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33章 《梅州画卷:古迹凝史,山河蕴秀,闲乐织生活》

梅州的景致,如一幅多元交融的画卷,人文的厚重、自然的灵秀与休闲的惬意在此交织,勾勒出独有的地域风情,每一笔都透着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温度。

人文古迹间,藏着岁月的密码。松口古镇作为广东四大古镇之一,骑楼的廊柱被百年风雨浸得斑驳,墙面上的商号印记虽已模糊,却仍能拼凑出往昔的繁华——“某某行”“某某栈”的字样,曾是南来北往客商歇脚的路标。松江大酒店的老招牌歪斜地挂在骑楼檐下,木质框架被虫蛀得有些松动,却固执地指向1933年的喧嚣:当年这里是华侨返乡的第一站,楼梯转角的铜铃声,曾惊醒多少游子的乡愁。火船码头的石阶被南洋归来的脚步磨得温润,每一道凹痕里都藏着故事:穿西装的华侨提着藤箱踏上故土,母亲在码头哭红了眼;年轻的小伙背着行囊登船,衣角还沾着家乡的泥土,船头的汽笛声里,藏着“三年返唐山”的誓言。中国移民纪念广场上,雕塑群沉默地伫立:背婴的母亲、拄杖的老者、握船票的青年,他们的目光望向远方,脚下的地砖刻着全球华侨分布的地图,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漂泊的史诗。

磐安围围龙屋矗立在兴宁叶塘镇的田野间,百年夯土墙坚如磐石,夯土中混合的稻草与黄泥在岁月里凝成了铜色。围龙的弧度像母亲的臂弯,将祠堂、堂屋、横屋轻轻拢住,形成一个闭环的世界。四角的炮楼虽已卸下防御的使命,枪眼被后人用木塞堵住,却仍守着家族聚族而居的温情:推开斑驳的木门,祠堂的香案上还摆着祖辈的牌位,香炉里的余灰带着淡淡的檀香,梁上的燕子窝年复一年迎来新燕,仿佛在延续着“香火不断”的隐喻。天井的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雨后的积水里,能映出围龙屋完整的倒影,像一个时光的罗盘,圈住了客家人的根。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坐落在梅江攀桂坊,荣禄第、恩元第的飞檐翘角透着书香气息,瓦当的纹样是“诗礼传家”的篆书。园内的“五步楼”“十步阁”藏着诗人“寸寸山河寸寸金”的家国情怀,书架上泛黄的典籍记录着他“我手写我口”的革新主张——《日本国志》的手稿复印件上,墨迹深浅不一,仿佛能看见他伏案疾书时的皱眉与长叹。后花园的荷花池里,荷叶托起水珠,倒映着“人境庐”的匾额,池边的柳树垂下枝条,拂过青石板,像在轻扫百年前的诗行。

梅州学宫(孔庙)的朱红大门庄严厚重,铜环上的包浆泛着暗红光晕。曾是梅州最高学府,棂星门的石雕栩栩如生,龙纹的鳞片被抚摸得光滑,那是学子们考前摸龙祈愿的痕迹。泮池的碧水映着儒家文化的倒影,池边的石栏上,布满了细密的刻痕,是当年学子们无聊时的涂鸦,如今成了时光的密码。如今作为梅江区博物馆,展柜里的古籍、碑刻默默讲述着此地“文化之乡”的文脉传承:明代的科举试卷上,小楷工整如印刷;清代的教谕手册里,记着“因材施教”的琐碎心得。青砖灰瓦间,仿佛仍回荡着学子们的朗朗书声,与窗外的鸟鸣交织成韵。

自然风光里,藏着山水的灵韵。雁南飞茶田在梅县雁洋镇的山间铺展,层层茶树如绿色的梯田,随山势起伏,从山脚一直漫到云雾里。清晨的薄雾漫过茶丛,像给茶园披了层轻纱,采茶女的斗笠点缀其间,指尖在嫩芽间翻飞,竹篓里很快堆起翡翠般的鲜叶。茶厂的竹匾里,茶叶在阳光下萎凋,空气中浮动着青草与花果的混合香气——那是“单丛”独有的蜜韵。茶室里,紫砂壶泡出的茶汤金黄透亮,啜一口,舌尖先苦后甘,余韵里藏着山的清冽与阳光的暖。

龙归寨瀑布从丰顺的青山间奔涌而下,白练似的水流撞击岩石,溅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水是光。瀑布下的深潭碧绿如翡翠,周围的古树郁郁葱葱,树干上挂着青苔与寄生兰,树根在水中盘虬卧龙,像在守护这方清凉。山风裹挟着水汽扑面而来,凉意沁心,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接那飞溅的水珠——指尖的凉与掌心的暖,是自然最直白的馈赠。栈道沿潭边蜿蜒,木栏杆被游客的手摸得光滑,每一步都能听见水声的变化:近时如雷轰鸣,远时似雨淅沥。

平远五指石以丹霞地貌的奇险闻名,五座石峰形似手指直指苍穹,赤红色的岩壁被风雨雕琢出沟壑,像巨人的掌纹。“雄、险、奇、秀、幽”在山间交织:“一线天”的裂缝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抬头可见天光如线,岩壁上的野花倔强地探出头;“仙人床”的巨石平坦如榻,石面被晒得温热,躺上去能听见风穿石缝的哨声。栈道沿峭壁蜿蜒,行至此处,脚下是深谷,身旁是奇石,云雾缭绕时,仿佛置身仙境,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份缥缈。

阴那山的群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海拔千米的主峰气势雄伟,像披了件流动的白衣。山间的灵光寺已有千年历史,寺前的“生死树”一枯一荣,相映成趣:枯树的枝干如铁,荣树的绿叶如盖,树影投在寺门的石板上,随日光移动,像一幅会动的画。清晨登顶,看日出冲破云海,霞光染红山峦,山风拂过,松涛阵阵,夹杂着寺里的早课钟声,是自然与禅意的完美交融。石阶旁的杜鹃开得热烈,红的、粉的、白的,在青苔间炸开,像给青山系了条花带。

泮坑风景区的水库如一块碧玉嵌在山谷,客家文化长廊的壁画讲述着客家民俗:“上灯”的热闹、“做年”的忙碌、“娶亲”的喜庆,颜料在风雨中有些褪色,却仍能看出画者的用心。三山公王庙的香火传递着祈福的心愿,香炉里的香灰堆得老高,插满了长短不一的香,烟柱笔直地冲向天空,与山间的雾气纠缠。摩崖石刻的字迹苍劲有力,“泮溪飞瀑”“小西湖”等题字,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透着原生态的质朴与宁静。

休闲娱乐处,藏着生活的闲趣。南寿峰景区在松口的山水间铺展,“文化 休闲 养生”的理念融入每一处设计:步道旁的草药园散发着清香,艾草、薄荷、金银花挤挤挨挨,牌子上写着性味与功效,老人们牵着孩子的手,指着草药辨认,像在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养生馆里的古法理疗让人放松,艾草灸的青烟盘旋上升,技师的手法沉稳有力,捏、揉、按、捶间,筋骨的酸胀渐渐消散。傍晚的夕阳洒在湖面,波光粼粼,钓者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鱼线在水中划出浅浅的涟漪,是慢下来的惬意时光。

玖崇湖山水亲子乐园里,孩子们的笑声此起彼伏。大型滑梯上的身影如雀跃的小鸟,从顶端俯冲而下,带起一阵风;蹦床的弹性托起童真的快乐,孩子们在上面翻跳,像一群刚破壳的雏鸟;彩虹滑道的色彩映着笑脸,红、黄、蓝、绿的塑胶跑道上,身影交错,尖叫与欢呼震得空气都在发烫。动物展示区的萌宠引得阵阵欢呼:小兔子舔着孩子递来的菜叶,小香猪哼唧着蹭人的裤腿,孔雀突然开屏,尾羽上的眼斑晃得人睁不开眼,是亲子互动的欢乐天地。

逍遥谷的温泉冒着氤氲热气,汤湖村的地热资源在此化作养生的馈赠。园林式的温泉池藏在花木深处,玫瑰池的水面浮着花瓣,当归池的药香醇厚,牛奶池的白雾朦胧。泡在池里,看周围的绿植青翠欲滴,水珠从叶尖滚落,滴在水面泛起小圆晕。再配上一杯客家娘酒,温热的酒液滑过喉咙,暖意从胃里蔓延到四肢,疲惫尽消,是身心的双重滋养。

鹿湖温泉度假村的园林曲径通幽,温泉池藏在花木深处,泡汤时抬头可见青山如黛,低头能赏碧水含烟。入夜后星光点点,与池边的灯笼交相辉映,橘色的光落在水面,碎成一片金箔。再尝一口当地的客家腌面,猪油的香混着蒜香,配一碟盐焗鸡,皮脆肉嫩,咸香入骨,味蕾与身心同享盛宴。

华城水上乐园的夏日总是热闹非凡,人造海浪池掀起阵阵欢腾,浪潮涌来时,人群如沙丁鱼般起伏,尖叫着被推向前又拉回,水花溅在脸上,凉丝丝的。大型滑道的失重感带来极致刺激,身体贴着滑道飞速下滑,风在耳边呼啸,眼前的世界天旋地转,直到“扑通”一声扎进水里,溅起巨大的水花,引来一片哄笑。亲子水寨里的小喷泉、小滑梯,让孩子们尽情嬉戏,水枪的水柱在空中交织,彩虹在水雾中若隐若现,是夏日独有的清凉与欢乐。

这些景致,或沉淀着历史,或流淌着自然,或洋溢着闲趣,共同勾勒出梅州的多元魅力。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缠绕的藤蔓,将人文、自然与生活编织成网,网住了岁月,也网住了每一个探寻者的心。等待着人们去走,去看,去在茶香里品时光,在水声里听故事,在笑声里拾童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