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偏轨同驰 > 第19章 岭南的榕树与齿轮的锈迹

偏轨同驰 第19章 岭南的榕树与齿轮的锈迹

作者:许梦澜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2 15:51:16 来源:文学城

进入岭南地界时,恰逢梅雨季。连绵的阴雨把空气泡得发涨,陆池自行车的后货架突然咯吱作响,停在路边检查,发现连接货架的螺丝锈断了——南方的湿气比想象中更厉害,连爷爷留下的黄铜零件都蒙上了层薄薄的绿锈。

“前面有棵大榕树,去那儿避避雨。”江起指着不远处的树荫,树干粗得要三个人合抱,气根垂下来像帘绿色的瀑布,树下竟摆着个简陋的修车摊,一块木板上用红漆写着“阿榕修车”,旁边支着个小马扎,摊主是个穿花衬衫的中年男人,正蹲在地上给辆老式凤凰自行车换胎。

“师傅,借个扳手呗?”陆池把车推过去,货架晃悠着差点掉下来。

男人抬头笑了,露出颗金牙:“看这螺丝锈的,是北方来的吧?岭南的雨能啃铁,不常上油可不行。”他递过扳手,又从铁皮盒里掏出罐褐色的油膏,“抹点这个,我爹传的方子,桐油掺了蜂蜡,防生锈比机油管用。”

陆池接过油膏,黏稠得像蜂蜜,抹在锈迹上,原本发涩的齿轮竟顺滑了不少。江起蹲在旁边看男人修车,他的工具包是个竹筒,里面的扳手、螺丝刀都缠着红布条,车摊角落堆着些奇怪的零件——有自行车的飞轮,有电风扇的齿轮,甚至还有个旧座钟的发条,都擦得锃亮。

“您这零件够杂的。”江起拿起个铜制的座钟齿轮,齿牙间还留着细密的刻痕。

“都是街坊扔的破烂,修修还能用。”男人拍了拍榕树的树干,“这树活了一百多年,台风刮不倒,就因为根扎得深,还互相缠在一块儿。机器零件也一样,凑凑补补,总能接着转。”他指了指陆池的自行车,“货架断了?我这儿有块旧钢板,给你焊上?”

男人的焊枪是个改装的氧气瓶,连着根锈迹斑斑的铜管,点火时“噗”地冒出团蓝火,把钢板烧得通红。陆池看着他用锤子敲打着灼热的金属,火星溅在湿漉漉的地面上,瞬间熄灭,像掉在水里的星子。

“我爹以前是修钟表的,说齿轮这东西,看着硬,其实跟人一样,得有个伴儿咬合着才活得下去。”男人焊完货架,用冷水浇上去,“滋啦”一声冒起白汽,“你这车架上的花纹,是老陆师傅刻的吧?二十年前他来岭南修过车,给我爹刻了个齿轮当纪念,现在还挂在屋里呢。”

陆池心里一动,从包里翻出爷爷的日记,翻开最后那页没画完的齿轮图。男人凑过来看,突然拍了下大腿:“对!就是这个手法!他说齿轮的齿牙得留三分余地,才能跟别的齿轮咬得紧。”

雨停时,阳光从榕树的缝隙里漏下来,照在修好的货架上,钢板的新焊痕泛着银白,和旧车架的黄铜色倒也不突兀。陆池往男人的竹筒里塞钱,他却摆摆手,指了指树上的牌子——“修车随缘,换物亦可”。

“那就用这个换吧。”陆池解下车把上的铜铃,是出发前张婶给的,说路上能吓走野狗,“我爷爷做的,响得很。”

男人接过铜铃,挂在竹筒上,轻轻一摇,清脆的响声惊飞了树上的麻雀。“好东西,比钱实在。”他从车摊底下拖出个藤筐,里面装着些杨桃,“自家种的,酸得很,解腻。”

离开榕树摊时,花衬衫男人指了个方向:“往前拐有座老祠堂,最近在办‘旧物展’,说不定有你用得上的零件。”

祠堂藏在条窄巷里,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门楣上“李氏宗祠”四个字褪了色,门口摆着两尊石狮子,脖子上缠着红绸带。进去才发现,所谓的“旧物展”其实是街坊们凑的热闹,供桌两旁摆着五花八门的老物件:缝纫机、收音机、算盘,甚至还有台掉了漆的留声机,唱针卡在唱片上,发出“沙沙”的杂音。

“后生仔,来看这个!”一个梳髻的阿婆指着供桌底下的木箱,里面装着台老式织布机,木质的机架已经发黑,上面的齿轮却还能转动,只是转起来“咯吱咯吱”响,像在咳嗽。

陆池蹲下去细看,织布机的齿轮是枣木做的,齿牙上还留着细密的木纹,边缘被磨得发亮。阿婆说这是她年轻时陪嫁的物件,“当年织布换粮食,全靠这齿轮转得匀,线才不会断。”她用布满皱纹的手转动齿轮,织梭“啪嗒”一声穿过经线,“后来有了电动织布机,这老东西就没用了,可扔了又心疼,就搬到祠堂来,让它跟祖宗作个伴。”

江起在角落发现个更奇怪的东西——个用自行车零件拼的香炉,车铃当顶,链条绕成底座,最妙的是炉脚,用了三个大小不一的飞轮,转一下还会“叮叮当当”响。

“这是阿武弄的,”守祠堂的老伯抽着水烟,“那小子以前是修摩托车的,后来犯了错进去了,出来后就总捡些零件拼东西,说要‘赎罪’。”他指了指香炉上的铭牌,刻着行小字:“齿轮会转,错了能改。”

陆池摸了摸飞轮的齿牙,突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话:“锈迹能磨掉,齿牙歪了却难正,除非舍得重新锉。”他从工具包里拿出锉刀,小心翼翼地给织布机的齿轮挫掉毛刺,江起则找了些桐油,给香炉的链条上了油。

老伯看着他们忙活,突然说:“阿武明天会来,他总在这儿待到关门。你们要是不赶时间,等他来聊聊?”

第二天一早,陆池和江起又去了祠堂,刚进门就听见“哐当”一声,阿武正在修他之前拼的香炉,大概是用力太猛,一个飞轮掉了下来,滚到陆池脚边。

男人三十多岁,胳膊上有刺青,穿件洗得发白的囚服改成的短褂,看见他们时愣了一下,手不自觉地往袖子里缩了缩。“我……我不是故意弄坏的。”

“我们是来修东西的。”陆池把飞轮递给他,“这齿轮的齿牙歪了两个,得锉平了才能再用。”

阿武的手指关节很大,指甲缝里嵌着油污,捏着飞轮的样子却很小心,像捧着易碎品。“以前修摩托车,总觉得齿轮越硬越好,使劲拧,结果好多零件都被我拧断了。”他蹲下来,看着陆池用锉刀处理织布机的齿轮,“在里面待了五年,每天看墙上的挂钟,才明白齿轮转得再快,也得顺着齿牙走,强来是要崩齿的。”

江起把昨天花衬衫男人给的油膏递过去:“这个防生锈,比机油黏。”

阿武接过去,倒了点在手心搓开,突然笑了:“以前我爹总说,修车跟做人一样,得懂‘顺’,我偏不听。”他指了指祠堂墙上的家训,“这儿的老人说,祖宗牌位前摆齿轮,是想告诉我们,一家人就像套齿轮,谁也离不了谁,咬得太狠会散,太松又转不动。”

陆池突然想起爷爷日记里的空白页,或许爷爷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拿出那半个没画完的齿轮图,递给阿武:“帮我补完它?”

阿武犹豫了一下,拿起笔,在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齿轮,齿牙正好和原来的咬合在一起,旁边还画了圈光晕。“这样,就不孤单了。”

离开祠堂时,阿武送给他们个礼物——用摩托车链条做的钥匙扣,链条的每个关节都磨得光滑,还刻了两个小字:“慢慢来”。陆池把它挂在工具箱上,和秦老头给的铁皮盒碰在一起,发出“叮”的轻响。

岭南的雨又开始下了,这次带着股湿热的黏劲儿。陆池和江起在祠堂旁的老屋里借住,屋主是个独居的老奶奶,家里摆着台老式缝纫机,踏板上的齿轮锈得转不动,奶奶说那是她年轻时做嫁妆用的,“当年踩着它给街坊做新衣服,一天能转两百圈,现在啊,连针都穿不动了。”

陆池和江起把缝纫机搬到屋檐下,拆开齿轮箱,里面的机油早就变成了黑色的淤泥。江起用煤油一点点擦,陆池则用细砂纸打磨锈迹,磨着磨着,发现齿轮内侧刻着行小字:“1958年,阿秀赠”。

“阿秀是我男人的名字。”奶奶端着茶过来,眼睛笑成了月牙,“他给我做这台机器时,偷偷刻的。后来他走得早,我总觉得这齿轮转不动,是他在怪我不常想起他。”

陆池往齿轮箱里抹上桐油蜂蜡膏,江起踩着踏板试了试,“咔嗒、咔嗒”,齿轮竟慢慢转了起来,虽然还有点涩,却不再卡顿。奶奶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手里拿着块碎布,针脚歪歪扭扭地走了一行,眼泪掉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转了,转了……”她喃喃地说,“阿秀,你看,它还能转呢。”

那天晚上,陆池在日记里写下:“齿轮会生锈,但刻在里面的名字不会。就像雨水能啃掉铁屑,却冲不掉藏在齿牙里的念想。”

雨还在下,但落在屋顶的声音好像变了,不再是“噼里啪啦”的急躁,倒像是齿轮转动的节奏,一下一下,沉稳得让人安心。江起把晾干的齿轮零件摆成一排,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铁蛋蜷在零件旁边,尾巴尖轻轻扫过个铜制的飞轮,发出细微的“嗡”声,像在应和着什么。

陆池摸了摸爷爷留下的黄铜齿轮,上面的绿锈被擦掉后,露出底下清晰的刻痕——那是个小小的“池”字,是爷爷亲手刻的。他突然明白,所谓锈迹,不过是时光留下的指纹,只要愿意擦拭,总能露出底下的光。

离开岭南前,陆池和江起又去了榕树下的修车摊。花衬衫男人正在给辆儿童自行车装辅助轮,看见他们,举了举手里的铜铃:“这玩意儿真管用,昨天吓跑了偷鸡的黄鼠狼。”

陆池把织布机齿轮的拓片送给了他,上面有阿武补画的小齿轮。男人把拓片贴在竹筒上,和那些红布条缠的工具挤在一起,倒像是幅奇怪的画。

“往南走,雨更勤,记得常给齿轮唱歌。”男人笑着说,“我爹说,机器跟人一样,听着人说话就不容易坏。”

江起笑着接话:“那我们天天给它们唱《东方红》?”

“唱啥都行,”男人摆摆手,“重要的是让它们知道,有人惦记着。”

离开时,陆池回头看了眼那棵大榕树,气根在雨中轻轻摇晃,像无数只手在拉扯着什么。他突然想起阿武补画的齿轮图,那些互相咬合的齿牙,不就像这榕树的根吗?看似杂乱,实则紧紧缠在一起,才能在风雨里站得稳稳的。

自行车驶离榕树摊时,后货架上的钢板发出轻微的震动,和链条的转动声混在一起,像首不成调的歌。陆池低头看了眼工具箱上的钥匙扣,“慢慢来”三个字在雨里闪着光,突然觉得,所谓旅程,或许不只是往前赶,更是让那些散落的齿轮,在某个瞬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咬合点,然后一起,慢慢地转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