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你是指让大贤者猜测B和他是恋人,从而将B视作艾尔海森弱点的烟雾弹?”我第一时间想起这个情节桥段。
“不。【艾尔海森】不会主动和人扯上暧昧的关系。”
艾尔海森摇头否认,“还记得他们在维摩庄的遭遇吗?”
“你是指B演技不佳但成功敷衍了那位愚人众暗谍的那次对话?”
“孩子的失踪本就因暗谍而起,他找上两人帮忙也不过是为了让他们进入森林,成为愚人众绑架的下一个目标。”
“所以艾方索(暗谍)才无视了B较为差劲的演技,直接请求。”
“不错,那么身为【博士】麾下一员的艾方索,是否会上交情报给【博士】?那时的愚人众已经和教令院高层搭上了线。两人的行动路线很有可能被大贤者看在眼里。”
“那时候,艾方索认出了B的身份……”
我突然想起。
“没错。基于此前B的活跃,她在愚人众悬赏榜单上显然有些许声望。”
“大贤者对她存在关注,但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艾尔海森】这个向来独行独往、行踪不定(失踪了也不会有人及时发现)、传闻中难相处的书记官身上。”
“想要拿捏这个书记官,他就需要一个可控的弱点。”
“神明的智慧必然是学者追求目标之一,但那还不够。【博士】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与其让对方思考如何拿捏,发觉异样,不如主动提供一个破绽。”
艾尔海森在纸上画下圆圈:“不是告知对方,而是若有若无的让他关注到破绽。学者自以为掌握智慧,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往往更具信服力。”。
“你是指……【博士】?”
——排除了恋人剧本,唯一有关联的便是那位愚人众执行官。
“摧毁了一个愚人众营地后,内里的大半文书资料丢失。”
“教令院和愚人众再怎么合作往来密切,也不可能知晓对方的研究资料内容。”
“【艾尔海森】与B离开后,去道成林寻找提纳里处理后续。化城郭自然有学者行动,他们佩戴虚空终端,也就成为了一个行走的信息接收点。”
“两人路途的大致情况,都被看在眼里。”
艾尔海森解释,一边引导我思考的方向。
“是奥摩斯港的那次会面邀约?”从外人看来,离开愚人众营地并缴获文书的书记官,与上门讨要资料的愚人众进行交易,合情合理。
“【博士】邀请的是B,但艾尔海森与她一同出面。”
“在其他人眼中,并非优秀学者仅是初学者的B不会成为对话的中心人物。而书记官,一个负责教令院书面档案的掌握足够信息量的教令院人员……”
“那么在大贤者眼中更合理的猜想是:这是【博士】与书记官的交流。B只是附带的跟随者。”
“毕竟那时候愚人众潜藏在人群中,间接把持了附近的路人安危。”
“相关的学者只能远望。”
——他们获知的信息并不全面。
“如果两个人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这对大贤者而言绝不是一个好消息。”
“麾下并不确定是否忠诚的教令院书记官与愚人众执行官合作?隐患太大了。所以,他当初的恋人论更多的是一个借口,必须要说服在场的各位而给【艾尔海森】扣下的帽子。”
“他需要对【艾尔海森】进行隔离或流放,才能避开对大贤者自上而下权力结构的侵蚀。”
“在识藏日当天,【艾尔海森】见B被刀剑相向时的态度其实就能说明这一点。他太冷静了,行动并不符合阿扎尔的恋人论说辞。”
“而【艾尔海森】看出来了大贤者的意图,仅仅是简单反问了几句……是将计就计?”我没想到艾尔海森会这么解读这个情节。
“嗯,那么大贤者阿扎尔对没有反驳的B夸奖一句:‘倒是识时务’,就显得合理。”
——从未想过的剧情分析角度出现了。
——前后文细节这样串联起来,反倒推演出了潜藏的政治/暗线。
“阿扎尔的恋人论,灵感来源也是识藏日前一天艾尔海森为了伪装、同以往的书记官行为相反而做出的举动吧?”
“大贤者对他们早有提防,会暴露伪装也很正常。”
我信服地点头,从他的思路开始延伸、推测:
【艾尔海森】本就是要暴露,让阿扎尔找到正常合理的可攻讦的点。
大贤者阿扎尔,一个政治人物,绝不可能会在处理外力(旅行者等人)时主动暴露教令院与(声名狼藉的)愚人众的合作,哪怕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事实。
“……不止。”艾尔海森可疑的沉默了一会。
“重新回答感情线吧。不能光顾着梳理剧情线的逻辑。”
难道他是指那时候的【艾尔海森】……已经有了感情线苗头?
·
“从第十三章开始吧。”
艾尔海森笔下的空白区域肉眼可见的减少着。
“提纳里出现并与两人的交流,对话开始于【艾尔海森】的身份。两人互不相识,但有一个中间人作桥梁,那就是曾经因死域导致工程破产的妙论派学者卡维。”
“当时,【艾尔海森】在B的眼中仍然是数据体的身份。他不该认识任何除她以外的人。”
“离开咖啡屋、抵达旅店后两人的对话与动作足够说明,B起了疑心却没有发难。”
“眼下是个同等情境的考核,而【艾尔海森】不会答错。”
“先发制人,反问对方的看法,自我评价(“看起来冷漠孤僻,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后观察提纳里的态度。因为这份回应足够的尖锐,正常人都会打圆场转移话题。”
“【艾尔海森】成功避过了这次身份危机,并加深了周围人对他的印象。”
“B认为【他】在自述,而提纳里会为这份精准描述而略显尴尬,因为卡维很有可能就是这么倒苦水的。”
“嗯,没错。我确实是抱着这个想法写出来的。”
他终于有一处想法和我当初一致了。
“提纳里转移话题的方式是询问B的身份。”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中,B下意识的回答让身为巡林员的提纳里生出好感。并不仅是提供帮助、减少巡林员的救援频率,且提及巡林员本身也会疲惫,不该过分使他人辛劳。”
“人以群居。提纳里从这次对话和救援孩童的行动中、看出了品格,他们值得交付信任。”
“在【艾尔海森】看来,无论是否发自真心,B的这段对话都具备效率、为后续艾尔海森与提纳里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信任的基础。”
“B解决愚人众营地后,【艾尔海森】交给B的压缩饼干,应当是B寻找兰那罗之前提到的‘饥饿’回礼。”
“获取的方式大概率是找上了还未彻底离开的巡林员交换物资。”
“毕竟在须弥城酒馆告别前,B将任务报酬都交给了【艾尔海森】。作为数据体,他也拥有了可支配的财款。”
“逻辑正常,但细节琐碎。”
艾尔海森简单定义,将整条逻辑链梳理后写在白纸上。
“正因视角在B的身上,不是上帝视角。这份片面的,不完全的视角,才需要【艾尔海森】来补足。”
“这听起来像在说……艾尔海森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大概是我语气揶揄,忍不住笑容,艾尔海森斜睨我不自觉靠近的模样,抱臂回应:“这是客观事实。”
——切,也不害羞一下。
·
我发现你们意外的挺喜欢我的阅读理解现代篇的,是我的错觉吗?
让艾尔海森解读他自己的想法与感情线……嘿嘿,我还挺坏心眼的。
一直在用理性思维参与解读,又不得不承认感情线存在的发展苗头~还要把这些全部摊开来讲出,作为编辑去解析【艾尔海森】对此产生的好感与信任~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58章 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