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 第31章 银鞍照白马(下)

诗牌盛唐I:长安热搜榜 第31章 银鞍照白马(下)

作者:吟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08:35:12 来源:文学城

李白急切地想确认王之涣去世的具体时间,诗牌主人若离世,主页底端会有冰冷的“坠入诗冢”时间戳。就在他凝神寻找之际——

“太白。”一个疲惫而沙哑的声音响起。

李白惊得手一抖,诗牌差点脱手。他抬起头,只见王昌龄不知何时已转过身,正平静地望着他藏身的阴影处。明月佩的微光,终究暴露了他。

李白尴尬地走出阴影,月光照亮他脸上的歉意和担忧:“少伯兄……我……”

王昌龄脸上泪痕未干,眼神却已恢复了些许清明,他摆摆手,打断了李白的话:“无妨。上来吧。”

李白走到他身边,看着那两个粗瓷碗,月光下,王昌龄脸上的悲痛清晰可见。

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拱手,声音低沉而真诚:“少伯兄,太白……太白实在不知季凌先生已然仙逝!先前无知妄言,屡次提及旧事,触及兄台伤心之处……实在……实在对不住!”

王昌龄看着他,眼中没有责备,只有深不见底的悲伤。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

“季凌……他走的那天,正是第三季《大唐好诗歌》开赛之日。”

一句话,如同惊雷在李白头顶炸响。

他登顶诗坛,光芒万丈,震动帝国的那一日,竟是眼前之人痛失毕生挚友,堕入无边黑暗的日子!

难怪……难怪从初见开始,王昌龄看自己的眼神就带着难以言喻的疏离;难怪自己偶然提及王之涣或凉州往事时,他会瞬间变色。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无时无刻提醒着对方那场锥心刺骨的永别!

巨大的愧疚和荒谬感瞬间淹没了李白,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王昌龄的目光投向深邃的夜空,继续讲述:“季凌他……就像他诗牌上的诗贴,话极少,寥寥数语,高深莫测。他走的时候……也是这般……让人捉摸不透。”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为那句刻骨铭心的诀别蓄势:“只给我……扔下一句:‘某先去夜台占座,再与君斗诗’。”

说到斗诗,王昌龄死水般的眼底终于泛起一丝微弱的波澜,那几乎是李白这些天来,在他脸上看到的最接近“鲜活”的神情。

“斗诗……那确实……是难得的痛快。那时节……城下金鼓震天,刀光映月……是真真切切的两军厮杀……铁与血的味道……就混在风沙里……”

他闭了闭眼,仿佛还能嗅到那气息。随即,他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李白身上,带着一种穿透时空的复杂:

“太白,你的‘长风’,吹度了玉门关,直上青云……可季凌的‘春风’,永远……永远被挡在了玉门关外。”

李白心头巨震,瞬间明白了那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何成了王昌龄心中最深的痛。

他默默地向前一步,伸出手,坚定而有力地搭在了王昌龄微微颤抖的肩膀上。没有言语,任何安慰的话语在此刻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手掌传递的温暖便是最好的安慰。

王昌龄感受到肩上的力量,紧绷的身体放松了几分。他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一物。

正是那柄李白早已留意到、却从未见他使用过的折扇。

“活靶子……”王昌龄摩挲着扇骨,低声念出这个曾经让他恼火,如今却只余心酸的称呼,“季凌总这么叫我……他怕我在边塞遇险,临别时……送了我这个。”

他手腕一抖,“唰”地展开扇面。

“扇骨是西域玄铁所铸,坚韧无比,可作短兵格挡。”他屈指在扇骨尾部一按,“咔哒”机括轻响,一截森然短刃弹出,“亦可作近身搏杀。”

“那时……我只道此物虽是兵器,却也别致风雅。便想着……想着将他的《凉州词》题在这扇面上,随身携带,也算……留个念想。”

“他拒绝了。”王昌龄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悔之晚矣的懊恼,“那时我不明白……现在,我懂了。那时的季凌……已然知道时日无多……他不想我……”他的声音哽咽,无法再说下去。

李白看着那柄在月光下泛着幽冷光泽的玄铁折扇,终于明白王昌龄为何总将它别在腰间却从不使用。他轻声接道:“或许……季凌先生拒绝题诗,正是怕你睹物思人,最终将这能护身的器物束之高阁。这……并非他赠扇的初衷。”

他看着王昌龄的眼睛,一字一句道:“他赠你此扇,是盼它能护你周全。”

王昌龄身体微微一震,握着折扇的手指收紧。他沉默着,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长久地凝视着那柄冰冷的大雅大凶之物。

“我带着它……只想带着故人之物……再走一遍……当年与他同游的地方……”

这低沉的话语,终于解开了李白心中关于这把扇子长久以来的疑惑——为何佩而不启。

良久,他提起酒坛,默默给自己倒了一碗葡萄酒,仰头饮尽,似乎恢复了一些力气。他放下碗,目光悠远,忽然问:“太白,你知道……季凌最后那段时间,叫我什么吗?”

李白摇头。

“他……他很少正经叫我的名字。”王昌龄的声音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一路上,要么是‘活靶子’,要么就是连名带姓的‘王昌龄’。可最后那段时间……他总叫我‘少伯’。”

他的声音颤抖起来:“一声声地唤,‘少伯’,‘少伯’……可叫了,又没了下文……”

“我当时……不解其意,只觉得莫名烦躁,甚至……甚至还对他发了火……”王昌龄的声音里充满了悔恨,泪水再次涌出。

“现在,现在我明白了……他是在一遍遍地确认……确认我这个朋友还在身边,确认他自己……还活着。那一声声呼唤,当真是……叫一声,少一声……我……我竟那般愚钝……竟还对他发脾气……我真……”他痛苦地闭上眼,说不下去。

李白只觉得鼻子一酸,眼眶瞬间湿润。那一声声看似无意义的呼唤,背后是一个不甘逝去的鲜活生命一次次的挣扎。

“我……我明白了,少伯兄。”他用力点头,声音沙哑。

呼唤本身,就是意义。

“太白,若你日后……也遇到有人这般,无端地、反复地唤你名字……莫要学我这般愚钝……莫学我……”

李白用力点头,喉咙里堵得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眼底一片滚烫的湿意。

王昌龄深深吸了口气,用袖子用力抹去脸上的泪痕,努力挺直了脊背。他看向李白,脸上带着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失态了……让太白见笑。夜深风凉,回吧。”他率先转身,步履有些沉重地走下城头。

李白默默跟上,伸手虚扶在他身侧。此刻,他终于彻底明白了王昌龄坚持独自一间房的深意。他需要一个绝对安静、不被打扰的角落,独自面对这排山倒海的悲伤。

第二日清晨,客栈大堂里,学生们已收拾好行囊,精神抖擞地等待出发。然而左等右等,却迟迟不见王昌龄的身影。

李白心中担忧,快步上楼,来到王昌龄的房间外。他抬手正要敲门,门却“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王昌龄站在门口,逆着窗口透进来的晨光。

李白瞬间怔住。

眼前的王昌龄,身上那件沉郁压抑的黑袍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件白袍。袍子的样式确非时新,但料子依旧挺括。最引人注目的,是衣襟和下摆处,用细细的银线绣着几枝疏落有致的梅花,在晨光中流转着含蓄的清辉。

正是那件“开元十五年裁的袍子”。

“少伯兄,你……”李白惊讶地看着他,一时失语。

王昌龄淡然一笑,伸手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旧是旧了些,倒也还算体面。总比那身黑袍……看着精神些。”

他眼中虽仍有疲惫的痕迹,但整个人的气质却仿佛被晨光洗过,沉郁一扫而空,显露出一种久违的俊逸。

李白回过神,眼中迸出由衷的赞叹:“好!好!此袍正配少伯兄风仪!比那黑袍强上百倍!”

这时,学生们也好奇地凑了过来,看到焕然一新的夫子,全都瞪大了眼睛,发出一片低低的惊呼。

“夫子!您这是……”刘七嘴快,满脸不可思议。

“哇!夫子穿上这袍子,简直……简直像换了个人!”另一个学生惊叹。

“像是……像是画里走出来的!”有人小声嘀咕。

裴五稳重些,但眼中也满是惊讶和欣喜。印象中夫子总是深色衣衫,严谨肃穆,从未见他穿过如此“招摇”的衣袍。

然而谁都不得不承认,这身虽旧却精致的白袍,仿佛唤醒了沉睡在王昌龄骨子里的某种生气,让他整个人都显得明亮而蓬□□来。

王昌龄对弟子们的惊叹报以温和的微笑,并未多言,只是催促道:“都准备好了?那就出发吧。”

一行人走出客栈,翻身上马。王昌龄与李白并辔而行,走在队伍最前。初升的朝阳洒在两人身上,将影子拉得长长的。

马蹄踏在凉州城古老的青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王昌龄目视前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李白耳中:“太白……先前……是我有失偏颇了。”

他的语气带着坦诚的歉意:“季凌之殇……痛彻心扉,却与你……本无干系。我不该……将这份情绪迁怒于你。此乃……我的过失。”

李白连忙摆手,爽朗一笑:“少伯兄言重了!人之常情,换做是我,怕也难以自持。无妨,无妨!”

王昌龄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腰间的玄铁折扇上,又掠过自己身上的银线梅花,继续道:“你说得对。一味沉湎过去,将故人所赠之物封存深藏……想来,也非季凌所愿。”

他抬起头,望向西北方广袤的天空,语气中带着一种释然后的坚定,“出了凉州,我们取道洮州。那是一条……季凌与我未曾同行的新路。”

他侧过头,看向李白,晨光在他眼中跳跃:“前路尚远,我们……也该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了。”

李白迎上他的目光,笑容如朝阳般灿烂,用力点头:“好!崭新的旅程!”

王昌龄一夹马腹,那身旧白袍在风中微微扬起,银线绣成的梅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一马当先,银鞍映照之下,恍如当年那个初出长安、心怀壮游的年轻进士。身后,马蹄踏起轻尘,一行人向着未知的洮州方向,疾驰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