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 第4章 明月出天山(上)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第4章 明月出天山(上)

作者:吟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08:35:12 来源:文学城

曲江芙蓉园杏花坳的主审台后,张九龄与李琎①一左一右坐在紫檀木雕花长案前,中间席位虚位以待。案上摆放着茶盏,张九龄端起自己的茶盏,撇去浮沫轻呷。

李琎虽然是皇室贵胄,平日最喜爱饮酒论诗,但在张九龄这样诗品人品双绝的前辈重臣面前,还是有些拘谨。一番简单的寒暄后,张九龄便兀自品茗,李琎一面盼望着贺知章快些来,一面绞尽脑汁寻找话题。

“张相,您是前辈,小王资历尚浅,关于如何品评诗作优劣,还请张相多多指点。”

张九龄放下茶盏,莞尔一笑,对着李琎拱手施礼:“汝阳王过谦了。诗道如治国,首重雅正。首届《大唐好诗歌》魁首上官仪词藻精丽,然‘绮错婉媚’②终失风骨,譬如庭前牡丹,虽艳却不若杜兰清芬。倒是第二季魁首陈子昂③,他的《感遇》三十八首,独标‘兴寄’,《修竹》篇高举‘风骨’,一扫齐梁浮靡,方为诗坛砥柱。”

李琎轻叩桌面,他知道张九龄向来喜爱陈子昂,故而道:“张相所言极是。只是小王听闻昔年陈伯玉与王杨卢骆④匹敌,一时难分胜负。此四人革新诗风,虽稍显跳脱,却也令市井争诵。张相以为王杨卢骆如何?”

“‘四杰’涤荡绮糜之风,将诗句放出馆阁,诚然可贵。”张九龄慢条斯理地说着,声如幽竹滴露,“然‘激切直露’终不可取。卢昇之《长安古意》未免铺陈扬厉,王子安《滕王阁序》稍显书帙堆砌。”

张九龄语调转冷,放下手中茶盏,轻叹一声:“假令此四子仕途顺遂,朱雀门诗板究竟谁人登顶,尚在两说。”

李琎正欲辩驳,贺知章已携酒香掀幔而入:“张相苛责过矣!四杰当年以弱冠之龄撼动齐梁旧体,恰似春雷惊死水——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堪称神来之笔!杨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让多少文人投笔从戎!骆观光髫年咏鹅,中岁咏蝉,又让多少人唏嘘!”

见中间的座位空着,贺知章嚷道:“这是要老夫坐首席?我尊不如张相,贵不比汝阳王,这怎么成!子寿,我与你换换!”

张九龄起身,却并无换座之意,而是上前扶着贺知章到中间的席位上坐下:“贺监何必推辞?您比我们年长,阅历比我们都深,理应坐首席。”

李琎把座位调整到舒适的位置,帮贺知章提着衣袍:“贺监但坐无妨,小王还要请贺监详细说说,‘四杰’与陈伯玉激烈交锋的细节呢。”

贺知章推辞不过,只好在首席位置上坐下,抚须道:“这比赛的规矩是圣人定的。凡有意参赛者,需提前一月从‘以诗会友’上提名,并在提名后三日内发表参赛作品,打上#大唐好诗歌#,这算初赛。各地官员及评审审核通过,确认无代笔痕迹,且能反映真才实学,才能算通过初赛,成为‘诗俊’,可以来长安参加决赛。”

“按道理,这比赛理应以个人名义参加,但王杨卢骆一直坚持集体参赛。彼时塞规尚未健全,此四子有意在截止报名前一刻才递交提名册,且故意将四人诗作折叠,仅把王子安一人的名字置于最上层,好似只是他一人参赛。”

贺知章左右看看,张九龄品着茶,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李琎向前探身,迫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事。

“无论怎么样,他们四人也算‘蒙混过关’。决赛当日,陈伯玉竟使了个‘千金碎琴’⑤的招数,还扬言长安城中闺阁待嫁女子不必着急择婿,待他夺了魁首再考虑不迟。一时间他的‘狂歌客’千机引比醉仙楼的‘琼玉饮’还抢手!”

李琎听得入神,张九龄接过侍从添好的茶,和贺知章一起回顾着往期盛事。

“‘四杰’也不甘示弱,决赛场上,他们披锦纹胡服登场,王勃立于台前诵《滕王阁序》,杨炯以奚琴奏《破阵乐》,卢照邻操控诗牌投影出漫天星斗为幕。骆宾王更绝,竟用自己的灵盘引出淡蓝光雾,雾中浮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四人身形随乐舞交错,诗未诵毕,朱雀门诗板已爆了三回,连天枢台的频监⑥都看傻了眼!”

张九龄端茶的手抖了一下,茶水险些洒在桌案上。贺知章见状,收敛了刚刚的慷慨激昂,转而平静下来:“其实第二季《大唐好诗歌》根本没有赢家,陈伯玉也好,四杰也好,评审给出的都是三甲等成绩。最后还是上官昭容⑦定夺,将魁首评定权交给诗牌,这才引发了双方诗缘客的激战。”

“‘陈派’说四杰浮华误国,四杰拥趸骂陈子昂‘毁琴沽名’,结果两派诗缘客在诗牌上争斗三日,倒是把《感遇》三十八首推上朱雀门诗板头条!圣上为平民愤,连夜召见陈子昂,赐他‘不必科考,直入翰林’的特权——这才有了后来《大唐好诗歌》‘免试授官’的规矩。”

空气突然变得微妙起来,最终还是张九龄用茶盏的轻响打破沉默:“陈拾遗当年创立‘风骨诗社’,开诗社先河,本欲以‘兴寄’之道聚天下志士,共论家国。他定下三条社规——‘诗必关时事,辞必求实录,志必存高远’。怎奈……他锋芒太露,终遭人构陷。那首《感遇·十九》‘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本为讽谏时政,却被曲解为‘谤讪君上’。宵小之徒竟就此事不依不饶,直至伯玉冤死狱中才肯罢休。人殁,诗社亦毁……”

李琎见张九龄神色暗淡下来,张了张嘴,想要劝慰两句,却不知该如何开口,只得求助贺知章。

贺知章听罢也是神色一凛,全然没了刚才的嬉笑之色,沉声安慰道:“张相也不必如此悲伤,诗道如江河,纵有曲折,终归东流。伯玉虽逝,但他的‘风骨’之说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孟浩然的‘襄阳诗社’,不正是承其遗志?老夫听闻,孟襄阳当年在长安,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颇得张相青睐,襄阳诗社就是成立于当时。”

提及孟浩然,张九龄的脸上浮出一丝微笑:“襄阳的诗,淡而有味,不饰雕琢,甚合‘雅正’。”

“说不定此番比赛过后,还会出现陈子昂、孟浩然这样的才子,甚至还能超过他们呢!”贺知章恢复了往日的洒脱,高声道。

李琎适时说:“张相,贺监,时候差不多了,不如就宣布比赛开始吧。”

主审台前挂着的枣红色幕布没能拦住场下观众的热情,各色方言交织在一起,沸沸扬扬地讨论着比赛相关内容。

贺知章看向张九龄:“张相以为呢?”

“开始吧。”张九龄正了正衣冠,示意在一旁侍立的司礼官宣布比赛开始。

幕布缓缓拉开,观赛区渐渐安静。身穿华服的王孙贵族在高搭的凉棚下轻摇团扇,绕赛场一周的水渠旁或站或蹲着麻衣百姓,高个子替矮个子挡住炙热的阳光,这从曲江引来的清凉与头顶的烘烤相比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按照比赛流程,首先是将圣人御用诗牌供到主审台前的圆台上。唐明皇李隆基在皇宫里诗牌的那头观看,高力士朗声宣读圣谕。上至王孙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跪倒听训。

好在圣人也十分期待这季《大唐好诗歌》,圣谕内容简明扼要。司礼官也紧随圣意,将大套解说词省略去,介绍完三位评审后即宣布第一位参赛选手登场。

日头越发毒了,神采飞扬的绿豆水小贩往来穿梭于晒蔫的水渠两岸。一个黑皮汉子拦下小贩,要了碗绿豆水,却听旁边一个白面书生低呼:“哎呀糟糕糟糕,怎么才一会的功夫诗牌就缺能了?”

“你一直在留声拓影,当然耗能快了。”黑皮汉子嘴上不屑,却已经从口袋里掏出灵盘,“给,拿去充能吧。”

书生如获至宝,连连道谢:“多谢义士!实不相瞒,小生这是第一次用诗牌,赛前通宵琢磨如何用,好在已经学会怎么拓影了,只是充能还一知半解。”

“这有何难!看见那边的道观没有?”汉子爽朗一笑,抬手指点。书生沿着汉子手指的方向看去,道观前两个小道士左右分立,见有人递上诗牌,左边的记录来人姓名和此刻时间,右边的将诗牌送入观内。

“诗牌缺能,画面会模糊闪动,这时候就赶紧去道观,可别等到彻底打不开诗牌了再去。把诗牌交给小道士,你就去做你的事,他们会负责把你的诗牌放到灵泉里充能。不用担心你诗牌里的内容被别人偷看,不是有千机锁吗?交诗牌前锁好。”

大汉眯起眼睛,意味深长地说:“现在当道士也要考核了,倒也有必要,毕竟道士也不是每天画符,还得看着这么多诗牌。”

书生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灵盘,底部刻着“开元十年·凉州”,不禁问:“义士莫非是凉州人士?”

“那倒不是!”汉子摆摆手,“出门在外,有时候道观没那么好找,那些道士也不会把道观开到沙子里去,所以就得备着灵盘!当年我漫游到凉州,诗牌缺能,又找不到道观,经人指点去集市上买了灵盘。”

书生不停点头,却见大汉叹息一声,遗憾道:“可就是买这灵盘耽误了事!那时候正逢王忠嗣将军招待王少伯和王季淩⑧,二王斗诗在全军传颂,朱雀门诗板连挂三日呢!我若是早一步给诗牌充能,就能拓到当时的热闹景象了!”

一阵脂粉香袭来,有位妇人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轻叹道:“为了能来看比赛,妾身提前三日就把诗牌充满能,这三日除却回几条消息,其他事一律不敢做。若非道观路远,还要排队,我又何必如此。”

但很快,妇人又换上了甜蜜的微笑:“幸而近日夫君向圣人献诗,颇得青睐。若能晋升五品官,工部的人就会来家中安置灵泉,到那时就不必起个大早去道观排队了!”

周围的人听罢投来羡慕的目光,妇人微微昂头,似乎很享受这种瞩目感。但很快,这种瞩目感就又回到了主审台上,第五位“诗俊”表演结束,三位评委给出等级,司礼官引导他到后台休息,因不慎被绳索绊倒,险些摔下台去,引来一阵哄笑。

李琎给了司礼官一个警告的眼神,却并未苛责,转而打了个哈欠,靠在酸枣木椅上,翻看着自己的评分薄,仅一个乙等,余者尽是丙等。

“贺监您说,是小王要求过高,还是……”

贺知章凑过来看了看李琎的评分薄,又偏过头去看张九龄的满纸“丙”字,将自己那二乙三丙的评分薄向前一推,大笑道:“何必着急呢!这不才五人么,说不准这一届,好戏都在后头。若论要求高,说句冒犯的话,您还能高过张相吗?”

张九龄轻咳一声,正色道:“非是某严苛,这评判标准是圣人定下的。甲等者,诗体诗意俱新,开古来未有之境,彰当下盛世之风。乙等者,体式或循古法,然意旨必发新声。丙等者,辞章平实,未越雷池;格律中矩,不犯八病。丁等辞俚意浅,或堆砌典故如獭祭鱼,或空言风月似鹦学舌。”

说到这,张九龄的目光扫过评分薄旁的诗稿,摇头苦笑道:“由此观之,先前五子之诗仅能算作中规中矩,实在难评乙等。”

贺知章换了个坐姿,对李琎说:“汝阳王您看,张相连乙等都难给,何谈甲等?”

李琎揉了揉眼睛,抹去因为打哈欠而流出的眼泪,懒洋洋道:“那便继续往下看吧,六号诗俊诵诗完毕,也该中场休息了。”

司礼官在主审台东侧高声念着第六位诗俊的名字,抹了一把头上的汗,埋怨天气太热,礼服太厚重,叫自己好似落汤鸡一般,浑身汗臭黏腻,只怕此前殿前沾的龙涎香也遮不住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场赛事赶快结束,回去换下这身恼人的衣服。

①李琎:封号汝阳王,唐玄宗李隆基之侄,以好酒著称,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有“汝阳三斗始朝天”,即汝阳王李琎。

②绮错婉媚:形容上官仪代表的宫廷诗风,追求形式精美、辞藻华丽、对仗工巧,但缺乏深刻内容与真情。

③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左拾遗,故称陈拾遗。初唐向盛唐诗歌转型的关键人物,诗歌理论标举“兴寄”(托物言志、寄托深意)和“风骨”(内容充实、情感充沛、风格刚健)。《感遇》38首是其代表作。

④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字子安)、杨炯(字令明)、卢照邻(字昇之)、骆宾王(字观光)。

⑤千金碎琴:典故,陈子昂在长安高价买胡琴,当众摔碎,以此引起轰动,然后趁机分发自己的诗文名扬京都。

⑥天枢台的频监:小说设定,天枢台由朝廷设立,主要负责《大唐好诗歌》节目直播与转播,同时监管个体直播行为。频监由天枢台指派,采取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坐镇直播间,以防不当言论。

⑦上官昭容:即上官婉儿,前文中的上官仪是其祖父。

⑧王忠嗣、王少伯、王季凌:王忠嗣是名将;王昌龄(字少伯)和王之涣(字季凌)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明月出天山(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