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霜刃绾红妆 > 第12章 如履薄冰

霜刃绾红妆 第12章 如履薄冰

作者:末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05:42:27 来源:文学城

慈恩会的工作如火如荼地推进着。太子季玄明亲自押运部分重要物资,前往灾情最严重的河朔郡视察安抚,一来彰显朝廷重视,二来也是积累政绩与声望。

距他离京赴河朔已半月有余,邺京的冬日似乎也因此更添了几分清冷。慈恩会的善举已从最初的轰轰烈烈转入更为细致持久的阶段。物资持续发放,各地效仿的分会也陆续传来佳音,朝廷的正式赈济体系在民间善意的补充下,压力骤减,灾情得以有效控制。

薛时绾并未因太子的离开而有丝毫松懈。她深知,慈恩会带来的不仅是太子的声望,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让她能名正言顺地接触北夏的权力核心阶层,编织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她的行动谨慎而有序。

首要之事,便是巩固与那些在慈恩会中出力最多的勋贵世家的关系。频繁的宫中召见过于扎眼,她便以“代太子殿下慰劳道谢”为由,轻车简从,亲自登门拜访。姿态谦和,理由充分,既彰显了东宫的礼贤下士,又不易引人反感。

这日,她选定了吏部侍郎张兆安的府邸。张侍郎官声清誉,并非最显赫的权臣,但在清流文官中颇具影响力,门生故旧不少,且此次捐赠颇为慷慨,态度也积极。

太子妃的鸾驾并未大张旗鼓,仅一辆寻常的青帷马车,在数名便装侍卫的护卫下,停在了周府侧门。早有门房飞奔入内通传。

不过片刻,张侍郎便携夫人疾步而出,恭敬相迎。张侍郎年近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沉稳,言行举止透着文官的持重与谨慎:“不知太子妃娘娘驾临,有失远迎,万望娘娘恕罪。”

薛时绾今日穿着一身湖蓝色绣银丝缠枝梅的缎面袄裙,外罩同色狐裘斗篷,发髻间只簪了一支碧玉簪并几朵小巧珠花,妆容清淡,既不失太子妃的雍容,又显得亲切随和。她微微一笑,虚扶一下:“张大人、张夫人快快请起。是本宫来得冒昧,打扰了。殿下临行前再三叮嘱,慈恩会能成,多赖诸位臣工鼎力支持。殿下心系灾民,匆忙离京,未能亲自一一登门致谢,心中甚愧。特命本宫前来,当面致谢。”

她将姿态放得极低,言语间全是对臣子的尊重与感激,令人如沐春风。

张侍郎连称不敢,将薛时绾请入正厅。厅内布置清雅,透着书卷气,并无过多奢华装饰。宾主落座,侍婢奉上香茗。

谈话自然是围绕着慈恩会和灾情展开。周侍郎言辞谨慎,多是称颂帝后太子仁德,自谦略尽绵力。薛时绾则应对得体,感谢之余,也不忘提及周侍郎在吏部考功清吏司任上的辛劳,赞其“秉公持正,为朝廷选拔良才”,显是做足了功课。

一盏茶后,张夫人便适时笑着邀请:“娘娘凤体贵重,前厅寒冷,不如移步后园暖阁,臣妇新得了一些江南的新茶,请娘娘品鉴一二?”这是惯例的流程,真正的“私房话”需在后宅进行。

薛时绾从善如流:“早就听闻夫人雅擅茶道,治家有方,今日正好叨扰。”

暖阁内,炭盆暖融,茶香四溢。与张夫人一同作陪的,还有张侍郎的两位儿媳以及一位归宁的小女儿。气氛比前厅轻松了许多。

张夫人亲自沏茶,手法娴熟,茶香四溢。话题也从正式的政务转向了更生活化的内容。张夫人先是感慨了一番灾民之苦,又真心实意地夸赞薛时绾:“娘娘心善人美,又这般能干。如今这邺京城里,谁不夸赞娘娘仁德?便是臣妇那几个手帕交,如今聚在一起,说的也都是慈恩会的事,都想着能再为娘娘、为殿下分忧呢。”

薛时绾谦和地笑着,轻轻吹着茶汤:“夫人过誉了。都是父皇母后慈恩浩荡,殿下仁厚感召,时绾不过奉命行事,跑跑腿,传传话罢了。倒是张大人这般忠心体国、夫人这般贤良淑德,方是朝廷之福,家宅之幸。殿下常与我说起,张大人为人清正,办事稳妥,是极难得的人才。”

张夫人脸上笑容更深,嘴上谦逊着:“殿下谬赞,外子愚钝,只知恪守本分罢了。”但眼角眉梢的喜色却掩藏不住。外子的政绩得到储君认可,无疑是最大的肯定。

闲聊间,话题渐渐发散。从京郊流民安置的进展,聊到今冬格外寒冷的天气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朝中一些无伤大雅的人事变动和趣闻。薛时绾始终扮演着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偶尔发出恰到好处的疑问或感叹,引导着话题的方向。

“听说今冬严寒,连兵部武库司都为储备冬衣的事忙得焦头烂额?”薛时绾状似无意地提起,轻轻吹着茶沫。

张夫人的长女,夫家是工部的一位员外郎,性子较为活泼,插话道:“娘娘有所不知,听闻前些日子兵部武库司为了这事儿忙得人仰马翻呢。还是多亏了裴景琰裴大人举荐的那位新任员外郎,好像是姓……姓赵?听说极是干练,想出了个‘以旧换新、集中缝补、分区调配’的法子,听说效果甚好,连陛下都知道了。”

裴景琰举荐的人?薛时绾端茶的手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顿,随即恢复自然,顺着话头微笑道:“裴大人是殿下肱骨,识人之明自是毋庸置疑。能臣干吏越多,于国于民都是福祉。”她语气平和,听不出丝毫异样。

张夫人点头附和:“是啊,裴大人年轻有为,确是国之栋梁。说起来,前日外子觐见陛下回府,倒是提了一句,说在宫门口偶遇裴大人匆匆入宫,瞧着气色似乎比往日更清减了些,想是年底政务繁杂,太过辛劳了。”她这话带着几分纯粹的感慨,像是闲话家常,却也透露出裴景琰深得帝后信任、时常单独觐见的信息。

薛时绾心中却是一动。清减辛劳?裴景琰那样一个心思深沉、情绪极少外露的人,竟会让旁人看出疲态?这倒是有些稀奇。她面上不动声色,依旧温和道:“诸位大人都为国事操劳,殿下也常忧心忡忡,只恨自己不能分担更多。”

她又将话题引向几位与张家交好、或在慈恩会中同样捐赠积极的官员身上,不经意间便了解到许多这些官员的家宅情况、夫人性情、子女前程等琐碎信息。这些看似无用的信息,如同散落的珍珠,或许日后便能串成有价值的线索。

待到茶过三盏,薛时绾方起身告辞。周夫人亲自送至二门,态度比之前更为亲热恭敬。临别前,薛时绾似不经意般提起:“过些时日,待殿下回京,灾情彻底平息,母后会在宫中设个小宴,一来庆贺慈恩善举圆满,二来也是年节将近,与众位夫人小姐们聚聚。届时还望夫人与小姐们一定赏光。”

这是给予张家的脸面,也是进一步拉拢的机会。张夫人自然喜不自胜,连声应下。

回东宫的马车上,阿月替薛时绾褪下斗篷,低声道:“这位张夫人倒是比想象中健谈些。”

薛时绾靠回软垫,微微阖眼,指尖轻轻按着眉心:“她是聪明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能说。今日她提及裴景琰,绝非无意。”

阿月疑惑:“公主是觉得……她是故意透露给我们的?”

“未必是故意,但至少说明,裴景琰近期的状态,是某些圈子里的话题。”薛时绾睁开眼,眸中一片清明,“他那样的人,若非真遇到极棘手的事务,便是……有意为之。”

“有意为之?”阿月更不解了。

“示弱?麻痹旁人?或者另有图谋?”薛时绾摇摇头,“信息太少,难以判断。但此人……绝不像表面看上去那般,仅仅是太子身边一个得力的谋臣那么简单。张家女儿提到他举荐的兵部员外郎,张夫人又提及他面圣……他的触角,伸得比我想象的更远。”

她沉吟片刻,吩咐道:“将今日张夫人及其女提到的所有关于朝局、官员的信息,尤其是与裴景琰相关的,都仔细记下来。另外,后续几家拜访,也多加留意类似的信息。”

“是,公主。”阿月郑重应下。

接下来的几日,薛时绾又陆续走访了几家府邸。过程大同小异,但收获各异。有的府邸女眷口风极紧,只聊风花雪月、衣裳首饰;有的则较为热络,能透露出更多信息。她逐渐拼凑出一些模糊的图景:至少有三位品级不高却身处户部、工部、兵部等关键岗位的官员,其家眷都或明或暗地提及了与裴景琰的赏识或提携有关。甚至有一位御史台的侍御史,其夫人言语间似乎也对裴景琰也颇为推崇。

裴景琰的势力,果然早已悄然渗透,盘根错节。他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或许只是微不足道的一角。

而王后那边,也果然依薛时绾之前的建议,在慈恩会取得阶段性成果后,举办了一场小型的庆功宴。与澄瑞堂的正式不同,此次宴会设在王后宫苑的暖香阁中,规模更小,受邀者仅二十余人,皆是慈恩会中出力最多或地位最尊崇的女眷,氛围更为轻松私密。

薛时绾自然是宴会的核心人物之一。她依旧谦逊得体,将风头让给王后和几位宗室王妃,自己则周旋于各位贵妇之间,言笑晏晏,态度亲和。她不仅能清晰地道出每一位夫人的姓氏家世,甚至能记得她们家捐赠了何物、哪位公子参与了押运、哪位小姐去了施粥,并真诚地表示感谢和夸赞。

这种被重视、被清晰记住的感觉,让这些平日里习惯了被簇拥也习惯了勾心斗角的贵妇们,感到一种别样的舒坦与受用,与薛时绾的心理距离迅速拉近。宴会气氛极其融洽热烈,丝竹悦耳,笑语不断,仿佛真的是一群因善举而结缘的姐妹在欢庆。

王后看着薛时绾长袖善舞、举止得当的模样,眼中满意之色愈浓。这个儿媳,不仅有能力化解难题,更懂得如何收拢人心,且分寸拿捏得极好,实在是意外之喜。但……这真的是好事吗?

林素儿和苏青瑶也出席了宴会。林素儿看着被众星捧月、与各位尊贵夫人谈笑风生的薛时绾,再对比自己略显冷清的座位,强颜欢笑,手中的锦帕几乎要绞碎。苏青瑶则依旧安静地坐在角落,抚着日渐隆起的肚子,偶尔望向薛时绾的目光中,羡慕与一丝难以言喻的落寞交织。

宴至酣处,王后心情极佳,笑着对薛时绾道:“时绾啊,此次慈恩会能如此顺利,你居功至伟。待玄明回来,本宫定要让他好好犒赏你。”

薛时绾连忙起身,盈盈一拜,语气恳切而恭顺:“母后言重了。此乃臣妾本分,能为父皇母后、为殿下分忧,已是莫大荣幸,岂敢求赏。若说功劳,全赖母后慈恩指引,殿下仁德感召,以及在座诸位夫人姐姐鼎力相助。时绾不过是依命行事,做了应做之分内事。”

她这番话,再次博得满堂由衷的赞赏。

然而,在一片欢声笑语的掩盖下,薛时绾却并未完全放松警惕。她注意到,宴会间隙,王后身边的心腹女官曾悄悄呈上一份密封的奏报。王后浏览时,嘴角的笑意似乎凝滞了一瞬,虽然极其短暂,快得几乎让人以为是错觉,但薛时绾捕捉到了那瞬间她眼底掠过的一丝凝重。

是河朔太子那边有消息传来?是灾情有反复?还是朝中出了什么需要王后知晓的变故?亦或是……与那位近日“格外辛劳”的裴景琰有关?

薛时绾垂下眼睫,借着品尝点心的动作,掩去眸中一闪而过的思虑。慈恩会的善举看似圆满落幕,为她赢得了声望和人脉,但在这繁华似锦的邺京城下,暗流似乎从未停止涌动。季玄明远在河朔,她独自居于这深宫,看似风光,实则如履薄冰。

那位心思难测的裴景琰,他就像一片笼罩在东宫上空的阴影,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她对他的了解还太少,而未知,往往意味着最大的危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