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围龙深处:梅州客家三百年 > 第23章 《梅州客家味:早餐与菜里的光阴故事》

梅州客家的早餐与菜,像一本摊开的老食谱,每页都写着光阴的痕迹。它们从南迁的行囊里起步,在围龙屋的烟火中扎根,故事里没有具体的人,却处处是客家人的日子。

腌面的由来,藏在“快”与“实”里。早年客家人翻山越岭南迁,行囊里最耐带的便是晒干的面线。清晨赶路前,找处避风的石缝,支起陶罐烧开水,抓把面线煮熟,就着随身携带的蒜米、猪油拌一拌,热气腾腾下肚,再揣几个饭团便继续赶路。那时的面,是填肚子的急物,带着风餐露宿的糙。

后来在梅州扎了根,面线换成了本地新麦磨的粉,水是山涧引来的清泉,蒜米种在屋前的菜园里,猪油是年节时用板油慢慢熬的,连拌面条的筷子都换成了竹制的长筷。可那口扎实的香没变——滚水焯过的面线带着韧劲,淋上的猪油遇热化开,裹着炸得金黄的蒜米,筷子一挑,油香、面香、蒜香缠在一起,烫得人直咂嘴。这味道是给赶早下田的人准备的,天不亮就起身的农夫,蹲在墟市角落的小贩,接过一碗腌面,三两口下肚,额头冒汗,浑身的劲就上来了。它的故事,是客家人把奔波里的将就,过成了日子里的讲究。

三及第汤的故事,浸在“全”字里。早年开垦荒地,男人们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出门,要到日头当顶才回家,一碗能补气力的汤是刚需。家里的妇人便想着,要把能补的都凑齐——刚从栏里宰的猪,切下粉嫩的瘦肉,带着血筋的猪肝、猪腰,洗净了切成薄片,等锅里的水烧开,“哗啦”一声倒进去,撇去浮沫,撒把田埂上采的枸杞叶,滴几滴香油,一碗汤就成了。肉要鲜得带点甜,肝要嫩得没腥味,腰要脆得嚼得出响,连枸杞叶都得是当天采的,带着露水的清。

“及第”原是盼着家里的娃能读书出息,像科举里的“连中三元”那般风光,后来慢慢成了对日子的念想。墟市上的汤摊,灶上总煨着滚开的水,客人来了,报一声“三及第”,摊主便手起刀落,肉片、肝片、腰片往漏勺里一盛,在滚水里焯得刚好,连汤带料倒进碗里,撒把葱花。喝汤的人捧着粗瓷碗,先喝口汤,再吃肉,最后把汤里的枸杞叶都捞干净,连碗沿都要舔一舔。这汤的故事,是客家人把对生活的盼头,熬进了一碗热汤里。

酿豆腐的来历,藏着南北的牵挂。北方人南迁时,总念着过年吃的饺子,可南方少种麦子,磨不出面粉做饺子皮。看着田埂边种的黄豆能磨成豆腐,有人便试着把猪肉剁成馅,塞进豆腐块里,煎一煎,焖一焖,居然吃出了几分饺子的味。那时候的豆腐,是石磨慢慢磨的,浆水点得老,咬着有韧劲;肉馅是自家养的猪,三分肥七分瘦,剁得细细的,拌上香菇、虾米,塞在豆腐中间的窝里,不多不少,刚好撑起豆腐的形状。

煎酿豆腐要用柴火灶,铁锅烧得冒烟,倒点茶油,把豆腐块放进去,“滋啦”一声,煎得两面金黄,再倒点酱油、清水,盖上锅盖焖,汤汁慢慢收进豆腐里,连肉馅都吸足了味。揭开锅盖时,香气能飘满半个村子。后来这道菜成了节庆的必备,除夕的桌上必有它,豆腐寓意“福气”,肉馅象征“富足”,连塞馅的力道都有讲究——太轻了,馅会散;太重了,豆腐会裂,就像客家人过日子,既要守着规矩,又要带着灵活。它的故事,是把乡愁包进他乡的食材里,让念想有了实在的滋味。

盐焗鸡的香,是保存食物的智慧。梅州多山,早年交通不便,好不容易宰只鸡,吃不完容易坏。有人便想出法子,把粗盐在锅里炒热,用草纸把鸡包起来,埋进热盐里焖,盐的热气慢慢把鸡焐熟,盐的咸也钻进肉里,能存上好几天。后来这法子成了特色,选鸡要挑走地的三黄鸡,毛要拔得干净,肚子里塞点姜片、葱段去腥;盐要用本地的粗海盐,炒得发烫,连装盐和鸡的砂煲都得是老陶的,保温又透气。

焗好的鸡,撕开时能听到“咔嚓”声,鸡皮金黄发脆,鸡肉里渗着盐香,却不齁,连骨头缝里都带着味。以前是家里来客了才舍得做,现在成了宴席上的硬菜,一只鸡端上来,色泽油亮,香气扑鼻,筷子一动,肉就脱骨。它的故事,是客家人把生活里的难处,变成了独有的味道。

艾草粄的出现,跟着节气走。清明前后,田埂边、山坡上的艾草长得最嫩,带着股特殊的苦香。客家人说“春吃艾,夏吃蕉”,觉得春天吃点艾草能祛湿气。女人们挎着竹篮去采艾草,选那种叶片厚实、绒毛少的,回家洗干净,在滚水里焯一下,捞出来挤干水分,剁得碎碎的,和进糯米粉里,加温水揉成面团。馅料是自家晒的花生、芝麻,拌上红糖,捏成一个个圆饼,放在蕉叶上蒸。

蒸好的艾草粄,透着青绿色,蕉叶的香混着艾草的苦、糯米的糯、馅料的甜,吃起来绵密带点嚼劲。以前是农忙时揣在怀里的干粮,饿了就掰一块,顶饿又解乏;现在成了清明的标志,家家户户都会做,送些给邻里,你尝尝我的馅料,我品品你的艾草味。它的故事,是客家人跟着土地的节奏过日子,把时令的馈赠,变成了舌尖的记忆。

这些早餐与菜,从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腌面的快,是为了赶早的生计;三及第的全,是对气力的补给;酿豆腐的巧,是南北滋味的融合;盐焗鸡的智,是保存食物的法子;艾草粄的鲜,是跟着时令走的顺应。它们像梅州的山,扎实稳重;又像梅州的水,温润绵长,在灶火的熬煮里,在炊烟的缭绕中,把客家人的日子,过成了有滋有味的模样。

如今围龙屋的灶台上,这些味道还在继续。清晨的腌面摊前,白雾腾腾;汤锅里的三及第,咕嘟作响;节庆的餐桌上,酿豆腐冒着热气;待客的砂煲里,盐焗鸡香飘四溢;清明的蒸笼里,艾草粄透着青绿。它们的故事,不用人讲,早刻在每道工序里,藏在每口滋味中,成了梅州人血脉里的一部分,代代相传,从未走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