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
——你来分析感情线?
可能是这一瞬间的情绪并未遮掩,艾尔海森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想法,斜睨来的眼神带着几分无奈。指背顺势将鼻梁滑落的镜架推回,他从茶几旁取来纸笔,在其上绘线。
“我确实不怎么关注感情线,但角色的情感与个人线的成长是共通的。”
“只要关注到文字本身的细节,读者自然而然能产生对应的印象。”
“如果能让读者在旁白未强调二人情感关系的前提下,或朦胧或清晰地感受到两个角色的交互默契或是情感基调。那么这条感情线就是成功的。”
“这么说,你更认可隐晦的细节描写,而不是直白的情感宣泄?”
我回忆起大部分看过的情感小说,很难想起合适的达标作品。
“呵。将你情我爱挂在嘴边的,往往是借此作幌、掩盖真实的目的。”
“如果要写虚情假意,这套倒是合适。”
·
艾尔海森在白纸上划出两条平行线:
“人物本身就如无限延伸的线,他们之间大多没有交汇点。”
“你曾在小说中期写过他们真正的初遇,是【艾尔海森】经由观察,发现能从身为冒险家的B手中获取安全无后患、可靠且高品质的炼金素材,借此二人达成了合作的条约。”
线条出现了转折,短暂的交汇后又开始向远处延展。
“而到了小说开篇,B遗忘了这件事。”
“对【艾尔海森】而言,无疑是个大打折扣的负面印象。不够可靠,不够守信,诺言的分量不足。但这和他此前考察到的表现存在矛盾点。”
“那么,他会进一步的观察。”
“毕竟他本就在智慧宫工作,偶尔看一眼B的行动并不碍事。”
“这点,才使得【艾尔海森】发觉了她对虚空终端的使用有误,进而发觉系统的存在。”
“【艾尔海森】有过阅读虚空终端说明书的官方文案,他察觉异常符合常理。这是一条较为连贯的剧情暗线。同样的,也导致了B在前期和【艾尔海森】说明的‘系统不会再控制他’的这句承诺分量不足。”
“在他们解决死域,从天臂池出发抵达须弥城时,【艾尔海森兴趣缺缺】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并不信任B。”
“这很正常,无论前提是否存在,他都不是会轻信他人的性格。”
“所以你一直认为的‘他们迟早会分道扬镳’的猜测是正确的。”
——笔尖轻点纸面,艾尔海森并未在线条上加入更多的倾斜角度。
“就情感暗线而言,此时的他对B的兴趣大多放在系统身上。B之前的坦诚只是将印象稍稍拉到了他愿意交流的地步。”
“在咖啡馆的章节里,【艾尔海森】更多的是在批判B的天真,没有看穿权利的实质掌握在她自己手中。他同时也看到了她本身的社交迟钝与直觉性的敏锐。”
“她是一柄未开锋也未出鞘的木剑。”
“可【艾尔海森】没兴趣打磨这柄剑。”
“在前期,她甚至不适应【艾尔海森】的性格,对自己进行了两次的心理准备与鼓励。”
“但她确实是属弹簧的,越是承压,她的成长进步越大。”
“在卡维和【艾尔海森】交谈时,B下意识将自己视为局外人,这是一种习惯性旁观的孤僻。她无视了这两个对她而言不算熟悉的人的交流,只关注自己相关的事物。”
“这时候,她的注意力大多是向内的。”
——线条并未延展,反而在末端画出了一个圆。
“考虑到社交规则、同时敏锐地察觉到两人的对话话题与她无关,她很轻松地选择了离场。”
“这给两人的对话留出合适的余地,话题才方便转移到B本身。【艾尔海森】才能更好的从他人口中得知对B统一的评价。算是与卷一结尾的解说联结的一处重要伏笔。”
“人物的性格本身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因为忽视了这两个人身份与对话的实质信息,她才会在返回旅店时、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数据体怎么会有朋友?”
“她还是将自己视作唯一的异类,没有将那时候的艾尔海森视作非人、视作可以轻易把控的数据体,而是将他当做一个独立正常的人。”
“呵……竟然会有这种潜意识的认知吗?”
“看来你写出的B与系统有关自由意志的简短对话,确实与这后文互相映照。也算是前后如一。”
·
“关于‘自由意志’这一点,你其实始终在探讨。”艾尔海森在空白处写下这四个字词。
“我很好奇你在开篇第四章写出的【男性模样】,是为了什么?通常来说,只需要设置一个正常性别即可,你应该对‘性别认知’本身、不存在值得纠正的认识。”
“嗯,其实我当初写下这一句……既是为了表示B的警惕——她认为这样说能避开一些暧昧的元素,也是为了表示B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有过相关的了解。男性在社会层面的束缚与利益,以及女性在同一社会中获得的利弊。”
“她是考虑过后才选择的男性身份。”
“而且,我也曾想过:性别认知这一观点是否是由外界传递给人本身的呢?”
“也就是指一个新生儿在懵懂无知的前提下,她/他究竟是如何认知自己的性别,从而定义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这点于三观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评价与衡量基准。”
我组织着语句,抽出他手中的笔在白纸上写下想法。
“你最终选择了‘女性’这一身份。”
“是因为你的思想投射会使B不自觉偏向女性,为了不显突兀,所以让她成为了一个女性。”
“在后文中提到,【艾尔海森】判断B自始至终都认可自己为女性。她的行动与思想、个人习惯都是如此。所以【他】后续没有再就这方面进行思考。”
“嗯,也算是合理的伏笔回收。”艾尔海森得出结论后,轻握我指尖感受温度,顺手将杯中的热茶倒满,塞回后又将话题转正:
“继续刚才的成长线吧。”
“白鸽在【艾尔海森】眼里算是一个无关变量。”
“他的好奇心往往不在于人,而是知识本身。白鸽掌握着什么样的知识,才是【艾尔海森】好奇的谜底。”
“至于白鸽与B的关系或联系,他不在乎。所以酒馆分别后,就白鸽逃跑一事,艾尔海森根本没有关注或问询。他更关心的是B。”
“留下来的理由可以是系统的胁迫并未解决,也可以是对神明禁忌知识存在的好奇。但更重要的一点是,B是如何平衡这些外在因素时、性格依旧天真。”
“他已经从卡维那里得知了众人眼中的她:孤僻,却矛盾的处事风格。”
“按理来说,这么多的环境因素堆砌下,B本该是个小心翼翼又谨慎、行事并不大胆的人。可在两人相处的寥寥几日之内,B从警惕到简单接纳的时间太短了,短到艾尔海森能够轻易判定:她对同行者的渴望压倒了警惕。”
“B会踩格子前进,会写欠条借船,会轻易地跟随直觉指引信任数据体,无一不是体现了她的天真烂漫与随性。”
“【艾尔海森】对她的判断一变再变,难以将她简单归类。”
“正如你一直在提及的‘中庸’,理性与感性,她都有。”
“既然在官方设定中,艾尔海森会观察他人,会将他们视作镜子一一比对自身。那么,他会好奇B的最终答案,也是合理的。”
“……不过,关于这一点,你似乎从未提及,仅仅作为暗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