当。竹编的筐子摆在墙角,艾草的清香驱散了霉味,窗台上还摆了两朵野菊,添了几分生机。

云杓看着自己的成果,满意地点点头:“这样住着才舒服。晚上我给你做鲫鱼豆腐汤,再炒个青菜,保证好吃。”

谢临舟刚要道谢,忽然听见院门外传来脚步声。

两人对视一眼,云杓率先起身:“谁啊?”

门外站着个穿灰布短打的汉子,腰间别着把弯刀,眼神锐利地扫过院子,带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戾气。

他上下打量着谢临舟,沉声道:“请问,这里住着一位从京城来的先生吗?”

谢临舟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下意识地攥紧了袖中的玉佩。

云杓挡在他身前,脸上依旧带着笑,语气却多了几分警惕:“你找哪位?我们这儿没有京城来的先生。”

汉子眯起眼睛,目光在谢临舟身上停留片刻,忽然笑了,笑容里带着几分嘲讽。

“我是来寻亲的,我表弟从京城来会稽山,据说住在这里。他身上有块刻着‘临舟’二字的玉佩,不知先生见过吗?”

谢临舟的呼吸一滞。

对方显然是冲他来的,却不知是敌是友。

他刚要开口,云杓已抢先道:“没见过什么玉佩,我们这儿就我和谢先生两个人,谢先生是来避世的读书人,不是你表弟。”

“你要是找错地方了,就赶紧走吧,天黑了山里不安全,常有野兽出没。”

汉子盯着云杓看了片刻,眼神阴鸷,像是在判断他说的是真是假。

忽然,他从怀里掏出半块玉佩,与谢临舟袖中的正好相配,玉佩边缘的裂痕严丝合缝。

“既然如此,那我再去别处找找。”

他说着收起玉佩,转身离开了,脚步却异常轻快,不像是寻亲的人,反倒像是在刻意试探。

云杓等他走远,才松了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湿:“这人看着怪怪的,眼神太凶了,不像好人。以后再有陌生人来,你别出声,我来应付。”

谢临舟看着他担忧的眼神,心里泛起复杂的滋味。

他知道自己终究是个麻烦,继续留在云杓身边,迟早会连累他。

可一想到要离开这温暖的木屋,离开这个真心待他的青年,他又有些舍不得。

【就像温客行舍不得周子舒的陪伴,他也贪恋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别担心,说不定真是找错人了。”

谢临舟强作镇定地说,却没敢提那半块玉佩的事。

他知道,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再也回不去了。

云杓没再多问,转身进了厨房:“快做饭吧,吃完早点休息,晚上我来守夜。”

厨房里很快传来噼里啪啦的炒菜声,鲫鱼豆腐汤的香气弥漫开来,带着鲜美的滋味。

谢临舟坐在门槛上,看着越水渐渐被暮色笼罩,心里却乱成一团。

他不知道追杀他的人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晚饭时,云杓特意多盛了些米饭,还把鱼肚子上最肥美的肉夹给谢临舟:“多吃点,补充力气。要是真有坏人来,咱们也能应付。”

谢临舟低头吃饭,眼眶有些发热。

他在京城有许多同僚,却没一个人在他落难时伸出援手;而这个素不相识的江南渔郎,却愿意为他遮风挡雨。

这份情谊,重得让他不敢承受。

夜深了,云杓果然搬了张竹椅坐在院门口,手里拿着根木棍,说是能防身。

谢临舟躺在竹席上,听着院门外青年均匀的呼吸声,心里忽然有了个决定。

他不能连累云杓,等过几天风声紧了,就悄悄离开这里,去山里找陈老渔翁,或许能从他口中打探到父亲的消息,也能让云杓彻底摆脱自己这个麻烦。

可他不知道,有些相遇早已注定,就像越水终究要汇入大江,他和云杓的命运,也早已在初见的那艘乌篷船上,紧紧缠绕在了一起。

而那名看似来寻亲的汉子,不过是这场风波的开端,更大的危险,还在后面等着他们。

第二章来啦![哈哈大笑]特意多铺了些会稽镇的烟火气,张婶的肉包、陈伯的调解,都是想让两人的羁绊更贴地~ 但温馨日常里藏着刀子,可疑人的出现不是偶然,背后还牵着贪腐案的线,谢临舟的离意也为后续埋下伏笔。参考《山河令》的宿命感,两人注定要共渡难关~ 大家觉得谢临舟该走还是留?评论区聊聊呀!喜欢的话别忘了点赞收藏,更新会更快哦~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市井烟火藏风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