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恰同学少年 > 第8章 Chapter8

恰同学少年 第8章 Chapter8

作者:陆涉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13:08:08 来源:文学城

图书馆的灯光下,宋晓尘合上那本厚重的《证据法理论与实务》,指尖还残留着书页的微凉触感。那个关于“关键证人”的扰动,已被她纳入更大的备战图景中,不再是分散注意力的杂音,而是一个需要常规防御的战术可能性。她开始意识到,与林知时的对决,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比拼,更是心理与策略的博弈。

她需要更了解她的对手。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迅速生根。宋晓尘并非擅长社交与揣度人心,但她有自己的方法——理性分析与行为模式归纳。她开始有意识地回想与林知时有限的几次接触,分析他在辩论队的表现(通过楚月零星的描述和校园论坛的往届视频),甚至观察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她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在扉页写下:对手行为模式分析:林知时。

·辩论风格:擅长构建逻辑框架,但真正的杀招往往在于出其不意的角度和临场捕捉的细节漏洞(参考第一次案例讨论会)。攻击性强,喜欢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对手进入他的节奏。

·行为特征:自信,甚至有些锋芒毕露,但并非盲目自大。笑容常带有试探和挑战意味。善于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心理压力(如“关键证人”传言)。

·潜在策略倾向:倾向于“破”而非“立”,即更专注于摧毁对方的论证体系,而非单纯构建己方完美的逻辑城堡。这可能意味着,他在法庭上不会满足于被动防守,一定会主动出击,寻找公诉方证据链和逻辑上的每一个微小裂痕,并将其撕裂。

基于这份初步的“心理侧写”,宋晓尘开始逆向推导林知时可能设置的“辩论陷阱”。他绝不会仅仅满足于质疑损害后果或强调行为人年龄。

陷阱一:转移焦点。

他可能会试图将法庭的注意力从“张某做了什么”以及“对李某造成了什么伤害”,转移到“张某为什么会这么做”上。通过渲染张某可能面临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即使案例材料未明确提及,但符合普遍认知),将一场侵权责任认定,模糊成对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剖析与社会反思。如果公诉方跟着他的节奏走,陷入对张某动机的无尽争论,就会偏离核心议题。

对策:必须牢牢锚定本案的法律争议核心——行为、后果、因果关系。在任何可能被带偏的节点,都要果断地将讨论拉回法律框架内。可以承认动机的复杂性,但必须强调:“无论出于何种动机,违法行为及其造成的损害事实,才是本案需要审理的关键。”

陷阱二:混淆标准。

他可能会引入过高的证明标准。例如,要求公诉方必须提供“排除了任何其他可能性”的、关于损害后果与诽谤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这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达到,尤其是在涉及心理伤害和社会评价这种难以绝对量化的领域。

对策:明确法律上的证明标准是“高度盖然性”,即“极有可能”而非“绝对确定”。需要提前准备好法学理论支撑和类似判例,有力驳斥对方试图抬高标准、变相削弱证据证明力的企图。

陷阱三:情感绑架。

这是他最可能使用的“杀手锏”。在法庭辩论的尾声,他很可能抛开繁琐的法条,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一个“一时行差踏错”的未成年人的未来,呼吁法庭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将法律的天平向“教育与挽救”倾斜,以此触动评委的情感神经。

对策:不能回避“教育与挽救”,但必须将其置于法律框架之下。需要强调,公正的裁判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让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的错误并承担相应后果,才是真正有效的挽救。可以引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指出承担民事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教育过程,与保护受害者权益并行不悖。

宋晓尘在笔记本上将这些可能的陷阱与对策一一列出,反复推敲。她发现,这种基于对手思维模式的推演,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对抗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她不再仅仅是在准备一份控诉状,更是在准备一场充满变数的智力对决。

为了测试自己的推演,她甚至尝试在脑海中模拟法庭交锋的场面,扮演林知时的角色,对自己构建的论点进行最犀利的攻击。

“宋公诉人,你口口声声说我的当事人行为恶劣,但你是否考虑过,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其判断力和控制力本就低于成年人?法律难道不应该对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吗?”(模拟林知时语气)

宋晓尘在心中冷静回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年龄是量刑情节,而非免责事由。《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行为能力年龄界限。判断力低于成年人,不代表对其发布的恶意□□所造成的后果没有认知。法律的责任在于界定行为性质,保护受损权益,这份公正本身,就是对所有青少年最深刻的警示与教育。”

这种脑内的模拟交锋,让她对自己的论点和临场反应有了更强的信心。

备战间隙,她在开水间遇到林知时。他正靠在窗边,看着楼下球场奔跑的身影,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水。

“宋同学看起来气定神闲,”林知时转过头,笑着打招呼,“看来是胸有成竹了?”

宋晓尘接好水,转过身面对他,没有回避他的目光:“只是在尽己所能,排除一切不确定因素。”

林知时挑眉,似乎对她这个回答很感兴趣:“哦?包括我这个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你是对手,是确定的对抗目标。”宋晓尘纠正道,“需要排除的,是因对手策略而产生的自身准备不足。”

林知时愣了一下,随即低笑起来:“宋晓尘,你有时候真的直接得可怕。”他喝了口水,眼神玩味,“那我倒是更好奇,你都为我准备了些什么‘款待’。”

“法庭上你会看到。”宋晓尘平静地回答,端起水杯离开了开水间。

看着她离开的背影,林知时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真正的凝重。他意识到,宋晓尘的备战,远比他想象的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她不仅在构筑防线,更在预判他的进攻路线。这场对决的难度,正在指数级上升。

秋日的阳光透过走廊窗户,将宋晓尘的影子拉长。她走在回教室的路上,心情异常平静。心理侧写与陷阱推演,让她剥离了最初因“关键证人”传言而产生的那一丝不安。对手的强大和策略的多变,不再是压力,而是促使她将准备做到极致的动力。

法律的战场,规则明晰,但人心的战场,变幻莫测。她正在学习,如何同时在这两个战场上,赢得胜利。模拟法庭的钟声,似乎已在耳畔隐隐敲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