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部落没有制作陶器的知识和技艺。
据老祭司说,部落里现存的陶器全是与其他部落交换得来,在迁徙途中还损坏了好些,只剩下这么十几件。
所以灰狼部落的陶器格外珍贵,甚至成为了权力、地位和荣誉的象征。
柴棉棉不愿意这样,她希望陶器回归它日用品的本来身份,让部落人人都用得起陶器。
灶上不必是厚实笨重的石锅,煮半天才煮开一锅水,可以是轻薄结实的陶锅,点火烧十来分钟,水就开了,再煮半小时,肉就熟了。
门外不必是沉甸甸要好几个人才能抬起的石缸,容量小,很容易脏又不好清洁打理,可以是轻便易挪的大陶缸,容量大,一天挑一回水就够用了,等水用完了放倒清理也很容易。
还可以用陶缸腌制兽肉,作为家庭存储食物的手段,若技术得当,夏天可以保存1-2个月,冬天可以保存3-4个月,让族人们“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要想达到这些目标,就不能用树枝烧陶,得用竹炭制陶。
狩猎队一队一队地背盐土回来,堆在广场边缘堆成了一座座山,缓坡上挖了四个窑坑,八个人分做四组日夜开工,烧出成堆成堆的竹炭。
柴棉棉也忙得不可开交。
羊群开始产崽了,一只母羊发动,数十上百只母羊就接连发动,她几乎把相熟的族人都请去帮忙了,每天一睁眼就是接生,眼睛一闭,还是在梦里接生。
等忙过这一阵,部落里储存的盐土和竹炭已经达到一个可观的规模。
该制陶了。
首先是寻找陶土,陶土比普通的黏土更加细腻一些,加水搓揉成团后比普通黏土更加像面团,搓成细条后随意弯折几乎不会出现孔隙,摔在石板上不散开,两团陶土互相捏合时能紧密衔接无痕迹。
这座山上有陶土,柴棉棉早就发现了,在某些地势平坦的缓坡上,挖开表面的植被层就能看见棕红色的、质地细腻、捏握能成团不散开的土层。
这就是典型的山地红壤。
柴棉棉带着制陶队(前烧炭队)挖土、敲土、筛土。
加水和泥揉成团,反复摔打、反复脚踩,将泥里的气泡排出去,让泥质更均匀,后续成形不易开裂。
然后就可以捏陶胚了。
柴棉棉决意从大陶缸做起。
取一块合适大小的泥团,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手掌反复按压,压成厚实的圆形泥饼,用竹片把泥饼边缘刮平整,这是陶缸的器底。
然后把剩余的泥团搓成均匀的粗泥条,从器底边缘开始,把泥条一圈圈向上盘绕,盘至半人高时停止。
这样使用泥条盘筑法捏陶胚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所以每盘一两圈,便用湿麻布分别在内外两侧从下往上轻轻擦拭,使沾了水的陶土顺着麻布轻微的力道缓缓填入两根泥条之间的缝隙,让器壁初步变得平整。
等陶缸捏成形,还可以使用竹片分别在内外两侧轻轻刮削,刮掉泥条堆叠时形成的局部厚块,如果有局部过薄的地方,也可以用竹片取一点陶泥,像抹灰一样填补上去。
经过如此修补刮削,陶缸的内外两侧基本就是平整光滑的了。
然后把陶胚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阴干。
等待阴干的时间就用来挖建烧制陶器的土窑。
就在竹炭窑的附近建造陶窑,运送竹炭也方便。
建窑烧陶本质上是建造一个半封闭式的腔体,让热量充盈在腔体中,不断地给陶胚加热。
所以就要有进火口,还要有出烟口。
进火口在下方,是竹炭燃烧的地方,让热量沿着火道进入腔体,在腔体内缓缓加热陶胚,从上方的出烟口出去。
地点依然是要找个土坡,在坡的边缘挖。这样上方能开挖,挖出出烟口和腔体;侧面也能开挖,挖出进火口和通向腔体的火道。
柴棉棉带着制陶队忙活了几天,一个能同时烧制三个大陶缸的横穴窑就建好了。
三个大陶缸,数量太少,柴棉棉想过叠放。但横穴窑天然就有高度限制,而一个陶缸就有及腰高,已经接近横穴窑的极限,她无可奈何,只能减少数量,放三个。
陶胚入窑,柴棉棉以树枝为筋,泥巴做肉,层层封顶,只留下出烟口。
在进火口处挖掘的火膛里洒上一层干草和细树枝。
一切准备就绪,该点火了。
长生蹲在地上,用力地搓动树枝,烟气袅袅升起,火星若隐若现。
她俯下脑袋,双手拢在小小的钻孔边,有技巧地轻轻吹气,终于,火星变成了火焰,沿着细绒的干草丝团烧起来了。
她捧着那一团明亮跳动的火焰,看向棉棉,眼睛简直和那团火焰一样闪亮。
柴棉棉抬起手,指向火膛,笑道:“长生姨姨,点火吧。”
长生揣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将那团火放进了火膛,那团火迅速向四周弥漫燃烧,形成了一片小小的火海。
风驰盯着上方的出烟口,兴奋地叫道:“有烟了!有青烟了!”
柴棉棉抬起头看一眼,笑着解释:“是,这一步主要目的就是预热,让陶胚脱水,同时让竹炭逐步进入稳定燃烧状态。”
她一边说着,一边往火膛里撒细碎的竹炭屑。
她耐心等待着,每隔半小时便撒一层竹炭屑,直到出烟口的青烟颜色渐渐变淡,变成一种更加干净的浅灰色。
这代表预热结束,陶胚里的水分蒸干了。
柴棉棉开始往火膛放入整块竹炭,均匀摆放避免局部堆积导致热量集中,待前一批竹炭烧至通体暗红再添加下一批。
浅灰色的烟像细细的柱子一样竖直向上升入空中,火膛内竹炭偶尔窜出明亮的火花,窑温正在稳步上升。
这一步耗时很长,但这是柴棉棉第一次烧陶,也是整个灰狼部落第一次烧陶,她不敢掉以轻心,只能小心翼翼地在旁边一直守着,据情况适量添炭,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状况。
天色渐渐变暗,虫子在黄昏的光线与草丛里飞来蹦去,柴棉棉抹去脑门上的汗水:“啊,好热,风驰姨姨我们烧点艾草吧,这些虫子好烦人。”
风驰连忙点头:“是该烧些艾草的,到了晚上,虫子更多。”
荷花背着大箩筐走过来,从里面取出一条肉干,又取出一皮囊竹筒水:“棉棉,喝点水吧,先吃饭,吃完饭才有力气干活。”
柴棉棉双手接过,转头对众人说:“荷花姨姨说的有道理,大家吃饭吧!”
制陶队的成员们纷纷放下手里的活计,接过肉干和水,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吃饭。
风驰咬下一块肉,边嚼边含糊不清地说:“咱们今天晚上睡不了了吧?”
柴棉棉估算了下时间,点头:“大约要到后半夜才能完事。”
陶土烧结需要的窑温大约在900-1100℃,等窑内温度升到这个范围,就能进入保温阶段了。
柴棉棉时刻观察着出烟口,也通过进火口观察火膛里的颜色。
等出烟口几乎看不到烟气了,柴棉棉拿起湿木棍将其一端伸入出烟口,10秒后拿出,那一端已经被烤干,黑乎乎的,甚至碳化了。
“快快快,搞点湿泥巴过来,把出烟口封掉一半!”
柴棉棉提出装着竹炭的箩筐,哗啦啦往火膛里倒,用树枝拨动位置再填充缝隙,将整个火膛塞满。
又等了四个多小时,天都快亮了,柴棉棉瞧着火膛里的竹炭几乎烧尽了,只余少许暗红残渣,便用湿泥封死进火口处的窑门,使烧陶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冷却阶段。
忙完一切,柴棉棉站起来,松了一口气。
疲倦和困顿涌入脑中,柴棉棉交代道:“长生姨姨,接下来就和烧竹炭一样,在坡上方搭个棚子防落雨,等窑自然冷却到环境温度,我们就可以开窑了。”
长生点头:“行,我会安排好的,你回去休息吧。”
花花说:“天还没亮,路上黑乎乎的很危险,我送你回去。”
柴棉棉点头,她的眼皮子已经在打架了。
在花花姨姨的护送下,她昏昏沉沉回到家中,简单洗漱一下,变成白毛小狼,趴在窝里,睡了个昏天暗地。
第三天晚上,长生过来报信,说陶窑出烟口处的温度摸着已经不热了。
柴棉棉上报给老祭司,老祭司又派人告诉族长和副族长,还有两个狩猎队的队长,迅猛和高坚……灰狼部落上层的领导人物几乎全部通知到了。
第四天早上,长生一早便守在窑边,见柴棉棉带着众人赶来,不等她开口,就搓着手道:“摸了三遍了,凉透了!”
柴棉棉点点头,拿起一把木锄头递给族长:“大强阿伯,请您开窑吧。”
大强左看看右看看,有些受宠若惊:“我吗?”
“嗯。”柴棉棉笑道,“烧制陶器对灰狼部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意味着我们部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上轻便的陶器,就请族长阿伯您来为部落开启这一美好的未来。”
大强恍然,紧接着爽朗大笑:“哈哈哈,好好好,是该如此,理应如此!”
他握紧锄头,在棉棉的指导下,对准窑顶的边缘轻轻一锄,锄出一条缝隙。
柴棉棉蹲下去,抠住缝隙扒开干泥巴块,一点一点拆除了整个窑顶。
清新的空气灌进窑室,带出一股淡淡的陶土焦香,三个布满窑灰的大陶缸静静待在窑底。
柴棉棉深吸一口气,伸手拂去最外侧陶缸表面的浮灰。
棕红色的陶壁显露出来,触感坚硬光滑,没有一丝裂痕。
她心下一松,转头对众人露出灿烂的笑容:“姨姨们,过来搭把手,把这三个陶缸抬出来!”
感谢吃瓜看戏小天使灌溉的1瓶营养液,我会继续努力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3章 第 73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