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一大早,孟寰海正蹲在后院查看番薯藤有没有再长虫子,王主簿就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也顾不上什么礼仪了,带着哭腔喊道:“大人!不好了!出大事了!”
孟寰海被他吓了一跳,手里的半把草木灰差点扬自己脸上。“天塌了还是地陷了?慢慢说!”
“是……是漕粮!”王主簿喘着粗气,“运往府城的漕粮船队,在县境东边的淤泥河段,沉了两艘!粮食……粮食全泡水了!”
孟寰海脑子里“嗡”的一声,猛地站起身。漕粮!这是上缴国库的粮食,出了纰漏,别说他这顶乌纱帽,就是脑袋都可能保不住!
“怎么回事?好好的船怎么会沉?”他一把抓住王主簿的胳膊,力道大得让王主簿龇牙咧嘴。
“说是……说是河道年久失修,水下有暗桩,船底撞破了……”王主涕泪交加,“押运的刘司吏也……也淹死了!”
孟寰海松开手,脸色铁青。他立刻想起之前被他扔到一边的那份关于修缮官道的呈文。没钱,就没修。现在,果然出事了!
“备马!去淤泥河!”他几乎是吼出来的,也顾不上换官服,穿着那身沾着草木灰和泥点的旧袍子就冲出了县衙。
淤泥河畔,已经围了不少人。两艘运粮船歪斜地沉在浑浊的河水里,只露出小半截桅杆。河面上飘着些散碎的稻草和泡发的米粒,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河水腥气和粮食霉变混合的怪味。几个船工和衙役正试图打捞,但效果甚微。
孟寰海跳下马,冲到岸边,看着那沉船的惨状,心都凉了半截。他一把拉过一个浑身湿透、惊魂未定的船工:“到底怎么沉的?!”
那船工吓得直哆嗦:“大人……小的也不知道啊!船走着走着,就猛地一震,船底就破了,水咕咚咕咚往里灌,拦都拦不住……”
孟寰海又看向负责河道巡查的小吏。那小吏扑通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大人明鉴!这段河道……属下上月还巡查过,并未发现异常啊!这暗桩……像是新弄进去的!”
新弄进去的?孟寰海眼神一厉。是意外,还是人为?若是人为,是谁这么大胆子,敢动漕粮?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蹲在河边,仔细观察着沉船的位置和水流情况。河水浑浊,看不清水下具体情况。他脱下官靴,挽起裤腿,就要往河里走。
“大人!使不得!水凉且深!”王主簿和几个衙役赶紧拦住他。
“滚开!”孟寰海一把推开他们,“本官不下去看看,怎么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赤脚踩进冰冷的河水里,淤泥瞬间没过了小腿肚,刺骨的凉意让他打了个寒颤。他一步步挪向沉船的位置,弯下腰,用手在船体破损处周围摸索。果然,在船底位置,他摸到了几根碗口粗、被削尖了的硬木桩子,深深地楔在河床里!
这绝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
孟寰海心里怒火翻腾,又夹杂着一股寒意。这是冲着他来的?还是冲着漕粮来的?或者,一箭双雕?
他阴沉着脸,从河里爬上来,腿上沾满了黑臭的淤泥,也顾不上擦。“立刻派人,沿着河道上下游搜查!看看有没有可疑的人或者痕迹!还有,打捞沉粮,能捞上来多少算多少!王主簿,你立刻回衙,调取近半年所有关于河道修缮、漕运往来的文书卷宗!”
他一道道命令发下去,语气斩钉截铁,倒是让慌乱的下属们找到了主心骨,纷纷领命而去。
孟寰海站在河岸边,看着忙碌的人群和那两艘沉船,脸色难看至极。他知道,麻烦大了。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沉船事故,背后肯定藏着更深的阴谋。而他这个县令,首当其冲。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清川县。自然也传到了崔家。
崔敬祜正在书房查看番薯试种的记录,听闻漕粮沉船,孟寰海亲自下水查探,他的笔尖在纸上顿了一下,留下一个浓重的墨点。
“人为?”他放下笔,指尖的核桃缓缓转动。
“现场发现了削尖的木桩,”管家低声道,“孟知县判断是有人故意为之。已经派人搜查,并调阅相关卷宗了。”
崔敬祜沉默片刻。漕粮出事,非同小可。上面必定追查,孟寰海这个县令,位置岌岌可危。这对他崔家而言,是危机,也未尝不是……机会。
他想起了族中那些与漕运、仓库相关的旧档,想起了父兄那场“意外”。有些一直蛰伏的线索,似乎因为这次沉船事件,又被搅动了起来。
“让我们的人,”崔敬祜声音低沉,“留意县衙那边的动向,尤其是孟知县查到了什么。另外……想办法,让孟知县‘偶然’看到库房旧档中,关于前任县令批示漕运事务的那几份。”
管家心中一震,隐约明白了家主的意图,这是要把水搅得更浑,也是要借孟寰海这把“刀”,去碰一碰那些藏在更深处的势力。
“是,家主。”
崔敬祜走到窗边,望着县衙的方向。孟寰海此刻,大概正焦头烂额,像只陷入泥潭的困兽吧。
他轻轻摩挲着白玉佩。孟清一,这次,你还能像之前那样,混不吝地闯过去吗?我倒要看看,你这双踩惯了泥地的官靴,能不能从这淤泥河里,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