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艾尔海森扣着最后一颗衣扣走出时,发觉桌前的电脑屏幕停留在空白文档上,桌边安放着热茶,沙发上摊着一条柔软的厚毛毯。
熟悉的身影端着茶壶走回身边:“热水烧了一壶,觉得冷了记得喝。”
“要吃饭的话……家里还有泡面……”
她在目光注视下渐渐弱了音量:“呃……本来说好今天出门,我没买食材情有可原吧?”
“在享受生活这一方面,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没有苛责,艾尔海森已经习惯了她的一切从简,关于这点他选择慢慢纠正。
·
“先来说一说你在文章开头选择的视角问题。”
“第一人称视角并不是主流的选择。”
“想要最快的写出剧情的发展,第三人称视角是最简单的。读者能轻易从上帝视角中看到男女主双方的内心想法、旁白的解说。这份‘我早已知晓,而主角未知’的信息差能带来强烈的优越感,也更能挑动读者的情绪。”
“在剧情引而不发时,读者能先一步感受故事转折点的到来,增加追读量。”
“你是基于什么因素选择了第一视角?”艾尔海森敲打键盘,先一步拒绝了她可能的答复:
“不要用‘顺手就这么写了’这类轻率的答案。”
“唔!”短促的气音响起,她坐下,将毛毯铺满两个人的膝头。
借着这个动作,她思索着回复:“最简单的理由就是你说的这个啦……也有我懒得给主角取名字有关系。”
“她的名字其实我已经写在了前文段落里,没有正式写出是觉得没有必要。能被记住的其实只有这个主角的身份。”
“就像人捡起树叶时会记得看一眼脉络、外形,却不会去记树叶的学名或真名。”
“而且名字总会让人产生刻板的第一印象。或英气或软绵,是叠字还是单字?这些或多或少都能改变读者的第一印象。我懒得给她取名,也觉得没有必要。”
“她就是她自己,难道客观事物在被人类命名前后发生了变化吗?”
“名字本身是用于定义和区分的。”
“……当然还包括了长辈的祝福。”
“我本来还打算写一写艾尔海森对她真名的态度呢。”
“最开始得知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续则是手握着这一弱点却不使用。还有就是生日礼物交换时,诞生石里铭刻的她的名字。”
“啊,这个细节忘记细写了。”
“视角。除了切换视角所有人后出现的信息迷雾,还有什么想法?”
艾尔海森简单拉回她又跑题的思绪。
“哦。”她捏着下巴思考:“这样的话,主角的警惕与思索就能更好的写明白了吧?第一人称视角会增加代入感嘛。这类想法很多、外表却不显露的人,如果只是简单描述动作、微表情,也不一定能让读者看出来实情吧?”
“更何况,两个人还总有对外表演的时期。我其实也是有一定的留白的。”
“读者的解读是多样化的,和我的想法可能会存在冲突。过分的描写清楚透彻,反而失去了可供猜想的暧昧余地。解说反而定死了转折的可能。”
“所以你后续习惯多次切换视角。”
“大多是B本身的视角,少部分是艾尔海森的,他人视角或上帝视角最少。”
“对。你看第七章,就是我的尝试。”
“同时心里想法也能暴露一个人的态度与倾向。如果缺少了这个【艾尔海森】的视角,单从B的视角出发,读者是无法辨认出这个‘我’其实是艾尔海森本体的想法。”
“这里就暗示了记忆互通的伏笔。而不是在B的视角中,艾尔海森与加扎里的主动对话中才暴露端倪。”
“不过给朋友们试阅,他们都在问我第七章的艾尔海森究竟是不是数据体。”
“……我写得有这么不明显吗?”
“因为你的烟雾弹放的太多了。”
“B回到旅店后察觉数据体并不存在朋友,而【艾尔海森】的答复将大部分读者的猜疑堵住了。”
“毕竟他们重新翻看前文,会发觉对话确实如【艾尔海森】所说,信息都是来自卡维本身的发言。”
“你的暗示仅仅放在了那一句【艾尔海森抬眼看我,那双青绿的眼睛倒映着窗外的辉光,犹如流光溢彩的珍宝。眨眼间,便能迷惑人心。】,用‘迷惑人心’来暗示。”
“可绝大多数读者会认为你在单纯描写他的外貌优越,增加男主角对B的吸引力。”
“而读者的疑惑往往只会产生一次。”
“……好吧。总之,B的聪明程度也在【艾尔海森】的视角中得到了判断,她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聪明人。所以她的思考是普通人的层次,直觉又足够敏锐。”
“她能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猜测剧情后续的发展。足够顺理成章,读者也能看明白剧情的发展方向与未来。”
“而不是茫然地产生看不懂剧情发展的挫败感。”
“就像十九章那样,如果没有【艾尔海森】的解说,一般读者都看不出来这些文字游戏,还有对话中包含的矛盾信息吧?”
“只是引用,将原文细节贴出,那还不够直白。必须要详细分解出来才好。”
“而这样,才能塑造【艾尔海森】对文字的敏锐。”
“明明大家都是一起经历,一起看完的前文,艾尔海森你却能从同一处段落的细节里看出端倪。”
“这样就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本身的形象。”
“性格与能力真正的立了起来,而不是简单依靠他人的吹捧与拉踩。”
·
“呵。最近又看了什么评论区?”艾尔海森不为所动,直接猜出了她近几日的信息动向。
“是游戏区的叠盒子理论啦。因为A打败了B,B打败了C,所以A能打败C。游戏剧情里的塑造方式太简单了。就像人捧人,最后高到天上去一样。”
“很多小说里都是这样塑造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差距。”
“你既然清楚这样的塑造方式最简单省力,就能理解他们的选择。”艾尔海森喝下热茶,估摸着温度适宜,将另一杯茶塞进她掌心。
“快节奏下的产物,本就有别于你的风格。”
“你愿意花费心力去塑造,说明你对自己作品足够负责。这就够了。”
“不要突然夸我……我在其他角色的描写上就自觉差了很多。”
“像是白鸽和阳月……总觉得有些突兀。我本想让她们的出场与退场更加的圆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原创角色,本身的性格缺少了根基……”
“你一直在重点强调B的平衡与中庸。”
“而偏左的激进的白鸽、和偏右的保守的阳月,两者的性格确实与B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白鸽激进地推动赤王追逐禁忌知识,最后又为了解决这件事付出了代价。有始有终。个人线已经有了基础。你自认把握不够,是因为她与你这位作者本身性格相差太大,缺少了对应的思想投射。”
“你难以认同白鸽,也难以代入。”
“至于阳月……”
“进攻型防御的行动方式确实少见。但她的行动核心始终未变,逃避或者服从强者,是她服从社会的强弱规则的最好证明。她连撮合男女主的目的都来自于期望B能继续待在提瓦特,庇护她本身。而白鸽选择了自由,直接告别了B。”
“两个角色的人物性格与特质,你都写出来了。且符合你要求的左与右。”
“剧情上只是缺少更多的细节打磨。”
·
“那作为幕后黑手的控制者B和囚徒B呢?”
她叹了口气,问出了最关心也最纠结的地方。
艾尔海森收回视线,敲下文字:“你和我解释过,这三者来自你当初的想法,‘自我、本我、超我’三个对自身的拷问。三者互相制约。”
“但是这里出现的两位缺少了对应的细致描写,仅仅作为你圆下前文伏笔的结果产出。越描越黑是肯定的。毕竟你一时间加入了太多角色,局势显得复杂。”
“最后选择了留白,写出对应的情节转折与适度的发展,就足够了。”
“别说读者了,作者写完也觉得复杂。……我的剧情线本该更为精简才适合我的新手笔力。”
“嗯。所以干脆利落的留白,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
“那一卷我是最不满意的……”
“不过后面那一卷,你感觉怎么样?”
“嗯。”艾尔海森回忆。“前期的世界线切换有些多余。用于增加趣味性倒是足够了。”
“你本是打算作为后日谈、圆润前一卷的历史遗留问题。却从日常上发展出了新的故事线。”
“嗯。写完这一卷,我才发现可能前一卷的时间循环试验里,【艾尔海森】可能对B还没有产生足够多的个人情感。”
“绝大多数动力是友情、祖母的发问、为了不影响他后续的平静生活的考虑。”
“而这最后一卷,两个人的感情线才算是真正的靠近、交汇……”
“我的感想与你相似,但有异议。”
“前文里,【艾尔海森】已经有了对应的想法。我们从头开始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