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涉江采茯苓 > 第38章 第38章 焦雪飘香引客至,青衫留影成传说

随着木车轮咕噜咕噜地碾压青石板,蝉鸣越发喈喈。

暑热蒸腾着御街北段,金梁桥西这处僻静的方圆。

此处还没有发展为繁华的商业街区。

只是,渐次现出步行街的雏形。

青黛在马车内,微微阖眼,趁着车夫绕弯的当儿,小憩一阵儿。

不到一刻钟,就醒了,车夫提前半刻钟会将她叫醒。

以免她睡沉了,见着风。

“小姐,先醒醒,快到了。”

车夫叫:骨子,是刚找来的人。

和小厮虎子长得很像。

说是当归的兄弟,她倒是觉着,不如说成是虎子的兄弟。

瞧着却像是哪个大宅院的小厮。

话少,人静,知理,记性好。

今日从青记楼出来前,当归还嘱咐道,“现在查出来,那日来刺杀你的人,是当今炎王座下的红人,禁军统领赵瑞的远房亲戚,江湖帮派「霜玉山庄」的人。娘子务必多小心。”

这些日子,骨子替代了失踪的车夫。

他也正遵着当归的命令,在多绕几个弯儿,以掩盖行踪。

“小姐,这回到了。”车夫提点道。

青黛戴上桃夭色纱笠,款步下车。

她双脚一踏在石板上,一股子热气便透过鞋底的千层纳底传了过来。

前几日,芒种。

还没这么热。

没成想,这几日热气噌噌往上窜。

青石板路被日头晒得泛热,两侧榆柳浓荫垂地,都蔫蔫的。

枝叶间漏下碎阳,依然烈烈,青黛在纱笠下,尚觉着晃得眼晕。

一辆骡车碾过,忽地停在巷子口。

车轮轧着石板缝里的青苔,倒送来一阵清新的草叶气息。

挑担货郎吆喝,“糖霜、蜜饯嘞……”

蝉叫着,吱吱吱吱。

画眉有时啁啾几声,以表示存在感。

青黛嗅着那怡人的夏味,听着吱呀声,不觉大大舒了口气。

心稍稍安下来。

前些日子,她走到哪里都担心突然窜出来提着大刀的人。

被逼着和当归对练了几次剑法,只是苦于他教学严格过头。

便找了许多由头逃脱。

这会儿,夏日素香之风,顺着御街的垂柳飘向金梁桥。

柳丝偶被风剪下,落在她耳畔,都像软黏黏的云朵,让她又添了个理由:

这天热得连蝉都只敢躲在叶底哼声,哪还有人肯顶着日头来寻麻烦……

她先绕到金梁桥西栏,雕着的缠枝莲纹炫目已极,桥下汴水又闪烁着浅绿的波光。

青黛便只好将纱笠的月影纱给放下来,又约摸着时辰。

几叶乌篷船,贴着桥洞缓缓过,飘出船娘的新词小曲,「青娘遇当归」。

这什么曲子……

青黛压下心头的无奈,不会又是当归搞的鬼吧?

曲调倒婉转动人,值得一听,词么……有些羞人。

竹篙一点,溅起的水花,浇在桥边石阶上,因风又氤氲到了空气中。

掺杂着槐花蜜湿气,让青黛顿觉面颊爽快多了。

桥头对着的,便是谢家的药铺。

想着,还早。

估摸着,这个时候,枳实还在药局里耽搁呢。

等她买好了药,出来的时辰,正好排个小队。

来一筒老张的「焦雪饮」。

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饮子张推着屉车,喊着“饮子张,饮子喽,紫苏饮,焦雪饮,小团茶……”

随之而来的,是焦香浓郁的咖啡味道。

还有人群霎时的涌动如潮。

青黛随波逐流,也抢了个位置站上去。

“来了!快去!饮子张,老伯今日迟了一刻钟!”

“排队啊!挨个站好,按着次序!曲肠架上,今儿个,谁都不许插队!”

“炙取焦雪籽,松窗品夜阑,喝一竹,便能学上三日三夜,不困卷。”

“我跑了十里路,就来买这焦雪饮子尝尝。”

多少个邻里,似在这里等着饮子张。

男女老少,各阶层的人,似乎都好这一口。

张老丈安置了屉车,展开了招晃。

排挡着摊子。

每个竹筒上,都刻着个Z图的形状标签。

只见,竹筒上雕以「卷草纹」见自然之风。

更有素雅的,浅雕「寒梅一枝」、「孤松半株」。

一两笔线条,勾勒达意,若隐若现。

瘦金体的小字短句,更是让饮子平添了几分文雅。

青黛眼尖,刚扫过饮摊的器物,便将那些刻在容器上的字与饮子对了个分明。

见竹筒、麦秆编篓盏上刻着「煮焦香」「雪籽熟」「嗅雪馨」等字样,便知这是现下汴梁最炙手可热的饮子,多是以咖啡、奶茶为底的品类,离老远都闻得到那馥郁的香气。

别说汴梁,便是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抵挡的住啊。

再看旁侧摆着的芦苇裹筒、素面瓷盏,有的盖着瓷盅,上面或刻「饮之甘」「甘如饴」,或题「饮有别」「饮解乏」,连「见竹承」「茶之初」这样颇有深意的也在其中……原是涵盖四季风味的四时饮子,也算是老张饮子摊原本的招牌。

他多四时养生饮,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连盛器都依着饮子性子,特选妥帖了。

更别提那些瓷盏、带盖瓷盅,还有带柄的柄盏,都是新下戏作的。

谁知,在不喜带柄茶器的天佑,竟也因贵族的喜好而流行了起来。

上面「煮茶作」「竹承液」「芦中味」「煮以银」「器为用」「茶之本」等字一行行排开,一瞧便是深入研究过的,是专盛特色茶饮的。

瞧那器型便知,定是按茶饮的风味与品饮法子,一一对照着配的。

可不能随意搭配,混淆了,便失了茶境。

最后看角落里几样别致的盏器、素面茶瓯,刻着「奏茶曲」「嗅解郁」「听渌沸」「闻泉香」「思茶效」之类的字,装的是其他流行饮子。

虽不中规中矩,却也自成一派。

盏瓯形态各有不同,想来是按饮子的功用与风格特意做的。

青黛不禁暗自欣慰,还真让他闯出一条路。

张老丈为人万分谦卑。

青黛这个小辈对他讲的话,他竟那么重视,都放在了心上。

想起这些,心里就暖烘烘。

如今张老伯的进项早不用愁。

日常衣食管够。

小孙儿进了学堂读书,再没什么挂心的事。

攒下这多余的银钱,几辈子也用不完。

这么一来,他做饮子倒不为营生,反成了桩乐呵事儿。

想走街串巷出摊,挑上担子就能走,自在得很。

做饮子不再图多,精益求精。

反倒比以前还受欢迎!

这么好的光景不借着用用,岂不可惜?

青黛瞧着,便寻了个空,托了张老伯一件事……

这边话音刚落没半晌,前头竟自发排起了长队。

青黛顺着队伍找了个空当。

站在个拿木刨子的手工匠人后头,前头还隔着几个背着书箧的书生。

前面的汉子,憨声憨气,嗓门亮,“这筒子,我买来学手。”

一粗布衫的郎君指节不停地扣着,“雕完先磨平,再涂层蜂蜡,防渗水!”

旁的汉子插了话,眉一挑,“张老丈摊火,你当是只因饮子奇?”

一学徒模样的压低声:“他茶盏盛器,都有来头,讲究着呢!”

前汉搓着手笑,“我冲着汤盏来的,芦苇裹筒也奇,想学!”

……

几个匠人围着,都论着技法。

青黛身后跟着几个书生,手里攥着卷册。

低声谈着《茶经》,话头绕过张老丈,飞向坊间玄闻。

“焦雪饮亘古未有,非常人可。闻他早年在虹桥遇个青衫客,指点他何处寻焦雪豆。一日客留一竹笺,上写数种玄妙饮法,便再寻不见……”

“此人善诗文,闻荆公和既白曾登门造访,他对荆公言煮茶火候是「得人指点」,那人教他识炭温,连荆公也赞「天道之法」……”

“彼忽悟制茶之法,竟在一夕之间!做芦苇裹筒时,总说「得人教做衬油纸,要寻巧劲」……更奇的是,初制茶时调不妥当,忽有日晨起,案上多个玉罂,沁凉像冰泉,后也不知去了哪,桩桩件件,非寻常可及……”

“前日闻其曾入宫面圣,见官家时说饮子能「涤烦」,果然合了官家心意。官家大喜,亲赐「素泉散人」客卿之号,宫人都说,是指点他的高人暗中相助呢……定非虚言。”

……

青黛笑而不语,市井也是玄之又玄,把她给传成什么了?

看来,她不能总穿碧青了,青衫客……但凡是个奇事,就联想不到女子吗?

她可要为天佑的女子正名!

咖啡、奶茶制作方法,是装订成册送给的老丈,哪里有什么竹篾?

火候温度,那是肴馔之人都得懂的,就是工坊里,青黛也日日教,耳提面命呢。

改善茶器,本是和枳实一起想定的,女子也有大巧。

至于玉罂,自然是装着活泉,也不过是让他滴在古井里用。

这泉水,自然便洁净了水之源头。

至于入宫面圣,「涤烦」后面还有两个字,「成圣」……为何不说。

成圣,才是真正讨官家喜欢的词儿。

当今圣上这点小心思,青黛是足足地拿捏了。

只是,当局者迷,这些人啊,把圣上看的太复杂。

他,其实就是个天天嚷着「要长生」、「怕死」的孩童么,从心智上说,还不如市井几岁娃娃成熟呢。

青黛笑着微微摇头,纱笠艳色轻摇,早就引起了张老汉注意。

“张伯,来五杯……”前面的汉子认真地说道。

“张伯,来一杯「沉香焦雪熟水」。”

张伯似不经意道,“小娘子,新出了「豆蔻焦雪酪」、「雪泡焦雪饮」,可比马行街的好,不尝个新鲜?”

青黛递上素手,“我念旧。”

张老汉递上找赎的钱时,小指先从袖口一勾……

青黛提着焦雪饮离开,找赎时手心落下个纸卷。

定是张老汉发现了什么。

“「双层粗棉布」缝的这「布筒套」,可真合俺心意!”

“俺就爱用那「草编小篓」,只可惜「素色绢布兜」忒贵,实在舍不得买。”

就连饮子的提袋,街坊邻居见了都纷纷称奇。

听了这些话,青黛内心多安慰,赶紧收好密函,找了个树荫下,悄悄打开了。

(创作于2025.8.28)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