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二堂,灯火通明。
孟寰海换下了那身湿透沾泥的衣袍,胡乱擦了把脸,就一头扎进了王主簿抱来的那堆卷宗里。漕粮、河道、仓库……几年的文书堆得像小山,散发着陈年墨汁和灰尘混合的气味。
他看得两眼发花,脑子里却像一团乱麻。沉船位置的木桩,巡查小吏的推诿,王有德那本烂账……这些碎片在他脑子里打转,却拼凑不出完整的图像。
“妈的!”他烦躁地推开一堆关于河道维护经费申请的驳回文书,上面盖着前任知县“经费不足,暂缓施行”的大印。又是没钱!
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目光无意中扫过墙角。那里堆着些更旧的、似乎无人问津的卷宗,上面落满了灰。他鬼使神差地走过去,随手抽出一本,拍了拍灰尘。
是本仓库出入的旧账,记录的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他本欲丢开,却瞥见其中一页,记录着一批漕粮入库时的“折损”数目,大得有些离谱,旁边还有前任知县模糊的批注,似乎是“河道颠簸,情有可原”。
河道颠簸?清川县境内水道平缓,何来如此大的颠簸折损?
他心里一动,又翻了几本。发现好几处类似的情况,都是漕粮相关的事务,要么是“意外”折损,要么是“临时”增加了搬运、存储的费用,而前任知县的批示,大多含糊其辞,甚至直接批准。
这些陈年旧账,像是一张蛛网,隐隐约约指向某个方向。孟寰海不是傻子,他嗅到了这里面不寻常的味道。这不仅仅是贪墨,可能涉及到一条更长、更隐蔽的利益链条。而沉船事件,像是这个链条上突然崩断的一环!
是谁?县衙里的胥吏?上面的官员?还是……和地方势力勾结?
他想起了崔敬祜。崔家与漕运、仓库有没有关联?那些旧档里,有没有崔家的影子?这个念头让他后背有些发凉。
“王主簿!”他朝外面喊了一声。
王主簿小跑着进来:“大人有何吩咐?”
“这些旧账,”孟寰海指着墙角那堆卷宗,“是谁在保管?平时可有人查阅?”
王主簿看了看,回道:“是仓房的老陈头顺手管着,都是些过时的东西,没什么人看。大人,您查这些是做甚?当务之急是沉船的事啊……”
“让你查你就查!”孟寰海不耐烦地打断他,“去把老陈头叫来,本官要问问话!”
王主簿不敢再多言,退了出去。
孟寰海坐回椅子上,心绪难平。他感觉自已好像摸到了一口深井的边缘,井水幽暗,不知深浅,更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怪物。这比他之前查王有德那点烂事,要凶险得多。
他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王有德那种小虾米,前任知县会睁只眼闭只眼。不是不想管,可能是管不了,或者……不敢管!
这时,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这些旧卷宗,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这么“偶然”地出现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是有人故意让他看到的?是崔行川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借刀杀人?
孟寰海觉得脑袋更疼了。这清川县,真是一趟浑水,一步比一步深。
老陈头很快被叫来了,是个头发花白、佝偻着背的老吏,说话慢吞吞的。孟寰海问起那些旧账,老陈头浑浊的眼睛里没什么波澜,只说都是按规矩存放,没人动过,也没人要看。
问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孟寰海只好让他回去。
他独自坐在二堂,看着跳跃的烛火,第一次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对手藏在暗处,手段阴狠,连漕粮都敢动。而他,除了在后院种点番薯,在旧纸堆里闻点腥气,似乎什么也做不了。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低声念着自已的表字由来,只觉得讽刺。连清川县都清不了,何谈四海?
而此刻,崔敬祜也没有入睡。他站在书房的窗前,听着更夫敲过三更的梆子声。
“旧卷宗,他看到了?”他问身后的管家。
“是,孟知县看了很久,还叫去了管仓房的老陈头问话。”
崔敬祜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他把水搅浑了,把线索递过去了,接下来,就要看那位“孟清一”如何选择了。是明哲保身,装作不知?还是……一头撞上去?
他也很想知道答案。
夜色深沉,县衙二堂的烛火,和崔家书房的灯光,都亮了很久。一个在迷雾中艰难寻找方向,一个在棋盘后冷静布局。
清川县的这盘棋,因为沉船事件,陡然进入了中盘绞杀的阶段。而孟寰海这只过河卒子,已经被逼到了棋盘的中心,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