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 第33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贰)[番外]

前往凉州的官道在眼前延伸,如同一条黄绸。

王之涣策马在前,背影融入西北渐深的赭石底色里。王昌龄试图追上走在前方的王之涣,马蹄卷起的微尘扑在白色的袍角,那精心绣制的银线梅花已沾染了旅途的风霜。

“先生!你看那片沙丘,日光斜照,如流金淌泻,当真奇绝!何不拓下此景……”他习惯性地去摸腰间诗牌。

“费能。”王之涣目视前方,薄唇吐出两字,打断了王昌龄酝酿的诗情。

王昌龄噎了一下,不服气道:“美景当前,怎能吝惜灵能?正所谓……”

“活靶子。”王之涣打断他,语气平淡得像陈述客观事实,“袍子还没白够?再引一队来?”

王昌龄俊脸一红,勒了勒缰绳,看着自己那身虽沾满尘土却依然白得晃眼的吴绫长袍,赌气般嘟囔:“不拓就不拓!先生也太无趣了些!”

然而王昌龄终究耐不住寂寞,不多时又凑上去讲他长安见闻。王之涣偶尔才吐露一两个词,更多时候是沉默。直到一次王昌龄一口一个“先生”叫得勤了,才见那磐石般的背影微微一动。

“聒噪。”

“先生……”王昌龄不解。

“王昌龄。”王之涣终于侧过头,夕阳勾勒着他清瘦的侧脸线条,眉头微蹙,“叫‘先生’别扭得很。”

王昌龄眨眨眼,瞬间明白过来,心头莫名一喜:“那……季凌?”

王之涣似有若无地“嗯”了一声,算是认可。

这小小的允诺如同开启了闸门,王昌龄的谈兴愈发高涨,虽然王之涣依旧是那副疏离的样子,但从他不再用“活靶子”堵他的嘴、甚至那深蓝布袍不经意间放慢速度等他的举动里,王昌龄感受到了一种奇异的接纳。

两人就这样,一个絮语如溪,一个沉默如山,在山河间行进了数日,渐觉熟络。

凉州城郭遥遥在望时,王忠嗣亲迎的架势,让王昌龄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身旁这位“季凌兄”于当世的分量。

旌旗猎猎,军容肃整。王忠嗣将军的帅府就设在这座坚城的核心。将军本人高大魁梧,虎目含威,周身铁血之气。但对王之涣,他却极为恭敬热络。

“季凌先生远来,忠嗣蓬荜生辉!”王忠嗣大步迎上,朗声大笑,紧握住王之涣的手用力摇晃。目光转向同行的王昌龄,带着询问。

“太原王昌龄,王少伯。”王之涣言简意赅。

王昌龄也抢步上前插手施礼:“久仰将军大名!”

王忠嗣眼中并无太多熟悉之色,但他见王之涣待此人态度不同寻常宾客,便也立刻堆起热情笑容:“少伯兄弟!季凌先生的朋友就是忠嗣的朋友,快请进!”

当晚,帅府设宴,虽无长安宴席的精美奢靡,却多了几分边塞特有的粗犷豪情。王忠嗣为人爽利,王昌龄亦是性情中人,几杯烈酒下肚,两人便利落地谈笑风生起来,话题从边塞风光聊到长安轶事。王之涣依旧沉默寡言,偶尔在紧关节要处提点一两句。

酒酣耳热之际,王忠嗣忽地一拍大腿,说起一件往事:

“记得当年王翰那小子,也是这般在营中喝酒!那家伙,真是……”王忠嗣眼中带着怀念的笑意,“酒至半酣,突然拍案大叫诗兴大发!当即吟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嘿,那气势!结果他这句刚吼完……”

王忠嗣的声音故意拖长,引得众人伸长了脖子。帐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将军。

王忠嗣的眼神变得悠远:“营外号角声大作!吐蕃崽子夜袭了!好家伙,那叫一个乱!”

在座众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王昌龄也跟着瞪大了眼睛,王之涣手中的酒杯停在半空。

王忠嗣猛地一拍桌子,碗碟跳动:“兄弟们撂下杯子抄家伙就往外冲啊!”他边说边比划着,绘声绘色,“等咱们砍退吐蕃狗贼,好多人挂了彩,血呼啦的回来,一看,王翰那小子还抱着酒坛子,傻愣愣坐在席上呢!”

帐内爆发出哄堂大笑。

王忠嗣灌了口酒,擦擦胡子上的酒渍:“酒还得喝!王翰那小子‘诗兴’还没散,又吼开了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①’哈哈哈!”

“好!好气魄!”王昌龄拍案而起,激动得脸泛红潮,眼神灼灼生光,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惊心动魄又酣畅淋漓的一幕,对这位素未谋面的王子羽前辈敬仰到了极点。

王之涣也是微微点头,拿起酒杯对空虚举了一下,动作虽轻却郑重,算是对那位未曾谋面诗友的最高敬意。那向来清冷的眼底,也分明掠过深刻的崇敬,远比任何赞扬更为厚重。

酒过三巡,王忠嗣脸色一正,站起身来,声如洪钟:“诸位!酒未尽兴,但战事不等人!吐蕃鼠辈连日挑衅,欺我太甚!今夜,便是给他们的回礼!夜袭贼巢!哪位英雄愿随某共襄盛举?”

帐下将领顿时群情激昂,请战之声此起彼伏。王忠嗣满意颔首,转向王之涣与王昌龄,眼中精光闪烁:

“季凌先生,少伯兄弟,二位文人雅士,可敢上城头一观?瞧瞧我大唐儿郎如何教训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贼子!见识见识真正的边塞气象!”

烽火、刀光、热血,这正是王昌龄魂牵梦萦的景象!他立刻响应:“固所愿也!”目光炯炯地看向王之涣。

王之涣放下酒杯,没有言语,只是平静地站起身,掸了掸旧袍上不存在的尘土。那姿态,已是应允。

凉州城头,朔风烈烈,吹动二人的衣袍。脚下远处,人影幢幢,甲光黯黯,两支沉默的洪流即将在夜色中狠狠撞击、绞缠。

城楼高耸,猎猎的风声几乎要盖过人声。烽火台上,一轮孤月高悬,映照着茫茫戈壁,也映照着王昌龄眼中灼灼的战意。

“季凌兄。”他深吸一口气,挑衅地扬起下巴,刻意模仿着王之涣那惯有的淡漠腔调,“敢与某斗诗么?”

王之涣似乎有些意外,旋即眼中划过一丝近乎无奈的微光,如同在看一个闹腾的顽童,紧抿的嘴唇松了几分。

他慢条斯理地从袖中取出那块温润诗牌:“怕你不成?”

两人几乎是同时望向远处那轮孤悬烽火台的冷月。王昌龄诗思如泉涌,手指飞快地在诗牌光滑的表面上划过,一行遒劲的文字在蓝光中凝结:

秦时明月汉时关。

他忍不住眼角余光瞥向王之涣的方向,想看对方进度。却见王之涣神色专注,指尖如飞,诗牌蓝光幽然一闪,竟已完整显现出两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呀!”王昌龄心头一跳,没想到对方如此之快。这微妙的分神被王之涣尽收眼底。

王之涣抬眼,目光精准地捕捉到他偷瞄的眼神,唇角勾起一个几近促狭的弧度:“偷看算什么本事?落某一句,还想赢?”

被撞破的王昌龄脸上一热,慌忙收回视线,强作镇定地继续写自己的下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

接着写完第三句,他头也不抬,故意放大声音,带着几分赌气:“我写最后一句了!季凌,看招……”他深吸口气,手指悬在光幕之上。

就在此时——

一声尖锐到刺破耳膜的锐器破空声骤然响起,快如流星。

不等王昌龄有任何反应,一股巨力猛地从侧后方撞来。他眼前一黑,整个人天旋地转般被狠狠地扑倒在地。

“砰!”

沉重的闷响和坚硬地面撞击带来的剧痛同时传来。

与此同时,几支带着凄厉尖啸的羽箭,堪堪擦着他们刚才站立的位置呼啸而过,噗噗数声,狠狠钉在了他们身后坚厚的城垛青砖上,箭羽兀自嗡嗡乱颤。

然而,就在两人重重跌在地上的瞬间,在王昌龄因惊吓放大的瞳孔里,倒映出的却是自己高高举起的诗牌。

牌面上最后一句散发着幽幽的蓝光:

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成!”王昌龄躺在地上,心有余悸,却下意识地喊了出来。

压在身上的重量迅速撤离。

王之涣已敏捷地翻身坐起,脸色微白,看到他还死死举着诗牌的模样,直接气笑了,狠狠瞪向那人,怒骂道:“痴儿!命都差点没了!还想着诗?!一身白袍跟个活靶子似的,也舍不得换!”

王昌龄也因后怕和刚才的丢脸涨红了脸,手脚并用爬起来,恼羞成怒地嚷道:“王之涣!不许再提活靶子的事!说好的,你,赶紧交诗!”一边说着,一边拍打身上蹭的灰土。

王之涣冷哼一声,看都不看王昌龄,指尖在诗牌上飞快地补上了最后一句。两人几乎是同时,将闪烁着蓝光的诗牌“啪”一声并在一处。

两首诗,完整地显现出来:

青海长云(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云间鹳雀(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人盯着对方的诗,又飞快看一眼自己的,片刻沉寂后。

“慷慨沉雄,气贯长虹。”王之涣目光落在王昌龄的诗牌上,低声评论。

“苍茫壮阔,语尽而意无穷。”王昌龄也由衷地称赞道。

随即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讯息:写得是不错,但我的更好!

“这样吧!”王昌龄一拍巴掌,“不如学学上官昭容评第二季《大唐好诗歌》的手段,把诗发去‘广文集贤’,让天下人公论!”

“随你。”王之涣点头应允。

片刻后,“广文集贤”最醒目的位置,骤然弹出两首新作。没有多余介绍,只有醒目的发布者名讳与诗句:

青海长云发布《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云间鹳雀 发布《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夜色更深,城头的血腥气尚未散尽。王之涣随意地撩袍,背靠着冰冷的墙垛坐了下来,深蓝布袍与夜色几乎融为一体。王昌龄则紧挨着靠在旁边的城垛上,两人都低头凝神注视着自己的诗牌光幕。

只见代表赞赏的“金叶子”标记在两首诗下方的计数区域飞快闪烁着、跳动着。

《出塞》下方的金叶子数猛地跳升一截。

王昌龄拳头一握:“看!超过你了!”

王之涣眼皮都不抬,只屈指在玉牌上点了点,他那首《凉州词》的金叶子数也飞快增长,瞬间反超。

王之涣这才慢悠悠地说:“未必。”

金叶子数量的每一次微小波动,都牵动着两人的心。原本剑拔弩张的“斗气”,此刻化作一种奇妙的紧张期待。

“这都追平三次了……”王昌龄嘀咕着,忍不住开口问,“季凌,倘若……我是说倘若,在下侥幸领先那么一片金叶子……”他眼睛亮晶晶地看着王之涣。

王之涣眼皮都没抬:“如何?”

“那……”王昌龄嘿嘿一笑,“这一路上的餐饭,就劳烦季凌兄破费了。此外……”他加重语气,“‘活靶子’三字,从今日起,永不许再提!”

王之涣抬眸瞥了他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想得倒美”,随后轻轻哼了一声,似乎带着不以为意:“可以。”

“痛快!不愧是季凌!”王昌龄抚掌,随即又不放心地追问,“那若是……季凌兄你赢了呢?”

王之涣终于将目光从光幕上移开,落在他那得意又藏着忐忑的年轻脸庞上。月光下,王之涣那张素来淡漠的脸上,缓缓浮现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薄唇轻启,清晰地吐出几个字:

“便跪倒,称吾师。”

“噗——!”王昌龄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瞪着王之涣,“你!……季凌!莫开玩笑!”

“军中无戏言。”王之涣收回笑容,冲他一扬眉,“你不敢?”

王昌龄被噎得够呛,俊脸涨红,梗着脖子:“有何不敢!赌就赌!我定要让你这顿饭请的心服口服!”

正当两人斗嘴,诗牌上金叶子你来我往斗得难解难分之际,城下震天的喊杀声忽然转为一阵海啸般的欢呼。城门处火把如龙,王忠嗣带着得胜归来的将士,踏着铁血与烟尘凯旋。

不多时,王忠嗣高大的身影便再次出现在城楼,他脸上溅着几点尚未擦干的血污,身上的战甲还带着兵器碰撞留下的凹痕与暗色印记,周身散发着浓烈的杀伐之气,双眼却亮如星辰,豪气不减分毫。

“痛快!痛快!”他大笑着走上城头,一眼便瞧见了在垛口下姿势各异、对着诗牌眼巴巴盼着结果的两位诗人。闻听他们是为斗诗结果较劲,王忠嗣大感兴趣。

“哦?季凌先生与少伯兄弟在此以诗会友?妙极!可惜方才鏖战,未能亲眼得见二位风采!”王忠嗣抚掌大笑。

“正好,军中须此等雅事!”

他立时下令,召集尚在休整点内的军士参与这场临时诗赛。

“识字的兄弟大声念几遍!让全军兄弟听!听明白了,凭自个儿心头的滋味选!喜欢少伯兄弟诗意的,小石子放这边空地左边!喜欢季凌先生诗意的,放右边!不用贪多,一人就一颗!”

不消片刻,军营前的空地上火把通明。嗓音洪亮的校尉开始大声朗诵,先《出塞》,再《凉州词》,雄浑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

诗声落定。士兵们默默地起身,一个接一个走向空地。他们大多是粗豪军汉,不懂那些高深词句,却能真切感受诗中的心绪与力量。他们沉默地弯腰,放下自己郑重挑选的小石子。

很快,两座由万千小石子堆成的“诗山”拔地而起,体积竟颇为接近。

王昌龄看得心痒难耐,凑到王忠嗣身边,笑嘻嘻地问:“将军,您可是深谙军略,必定也懂诗?您看我们两首,究竟孰高孰低?”

王忠嗣拍拍王昌龄的肩膀:“少伯兄弟,莫为难我这老粗了!让我提刀砍人容易,品评两位当世才子的诗文?难!太难了!”

他看着两个不断增加的碎石堆,一脸诚恳:“要我凭感觉说嘛,少伯的诗,厚重!悠远!听着就让人想把刀往前捅!有劲!季凌先生这个嘛…… 苍茫得很,阔得很,听着心里就……有点空落落的,还有点悲?”

“悲?”王之涣眉头微皱。

“呃……”王忠嗣挠挠头,“嘿嘿,就是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听着……让人有点想家吧?哎呀我这粗人,不会说,二位别见怪,总之都是顶好顶好的诗!”

他赶紧打住,怕自己再乱说惹恼了哪一位。

王昌龄笑骂:“将军!您这和稀泥的本事比您的刀法还厉害!”

王忠嗣摊手,一脸无辜:“实话!实话!比金子还真!二位当世才子,真真难分伯仲啊!”

王之涣适时轻咳了一声,目光淡淡扫向仍在点数的空地。王忠嗣会意,哈哈大笑:“对对对!不猜了,看结果!”

最终,两堆碎石山清点完毕。

“《出塞》,得石子三千八百八十六枚!”

“《凉州词》,得石子三千八百八十六枚!”

平手!

几乎同时,王昌龄和王之涣抬起头望向各自的诗牌光幕。此刻广文集贤上,两首诗的下方,那闪烁的金叶子计数也同时凝固——

青海长云《出塞》:七千九百九十九片。

云间鹳雀《凉州词》:七千九百九十九片。

又是平手!

王忠嗣拍手称好,大笑声响彻城楼:“看吧!某说什么来着?季凌先生,少伯兄弟,当世文采风流,并世双骄!哈哈哈!平手最好,不伤和气!来来来,酒席备好,重开酒宴,今日只谈风月,不,只谈诗酒!不醉不归!”

王昌龄似乎对这个结果并不是很满意,但盛情难却,还是跟随着王忠嗣一同入帐。王之涣看了看苍茫的夜色,很自然地收起诗牌,回到自己原来的位子上坐下。

夜深人散。

二王被安排在将军府内一间简洁却暖和的客房同榻而眠。

王之涣褪去外袍,吹熄油灯,很快便躺下,呼吸绵长平稳。

王昌龄也躺下了,但眼睛在黑夜里睁得溜圆,手指滑动着诗牌光幕,还在反复看着广文集贤上的评论。

虽然点数早已截止,但后续的评论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争论着两首诗的优劣,看得他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还在数金叶子?”低沉而带着睡意的声音从榻上传来。

王昌龄手一抖,差点把诗牌掉脸上。他赶紧把诗牌扣住,翻了个身背对着王之涣:“瞎说!我才没!”

王之涣那边沉默了一小会儿,声音带着浓浓的睡意传来:“睡吧。莫把诗牌看缺能了。明早还要赶路。”

一句“活靶子”在嘴边溜达半天,到底忍住了。

“要你管!”王昌龄咕哝着,气不过地在那条蓝布被子上不轻不重地踹了一脚。

黑暗中传来一声极轻的闷响,以及王之涣似乎更为绵长的呼吸。

闹腾完了,黑暗重新包裹下来。外面的风声隐隐约约。

寂静里,王昌龄望着眼前浓得化不开的黑,忽然开口,声音很轻,带着一丝平时少有的迷惘:

“季凌兄……”

“嗯?”

“你说……”王昌龄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语,“一百年后……一千年后……还会有人……会有人念‘黄河远上白云间’吗?还会有人念‘秦时明月汉时关’吗……”

黑暗中久久没有回音。久到王昌龄以为对方已经睡着了,心头涌起一点无趣和莫名的失落。

就在他准备也闭上眼睛时,王之涣的声音在黑暗中清晰地响起,带着清醒的思考,没有半分睡意模糊:

“一百年……一千年……你我都是死骨头了,眼不能视,耳不能听。念给谁听?”

王昌龄一窒,刚涌起的怅惘被这话怼得有点不舒服。

“然而……我们见不到的,百年后、千年后的人……能遇见此刻的你,此刻的我,足够了。”

说完这句,王之涣翻了个身,背对着王昌龄,不再言语。

王昌龄静静咀嚼着这句话,心中的忐忑与茫然,仿佛被这句简单却振聋发聩的话语熨平了。

百年,千年……遇见……此刻的你我……足够了。

①出自王翰《凉州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3章 春风不度玉门关(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