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你不是朕的白月光 > 第19章 第十九章

你不是朕的白月光 第19章 第十九章

作者:石门之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1:06:32 来源:文学城

翠微山,除夕。

最后几户灾民住到了新搭起来的草棚子里。

粥棚也搬到了这些屋室的对面。

这三日,从早到晚,施粥整整三次,比农人常用的饔飧还多出来一餐。

灾民脸上的冰雪色,渐渐在一日三顿的粥的雾气里化了,变得红润了些。

反而是萧锦的脸上的红润剥了下来,出现了菜色。

他昨日便向他的父王上表,洋洋洒洒,写了千字有余,令人快马加鞭递到了王府。

大意是“……前有雪灾,后有乱民,淮阳王府恐染是非。今虽千余人妥善安置,然,适逢年节,王府、国、县,更当勉之,切不可懈怠。”

淮阳王早就听说了萧锦立下毒誓,与民同甘共苦的事迹,读到此处,更是有了吾儿长成,可堪托付的欣慰。

而王妃在欣慰之余,听淮阳王读到了灾民挨饿受冻的惨状,心酸不已。

想到自己的独子也在一道喝淡薄的粥水,宿漏风的草庐,不啖肉味,夜不能归,足有了三日,就要落下泪来。

她用手绢拭了眼角:“阿锦,他可是金玉做的人儿啊。”

淮阳王仍看着信笺,拊掌笑叹:“有匪君子,金玉之表,赤子之心!”

王妃早暗暗存下了心,这夜的岁除家宴,无论如何,要把儿子接回王府。

但见淮阳王大喜过望,担心他突然发了磋磨儿子的心。

尤其是听见了“有匪君子”几个字,联想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同样磨在了母亲的心尖尖上啊!

王妃痛心疾首地顿地,引来淮阳王侧目。

“妾是想着盘鼓舞呢。”她面上浮起了笑,提议让府上女乐编了新曲,踏鼓而歌。

曲名也一拍脑袋想出来了,一支叫作《大雪歌》,一支就叫《济世行》。

“妾立刻就教她们几个抓紧练去,留待除夕夜宴,为吾儿压惊。”

最后几个字,她轻轻咬了咬唇。

萧珵心思都在那表上,只听见了“大雪”、“济世”二词,满心欣慰,就点了头。

王妃长长舒出了一口气。

只是,这口气还没舒完,却见夫君的笑容淡了,脸沉下去。

王妃引颈看去,淮阳王目光所及处,是儿子写在表上的最后几句:

“……莫若以豚肉,庆祝年节,此为灾民期愿。”

一份表上,独独这几个字,像是虎头蛇尾,龙飞凤舞,粗辨不清。

送表来的常贵低眉垂目,候在一边,等着淮阳王开金口,说出一个“准”字。

济世之行不再济世了。

不过儿子毕竟还是儿子。

哪怕淮阳王再不乐意,在护犊的王妃跟前,也不得不噤了声。

王妃拿绢帕拭了一刻钟的眼角,哭诉自己的儿子,分明是饿得连字都写不动了。

帕子上的泪痕看不出一星半点,淮阳王苦劝的唾液倒是飞上去不少。

岁除之夕,谁愿意睡书阁里的冷榻呢?

翌日除夕,不到食时,三十头宰杀好的肥猪就运到了翠微山下。

这日奔忙的,不再是王府家仆与吏卒了,热雾也不止从施粥的棚子下升腾而起。

妇人一马当先,比拼起厨艺。男子撇下耒耜,挥起了厨刀。

这比萧锦之前过的任何一个除夕都要热闹啊!

歌舞雅乐,比起一片叮叮咚咚的切剁声,少了力道。

觥筹交错,比起咕噜咕噜冒着泡的汤汁,缺了浓香。

等几口铜锅里边,肉香接了碧霄,无人能忍得了了。

雪地的篝火,映在天上,青天白日有了繁星。

千百的民众,喝汤吃肉,乐府民谣得了佳韵。

而他,萧锦,坐在这一片热腾腾的最中央。

鼻子都酸楚了。

闻着香,听着响。

偏偏一箸下去,总有更快的手,从那深不见底的汤锅里,搛去屈指可数的肉块。

周遭都是饿狼扑食似的人。

肉还没有煮透,就不见了影踪,三十头猪,六千斤,到他嘴里的,只有寡淡的,像猪的洗澡水似的汤了。

零星的猪毛浮在汤上,连带着飘落的碎雪,与周围人高声说话,与吸溜汤汁的唾沫星子。

他一点儿也喝不下去。

哪怕是他的小厮常贵,从虎口夺下了拳头大的肘子块,放在了几乎已经两日粒米未进的世子碗里。

半生的猪肉,腥臊味直钻鼻孔,冲着天灵盖而去。

他意兴寥寥,刚把碗放下,想了想,又端起来,递给了一旁的人。

究竟是谁接了过去,他没看清。

只觉得在扑面而来的人与猪的热气中,那半块肘子被卸成了八块,到了无数人的嘴里。

精壮的男子,泼辣的女子,羽翼下的幼子,犄角里的老人。

他最终从扑鼻的膻臭气,酸腐气,泥腥气中,挣脱了出来,站在了粥棚子下,立在一口已经见了底,连汤汁都被哄抢一空的铜锅跟前。

眼前茫茫的,依旧是八月的潮水。

千百的浪头,起伏着,涌动着。谈笑声,打闹声,贺岁声,争执声,忧叹声,碎碎的,飞雪一样,打在他的脸上。

林榆席地而坐,作了其中的一处浪尖。

伏在他旁边一个个小小的浪,是一群郡国学的学生。

他笑着开口问:“进食之礼?”

“左淆右胾!”一个还未束发的男孩抢答,“我方才就是这样,一手一个碗,左边的碗盛了汤羹,右边的碗,阿父为我盛了一块大大的猪腿肉!”

这话引来一阵惊叹。

贺季挨着林榆坐,朗朗笑道:“看来果真是,仓廪实才知礼节啊。”

他指了指自己跟前的空碗,“没有两个碗的人,只能连肉带汤地吃了。”

一个始龀之年的孩子却认认真真地对他说:“但是,贺夫子可以毋流歠①啊”。

贺季脸上的笑瞬息无踪。

他看了一眼人群中正在一道发笑的林鸢,轻轻咳了一声,争辩,那是因为他的陶碗缺了个口子,“就同你嘴里边掉了把门的牙一样,漏了!”

孩子们却似乎受了鼓舞,要在授礼的林夫子跟前表现一番,声音赛高:

“还有,毋吒食!”

“还有,毋啮骨!”

贺季面红耳赤:“啃骨头的,明明是陈家的那条狗!”

人群里却又传出一个童声:“那,曲礼中还说,毋——毋投与狗骨!”

还没等贺季说,并不是自己将骨头扔给了狗,林榆就接过了话,问道:“曲礼中有‘宦学事师,非礼不亲’,你们知道是何意?”

方才第一个抢答的孩子这次又争了先,朗声道:“做官学习,侍奉师长,都要事之以礼。”

林榆赞赏地颔首,贺季也忙不迭地点头。

“你们方才可不是待师之礼。”林榆一板一眼地教导那些孩子,“若真要说那些话,开头就不该称人为‘夫子’了,应该以兄弟相称才是,得叫兄长。”

说罢,他拍了拍贺季的肩,“你说是不是,贺弟?”

贺季受了捉弄,偏过身去,要给林榆一个暴栗。

几个孩子会了意,相视一笑,齐齐喊道:“贺兄,坐如尸,立如齐!”

林鸢笑岔了气,挨到了阿瑶的身上。

阿瑶被林鸢碰得发痒,边笑边歪着身子问:“他们说的都是什么意思?我都听糊涂了。方才还在说陈家那条狗呢,怎么又成尸了?那狗是吃了贺夫子——贺兄给的猪骨头,死了么?”

林鸢捂着肚子,“嗳哟”直叹,颤颤说:“还好还好,咱们几个算不上君子,不必坐得像受祭的人那样子端正。”

众人都笑成了一团,推推搡搡,挤得贺夫子的饭碗又在地上滚了两圈,半寸长的豁口变成了两寸。

阿瑶惊异地问:“姊姊,你读过书啊?”

林鸢的一口笑噎在了喉咙里,憋得脸红了几分。

她拉过羊羔裘的风帽遮住了脸,“只是在家认了几个字罢了。”

“难怪林夫子中意你!”

阿瑶接下来的叹慨,她隔着呼呼的风和一层风帽,听不清了。

那句话,萧珣也说过。

林鸢在椒房殿的紫宸阁中磨好了墨,见萧珣埋首在书卷中,没有别的吩咐,就蹲了蹲身,悄无声息地告退下去。

“回来。”

萧珣往砚上瞥了一眼,“这点墨,一会儿用完了,我自己磨吗?”

林鸢见墨砚边沿雕的飞龙,一半的龙鳞没入了墨池里,心说,哪怕是在缣帛泼了墨来作画,也够完成几尺的大作了吧。

但陛下开了金口,她断然不敢反驳。只能回到御案边上杵着,等着那“一点墨”少下去。

等到斜阳入户,为捧卷读书的人镀上了一层金粉,将玉制的笔山连同搁在上面的毛笔,变作了真正的连绵起伏的石山——一动不曾动过。

林鸢正百无聊赖,昏昏欲睡,听见萧珣让她往书架上寻山海经。

她往书架走去,心里思忖,这两日她理过书,没见过这里放着山海经啊。

脚步踟蹰,身后传来了一句:“第三层,从左数第八,随意取一册就好。”

还真是山海经。

不过,林鸢不解,方才听声音还是心情不悦的陛下,为何忽然童心大发,要看这种小儿的书了?

但她很快抱回了最厚的一册帛书。

“上头有不少画儿,你若是闲来无事,就看看吧。”

林鸢愣了愣,她比陛下小一些,可也早过了看图画的年岁了。

她称了诺。

绢帛的书,虽只一卷,但宽大厚实,像往胳膊上压了一匹布。

她不由思量,自己究竟做了什么错事,要遭今日这样的罚,一会儿得去问问王内侍才好。

“坐这儿看吧。”

“可,这是御案。”她看着萧珣指的位子,犹豫着说道。

萧珣冷笑了一声:“你怕这书案,但是不怕违了我的话?”

林鸢忙摇头道:“不怕。”

“嗯?”他蹙了蹙眉。

林鸢涨红了脸:“既然是陛下说的,那奴婢不怕这书案了。”

她将沉甸甸的绢帛放在了御案的一角。

只是不知道为何,空着的坐席离萧珣很近。

她想拉远些,但四角的铜鹿席镇细脚伶仃,俨然不稳当。

她暗自懊悔,自己昏了头,怎会无意将御案下的坐席排布了两个,还挨得这么近?

萧珣沉浸在书里,她可不敢发出动静,闹了他,恼了他。

犹疑的时候,她又听见了冷声:“还不快坐?站那儿,挡着我的光了。”

林鸢“刷”地挨着他坐了下去。

她坐如针毡,一动都不敢动。若伸开手,二人几乎就是肩擦着肩了。

旁边的人倒是安之若素。

殿中又沉寂了一些时候。

林鸢一连看了好几幅司幽之国的画儿,渐渐放松下来。

司幽生思士,不妻。一旁有列子天瑞中的注解:思士不妻而感。②

林鸢漫无边际地想:“思士不需娶妻,单是有了天人感应就能生子了。陛下一定羡慕极了。”

她满怀同情地转目,看向那位好龙阳而无子嗣的天子。

当然只敢瞥到他的手。

那手搁在书案上几乎没有移过半寸——看得真是如痴如醉啊。

她忍不住侧目,看到了那双手翻开着的书卷。

竟是兄长在家教过她的礼。

兄长少时提出,要教她识字念书。

林鸢不解地问为什么。

她每日很忙很忙,要喂猪,割猪草,在阿母的灶台边帮忙,还要同邻家的阿金阿银作过家家的游戏,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③。

林榆也说不上来一定要识字的缘由。

可是,他认识的女子,都识字,不仅识字,还知礼,会诗,通琴曲。

“你若会读书,会写字,那么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他想了想说。

林鸢并不心动。她不识字,不读书,照样有很多人喜欢她呀。

不过,很快,林榆那一句“书中有千钟之粟”,让林鸢眼睛发亮了。

尽管字识了几箩筐,林鸢几乎把架子上的所有书都翻过一遍了,都没有找到书中的粟米,反而书看得越多,越是腹饥,阿母搁在灶台上的饼子成倍地少了下去。

好在,连年的丰年,家里的猪牛多了起来,盅里的粟米,虽没有千钟,但也有了千升④。

阿父每日笑呵呵的,有了余钱余粮,买了车马,让林榆跟着一位大隐隐于市的鸿儒学诗书。

那位程姓的夫子听说在先帝朝时,曾于太学讲经,还在石渠阁同其余二十二诸儒,一道议论五经异同。

定下的版本,由天子钦定为“真五经”,为太学与郡国学代代所用。

后来他因病退隐,隐姓埋名住在五里外的荒山上。

程夫子自退隐之后,从不收弟子,也不再设坛讲学,不过一次偶遇,发觉林榆有慧根,答应了授书。

林榆激动不已,热泪盈眶。

向来不做孩童游戏的他,那日回家后,同林鸢,还有阿金阿银一起,过起了家家。

他将她们的尘饭涂羹次第摆好,说:“这是周礼。”

“周礼是什么?”林鸢以为,周礼是千钟粟一样的东西。

“就是周公定下的礼仪。”

“周公是谁?”阿银问。

林榆解释:“周公,姓姬名旦,乃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年幼的成王为政,始创了成康治世……”

八岁的林鸢一听便肃然起敬,生了想往。阿金阿银仰头听着林榆的话,不用说,也都出了神。

一个以鸡蛋为名的人,必然最是懂得如何治粟,如何持家了。

她知道市集上有一位养鸡卖蛋的张姓商户,人人都叫他“鸡蛋张”。

他靠着卖鸡卖蛋的小本薄利,建起了大宅,养鸡场都有一般人家的三进院落那么阔。

依律法,商人不许在屋前筑狮虎狻猊等瑞兽⑤。他另辟蹊径,请石匠雕了两个浑圆的蛋,以此来镇宅。

听阿父酒后戏称,鸡蛋张的本意是想雕两只鸡,只是,石匠的要价多出了百倍。遵循“重利轻‘意’”的原则,他自然舍弃了。

鸡既有一鸣惊人的含义,那么蛋,当然也可以是财源滚滚的意思。

左右两个蛋加上中间一扇窄高的黑漆拱门,成了长安西郊永平乡的一道奇景。

……

想到这儿,林鸢忍不住唇角微扬。

“你读过书啊?”

萧珣的声音到了她的耳畔。

林鸢才发觉自己的目光不知在那一卷礼上停顿了多久。

是多久呢?

应该不算很久吧。

毕竟,萧珣手里的书卷,一直停在那页。

“嗯,幼时同……”她刚想说出“兄长”两个字,转念却道,“同阿父学的,认得几个字。”

林鸢入宫前才发现家中的籍册上没有兄长的名字。她不明缘由,但深知利害,连李顺面前也从没提起过林榆。

李顺与她的兄长照过面,不过,早年的记忆早就被雨打风吹去了,零零落落的,只剩下了林鸢,和秦氏飘香了十来年的饼子。

“你看了这书许久,看来很喜欢看书啊。”

林鸢本想说,是这书中的画画得好。

萧珣却伸手,合上了她面前大荒经的帛画书,将手中的礼,推到了她眼前。

她的脸刷地红了,方才她盯着他手上的礼看了许久吗?

可他明明沉迷在书中,怎知她看了许久?

她还是腼腆地点了点头。

因为看到萧珣的嘴角弯了起来。

他是极少笑的。

林鸢忽然觉得兄长哄她读书时说过的话,是有几分道理的。

萧珣指了指其中的一段:“这些能读懂吗?”

林鸢摇头:“不能。”

“是哪几个字不认得吗?”

他问得很有耐心。

这语气莫名让林鸢想起了兄长,不由回答:“这两句,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

萧珣诧异:“认得字呀,句读也没错。那是为何不懂?”

林鸢想起兄长原先教她读这一篇昏义的时候,十岁的她是很喜欢的。

她与阿金阿银几个玩过家家的时候,谁都想要争当新妇。

阿金的姊姊嫁给一个功曹史时,乡间小道上挤满了几个乡的人,她挤到最前面,用心数了数,嫁衣上,青绛黄红绿,整整有五个颜色,都看花眼了。

更别说,书里还提到了纳吉、纳征,几个字就让她想到了阿金家里,从屋里一直铺陈了整整一院子的漆木箱子,一双大雁,还有牛马羊豚。

只是,在读到“男先于女”这一句的时候,无论兄长怎么解释,她都坚持,“女先于男”。

因为,没有阿母,哪来的兄长啊?

哪怕是阿父,也是大母生下来的,而大母也是女子。

林榆拗不过她,笑说:“好好好,女先于男。兄长心里,阿鸢永远先于任何人。”

她如今长大了,不再胡搅蛮缠。

她缓缓思量道:“男子不一定刚,也有柔弱之处,女子不一定柔,会有刚强之时,女子也可以是君子。再说了,刚不一定胜于柔。所以,男子也并非先于女子。”

她忘了看萧珣的脸色。

待这些话说完之后,她也不敢看了。

心如擂鼓,在胸腔里咚咚地敲出闷响,她在沉寂下来的殿中,恍惚听见了……钟声。

不啊,是秋蝉的悲鸣,落叶的簌簌声。

那些声音里夹了森然的笑,像是天上而来,又像是灵魂出窍的自嘲:“你真敢说啊。”

“不敢,再不敢了。”她悻悻,喃喃自语。

身子因那笑里的寒意,结了冰,僵了。

“是我先问的。想怎么答就怎么答。”是萧珣的声音,“何况,你说的,也并非全无道理。”

林鸢确信这声音不是来自地府,也不是来自天庭,才回过了魂。

萧珣似乎并无愠色。

“刚与柔,不应以男女而分。古来要强的女子不少,娥皇女英,妇好,太姜太姒,周宣姜后,无盐之女。”

笑也传了过来,“还有,你。”

林鸢的脸,被这话,还有说话人落在耳边上的,酥酥麻麻的气息,灼得通红。

“姊姊的脸为何红了?”阿瑶的声音也落入了她的耳畔。

“风吹的。”林鸢闷声道,将兜着头套着的羊羔裘又拉得紧了些,只剩了一双眼。

翠微山还是冷,不过,雪已经停了多时,风也小了。

她看到鹅毛大的雪片,在半空一闪而过。

“呀,又下雪了么?”

等阿瑶抬头看去,却什么都看不到了。

“姊姊看花了眼吧。大概是大家口里边吹出来的热气。”

阿瑶偏着头,在呼出来的白气里,远远瞧见了玉树临风的世子。

一支羽箭在萧锦的眼前掠过。

箭镞擦过铜锅的一耳,稳稳落在了三尺口径的锅中。

细小的碰撞声几乎不可察觉。

萧锦回过神,惊出了一身汗,来不及唤吏卒,一手握紧了身上的秦王剑,一手发着颤,将那支羽箭取了出来。

鎏金的箭镞。

上面的印花,他认得。

是羽林骑的箭矢。

他向方才那支箭飞来的方向看去。

只见那些围坐着的人群之外,停了两驾陌生的马车。

灰色的帷帐,不饰纹绣,低调非常,看不出来自哪一个世家。

驾车的马却齐齐一色,都是毛色如缎。是大宛的马。

一个腰束玉带的皂衣男子微微低着头,躬身侧立,手上执着箭囊。

车帘拉开了一半。

满绣的袖口在风中轻曳,扬起的时候,能看见一支金箭搭在挽成了满月的雕弓之上。

哈哈,他来了,来了,跑了这么多章,终于到了,重逢还会远吗?火葬场还会远吗?[让我康康]

文本下周一会入V,0点更三章1.5w字。V后日更,存稿很足。

非常非常感谢大家这么多天的支持和不离不弃,这一章还有入V的三章,评论都会掉落红包。V后写的会比V前有意思,求求大家不要养肥。

这里放一个预收《我当皇后的第五年》,求收藏!

恣意张扬权臣之女VS隐忍腹黑傀儡天子

一杯鸩酒,霍妤醒来,只见日光和煦,照亮了床榻边黄金山题的步摇,还有楎椸上青上缥下的深衣。

她回到了当皇后的第五年。

是春天。

这个时候,她与天子萧湛的感情,也像经年的冬雪消融,从相敬如冰,到琴瑟和鸣。

然而,这一年的隆冬,她的父亲,权臣霍彦薨。

霍氏一族因贪墨,卖官,种种罄竹难书的罪行,有的赐死,有的下狱。

霍妤身为霍氏之女,去了昭台宫的冷殿。

朝中霍氏羽翼一朝剪除,天子大权在握,改年号为“元光”。

椒房殿的门开了。

脚步声渐近。

屏风后现出了玄袍的一角。

萧湛小心翼翼地端着吹温了的药,送到了她的唇边。

霍妤望着氤氲水汽中浮出的笑颜,双手不由攥紧了锦被。

*仍是架空汉

*男女主1V1,SC

-------------------------------------------------

①歠:chuò,喝汤。流歠:汤水淋漓。

②《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意思是,思士与思女因性别分隔制度不婚,仅凭意念交感繁衍。

③胾:zi,大块的肉。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④汉朝的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一斗等于十升,1斛等于10斗,也就是现在的20升。1钟=64斗(6斛4斗),1斛将近1石。不过,斛是体积单位,石是重量单位。

⑤这个律法,实属作者编的,大家看着乐,不要信[求求你了]。

另外,这一章中引用的礼,指的是西汉的小戴礼记。

嫁衣上五个颜色,来自《后汉书·舆服下》,“三百石以上五色采,青绛黄红绿。”三百石指的是官员的秩俸。

郡级的功曹史,职责相当于后世的吏部官员吧,俸禄差不多在三百石左右。县级也有功曹史,应该是百石左右。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十九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