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全汴京在等我的外卖 > 第14章 第十四章

全汴京在等我的外卖 第14章 第十四章

作者:探窗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3:17:20 来源:文学城

阿虞从街上买了些碗筷,又给自己买了一张酥油饼,一路走到州桥边,布告栏前已围了三五人张望。

一挑夫放下肩上重担,转头问阿虞:“嗳,这位小娘子,你识字不,这上面写的是什么?”

阿虞踮起脚,念着那醒目红纸上的字:草市坊东南角芙蓉盏招堂倌两名,需记百样菜名。杂役一名,力气大者优先。男女不限。月钱面议。

“芙蓉盏是什么东西?莫不是卖茶汤的。”那挑夫问。

一汉子在码头做粗活,也住草市坊,因为芙蕖小吃便宜量大,味道又好,经常光顾。他解释说:“呐,就是原先那家芙蕖小吃,卖麻辣面片和葱油拌面的,你不也吃过,只不过现在换到了草市坊的门店。”

“是哩!”一个挎着菜篮的妇人接茬:“昨儿个我还瞧见她往东南角那空铺子搬蒸笼呢。”

挑夫擦擦汗,仔细回想着:“莫不是徐家良铺的旧址?我记得当时也就开了九个多月,连杂役的月钱都欠着没给,就跑路了。你说说,到哪里去找他人去!”

汉子说:“你这么说我想起来了,那掌柜姓徐,还是个南边人。要我说啊,外地人就是不懂咱汴京人的口味,净做那酸甜味道的,咱好这口吗?”

挑夫摇摇头:“你们来汴京不久吧,徐家良铺之前,还开过几家食肆,都歇菜喽!要我说,那铺面风水不好,开一家倒一家。”

阿虞听了,忙不迭反驳:“你这老人家怎么这么说话,这食肆还没开张呢,你就要咒人家黄。”

挑夫自知失言,不好意思道:“我也就是随口一说,随口一说。”

阿虞先回到草市坊,把衣裳洗了晾晒起来,看见花婆婆的衣裳又多了个补丁,难免心疼起来。草市坊的围墙都坍塌得差不多了,阿虞一回来,就有人止不住往里头张望。

“你说花婆婆何苦,一把年纪了还收养个女娃,熬坏了眼睛做针线活养她,都是为了给她攒嫁妆。非亲带故的,何苦呢!又不是个男娃!”

街坊的窃窃私语声传入阿虞耳朵,她跺跺脚,并不去理会。

她知道自己是捡来的,花婆婆是江南人,因为大半辈子没生出儿子被休了,辗转到了汴京,又嫁了人,第二任丈夫以打渔为生,有一回捞到一条老大的鲫鱼,不知怎的让那鱼逃脱了,他扑进水里去逮,结果手脚抽筋,再也没游上来。

花婆婆先被休,后又死了丈夫,人人都说她不详。正当她准备一脖子吊死的时候,在树下捡到了瘦成梅干菜一样的阿虞,从此以后就相依为命了。

阿虞从小营养不良,体弱多病,花婆婆靠浆洗缝补赚的那点铜板,全部用来买药了。等阿虞长大一点,就去店里打杂,挣的钱也只管温饱,还好遇到了沈芙蕖。

在她心里,这位帮花婆婆售酱菜、肯雇她帮厨、教她手艺的东家,比庙里的菩萨还灵验。

阿虞将洗净的碗筷仔细码进竹篮,怕落了灰,又用素布严严实实盖好。才走了一小段路,手臂就已酸得发颤。

转过街角时,忽见东南角的铺面,“芙蓉盏”的招牌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旁边的幌子随风轻摆,露出“一勺知味,盏里乾坤”的字样。

“姐姐!”她小跑进店,献宝似的掀开盖布:“我用井水刷了三遍,你瞧这碗,亮得能照见人影呢!”

沈芙蕖高兴接过竹篮,目光却落在阿虞脸上,敏锐察觉到阿虞的不对劲:“你的眼睛怎么红了?你哭了?”

阿虞仰起脸来笑了笑:“哪能呢,方才路上起了阵风,沙子迷了眼。”

沈芙蕖没有继续追问,只是轻轻拍了拍阿虞的肩。阿虞一边将碗整齐地码放在柜台上,一边把在州桥听到的闲言碎语娓娓道来。

沈芙蕖听完,说:“我倒不知这铺面竟有这般过往。不过阿虞,这世间万事皆有风险。畏首畏尾是风险,放手一搏也是风险。与其因惧怕失败而裹足不前,不如大胆去尝试。”

她忽然转过身,从灶台取来一把新打的铁勺:“大不了重头再来嘛,就像这铁勺,多打磨几次才见真章。”

阿虞重重点头,不管沈姐姐做什么,她都是很赞同很支持的。

“对了,阿虞你既熟悉这一带,帮姐姐去打听打听。先前那些食肆都卖些什么菜色?雇了多少人手?为何都开不下去。”沈芙蕖说。

话音未落,阿虞已挺直腰板,眼中闪着跃跃欲试的光。“包在我身上!”她脆生生应道,活像只领了军令的小鹞子。

接下来的几日,都在忙碌的装饰中度过。正厅设四张榉木方桌,桌上皆有装饰的花瓶。墙角立着个六层食架,每层摆不同釉色的盏,天青盛汤面,甜白装拌面,霁蓝专供冷淘。

大殿横梁上垂着数十枚木牌,每块都雕成荷叶形状。正面刻着雅致菜名,背面却用朱砂写着食材来历,比如选用汴河三斤以上活鲤、鸡蛋须得五更天现取等等,让客人一眼便明了。

沈芙蕖早已摸透汴京人的脾胃。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城,每日面粉消耗逾五千石,坊坊必有面食铺子。她深谙此道,决意从面食入手,在草市坊立稳脚跟。

浇头品类,她备得极为周全,既有老主顾钟爱的葱油拌面、麻辣面片,又添新开发的蟹粉鳝丝、红烧羊肉,肉香四溢,更备素臊子等斋食,照顾佛门弟子的口味。

面条本身也暗藏玄机,手擀面筋道弹牙,用的是河东精麦,拉面柔滑顺口,掺了蛋清增香。

面条也有两种吃法,汤面醇厚,干拌爽利,任客挑选。佐餐小食更是精心配搭,酱萝卜皮脆生生,专解油腻。糖醋蒜瓣酸甜开胃,酱黄瓜咸香适口,更重要的是这些小菜都是免费的。

沈芙蕖暂时只准备了两种饮品,桂花渍梨清甜润喉,冰糖雪梨温润养人,几乎适合所有人的口味。

芙蓉盏开张当日,芙蕖小吃的熟客们闻风而至,将店面挤得水泄不通,堂内座无虚席,堂外还排着长龙。生意之火爆,当然也不出沈芙蕖所料。

连周寺正都领着大理寺一众衙役踏进芙蓉盏庆贺,堂内顿时更热闹了。这些熟面孔熟门熟路地占了最里间的两张八仙桌。

周寺正捋着胡子笑道:“沈娘子,自你走后,王疱长接了差事。托你的福,咱们大理寺总算能吃上正经饭食了。连陆大人都顿顿不落,胃疾都好了七八分。”

沈芙蕖闻言抿嘴一笑,趁着上菜的工夫悄声问起那桩案子。周寺正却突然正色,手指在胡须上打了个转:“此事牵连甚广……我并不能透露太多,娘子且静观其变就是。”随后话锋一转:“倒是你这卤鸭货,何时再开锅?弟兄们可都馋坏了。”

堂内顿时七嘴八舌嚷成一片,这个要鸭舌,那个要鸭胗,活像群闹腾的麻雀。

待众人酒足饭饱,周寺正却将沈芙蕖拉到院里,叹道:“店面这般红火,怎就你们主仆二人忙活?瞧你这手腕,比在大理寺时又瘦了一圈。”

沈芙蕖只是说暂时没找到合适的,要周寺正不要担心,同时不肯收饭钱,两人又是好一阵推辞。最后周寺正也急了眼了:“你若不收,我们以后还敢来吗?”沈芙蕖这才打了折收了钱。

正如周寺正看到的那样,这红火场面背后,藏着个棘手难题。那张招工的红纸在州桥头孤零零飘了三天,纸边都被风吹得卷了角,却始终无人问津。开张这几日,全靠沈芙蕖和阿虞两人苦苦支撑。

两人在灶台与堂间来回奔忙,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阿虞端菜时手臂直打颤,沈芙蕖揉面的手腕也肿得老高。打烊时,两人瘫坐在厨房角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日趁不忙,阿虞找了街头几个伙计问原因,原来是大家都觉得那铺子不吉利,怕沈芙蕖没开几个月就黄了,像前几任掌柜那样,最后连月钱都不结了。

更有甚者背地里都笑沈芙蕖不会算账。卖炊饼的张大娘掰着手指头算账:“一碗面才卖十五文,小菜却任人添,沈芙蕖莫不是想当个散财童子?”

有人应和:“那小菜不要钱似的往上端,迟早要赔得连灶台都典当出去!”

更有人阴阳怪气地嘀咕:“到底是妇道人家,不懂经营之道。等她把本钱赔光了,看她还怎么充大方。”

沈芙蕖闻言,立刻重新找了张红纸,蘸墨重写:芙蓉盏急聘,当日现结工钱。堂倌每日五十文,杂役六十文。试工合格者,赏三日工钱。重重贴在州桥和食肆门口。

她让阿虞搬来张八仙桌,当场摆出两吊铜钱。路过的小伙计探头,她便笑着递上块枣糕:“不妨试试?横竖日头还没落,现钱就能到手。”

阿虞也吆喝:“你们都是傻子吗?看不出来我们家生意这么红火吗?今天进来当堂倌,没准明天就能当二掌柜哦!大家快进来瞧一瞧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