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7章 《青瓦映月照围龙:三百年风拂客家魂》

三百年前的梅州,晨雾像未经梳理的棉絮,懒洋洋地缠在围龙屋的飞檐上,瓦当滴下的露水顺着青灰瓦片滑下来,在墙根积成小小的水洼。天刚蒙蒙亮,山坳里就炸开了夯土的号子——十几个赤着脊梁的汉子,古铜色的皮肤上汗珠滚动,手里的木杵随着整齐的调子起落,“嘿哟——嘿哟——”的喊声撞在对面的山壁上,又弹回来,和妇女们在溪边捶打衣裳的木槌声、远处传来的鸡鸣搅在一起,成了清晨最实在的交响。领夯的汉子嗓门最亮,每砸三下就扯着嗓子吼一句:“夯——实——喽——”,木杵落下时,红泥地里便陷下一个深窝,混着稻草的泥土被砸得密不透风,那是要撑起几代人岁月的墙基。

围龙屋的天井里,阿婆正蹲在石臼边舂糯米,花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包着,木杵举过头顶,落下时带着风声,“咚——咚——”的闷响里,白花花的糯米粉簌簌往下掉,落在石臼底部,积成厚厚的一层。旁边的石磨旁,媳妇推着磨杆慢悠悠转着,磨盘上的黄豆被碾得粉碎,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盘的纹路淌下来,在陶盆里积成浅浅的一汪,散着淡淡的豆香。墙角的鸡笼“咯咯”叫着,芦花鸡扑腾着翅膀,把阿婆撒在地上的玉米粒啄得蹦蹦跳跳,偶尔有几粒米溅到石磨旁的青苔上,成了蚂蚁们的早餐。

穿粗布短褂的孩童挎着竹篮,沿着田埂往菜园跑,露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却挡不住他蹦跳的脚步。篮子里要装刚摘下的青菜,带着晨露的脆嫩,中午好给筑屋的汉子们添碗清炒。田埂边的野草上挂着水珠,被他一碰,簌簌落在鞋面上,他却只顾着数着路边的野花,黄的、紫的,摘一朵别在篮子把手上,跑起来晃晃悠悠,像个会动的小风车。

梅江边的码头更热闹。挑夫们光着脊梁,扁担压得弯弯的,一头是沉甸甸的盐袋,粗麻布袋上印着“潮盐”二字,另一头是捆得紧实的布匹,靛蓝色的土布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他们踩着青石板路“噔噔”地跑,汗珠顺着黝黑的脊背往下淌,砸在地上,瞬间洇成个深色的点,又很快被风吹干。渔妇蹲在石阶上剖鱼,刀刃划过鱼鳞,溅起的水花落在她挽起的裤腿上,带着江水的潮气。她身旁的竹筐里,刚上岸的草鱼蹦跳着,尾巴拍打着筐壁,发出“啪啪”的声响。远处的货船刚靠岸,船工们吆喝着抛锚,粗麻绳“啪”地甩在码头上,惊飞了一群停在桩子上的白鹭,它们扑棱棱掠过江面,翅膀在晨雾里划出一道道白色的弧线。

私塾的窗棂里,传来孩童念书的声音,“人之初,性本善”的调子拖得长长的,带着奶气的声线被风吹出窗外,和江边的号子、屋里的舂米声搅在一起。先生握着戒尺,在讲台上踱来踱去,青布长衫的下摆随着脚步轻轻摆动。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他的长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也照亮了课桌上摊开的泛黄书卷,蝇头小楷工工整整,旁边还画着简单的批注。有个打瞌睡的孩童被戒尺轻轻敲了下桌面,猛地惊醒,揉着眼睛跟上念书的队伍,声音里还带着浓浓的睡意。

三百年后的清晨,无人机的嗡鸣划破了雾霭,螺旋桨搅动着空气,在围龙屋的上空盘旋,镜头正对着屋顶的光伏板——那些深蓝色的板片整齐排列,正悄悄收集着阳光,转化成的电流顺着电线流进屋里,点亮了智能台灯。老祠堂的木门被智能锁“咔嗒”一声打开,阿婆拎着智能菜篮出门,篮子侧面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今天要采购的食材清单,还标注着附近菜市场的新鲜度排行。她的脚步还是慢悠悠的,蓝布帕子依然包着头发,只是帕子上绣了朵小小的电子花,走路时会微微发亮。

天井里,石臼还在,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旁边多了台小型破壁机,透明的杯体里,糯米正被打成细腻的粉末。木杵被当成了陈列品,立在玻璃罩里,罩子上贴着块小小的说明牌:“清代舂米工具,距今约三百年”。阳光透过玻璃照在木杵上,能看清上面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无数次撞击石臼留下的印记。几个游客举着手机拍照,小声讨论着当年的人是怎么用这么重的木杵日复一日舂米的。

梅江上新架的大桥跨江而过,斜拉索在晨光里闪着银光,车流在桥面上织成流动的光带,电动车的提示音、汽车的鸣笛声交织在一起,却并不嘈杂。当年的石阶码头变成了生态公园,晨练的老人挥着太极剑,动作舒展,剑穗扫过空气,带起的风里,还能闻见淡淡的鱼腥气——那是江面上湿地公园飘来的味道,现在的渔民都用环保网捕鱼,鱼虾被捕捞后会立刻被送到冷链车,保证最新鲜的口感。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走过,耳机里播放着客家山歌的新编版,旋律里混着电子音效,脚步踩着节拍,和三百年前那个挎篮子的孩童蹦跳的节奏,竟有几分暗合。

私塾的旧址改成了文化驿站,全息投影正在还原当年的念书场景。虚拟的先生握着戒尺,虚拟的孩童们摇头晃脑地念书,“人之初,性本善”的调子和三百年前一模一样。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伸手去碰虚拟先生的戒尺,指尖穿过影像,她咯咯地笑起来,引得旁边的奶奶也跟着笑:“奶奶小时候,先生的戒尺可真会打人呢。”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对着屏幕学客家话,AI语音耐心地纠正着他们的发音,“系”和“是”的细微差别被拆解成声波图谱,一目了然,有人皱着眉反复练习,像当年的孩童一样认真。

最热闹的还是老街区。百年的骑楼下,机器人奶茶店的机械臂正精准地摇着杯子,发出规律的“咔咔”声。旁边的老字号腌面摊前,阿叔挥着锅铲,猪油下锅时“滋啦”一声溅起金黄的油花,香味裹着蒸汽往上飘,和三百年前一样勾人。他的动作和当年的摊主几乎没差,只是灶台上多了个温度显示器,精准控制着火候。穿汉服的姑娘举着自拍杆,镜头里是斑驳的墙面,她用滤镜一键调出“复古色调”,背景里,扫码支付的提示音“叮”地响起,清脆得像当年货郎的铃铛。

傍晚时分,三百年前的炊烟和三百年后的灯光在暮色里相遇。老屋里,智能灶台自动炖煮着酿豆腐,菜谱是从祖上传下来的,程序里记着“盐少许”被精确成了3克,显示屏上跳动着倒计时,还有十分钟就好。窗外,无人机配送的包裹落在院墙上的接收盒里,发出轻微的提示音,惊起的飞鸟掠过夜空,翅膀扇动的声音,和三百年前那只芦花鸡扑腾的节奏,在风里轻轻撞了一下。

阿婆把酿豆腐端上桌,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老花镜。桌旁的年轻人正用手机播放着当年夯土的号子,“嘿哟——嘿哟——”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和窗外的车流声、屋里的谈笑声融在一起。阿婆夹起一块酿豆腐,放进年轻人碗里,笑着说:“尝尝,和你太爷爷做的一个味。”

这就是梅州。夯土的纹路里嵌着芯片,老井的石栏上印着二维码,三百年的时光没走成直线,倒像围龙屋的回廊,绕着圈儿转。转来转去,阿婆的酿豆腐还是那个咸鲜,孩童的笑声还是那个清亮,连风掠过梅江的弧度,都和三百年前分毫不差——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藏在骨血里的那个“根”字,被时光泡得越来越浓,越来越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