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 第2章 父丧家变,北迁赴长安

一代女帝 武曌传奇 第2章 父丧家变,北迁赴长安

作者:沁紫云杉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4 18:13:08 来源:文学城

贞观九年的深秋来得格外早。汾河的水面结了一层薄冰,像碎裂的镜子铺在文水城西,清晨的寒风卷着沙砾,刮在武家老宅的朱漆大门上,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啜泣。

武曌已经在父亲的床前守了三天三夜。她的眼睛布满血丝,嘴唇干裂起皮,身上那件淡蓝色的襦裙沾着药渍,却顾不上换。武士彟躺在床上,气息微弱,原本绯色的官服被换成了素色的寝衣,脸颊凹陷,颧骨高耸,只有偶尔转动的眼珠,还能证明他尚有意识。

“水……水……”武士彟的喉咙里发出沙哑的声响,武曌赶紧拿起旁边的银碗,用小银勺舀了一点温水,小心翼翼地喂到他嘴边。水顺着他的嘴角流下来,浸湿了枕巾,武曌赶紧用手帕擦干净,眼眶又红了。

杨氏坐在床的另一侧,正在缝一件素色的丧服。她的手在发抖,针脚歪歪扭扭,好几次扎到手指,鲜血渗出来,她只是含在嘴里吮一下,继续缝。这些天,她几乎没合过眼,原本就苍白的脸,现在更是没有一丝血色。

“老爷,您再撑撑,元庆去长安请御医了,很快就回来。”杨氏的声音带着哭腔,却努力保持镇定。她知道,御医能不能来,还是未知数——长安离文水有三百多里,就算快马加鞭,也要四五天,而武士彟的身体,恐怕撑不了那么久。

武曌握着父亲的手,那只曾经握过刀、批过奏章的手,现在瘦得只剩下骨头,皮肤像干枯的树皮。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就是用这只手教她写字,教她握剑(虽然母亲一直反对女子学剑,但父亲还是偷偷教过她几次),想起父亲说“武家的女儿要有骨气”,想起父亲把那个紫檀木盒交给她时的眼神,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

“媚娘……”武士彟突然睁开眼睛,眼神变得清明了一些,他看着武曌,嘴唇动了动,“那个盒子……收好……别让任何人知道……”

“我知道,爹,我收好了。”武曌用力点头,泪水掉在父亲的手背上,“您放心,我一定保护好母亲和妹妹,一定不让武家被人欺负。”

武士彟笑了笑,那笑容很虚弱,却带着一丝欣慰。他想抬手摸摸女儿的头,却没力气,只能轻轻握了握她的手:“好……好孩子……记住……别学你大哥……要靠自己……”

话音刚落,他的手突然垂了下去,眼睛也慢慢闭上了。床边的铜壶滴漏“滴答”作响,在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杨氏的哭声瞬间爆发出来,像压抑了许久的山洪:“老爷!老爷!你醒醒啊!”

武曌浑身一僵,像是被冻住了一样。她看着父亲毫无生气的脸,脑子里一片空白,眼泪却流不出来了。直到杨氏扑过来抱住她,哭喊着“媚娘,你爹没了”,她才猛地反应过来,扑到父亲身上,放声大哭:“爹!爹!你别走!你看看我啊!”

院子里很快传来了动静。长子武元庆、次子武元爽听到哭声,匆匆跑了进来。武元庆穿着一身青色的长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悲伤,他走到床边,看了一眼武士彟,跪下来磕了个头,嘴里念叨着“爹,您怎么就走了”,眼泪却没掉下来。武元爽站在他身后,眼神里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只是很快就掩饰过去了。

“娘,妹妹,你们别太伤心了,爹走得安详,也是好事。”武元庆扶起杨氏,语气“关切”,“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料理爹的后事,不能让爹走得寒酸。”

杨氏哭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只是点了点头。武元庆见状,立刻开始安排:“元爽,你去通知族里的长辈,还有文水的官员;我去准备棺木和祭品,顺便写帖子给长安的同僚报丧。”他说得井井有条,像是早就准备好了一样。

武曌看着武元庆忙碌的背影,心里升起一股寒意。她想起父亲病重时,武元庆总是以“要应酬官员”为由,很少来床前伺候;想起昨天她听见武元庆和武元爽在院子里嘀咕,说“爹要是走了,家里的家产就该我们兄弟俩分了”;想起父亲刚才说的“别学你大哥”,她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

接下来的几天,武家老宅里挂满了白幡,院子里搭起了灵堂,哀乐声从早到晚不停。文水的官员、武家的族人都来吊唁,送来的祭品堆了满满一院子。只是那些平日里和武士彟称兄道弟的“朋友”,大多只是象征性地鞠个躬,说几句“节哀顺变”就走了;而那些关陇门阀出身的官员,比如清河崔家、太原王氏,只派了管家送来祭品,连面都没露。

武曌穿着一身粗麻布的丧服,跪在灵堂前,给前来吊唁的人还礼。她低着头,眼角的余光却在观察每个人的表情——有同情,有惋惜,但更多的是冷漠和观望。她知道,父亲一死,武家就失去了朝廷的靠山,这些人很快就会把武家当成“过气的新贵”,再也不会放在眼里。

“媚娘,起来歇歇吧,你都跪了一天了。”杨氏走过来,想把她拉起来。这些天,杨氏像是老了好几岁,头发白了不少,眼神也变得空洞。

武曌摇了摇头,继续跪着:“娘,我没事。爹生前最看重礼数,我不能让别人说武家的女儿不懂规矩。”

就在这时,院子里传来了一阵喧闹声。武元庆陪着一个穿着紫色官服的人走了进来,那人是并州的长史,正皱着眉头说:“武公子,朝廷的旨意下来了,追赠武尚书为礼部尚书,赐谥‘定’,只是……这丧葬的规格,要按三品官来办,不能逾制。”

武元庆的脸色变了变。武士彟生前是工部尚书,正三品,追赠礼部尚书也是三品,按理说丧葬规格应该和生前一样,可并州长史的语气里,明显带着敷衍。武元庆赶紧陪笑脸:“长史大人,您看我爹为朝廷操劳了一辈子,能不能……能不能按二品的规格办?也好让我爹走得风光些。”

“胡闹!”并州长史呵斥道,“朝廷的规矩岂能儿戏?武尚书虽是功臣,但终究不是门阀出身,能有这个规格,已经是陛下开恩了!”说完,他不再理会武元庆,走到灵前鞠了个躬,就带着人走了。

武元庆的脸涨得通红,站在原地,又气又恨,却不敢发作。武曌看着他的样子,心里冷笑——平日里总想着巴结门阀,现在人家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这就是他想要的“靠山”。

傍晚时分,吊唁的人都走光了。武元庆和武元爽把族里的长辈请到书房,关起门来商量事情。武曌悄悄走到书房门口,贴着门缝听里面的动静。

“各位长辈,我爹走了,家里的事就该由我和元爽做主了。”武元庆的声音传来,“我爹留下的家产,除了这老宅,还有长安的几间铺子,并州的几百亩地,这些都该由我们兄弟俩分了。”

“那你庶母和三个妹妹怎么办?”一个长辈问道。

“她们?”武元爽的声音带着不屑,“按规矩,庶母应该为我爹守节,留在老宅里;三个妹妹还小,等长大了,找个普通人家嫁了就行了。至于家产,她们是女子,本来就不该继承。”

“可是杨氏夫人是隋朝宗室,若是亏待了她们,会不会……”

“什么隋朝宗室?”武元庆打断道,“隋朝都亡了多少年了?她现在就是个无依无靠的寡妇,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再说,家里的钱要留着给我和元爽打点关系,将来好谋个官职,总不能都花在她们身上。”

武曌听得浑身发抖,她猛地推开门,冲进书房:“大哥!二哥!你们太过分了!爹刚走,你们就想着分家产,还想把我们母女赶出去!你们对得起爹吗?”

书房里的人都愣住了。武元庆没想到武曌会偷听,脸色瞬间变得难看:“媚娘,这里没你的事,出去!”

“我不出去!”武曌走到武元庆面前,仰着头说,“爹留下的家产,母亲和我们三个妹妹也有份!你们不能独占!还有爹的那些书、那些图纸,都是爹的心血,你们不能随便处置!”

“放肆!”武元爽站起来,指着武曌的鼻子骂道,“你一个庶女,也敢在这里指手画脚?家里的事,轮不到你说话!再敢胡闹,我就把你送到尼庵里去!”

“你敢!”武曌毫不畏惧地瞪着他,“我要是去了尼庵,就去长安告御状,说你们兄弟俩霸占家产,虐待庶母庶妹!让陛下治你们的罪!”

武元爽被噎得说不出话。他知道,虽然武家没了武士彟,但杨氏毕竟是前朝宗室,真要是闹到长安,说不定会引起朝廷的注意,到时候他们兄弟俩不仅捞不到好处,还可能惹祸上身。

族里的长辈见状,赶紧打圆场:“好了好了,都是一家人,别吵了。元庆、元爽,你们是兄长,应该照顾好庶母和妹妹;媚娘,你也别太冲动,有话好好说。”

武元庆脸色阴沉,却也不敢再硬来,只能冷哼一声:“好,看在长辈的面子上,我不跟你计较。但家产的事,必须按规矩来,你们母女只能分到老宅的偏院和一些生活费,其他的,别想了。”

武曌还想争辩,杨氏却拉了拉她的衣角,摇了摇头。武曌看着母亲疲惫的眼神,知道就算争下去,也不会有结果——她们母女在武家没有靠山,族里的长辈大多偏袒嫡子,再闹下去,只会让她们更难堪。她咬了咬牙,不再说话,跟着杨氏走出了书房。

回到房间,杨氏关上房门,抱着武曌哭了起来:“媚娘,委屈你了……是娘没用,保护不了你们……”

武曌拍着母亲的背,强忍着眼泪:“娘,不委屈。我们不靠他们,也能活下去。爹留下的那个盒子里有虎符碎片和兵书,说不定将来能派上用场。我们不能留在文水了,这里不是我们的家了。”

杨氏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她:“那我们去哪里?长安?可长安那么远,我们又没有熟人……”

“娘,您忘了?您的堂弟杨全义在长安当著作郎,我们可以去投靠他。”武曌说。杨全义是杨氏的亲堂弟,当年杨氏嫁给武士彟时,他还来文水送过亲,后来一直在长安为官,只是这些年因为路途遥远,联系不多。

杨氏犹豫了:“可是……我们这样贸然去投靠,会不会给全义添麻烦?而且长安是都城,门阀云集,我们去了,会不会更难立足?”

“娘,留在文水只会被大哥二哥欺负,迟早会被他们赶出去。”武曌的眼神很坚定,“长安虽然门阀多,但也是朝廷的中心,说不定有机会。爹生前总说,长安是个能让人实现抱负的地方,我们去那里,说不定能找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杨氏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想起了武士彟生前对武曌的期望,想起了自己在武家所受的委屈,终于点了点头:“好,我们去长安。只要能让你们三个平平安安的,娘什么苦都能吃。”

决定去长安后,武曌和杨氏开始偷偷收拾行李。她们不敢让武元庆、武元爽知道,只能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几件换洗衣物、杨氏的几件首饰,还有武士彟留下的那个紫檀木盒,悄悄塞进包袱里。

武家的三个女儿中,武曌最大,十岁;二妹武顺八岁;三妹武氏才五岁。武顺性格柔弱,听到要去长安,吓得哭了起来:“姐姐,我们为什么要走啊?我不想离开家。”

武曌摸了摸妹妹的头,温柔地说:“顺儿乖,我们不是离开家,是去一个更好的地方。那里有更大的房子,有更好看的花,还有很多书可以读。”

三妹武氏还小,不懂发生了什么,只是抱着杨氏的腿,奶声奶气地说:“娘,我要吃糖。”

杨氏把小女儿抱起来,亲了亲她的额头,眼里满是愧疚:“等我们到了长安,娘就给你买糖吃。”

这天夜里,下起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雪花像鹅毛一样,从天空飘下来,很快就把武家老宅的院子盖满了。武元庆和武元爽因为分家产的事,喝了不少酒,早就睡熟了。武曌和杨氏抱着两个妹妹,背着包袱,悄悄走出了房间。

院子里很安静,只有雪花落在地上的“簌簌”声。武曌回头看了一眼那座熟悉的老宅,看了一眼父亲的灵堂,心里充满了不舍和愤怒。这里有她童年的回忆,有父亲的身影,可现在,这里已经不是她的家了。她咬了咬牙,转过头,对杨氏说:“娘,我们走。”

她们沿着回廊走到大门边,武曌轻轻拉开门闩,推开门。外面的寒风夹着雪花,迎面扑来,冻得她们瑟瑟发抖。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几盏灯笼挂在路边的树上,发出微弱的光。

“我们怎么去长安啊?这么远的路。”杨氏看着漆黑的前路,有些害怕。

“我已经打听好了,城外有个驿站,明天一早有去长安的商队,我们可以跟着他们走。”武曌说。这些天,她借着给父亲守灵的机会,偷偷去城外的驿站打听,知道有个姓秦的商人要带着商队去长安贩卖丝绸,愿意搭载乘客。

她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脚印很快就被雪花覆盖。武顺和武氏冻得直哭,杨氏把两个女儿抱得紧紧的,武曌则走在前面,为她们挡着风雪。走了大约一个时辰,终于到了城外的驿站。

驿站里亮着灯,门口停着几辆马车,几个商人正在收拾货物。武曌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对一个穿着皮袄的中年男子说:“请问您是秦老板吗?我们母女四人想跟着您的商队去长安,我们可以付路费。”

秦老板转过头,打量了她们一番,看到她们穿着丧服,带着孩子,不像坏人,就点了点头:“可以,不过路上很辛苦,你们能受得了吗?”

“我们能受得了!”武曌赶紧说,“我们有路费,这里是五两银子,您收下。”她从包袱里拿出一小锭银子,那是杨氏变卖了一支银钗换来的。

秦老板接过银子,掂了掂,说:“好吧,你们先在驿站里歇歇,明天天一亮就出发。”

她们跟着秦老板走进驿站,找了个角落坐下。驿站里很热闹,商人们在喝酒聊天,谈论着长安的行情,谈论着路上的风险。武曌竖着耳朵听着,从他们的谈话中,她知道长安有东西两市,西市全是胡商,卖的都是西域的珠宝、香料、马匹;知道长安的门阀大多住在朱雀大街两侧,像崔家、卢家、王家,都是世代为官的大家族;知道朝廷最近在选秀女,为太子和诸王选妃嫔。

“选秀女?”武曌心里一动。她想起父亲说过,皇宫里虽然危险,但也是最接近权力中心的地方。如果能入宫,说不定能得到陛下的赏识,能让母亲和妹妹过上好日子,能让武家重新站起来。

“媚娘,你在想什么?”杨氏见她发呆,小声问道。

“没什么,娘。”武曌摇了摇头,把这个念头压了下去。她现在只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女,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可能入宫呢?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商队就出发了。武曌和杨氏带着两个妹妹,坐上了一辆简陋的马车。马车里铺着干草,很颠簸,走在结冰的路上,时不时会打滑。武顺和武氏晕车,吐得一塌糊涂,杨氏只能不停地给她们擦嘴、喂水,武曌则掀开窗帘,看着外面的风景。

她们沿着汾河向西走,过了晋阳,再往南就是河东,然后穿过潼关,就能进入关中平原,到达长安。一路上,她们看到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景象:在晋阳城外,有很多农民在地里劳作,虽然是冬天,但他们还是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在黄河渡口,有很多船夫在拉纤,喊着号子,声音嘶哑;在潼关,守关的士兵穿着盔甲,拿着长矛,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过关的人,脸上带着警惕。

武曌看着这些,心里感慨万千。她以前在文水,只知道父亲是朝廷命官,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裕,从来没想过底层百姓的生活这么艰难。她想起父亲说的“为官要为民做主”,想起自己曾经的誓言,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出人头地”的想法——只有自己有了权力,才能保护母亲和妹妹,才能让那些像父亲一样的“新贵”不再被门阀欺负,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路上走了十几天,她们终于进入了关中平原。这里的土地比文水肥沃,到处都是麦田,虽然是冬天,但地里的麦苗已经冒出了嫩芽。远处的长安城越来越近,那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宫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座金色的城堡。

“那就是长安吗?”武顺趴在车窗上,惊讶地问。

“是的,那就是长安。”武曌的眼睛里充满了向往。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地方,是大唐的都城,是权力的中心,她相信,在这里,她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商队在长安城的西市外停了下来。秦老板指着不远处的一条街道说:“前面就是平康坊,杨著作郎的家应该就在那里,你们可以去那里打听一下。”

武曌谢过秦老板,带着母亲和妹妹下了马车。站在长安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马车,听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胡商的叫卖声、有小贩的吆喝声、有官员的车马声,她感到既兴奋又紧张。

她们按照秦老板的指引,来到了平康坊。这里是长安的文人、官员聚居的地方,街道两旁都是整齐的宅院,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牌匾。她们打听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杨全义的家。

杨全义的家不算大,但很整洁。开门的是一个老仆人,听说她们是杨氏夫人和小姐,赶紧跑进去通报。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绿色官服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正是杨全义。

“姐姐!你们怎么来了?”杨全义看到杨氏,惊讶地说。他和杨氏已经有好几年没见了,看到她带着三个女儿,穿着朴素,还带着旅途的疲惫,心里明白了几分。

杨氏看到堂弟,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全义,你姐夫没了,家里被元庆、元爽那两个畜生霸占了,我们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投靠你。”

杨全义叹了口气,赶紧把她们让进屋里:“姐姐,快进来,外面冷。有我在,你们放心,不会让你们受委屈的。”

进了屋,杨氏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杨全义。杨全义听了,气得拍了桌子:“元庆、元爽太过分了!等我有空,一定去文水教训他们!姐姐,你们就安心住在我这里,我虽然官不大,但养活你们母女四人还是没问题的。”

武曌看着杨全义,心里充满了感激。她知道,她们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颠沛流离了。

接下来的几天,武曌和母亲、妹妹慢慢适应了长安的生活。杨全义的妻子很贤惠,对她们很照顾,给她们做新衣服,带她们去街上买东西。武曌也终于能静下心来读书了,她把父亲留下的兵书札记拿出来,一遍又一遍地读,不懂的地方就问杨全义。

杨全义是著作郎,负责修撰国史,学识渊博。他很喜欢武曌的聪明和好学,经常给她讲长安的历史、朝廷的制度、官员的派系。从杨全义的口中,武曌知道了更多关于长安的事情:知道了当今陛下李世民很重视人才,不管是门阀子弟还是寒门出身,只要有本事,就能得到重用;知道了太子李治性格温和,很受陛下的喜欢;知道了朝廷里分为两派,一派是关陇门阀,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掌握着大部分权力;另一派是寒门出身的官员和“新贵”子弟,以房玄龄、杜如晦的后代为首,一直在和门阀斗争。

“全义叔叔,朝廷最近在选秀女,是真的吗?”武曌忍不住问。

杨全义愣了一下,点了点头:“是的,陛下要为太子和诸王选妃嫔,还有一些才人、美人,充实后宫。怎么,你问这个干什么?”

武曌的心跳得很快,她看着杨全义,认真地说:“全义叔叔,我想参加选秀。”

杨氏一听,赶紧拉住她:“媚娘,你疯了?宫里是什么地方?那是吃人的地方,多少女子进去了就再也没出来过?你不能去!”

“娘,我必须去。”武曌看着母亲,眼神很坚定,“我们现在虽然住在全义叔叔家,但总不能一直靠他。如果我能入宫,得到陛下或者太子的赏识,就能给我们武家争光,就能保护您和妹妹。而且,这是我们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杨全义沉默了。他知道武曌说得有道理,以武家现在的情况,想要重新崛起,确实很难,而入宫,确实是一条捷径。但他也知道宫里的危险,一个孤女入宫,很可能会被欺负,甚至丢掉性命。

“媚娘,你想清楚了吗?宫里不比外面,勾心斗角,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杨全义严肃地说。

“我想清楚了。”武曌点了点头,“我不怕危险。爹教过我,想要做大事,就不能怕困难。我有爹留下的兵书,有爹教我的道理,我相信我能在宫里立足。”

杨全义看着武曌坚定的眼神,想起了武士彟当年的样子,心里叹了口气:“好吧,我帮你想想办法。选秀女需要有官员推荐,我虽然官不大,但认识一些内侍省的人,或许能帮你报上名。”

武曌的眼睛亮了起来:“谢谢全义叔叔!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杨氏看着女儿,虽然很担心,但也知道自己拦不住她。她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女儿能平平安安的。

接下来的几天,杨全义果然托人给武曌报了名。选秀女的日子定在一个月后,在大明宫的太极殿进行。武曌开始精心准备,她跟着杨全义的妻子学礼仪,学怎么走路、怎么行礼、怎么说话;她把父亲留下的《论语》《左传》重新读了一遍,确保自己能对答如流;她还把那个紫檀木盒里的虎符碎片缝在衣襟里,把它当作父亲的护身符。

一个月后,选秀女的日子到了。这天清晨,天还没亮,武曌就起床了。杨氏给她梳了一个双丫髻,插上一支简单的银簪,穿上一件淡绿色的襦裙——这是杨全义的妻子特意给她做的。

“媚娘,到了宫里,一定要小心谨慎,别和别人争风吃醋,保护好自己。”杨氏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地说。

“娘,您放心,我会的。”武曌拥抱了母亲,又摸了摸两个妹妹的头,“顺儿,好好照顾娘和三妹,等我回来。”

说完,她转身走出了房门。杨全义已经安排好了马车,送她去大明宫。马车行驶在长安的街道上,很快就到了大明宫的南门——丹凤门。

丹凤门高大雄伟,朱漆的大门上钉着铜钉,门口站着两队禁军,穿着盔甲,拿着长矛,神情严肃。武曌下了马车,跟着其他参加选秀的女子一起,排队进入丹凤门。

走进大明宫,武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的广场,高大的宫殿,金黄的琉璃瓦,红色的宫墙,到处都是穿着华丽服饰的宫女、太监,还有骑着马的官员。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宏伟的建筑,从来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场面。

她们沿着御道往前走,经过含元殿、宣政殿,最后来到了太极殿。太极殿是大明宫的主殿,殿内宽敞明亮,正中央坐着当今陛下李世民,他穿着黄色的龙袍,神情威严;旁边坐着皇后长孙氏,穿着华丽的凤袍,面带微笑;太子李治坐在陛下的另一侧,穿着青色的太子袍,看起来很温和。

武曌的心跳得很快,她紧紧攥着拳头,跟着其他女子一起跪下,行了个大礼:“民女参见陛下,参见皇后娘娘,参见太子殿下。”

李世民的目光扫过跪在地上的女子,当他看到武曌时,眼神停顿了一下。他觉得这个女子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又想不起来。他指着武曌,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武曌深吸一口气,抬起头,大声回答:“民女武曌,并州文水人,已故工部尚书武士彟之女。”

“武士彟之女?”李世民愣了一下,想起了那个曾经跟着他起兵的老部下,想起了那个“商贾出身”却很有才干的工部尚书。他看着武曌,点了点头:“原来是武尚书的女儿,果然有其父之风。你会什么?”

“民女会读书写字,略懂《论语》《左传》,还会骑马射箭。”武曌回答。

李世民笑了笑:“一个女子,还会骑马射箭?倒是少见。好,朕封你为五品才人,留在宫中伺候吧。”

“谢陛下恩典!”武曌赶紧磕头谢恩。她的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激动——她终于入宫了,终于离权力中心近了一步。

就在这时,太子李治突然开口了:“父皇,儿臣觉得武才人很有才华,不如让她去东宫伺候吧?”

李世民愣了一下,看了看李治,又看了看武曌,笑了笑:“好啊,既然太子喜欢,那就让她去东宫吧。”

武曌的心猛地一跳,她抬起头,看向李治。李治也正好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她看不懂的温柔和深意。她不知道,这看似偶然的安排,将会改变她的一生;她更不知道,东宫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等待她的,将是一场更加残酷的考验。而那枚缝在衣襟里的虎符碎片,仿佛在无声地提醒她,父亲的期望,武家的未来,都压在了她的肩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