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食骨記 > 第9章 驴蹄子面:面韧魂绕的等待

食骨記 第9章 驴蹄子面:面韧魂绕的等待

作者:夜拾嫣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20:13 来源:文学城

一、西市烟火,面铺异感

盛唐长安的西市,是这座繁华都城最热闹的角落之一。天刚蒙蒙亮,街道上就已挤满了人:西域来的胡商牵着骆驼,驮着香料与宝石,边走边与摊主讨价还价;挑着担子的小贩吆喝着 “胡饼、热汤面”,声音穿透晨雾;穿着襦裙的姑娘们手挽手,笑着走进脂粉铺,空气中弥漫着香料、食物与市井生活的混合气息,鲜活而热烈。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穿梭在西市的街巷里。自离开扬州后,他沿着运河一路西行,最终抵达长安 —— 这座令无数人向往的帝都,不仅有恢弘的宫殿,更有藏着万千故事的市井美食。他怀里的银汤勺,自帮胡商归还宝玉后,便多了几分沉静,却总能在靠近有 “魂” 的食物时,透出细微的感应。

这天清晨,一阵浓郁的面香吸引了陈墨的注意。那香气不是普通面条的清淡,而是带着小麦的醇厚,混着臊子的咸香,还裹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暖意,勾得他肚子里的 “馋虫” 蠢蠢欲动。循着香气望去,只见街角处摆着一家小小的驴蹄子面铺,铺子没有招牌,只在门口支着一口大铁锅,锅里的汤咕嘟咕嘟冒着泡,热气腾腾地往上飘,在晨雾中晕出一片白。

面铺的老板是个中年汉子,穿着粗布短衫,正站在案板前揉面。案板是块乌黑的老木头,边缘被磨得光滑,显然用了许多年。陈墨走上前时,恰好看见老板弯腰揉面的瞬间,案板上的面团竟轻轻动了一下,像是有双无形的手在轻轻抚过,可再定睛一看,又恢复了正常,只当是自己眼花。

“客官,要点什么?” 老板抬起头,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咱这驴蹄子面,筋道得很,再浇上一勺臊子,保准你吃了还想吃。”

“来一碗驴蹄子面,多加臊子。” 陈墨找了个靠门的小桌坐下,目光落在案板上 —— 那案板上还放着几个没揉好的面团,阳光透过晨雾洒在上面,竟泛着一层淡淡的柔光,与其他物件显得有些不同。

没一会儿,老板端着一碗面走了过来。面条粗细均匀,像驴蹄子的筋络,泛着小麦的原色;上面浇着一层红褐色的臊子,肥瘦相间的肉丁裹着酱汁,还撒了一把翠绿的葱花,香气瞬间扑面而来。陈墨拿起筷子,夹起一根面条送进嘴里 —— 面条入口的瞬间,他就觉出了异样:面里缠着一股柔劲,不是普通面条的脆韧,而是像有股韧劲在舌尖轻轻拉扯,带着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温柔,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就在这时,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柔光,不是之前遇到胡商时的金光,也不是遇到书生时的墨光,而是一种温润的奶白色,像清晨的阳光穿过云层。陈墨下意识摸出汤勺,勺身映出的画面让他愣住了:那是个穿着青布襦裙的厨娘,约莫二十岁的模样,梳着双螺髻,手里握着一根擀面杖,正站在案板前揉面。她的动作轻柔,眼神却望着铺子门口,满是期待,仿佛在等什么人。

“这……” 陈墨刚想细品,银汤勺的光芒突然暗了下去,映出的厨娘身影也消失了,只留下勺身的缠枝莲纹,泛着淡淡的光。

老板正好端着一壶热茶过来,看见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眼神突然变了,声音带着几分试探:“客官这勺子…… 有些特别啊。”

“老板见过这勺子?” 陈墨问道。

老板叹了口气,坐在陈墨对面,倒了杯热茶递过去:“不瞒客官说,这面铺是我十年前从一个老嬷嬷手里盘下来的。老嬷嬷说,这铺子原本是她的姑姑开的,叫林阿娘,就是你刚才可能看见的那个厨娘。林阿娘年轻时,爱上了一个来长安赶考的书生,书生临走前说,等他考完试,就来娶她,让她守着这面铺等他。可谁知道,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陈墨心里一沉,握着银汤勺的手紧了紧:“那书生…… 没回来?”

“回来了,却再也见不到林阿娘了。” 老板的声音低了下去,“老嬷嬷说,书生考完试后,就得了重病,没等放榜就病逝了。林阿娘不知道,还在这面铺里等,每天揉面、煮面,从青丝等到白发,直到七十八岁那年,在揉面时突然倒在案板上,再也没醒过来。”

“那她的魂魄……” 陈墨犹豫着开口。

老板点了点头,眼神望向案板:“老嬷嬷说,林阿娘走后,这面铺就总有些怪事。有时候夜里来准备食材,会看见案板上有面团在自己动;有时候煮面,汤里会飘出一股柔劲,跟你刚才说的一样。老人们都说,是林阿娘的魂魄没散,还在这面铺里等书生,她把对书生的牵挂,都缠在面条里了。”

陈墨低头看着碗里的面条,那股柔劲似乎更明显了,带着几分怅然,像林阿娘百年的等待。他想起银汤勺里厨娘望向门口的眼神,心里像堵了块石头,又沉又闷:“那书生…… 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比如书信之类的?”

老板想了想,说:“老嬷嬷盘给我铺子时,给了我一个木盒子,说里面是林阿娘生前的东西,让我好好保管,可我一直没打开过,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书信。”

“能给我看看吗?” 陈墨问道,他想,如果能找到书生的消息,或许能帮林阿娘解开执念。

老板点了点头,起身走进铺子后面的小房间,没过一会儿,拿着一个陈旧的木盒子走了出来。盒子是梨花木做的,表面刻着简单的缠枝纹,边角已经磨损,却擦得干干净净,显然被好好保管着。

老板打开盒子,里面铺着一层蓝色的锦缎,放着几件旧物:一支磨得光滑的木簪、一块绣着莲花的手帕、一本泛黄的食谱,还有一封用麻绳系着的信,信封上没有字,却泛着淡淡的墨香。

陈墨的心跳快了起来,他小心翼翼地拿起那封信,解开麻绳,抽出里面的信纸。信纸已经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是一手清秀的小楷,写着:“阿娘亲启:吾今赴考,幸得佳绩,然身染重疾,恐难痊愈。吾与阿娘相识一载,蒙阿娘照料,感念至深。原许阿娘考完即归,共守面铺,今恐难兑现,实乃此生之憾。吾去后,望阿娘勿念,寻一良人,安度余生,勿为吾空等。墨书于长安客栈,永别。”

落款处,写着 “书生柳文轩”,日期是百年前的暮春。

陈墨看着信,眼泪不知不觉掉了下来。他能想象出林阿娘收到信时的场景,也能想象出她明知书生已逝,却依旧守着面铺等待的执着。他握紧信纸,对老板说:“我想让林阿娘听听这封信。”

老板愣了愣,随即点了点头:“好,我帮你把案板收拾干净,林阿娘最喜欢在干净的案板前揉面了。”

二、信诉离情,魂释百年

老板把案板上的面团收拾干净,用布擦了擦,又点了一支香,放在案板旁的小香炉里。香雾袅袅升起,带着淡淡的檀香,弥漫在面铺里。

陈墨站在案板前,手里握着信纸,怀里的银汤勺再次泛起柔光。没过一会儿,案板旁就渐渐浮现出林阿娘的身影 —— 她还是穿着青布襦裙,梳着双螺髻,手里握着擀面杖,眼神依旧望着门口,却比之前多了几分茫然。

“林阿娘,” 陈墨轻声说,“柳文轩公子给你写了一封信,我读给你听。”

林阿娘的身影顿了顿,慢慢转过身,看向陈墨,眼里满是疑惑,仿佛没听懂他的话。

陈墨深吸一口气,展开信纸,轻声读了起来。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几分哽咽,把柳文轩的遗憾、愧疚与牵挂,一字一句地传递出来。当读到 “原许阿娘考完即归,共守面铺,今恐难兑现,实乃此生之憾” 时,林阿娘的身影轻轻颤抖起来,眼里渐渐泛起泪光;当读到 “吾去后,望阿娘勿念,寻一良人,安度余生,勿为吾空等” 时,她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滴在案板上,却没有留下痕迹。

信读完了,陈墨把信纸放在案板上。林阿娘的身影慢慢走过去,伸出手,轻轻抚过信纸,像是在触摸柳文轩的字迹。她的眼神里,有遗憾,有悲伤,却也渐渐多了几分释然 —— 她等了百年,终于知道了书生的消息,知道他不是负心,而是身不由己。

“文轩……” 林阿娘的声音很轻,像风穿过树叶,“我知道了,我不怪你,我只是…… 想再见你一面。”

她转过身,看向陈墨,脸上露出了一个温柔的笑容,像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谢谢你,帮我带了他的消息。我等了这么久,终于可以放心了。”

说完,林阿娘的身影慢慢走向案板,伸出手,轻轻摸了摸案板的边缘 —— 那是她揉了一辈子面的地方,留下了她无数的等待与牵挂。然后,她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晨雾一样,慢慢消散在阳光里。

就在林阿娘的身影消失的瞬间,陈墨怀里的银汤勺光芒也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而案板上的那封信,突然泛起一层淡淡的光,然后慢慢变得泛黄,仿佛完成了它的使命。

老板站在一旁,早已泪流满面:“终于…… 林阿娘可以安心了。”

陈墨拿起碗里的面条,再尝一口时,那股缠在面里的柔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的筋道,带着小麦的醇厚与臊子的咸香,一口下去,满是踏实的烟火气,再没有了之前的怅然。

“好吃,” 陈墨笑着说,“这才是驴蹄子面该有的味道。”

老板也笑了,擦了擦眼泪:“以后,这面里再也不会有那股柔劲了,林阿娘放心了,这面也就踏实了。”

当天下午,陈墨没有离开面铺,他向老板请教驴蹄子面的做法,想把这道藏着百年等待的美食,记入《味魂录》里。老板很乐意,从选料到揉面,从煮面到做臊子,每一个步骤都细细讲解,还时不时说起林阿娘生前做面的习惯。

“林阿娘做面,最讲究选料,” 老板一边揉面,一边说,“面粉要选关中产的冬小麦,磨出来的粉才够筋道;和面要用温水,加少许盐,这样揉出来的面才有韧劲;醒面要醒够一个时辰,让面粉充分吸收水分;擀面条时,要擀得薄而均匀,切成宽窄一致的条,这样煮出来的面才够入味。”

说着,老板拿起擀面杖,把醒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大薄饼,然后用刀切成细条,动作熟练而流畅。“你看,这样切出来的面条,像不像驴蹄子的筋络?所以才叫驴蹄子面。”

陈墨认真地看着,时不时记在心里。到了做臊子的时候,老板更是细致:“臊子要用五花肉,切成小丁,先在锅里炒出油脂,再加入姜、蒜、花椒、八角炒香,然后加入酱油、醋、料酒,最后加入清水,慢炖一个时辰,直到肉丁软烂,酱汁浓稠。这样做出来的臊子,浇在面条上,香得能多吃两碗面。”

陈墨一边看,一边在心里记下每一个步骤,他知道,这道驴蹄子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林阿娘百年等待的见证,是她与柳文轩之间真挚情感的载体。

三、记录食谱,传承温情

当天晚上,陈墨住在西市附近的一家客栈里。他借着油灯的微光,拿出《味魂录》,开始记录驴蹄子面的食谱。布帛上已经写满了之前的食谱,从金钱蟹饼到运河鱼鲊,从藕粉圆子到羊肉泡馍,每一道菜都藏着一个故事,而今天,他要为这道驴蹄子面,写下属于它的篇章。

他先在布帛上写下 “长安驴蹄子面” 六个字,字迹工整而认真。然后,他根据老板的讲解,结合自己的观察,细细写下食材与步骤.

写完步骤,陈墨看着布帛,脑海中浮现出林阿娘站在案板前揉面的身影,还有她听到书信后释然的笑容。他顿了顿,在步骤下方,又添了一段小字:

“此面初藏百年等待,筋道中含柔劲,食之怅然;今释情丝,韧道里满是烟火,甜咸相宜。林阿娘以面为媒,守一世约定;柳文轩以信诉情,留此生遗憾。然情意绵长,无关生死,唯念与懂,可解执念。记此食谱,不仅为传面之味,更为传人间至情,愿尝此面者,皆能惜眼前人,莫留空等之憾。”

落款处,陈墨写下 “盛唐长安西市,陈墨记”,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回包袱中。窗外的月光透过客栈的窗棂,洒在桌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在一起,温柔而静谧。

次日清晨,陈墨再次来到驴蹄子面铺。此时的面铺,比往日更热闹了,食客们围坐在桌前,大口吃着面条,赞不绝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