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晏表现的过于激动,殿内群臣基本都是察言观色的高手,又岂会察觉不到?
纵然他们无法理解,也无从得知后世大学生对五十九分的怨念,但这并不妨碍宦海沉浮多年的朝臣一眼看穿症结所在,更不妨碍他们为皇帝铺好台阶。
御史率先起身进言:“陛下,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校勇于猛兽乎*?望陛下勿被天幕之言所惑。”
陛下啊,为君之道,在于知人善任,统御群英,而非逞匹夫之勇,天幕说的话,您可千万别当真。
尚书令则从另一个角度递台阶:“陛下恕罪,臣等无能,致使陛下案牍劳形,宵衣旰食,日夜不辍,以致无暇精研武事。臣等万死。”
这个锅臣等背了。是我们庸碌,才让陛下您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处理政务,荒废武艺。一切都是臣等有错,陛下您永远圣明。
二人之言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周晏微微颔首,觉得自己已经被善解人意的爱卿们说服。
正当他打算表演一出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明君戏码时,某位大聪明再次开始展示他的聪明。
“陛下,臣先前便觉得天幕谬误甚多,如今看来果不其然。”大聪明脸涨得通红,异常亢奋,他觉得自己发现了盲点,“且看那‘登道巅峰’,天幕将‘到达’之‘到’写作‘道路’之‘道’,如此疏忽大意,陛下切不可轻信。”
方才未曾留心,经他提醒,周晏才注意到那“登道巅峰”的标签。
此‘登’非彼‘登’,作为穿越者,他心知天幕并未写错。但他明明是一个仁君,是朝野上下公认的温厚宽和,何处登了?即便是天幕,也不能信口开河。
周晏无意在此咬文嚼字,挥手示意众臣平身,又勉强挤出个笑容示意大臣们:爱卿们的话朕听进去了。
三省长官交换了眼神,皆看出周晏笑容中的勉强:竟能让陛下笑得如此勉强……那家伙到底是何方神圣?当真厉害!
果然,俗语说的不错:蠢人克高手。
【当然,此人物面板纯属娱乐,大家理解我的意思就好,不要当真。】
众人:你不早说!
【了解完太宗文成武不就的事实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原因是什么?
要知道太宗的父亲太祖,亲自提剑定江山,太宗的侄子也是弓马娴熟,勇冠三军,为何只有他画风迥异,是个战五渣呢?】
是啊,为什么呢?
天幕言语间自带一股感染力,大臣们不自觉地被天幕调动思绪,跟着思索起来。
【关于太宗武艺不行的原因众说纷纭,但都难以自圆其说。下面的内容大家随便听听就好。
有人说太宗打小身体弱,没法习武。
可历史上太宗活了七十多岁,大半辈子都在劳心劳力当皇帝,零零七外加全年无休,看太宗起居录,我都替他感到疲惫。这种经历,怎么看也不像身体不好的人。】
陛下身体不好?谁说的?嘉和群臣第一个跳出来反驳。
他们家陛下朝会一次不落,每日批阅奏折至深夜,祭祀大典从不缺席,还会不时微服民间。陛下精力之旺盛,六岁孩童都自愧弗如。
谁懂他们半夜被喊起来议事的苦啊!陛下还会丝毫不心虚地说“爱卿亦未寝”。
呸!他要不是皇帝……
【有人说,太宗认为这样能更好吸引逆贼,方便朝廷一网打尽,所以故意让自己武艺不佳。
呃……这种说法透着一股脑干缺失的独特美感。
先不提太宗这种历史盖章的明君,即便普通人都知道,菜鸟或许是真菜鸟,也可能是大佬伪装的菜鸟。
武艺和身家性命挂钩,作为家有皇位给他继承的太宗,怎会为此原因抛弃?up主不是很理解这种想法,也不想尊重。
不过,这里面提到的,钓鱼执法对付逆贼,倒像是太宗的手笔。】
朝臣们虽然不曾听闻钓鱼执法之名,但结合语境也猜出七八分。
嗯,确实像他们陛下会干的事。
周晏忍不住揉了揉额角,只觉郁闷。
他很想知道,在后世人眼中,自己究竟是何等形象?为何越听越不像个正经皇帝。
他更想冲进天幕为自己正名:“朕,周晏,大燕皇帝,金口玉言,朕从未有过钓鱼执法的行为。皆是那群逆贼愚蠢,自寻死路,与朕无关。”
可惜朝臣不会读心,否则定会齐声附和:啊,对对对,陛下所言极是,都是那些逆贼愚蠢,绝非心脏手黑的人在钓鱼执法。
【还有人说太宗只是单纯不想学武。
怎么说呢,这个说法看似离谱,与太宗的历史形象不符,实际也很离谱。提出的人诡辩说:虽然有点OOC,但也没有证据证明它是错的啊!
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它是对的。
真相究竟如何,恐怕只有更多嘉和年间的史料出土,才能弄清。】
“后世把事情想得太复杂了。”听到无比接近真相的猜测,周晏在心中默默补充,“原因无非是他幼时不喜武艺,未曾用心;长大后想学,却又为时已晚。”
穿越前,他只是个连只鸡都没杀过的大学生;穿越后,他一时难以接受习武杀人。
穿越前,他冬天有暖气夏天吹空调;穿越后,他熬不住三九严寒,三伏酷暑。
因着这份不适应,幼时他没少偷懒逃课。待他终于接受现实,却已错过习武的最佳时机。既然当不成最顶尖的,他索性彻底放弃。安保多带些护卫便是——质量不够,数量来凑。
【历史总是充满未解之谜,也在还原真相和解答疑问中不断前进,这正是历史引人着迷的地方。】
是句难得正经的话。
周晏指尖轻叩龙椅,忽然萌生一个想法,“礼部尚书何在?国子监祭酒何在?”
下方两位老臣立刻起身出列,“臣在。”
“后世对我等有诸多荒谬揣测,皆因史料散佚所致。为防患于未然,朕以为应当多抄录备份。朕听闻国子监中不少监生家境贫寒。这样,尔等拟个章程,日后,国子监月考季考增设‘监生帮朝廷抄录一定数量的史书典籍’一项。工钱就按市价的八成付给他们。”
这些读书人,将来绝对是败坏朕形象的主力军,必须狠狠报复他们,现在就来给朕干活,工钱也得克扣!
吩咐完毕,周晏心情愉快地看向礼部尚书。
却见礼部尚书神色微妙,并未即刻领旨。世家典籍众多,子弟家学渊源,科举亦无法改变这点。但若依陛下命令推行,世家优势怕是会日渐消弭……
陛下的打压,是愈发不加掩饰了……
皇帝之言不能落空,国子监祭酒已率先叩首:“臣领旨。陛下圣明,此法一出,监生得沐天恩,日后自当竭力报效朝廷。”
书免费给他们看,抄书还有钱拿,对那群穷学子而言,这是天大的恩德,岂能不肝脑涂地,誓死效忠?
有人带头,群臣纷纷效仿,随之山呼陛下圣明。
周晏高坐御座,看着下方为他歌功颂德的爱卿们,心中甚是愉悦。
你问他若是臣子怀有异心该当如何?他不在乎。在这封建集权社会,皇权对其他人有天然的压制力。而不巧的是——
他,即是皇权。
【第一部分到此结束,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文皇帝不讲武德。
说起武德,我总觉得燕太宗应该改个年号。别叫嘉和了,太过温吞,没有气势。听我的,改成武德,以武止戈,以德治民。最重要的是——
缺什么,咱们补什么。】
来了,来了,它又来了。
麻了,麻了,朝臣麻了。
罢了,罢了,朕看开了。
【武德,官方说法是指使用武力时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和品行准则*。
不讲武德,就是行为违反武术道德和原则。说成大白话就是,这个人不按套路出牌,不讲规矩。
要说太宗不讲武德,这一切的一切得从当年那位刺客说起。】
历经数次迫害,周晏觉得自己境界有所提高(更登了),他决定停止内耗,转为外耗——皇帝怎么可以不发癫呢?
只听大殿前方忽然传来鼓掌声,众人循声望去,就见皇帝陛下悠然坐于龙椅之上,抚掌而笑。
感受到群臣的目光,周晏环视众人,出声道:“天幕眼光甚好,朕素来不是墨守成规之人,专好推陈出新,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殿内鸦雀无声,众臣瞳孔地震:陛下这是……中邪了!以前可不是这般模样啊!
连素来有话直说的御史也在心中权衡:他是该现在就去面刺陛下之过,还是回去上书谏陛下?瞧陛下现在的状态,往日受上赏的行为,今天怕不是要被赐自尽。
正常人有所顾虑,某情商感天动地,听不懂弦外之音的大聪明却无所畏惧。
只听“咚”一声,大聪明结结实实跪倒在地,声情并茂道:“陛下圣明,臣定跟随陛下脚步,推陈出新,绝不墨守成规。陛下是指引臣方向的明灯,陛下好似高悬九天的太阳,天下万民无不仰仗陛下恩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番浮夸至极的奉承让周晏的脚趾不住抓地。太尴尬了,尴尬到脚趾能扣出一座长安城。
周晏决定撤回方才的豪言壮语,他道行还是太浅,需要继续修行。
人老成精的谢弘也幽幽地瞥向那位大聪明,此人给他的感觉莫名熟悉。像谁呢?曲意逢迎的小人,阿谀谄媚的佞臣……他身边哪个谁也要朝这个方向发展来着?
皇帝的贴身太监三才也觉得古怪:这些话,似乎该是他的词才对吧?总感觉这位大人的话,他这个身份来说会合适呢!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恭喜大聪明大人拿下本场MVP。
*劝谏话参考《三国志 张昭传》
*武德本意引百度。
周晏:我理解你的意思,但你很不够意思。
天幕:我马上会更不够意思。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第 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