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平阳辞 > 第4章 第二章 丹桂秋深

平阳辞 第4章 第二章 丹桂秋深

作者:月亮馆的小熊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0 22:20:25 来源:文学城

终南山北麓鄠县境,一座五进院落的庄园静静卧在秋色之中。这便是窦氏的嫁妆庄子——非是寻常田庄,而是她出嫁时,其父窦毅特意将前朝皇帝宇文邕御赐的别院改建而成。青瓦白墙,飞檐如翼,院中遍植从襄阳老家移来的丹桂,此时正值花期,淡金色的碎花缀满枝头,香气清远。最难得的是庄内引终南山泉活水,凿池叠石,曲廊回环处皆可见匠心。

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映在李秀宁稚嫩的脸庞上,将她肉嘟嘟的小脸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她生得玉雪可爱,粉嫩的唇瓣微微抿着,乌黑的杏眼中闪动着与年龄不符的专注。

“母亲,“李秀宁抬起那张精致的小脸,微微蹙起的秀眉间带着困惑,“晁错提出'贵粟论',让百姓专心务农,用粮食来封赏功臣。这是错的吗,为何汉景帝还要杀他呢?“

窦氏凝视着女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将《商君书》轻轻推到女儿面前:“娘教过你商鞅变法,你还记得娘是怎么说的吗?“

李秀宁的小手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边缘,白嫩的手指与古旧的竹简形成鲜明对比:“商君变法虽触怒旧贵,然其法终使秦强...“她眨了眨眼,“晁错所说'务民农桑,薄赋敛,广蓄积',如今朝廷也在推行,可见其主张是对的?“

“有时候,是非功过,并不是一时能看清的,而是要看其主张是否利在千秋,其心志是否坚如磐石。“窦氏的声音温和而深沉,“就如这院中的丹桂,花开时人人称赞其香,却少有人知其花开前根系已深深扎入土中多年。“

“可若是利国利民之事,难道因艰难便不做吗?“李秀宁追问道。

窦氏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指向窗外正在劳作的佃户:“晁错一心为国,却终遭腰斩之祸。你可知道,当他被押往刑场时,长安城的百姓皆为之泣下?“

“那他...后悔过吗?“

“史书不会记载,“窦氏轻轻摇头,“但娘相信,若无晁错,也会有张错、王错,只要心系苍生之人,依然会选择这条路。这便是士人的气节。“

书斋里静默片刻,只闻秋风拂过丹桂的细微声响。李秀宁微微垂首,额前细软的发丝随风轻扬,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娘,“她轻声问道,“若是做了对的事却要遭为难该怎么做呢?“

窦氏轻抚摸女儿额前的碎发:“这个答案,需要你自己去寻找。但娘希望你知道,无论你将来选择什么,都要遵从自己的本心。“

李秀宁垂首静思,小小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案几上轻轻划动,仿佛在推演着什么难解的题目。

窦氏静静注视着女儿,唇角泛起欣慰的弧度。女儿难得的是心思玲珑,早早地已完成了蒙学课业。寻常孩童还在咿呀学语的年纪,她已能读经学史;别人家的小娘子还在嬉戏玩闹时,她却也能耐心静坐,与书卷为伴。

正要继续讲解,却见一个庄户打扮的仆妇恭敬地立在书斋门外。见窦氏抬头,仆妇连忙躬身禀报:“夫人,庄头请您去粮仓一趟,说是今年新收的粟米都已入库,等您过目核验。“

窦氏颔首,转而看向女儿,却见李秀宁那双秀眼里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彩。肉嘟嘟的小手轻轻拽住母亲的衣袖,声音里带着雀跃:“母亲,带女儿一同去可好?女儿想看看粮仓究竟有多大!“

看着女儿难得流露出这般符合年纪的好奇与活泼,窦氏不由得莞尔。她伸手替女儿理了理衣襟,眼中满是怜爱:“好,今日便带你去。不仅要看粮仓,还要教你如何核算庄上的收成。“

“真的?“李秀宁欣喜地仰起小脸,粉嫩的脸颊因兴奋泛起红晕,像极了初春的桃花苞。她主动牵起母亲的手,脚步轻快地跟着往外走,那蹦跳的模样,总算有了几分孩童应有的天真。

窦氏任由女儿牵着手,看着她雀跃的背影,唇边的笑意更深了些。

沿着青石小径往粮仓方向行去。小径两侧的农田已结束了忙碌的秋收,只剩下一排排整齐的粟秆茬子,像列队的士兵守在褐色的土地上。几只麻雀在茬间跳跃,啄食着遗落的谷粒。

窦氏停下脚步,带着女儿走向田埂。她俯身拾起一截被遗落的粟穗。

李秀宁小心地托着那束干枯的穗头,发现上面果然还缀着几束的粟米。“母亲,收割的人太不小心了。“

“这不全是他们的错。“窦氏望向天边聚拢的乌云,“你看那云色,指不定午后便有大雨。若是谷穗淋了雨发了芽,这一季的辛苦就白费了。为了赶在雨前收完,难免会有些疏漏。“

她顿了顿,又指向远处:“而且你瞧——“只见田垄尽头,除了正在整地的佃户,还有几个衣衫褴褛的妇人,正弯腰在茬间仔细搜寻着遗落的谷穗。她们的动作小心翼翼,每找到一穗,便如获至宝般收入怀中。

“她们是......“李秀宁睁大了眼睛。

“是附近村落的贫苦人。“窦氏轻声道,“庄上历来有个规矩,收割后三日,允许她们来拾穗。这一束遗穗在庄上不算什么,对她们而言,却是一家人的一顿饭食。“

李秀宁望着那些佝偻的身影,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母亲的衣角。

这时,一位老农扛着锄头经过,看见窦氏连忙行礼。窦氏温声问道:“今岁冬麦准备何时下种?“

“回夫人,再过十日便可。“老农恭敬回道,“按您吩咐,今年要试种您带来的河西麦种。“

窦氏满意地点头,待老农走远,才对女儿解释:“河西麦种耐寒,若能试种成功,来春青黄不接时,庄上就能多一份收成。“

李秀宁若有所悟,小手指向更远处的山坡:“所以母亲才让他们在坡地种苜蓿?既养地力,冬时又能做饲料,让庄上的牲畜也能安然过冬。“

“正是如此。“窦氏欣慰地抚过女儿的鬓发,“如同晁错上疏的所说,不仅治国,持家也是一样,既要懂得开源,也要知道节用。这一草一木,一粟一米,都关乎民生根本。“

就在这时,远处庄门方向忽然传来一阵骚动。隐约可见几名庄丁正拦着一群人,双方似乎正在交涉。一阵秋风吹来,送来了几句零星的哀求,夹杂着孩童细弱的啼哭声。

窦氏微微蹙眉,将女儿往身后护了护,目光沉静地望向那边。李秀宁也踮起脚尖,好奇又有些紧张地抓着母亲的衣袖,望向那群风尘仆仆的不速之客。她看到人群中有一个身材格外高大的身影,服饰与中原人迥异,棕黑色的卷发被编成数条发辫,用银环束在脑后,腰间似乎还佩着刀,正站在一群衣衫褴褛、面带饥色的人前面,与庄丁说着什么。

“母亲,那些人……”李秀宁小声问道,眼里带着一丝怜悯与疑惑。

窦氏没有立即回答,她仔细审视了片刻,尤其在那高大的胡商和被他隐隐护在身后的一个少年身上停留了一瞬,随即对身边侍立的婢女吩咐道:“去问问庄头,何事喧哗。”

婢女应声而去。窦氏则轻轻握住女儿的手,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稳:“走,秀宁,随母亲去看看。”

当窦氏牵着李秀宁走近庄门时,那位高大的胡人一眼便认出被众人簇拥着的贵妇人身份不凡,连忙右手抚胸,躬身行了个草原上的礼节。他抬起脸来,深邃的眼眸中带着祈求。

“尊贵的夫人,您就像草原上初升的明月,照亮了迷途之人的前路。“这汉子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艰难地解释着,“这些可怜人都是从遥远的地方逃难来的,路上遭了难,盘缠和干粮都被人抢了个精光。“

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带着草原人特有的真诚。李秀宁注意到他虽然衣衫沾染尘土,但腰间的银刀做工精致,显然不是寻常人。

那汉子注意到小姑娘探究的目光,连忙摆了摆手:“我是草原上赶着驼队做买卖的,不是坏人。这些——“他指了指身后骆驼背上捆得结结实实的皮货,“我的,上好的皮子,我的货。“

汉子身后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少年突然扑通跪倒在地,声音嘶哑:“夫人!我们都是被官府抓去修运河的...“

那少年抬起满是尘土的脸,一双眼睛却亮得骇人:“去年春天,县里来了官兵,把村里能干活的人都抓走了。说是去修渠,管吃管住还有工钱。“他的声音哽咽了一下,“可到了工地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少年扯开破旧的衣袖,露出瘦骨嶙峋的手臂,上面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鞭痕:“他们让我们一天干六个时辰的活,吃的却是发霉的粟米粥。我爹...我爹就是累死在工地上的...“

旁边一个抱着婴孩的妇人突然痛哭失声:“我男人也被抓去了,留下我们娘俩。后来听说...听说渠坝塌方,埋了上百人,他...他也没能回来...“

少年抹了把眼泪,继续道:“我们实在熬不下去了,趁着守军换防的时候逃了出来。一路上躲躲藏藏,刚出永济县,又遇上了盗匪,要不是遇上何大哥给口饭吃,早就...可何大哥的口粮也早早没了...“

李秀宁听得眼圈发红,小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母亲的衣角。她抬头看向窦氏,却见母亲神色凝重,目光在那少年身上的伤痕处停留良久。

窦氏凝视着这群面黄肌瘦的流民,唇间逸出一声几不可闻的轻叹。

那约莫十二三岁的少年见状,急忙跪行上前,接连叩首:“求夫人发发善心!我娘...我娘已经三天没进过一粒米了...“

这时,管事凑近窦氏身侧,压低声音提醒:“夫人,这些人毕竟是逃役的民夫...“

话音未落,那抱着幼子的妇人突然发出一声凄切的呜咽。她怀中的孩子约莫两三岁光景,因长期饥饿,显得头大身小,此刻正软软地歪倒在母亲臂弯里,对周遭的动静毫无反应。

“怎么回事?“窦氏快步上前。

妇人泪如雨下:“昨儿个晚上还能喝些米汤,今个却怎么也叫不醒了...“

窦氏伸手轻触孩子的额头,指尖传来灼人的热度。收回探向孩子额头的手,指尖的灼热感让她眉头紧蹙。她先是沉静地吩咐身旁的侍女:“取我的名帖,速速赶往县城请孙大夫过来。再叫人先去厨下取些温粥米汤,要快。“

她转向跪了满地的流民,声音清朗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都起来罢。庄子西厢尚有数间空房,暂且安置。病弱妇孺可先往东厨用些粥饭,其余人等待大夫诊视过后,再作安排。“

目光落回那气息微弱的孩童身上,窦氏语气稍缓:“这孩子病势沉重,不宜挪动。就先安置在我院中的厢房。“

管事面露难色,欲言又止。窦氏一个眼神止住了他未尽之言,淡淡道:“《礼记》有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今日若见死不救,他日何颜面见祖宗于九泉?“

说罢,窦氏目光转向静立一旁的胡人大汉,微微颔首:“这位义士仗义相助,一路护持这些苦命人,实在令人感佩。若不嫌弃,也请在庄上稍作歇息,容我等略备薄酒聊表谢意。待诸位安顿妥当,自当为义士补充行粮,以备旅途之需。“

被称为“何大哥”的胡人闻言,右手抚胸再次深深一礼,灰蓝色的眼眸中泛起感动的神色:“尊贵的夫人,您这般慷慨仁慈,真如草原上滋养万物的清泉。长生天定会保佑您和您的家族。“他顿了顿,声音愈发诚恳,“我虽是个粗鄙商贾,却也懂得中原人的'义'字当先。这些可怜人一路受苦,我岂能独自安享款待?愿将夫人所赐酒食,与众人同享。“

窦氏眼中掠过一丝赞赏,温声道:“义士高洁,令人敬佩。既然如此,便请随管家往客院安置。若有需要,尽管吩咐下人便是。“

处理完庄中诸事,已是月上中天。窦氏回到房中,见李秀宁仍强撑着困意坐在灯下,小手托着腮帮子,似在思索什么。

“秀宁,今日之事,你可是有要问的?“窦氏在女儿身旁坐下,轻轻抚过她柔软的发丝。

李秀宁仰起小脸,眼中带着困惑:“母亲,那大个子分明是突厥人,突厥人不是经常劫掠我们吗,为何待那些流民比官差还要仁慈?“

窦氏微微一笑,将女儿揽入怀中:“这世间的好与坏,从来不在族裔,而在人心。你可记得白日里那些流民口中的官兵?他们虽是汉人,却不如一个胡商懂得'仁'字。“

她执起女儿的小手,在掌心缓缓写下“仁“字:“你看,这字从人从二,意为推己及人。那胡人虽为突厥人,却懂得体恤他人疾苦,这便是仁心。“

窗外月光如水,将母女二人的身影投在窗纸上。窦氏继续温声道:“他们虽是流民、商贩,却依然不失为人的尊严;那少年虽年少,却已懂得侍奉病弱的母亲;那胡商虽是商贾,却愿散财济困。这些,你都该记在心里。“

李秀宁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问道:“那...若是朝廷追究起来...“

“朝廷要的是运河修成,不是逼反百姓。“窦氏语气转沉,“今日我们收留这些走投无路之人,他日他们必会以诚相报。这比强征民夫,岂不强过百倍?“

她见女儿眼皮渐重,便轻轻拍着她的背:“记住,看人要看其心,看事要观其本。莫要被表象蒙蔽了双眼。“

时光流转,半月倏忽而过。庄子西厢的流民们面色渐渐红润,原本枯槁的身形也挺拔了些许。然而窦氏并未让他们闲着,今日命人带着他们清理沟渠,明日又让他们修补院墙,后日则是开垦后山的荒地。

这日清晨,李秀宁趴在窗边,看着流民们在管事的带领下往山上走去,忍不住问道:“母亲,他们身子才刚好些,为何不让他们多歇息几日?“

窦氏正在核对账册,闻言抬起头来,唇边带着温和的笑意:“秀宁,你来看。“她牵着女儿走到廊下,指着正在劳作的流民,“你仔细看他们的神情。“

李秀宁凝神望去,但见那些流民虽然衣衫依旧破旧,步伐却格外稳健。走在最前的正是之前跪在地上的那位少年,名为马三宝,此时正搀扶着一位老人,脊梁挺得笔直。

“人若是整日闲着,反而会失了精气神。“窦氏轻声道,“《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吃饱穿暖,更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

她指向远处正在指挥众人的何潘仁:“你看那位突厥商人,他本可独自上路,却坚持要等这些流民安顿妥当。这便是因为他懂得,真正的仁慈,是助人自立。“

这时,马三宝小跑着来到廊下,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夫人,后山的荒地已经开垦完毕,请夫人示下。“

窦氏微微颔首:“很好。明日你带着大家把库房里的菜籽种下去。记住,每种菜蔬都要留出三分空地。“

待少年离去,窦氏才对女儿解释:“这三分空地,是留给他们自己种些瓜果的。“

......

窦氏的良苦用心,便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与休养中,悄然化作了庄园里实实在在的生机。流民们脸上渐次有了血色,庄户们也习惯了这些勤快知恩的新面孔,彼此间生出了几分同在屋檐下的和睦。庄子里不再只有算盘声与读书声,也添了些旁的声响。

每当晨光熹微,薄雾尚未散尽,马三宝已在院中稳稳地扎起了马步,跟随何潘仁一板一眼地学习摔跤架势。那突厥商人宽厚的手掌不时扶正少年发颤的肩肘,用生硬的官话沉声道:“稳些,要像草原上的野马,四蹄扎进泥土里。”

李秀宁常捧着书卷坐在廊下,目光却总忍不住从字里行间溜走,飘向院中那对认真比划的身影。那位自称何潘仁的胡人汉子,此刻正为一个简单的步伐反复演示。有次他重心稍失,魁梧的身躯晃了个趔趄,李秀宁一时没忍住,“噗嗤”笑出了声。她慌忙举起书卷掩住小脸,泛黄的书页间,《列女传》正翻到“孟母三迁”那一章。

“月牙儿小姐,莫要笑嘛。”何潘仁不恼反笑,一边拍打着衣袍上的尘土,一边望向廊下。他总说窦夫人是天上皎洁的明月,那她的女儿自然就是天边初生的月牙儿。“草原上的小鹰学飞,哪只不要跌上百十个跟头?”他顺势盘腿坐下,讲起了突厥人驯鹰的故事。说到雏鹰如何迎着山风展开稚嫩的双翼时,连端着药盏路过的婢女都不由放慢了脚步,侧耳倾听。

暮色四合时,何潘仁会在院中燃起一小堆篝火,用随身携带的奶疙瘩煮茶。马三宝捧着陶碗蹲在一旁,听他说起草原上“长生天“的传说:“我们突厥人相信,天地万物都有灵性。就像这终南山的溪流,在草原上便是滋润牧场的甘露。“

有次讲到突厥可汗迎娶中原公主的往事,李秀宁忍不住插话:“那公主不会想家吗?“

“思乡之情,就像迁徙的候鸟总会记得归途。“何潘仁往火堆里添了根柴,“但公主带去的蚕种、医书,让草原上多了绸缎的柔软,少了病痛的哀嚎。“

窦氏立在月洞门下静静听着,并未打断这越界的交谈。直到巡夜的更鼓响起,她才缓步现身,对何潘仁微微颔首:“义士的故事颇有意趣,只是天色已晚,不妨早些歇息。“

待众人散去,她替女儿拢了拢披风,轻声道:“《礼记》说'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但你看,一杯奶茶里既有草原的咸涩,也有长安的甘甜。“

秋意渐深,终南山的层林尽染,庄子的屋檐下,何潘仁用奶疙瘩煮的茶香也飘到了尾声。

这一日,他向窦氏辞行。他右手抚胸,向着窦氏和李秀宁各自深深一礼,神色是草原汉子特有的郑重与坦荡:“尊贵的夫人,明亮的月牙儿小姐。长生天指引的商路在呼唤,驼铃不能再沉寂了。多谢这些时日的款待,你们的仁慈,会像草原上的风儿一样,在大家之间传唱。”

他没有过多客套,转身从行囊中取出一柄装饰着银丝、鞘身微弯的精致小刀,递给一旁的马三宝:“小马驹,这个送你。草原的男儿,身边不能没有趁手的家伙。记住我教你的架势,筋骨要常练,胆气才能长存。”

马三宝紧紧攥着小刀,眼圈霎时红了,嘴唇动了动,却哽咽着说不出话。

窦氏微微颔首,命人奉上早已备好的程仪,除了充足的干粮盘缠,还有几匹厚实的绢帛。“义士一路珍重。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何潘仁朗声大笑,不再多言,牵起骆驼,那高大的身影在洒满落叶的山道上渐行渐远,最终融入了苍茫的秋色之中。

送别何潘仁,庄子仿佛一下子空阔了许多。没过几日,长安府里也来了人,接窦氏与李秀宁回府。

临行前,仆从们忙着收拾行装,窦氏正细细叮嘱庄头日后的事务,一个身影却“噗通”一声跪倒在她面前,正是马三宝。

他不再像初见时那般惶然无助,背脊挺得笔直,仰头望着窦氏,眼神坚定:“夫人!三宝和娘的命,是夫人和小姐救的!夫人和小姐要回长安,求您带上三宝!三宝有力气,什么粗活都能干,愿一辈子给夫人和小姐做牛做马,报答大恩!”

窦氏垂眸看着他,目光沉静,并未立即答应,而是缓缓问道:“你一片赤诚,我心已知。但你可想过,府里不缺做力气的人。你如今,能读得懂一封书信,能算得清一笔账目么?”

马三宝一怔,脸上的热切凝住,化为一片灰暗,低下了头:“三宝是个笨人……不能。”

“不是笨,是尚未开蒙。”窦氏语气转为温和,“你若真想他日能成为臂助,便先留在庄上。我已吩咐下去,让府里来的西席先生多留一段时日,你跟着他,好生认字、读书、明理。待你学有所成,再来长安府里寻我,如何?”

马三宝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他重重地以额触地:“是!三宝明白了!三宝一定用心学,绝不辜负夫人的栽培之恩!”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窦氏,望向不远处正被乳母牵着手准备上车的李秀宁。李秀宁也正回头看他,小姑娘似乎明白这是告别,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

马车缓缓启动,驶离了这座充满丹桂余香与成长记忆的庄园。马三宝站在原地,久久凝望着车队扬起的尘土,直到它们消失在山路的尽头。他摸了摸怀中那柄何潘仁所赠的小刀,又想起书房里那些墨香未干的字帖,转身,大步向着庄内学堂的方向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