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偏轨同驰 > 第24章 碾坊村的齿轮与米香

偏轨同驰 第24章 碾坊村的齿轮与米香

作者:许梦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15:51:16 来源:文学城

离开茶林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陆池推着自行车,车筐里的新茶袋随着脚步轻轻晃悠,江起跟在旁边,手里转着那本《茶经补遗》,时不时低头闻闻指尖沾着的茶香。

“你说老磨坊的碾米机,会不会比茶坊的揉捻机更老?”江起突然开口,声音被晚风送得老远。

陆池回头望了眼渐远的茶林,笑着说:“说不定比爷爷的工具箱还老。”

转过一道山弯,山脚下的碾坊村突然撞进眼里。村口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影在地上铺了片浓荫,一个穿蓝布褂的老太太正坐在树荫里纳鞋底,线轴在她膝头转得飞快。

“奶奶,问个路,老磨坊在哪儿啊?”江起隔着老远就喊,自行车铃“叮铃”响了一声。

老太太抬起头,眯着眼睛看了他们半天,突然笑了:“哟,是外乡来的后生啊?磨坊就在村口那棵大槐树下,黑瓦带木轮的就是,好找得很。”她放下针线,往他们这边挪了挪小马扎,“看你们车筐里鼓鼓囊囊的,是来收山货的?”

陆池停下车,擦了把汗:“不是不是,我们听说这儿有台老碾米机,是我爷爷当年修过的,想来看看。”

“你爷爷?”老太太眼睛一亮,手里的顶针在阳光下闪了闪,“莫不是二十多年前,那个总穿灰色工装的师傅?修机器的时候爱蹲在地上,吃饭总说‘这红薯粥熬得比城里的燕窝强’?”

江起一下子来了精神:“对对对!奶奶您认识他?”

“咋不认识!”老太太拍着大腿笑起来,线团滚到地上都没顾上捡,“那师傅可神了!当年磨坊的碾米机卡得死死的,村里请了好几个师傅都没辙,就他蹲在那儿三天三夜,愣是让那铁疙瘩重新转了起来。现在啊,村里磨新米还靠它呢!”她指着磨坊的方向,“快去吧,老杨头准在那儿,他跟你爷爷当年可是好得能穿一条裤子的兄弟。”

谢过老太太,两人推着车往磨坊走。越靠近,越能听见“吱呀吱呀”的声响,像是有谁在哼一首老掉牙的调子。走到近前才看清,那是磨坊外的木制水轮在转,轮叶浸在渠水里,带起一串串水珠,在夕阳下闪得像碎银子。

“有人吗?”陆池推开磨坊的木门,门轴发出“嘎吱”一声长叹。

“谁啊?”一个苍老的声音从里面传来,伴随着金属摩擦的“沙沙”声。

往里走了几步,才看见昏暗的光线下,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正蹲在碾米机旁,手里拿着块油布,正一下一下擦着齿轮上的锈迹。他回过头,看见陆池手里的《茶经补遗》,突然“哎呀”一声站了起来,手里的油布都掉在了地上:“你是……老陆的孙子?”

“您是杨爷爷?”陆池把书递过去,“茶坊的老爷爷让我们来的。”

老杨头戴上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翻了两页书,突然红了眼眶:“是老陆的笔迹!没错没错!”他抹了把脸,一把抓住陆池的手,力道大得像铁钳,“好孩子,可算把你盼来了!你爷爷当年修机器的时候总说,‘我那孙子要是来了,准能看懂我刻的记号’。”

“记号?”江起好奇地凑过来。

老杨头拉着他们走到碾米机侧面,指着一块不起眼的铁板:“看这儿!”

陆池蹲下身,借着从窗缝钻进来的夕阳,果然看见铁板上刻着个小小的“陆”字,旁边还有一行更小的字:“1998年夏,与老杨头共修。”字体苍劲有力,和爷爷日记里的一模一样。

“我就说嘛!”老杨头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花,“你爷爷当年总说,‘机器修好了,得留个念想,不然以后坏了都不知道找谁修’。现在看来,他哪是怕机器坏啊,他是怕你们忘了他走过的路。”

陆池翻开爷爷的日记,找到碾米机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草图说:“爷爷在日记里写,这机器的轮轴得换铜套,齿轮咬合角度调至15度才省力。”

“对对对!”老杨头一拍大腿,声音洪亮得震得房梁上的灰尘都掉了下来,“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还说‘这机器跟人一样,得找准舒服的姿势才能干活’。那三天三夜,我们俩就蹲在这儿,他拧螺丝,我递扳手,饿了就啃口干馍,渴了就喝渠里的水,倒比过年还热闹。”

江起摸着碾米机巨大的碾盘,上面刻着深浅不一的纹路,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杨爷爷,这机器转起来是什么样的?”

“想看看?”老杨头眼睛一亮,转身去搬了袋稻谷过来,“正好今天要磨新米,让你们见识见识老伙计的本事!”

他把稻谷倒进进料口,又往齿轮上浇了点机油,然后扳动旁边的摇杆。只听“咔嗒”一声,齿轮开始转动,带动巨大的碾盘缓缓转了起来。一开始还有点涩,转了几圈后就越来越顺,稻谷在碾盘里被慢慢磨碎,白花花的米粉从出粉口簌簌落下,空气中瞬间弥漫开新鲜的米香。

“你听这声儿!”老杨头侧着耳朵,脸上的表情像在听什么宝贝曲子,“多顺溜!比现在那些新机器有劲儿多了!你爷爷当年说,‘这机器看着老,可骨子里全是硬气,只要好好待它,再转二十年都不成问题’。”

陆池看着转动的齿轮,突然想起奶奶说过的话:“你爷爷修机器,从来不是只看零件,他是在听机器想说什么。”现在他好像有点懂了,那些“咔嗒”声、“沙沙”声,其实都是机器在说话,说它哪里不舒服,说它还能再干几年。

“你爷爷还说,”老杨头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噼啪”地烧起来,“这碾米机磨的不只是米,更是人心。一家磨米,全村都能闻到香味,这不就是过日子的味道吗?”他给两人各倒了碗糙米茶,“尝尝?这是用刚磨的新米炒的,你爷爷当年最爱喝这个。”

茶碗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声。糙米的焦香混着茶香滑进喉咙,暖得人心里都舒服。

“杨爷爷,我爷爷当年还跟您说过什么?”陆池捧着茶碗,舍不得放下。

老杨头喝了口茶,眯着眼睛想了半天:“他说啊,‘齿轮要咬合得紧,人心更要贴得近’。那时候村里穷,谁家磨米都想多磨点,他就帮着改了机器的出料口,说‘匀着点,大家都有得吃’。现在啊,村里分粮都照着他的法子,从来没红过脸。”他指着墙角的一堆麻袋,“你看那些,都是各家要磨的新米,排着队呢,就跟当年等你爷爷修机器似的。”

江起突然笑了:“杨爷爷,您跟我爷爷当年是不是经常拌嘴?”

“嘿,这你都知道?”老杨头也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那可不!他说我擦机器太用力,把漆都蹭掉了;我说他拧螺丝太轻,过几天准松。可拌归拌,递扳手的时候从来不含糊。他走那天,我往他包里塞了袋新磨的米粉,他往我工具箱里塞了把新锉刀,说‘磨齿轮跟磨性子一样,得慢慢来’。”

说着说着,天就黑透了。老杨头点亮挂在房梁上的马灯,昏黄的光把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会动的画。陆池看着碾米机,突然想把它画下来,画里要有转动的水轮,有落下的米粉,还有爷爷和杨爷爷蹲在旁边的样子。

“得给机器上油了。”老杨头起身拿过油壶,“你爷爷当年教我的,说‘机器转了一天,晚上得给它松松筋骨’。”

陆池和江起也跟着帮忙,陆池往齿轮缝里滴油,江起用布擦去多余的油迹。老杨头在一旁看着,嘴里不停念叨:“慢点慢点,这齿轮娇气着呢,跟你爷爷似的,看着糙,心细得很。”

忙完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老杨头装了两袋新磨的米粉塞给他们:“带回去,让你奶奶尝尝,这可是你爷爷修的机器磨出来的,有他的味道。”

陆池想说不用,可老杨头眼一瞪:“拿着!这是你爷爷当年跟我定的规矩——修好机器,得给后人留点念想。”

走出磨坊时,水轮还在转,“吱呀”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像是在跟他们说再见。老杨头站在门口,手里提着马灯,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路上小心!”他挥着手喊。

“杨爷爷您也早点休息!”陆池回头喊,声音里带着点哽咽。

走了很远,还能看见那盏马灯在晃,像黑夜里的一颗星。江起突然说:“你有没有觉得,爷爷其实一直没走?”

陆池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米粉袋,又摸了摸口袋里的日记,轻声说:“嗯,他在这些机器里,在这些米香里,在杨爷爷说的每句话里。”

晚风穿过稻田,带来阵阵稻花香,自行车的链条转着,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像是在应和着什么。陆池知道,这趟旅程还没结束,爷爷的故事还有很多,就像这碾米机,只要还在转,就总有新的米香飘出来,总有新的故事被人记起。

远处的村庄已经亮起了灯,星星点点的,像撒在黑夜里的米粒。陆池和江起推着车,慢慢往灯光处走,身后的碾坊水声潺潺,齿轮轻转,把一个个未完待续的故事,都碾进了岁月的肌理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