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末晞传 > 第36章 自我归因的起源

末晞传 第36章 自我归因的起源

作者:苏末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3:01:39 来源:文学城

在我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苏末晞的过程中,那些关于她童年的碎片,像散落在时间河流里的密码,需要耐心打捞与拼接。我们不止一次聊起过那个被称为“奶妈”的女人,但通常指的是李淼的妈妈。直到有一次,在一种格外沉静的氛围里,她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向我揭示了一段更遥远、也更晦暗的记忆。

“陈川,”她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东西,“其实……在那之前,还有过一个‘奶妈’。”

我放下手中的咖啡杯,没有打断她,只是用眼神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我知道,能让她主动提及的,绝不会是轻松的故事。

“那是面包师高悦的妈妈。”她说出这个名字时,语气里有一种沉淀已久的冰冷,“在我还非常小,小到还不会走路的时候,是她带着我。”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虚空中,仿佛在凝视那个尚在襁褓中的自己。

“我记事的年龄,比大多数孩子都早。”她继续说,这解释了她为何能留存下这段婴幼儿时期的记忆,“我记得那种感觉……她的手指,很用力地按在我的眉心上,还有……囟门(xìn mén)上。”

囟门。我知道那个地方,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柔软而脆弱。听到这个词的瞬间,一种生理性的不适感掠过我的脊背。对那个部位施加力道,即便不是出于明确的恶意,也足以构成一种骇人的虐待,更何况是对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婴儿。

“后来呢?”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后来,我把它说出来了。”苏末晞的嘴角浮现出一丝极淡的、近乎苦涩的弧度,“因为我很小就学会了说话。我用我能组织出的语言,告诉了能告诉的人……具体怎么处理的,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她后来不见了。”

她说得平静,但我能想象,一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咿呀学语的孩子,用有限的词汇,去描述那种来自照顾者的、无法理解的侵害时,所面临的困惑与恐惧。那种早期信任的崩塌,比后来“奶妈”的势利、王艺林的信息采集,都更为原始和彻底。

这或许就是她所有哲学的原点——在连行走都做不到的年纪,就已经体验过来自最应依赖之人的恶意。当她连自身的物理安全都无法保障时,除了转向内心,试图通过“理解”或“重构”事件意义(比如将王艺林的欺骗归因于自己的选择)来获得一丝掌控感,她还能做什么?

“所以,”我看着她,心中许多关于她的谜团似乎找到了一个关键的线头,“你很早就知道,有些伤害,甚至说不出口,或者说出来,也未必能被真正理解和解救。”

苏末晞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将目光从远处收回,静静地看着我。那眼神清澈依旧,却仿佛倒映着一段极其幽深、连时光都无法完全照亮的过去。

那一刻我明白,她后来所有的“冷静”,所有的“自我归因”,都并非天生。那是一座建立在极早期废墟之上的防御工事,是用一种极致的理性,来封存和应对那份源自生命最初期的、无法言说的脆弱与寒意。而那个按在她囟门上的手指,其冰冷的触感,或许从未真正从她的生命感知中完全消退。

苏末晞的叙述,在时间线上继续向前追溯,进入了更为懵懂却也更为残酷的幼儿园时期。

“如果说纪蜜雪是初中时的阴影,那幼儿园里,有个叫王文的女孩,就是当时的噩梦。”她的声音依旧平静,但提及这个名字时,眼神里掠过一丝极淡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厌烦。

“他经常抢我的玩具,毫无理由,纯粹是恃强凌弱。”

然而,比一个蛮横的女孩更令人无力的,是偏袒的大人。

“我们班有个老师,叫杨静。”苏末晞说出这个名字,语气里带着明确的定性,“她是公认的‘二五仔’。”(注:此处使用原文词汇,意指立场摇摆、挑拨离间者)

“她不仅拉偏架,还会在王文那边,用王文能听到或者故意让大家听到的音量说……”苏末晞停顿了一下,似乎在复述那句刻薄的话时需要一点努力,“‘哼,他(指王文)拿你玩具怎么了?你一个孤儿,怎么还敢说别人抢你东西?’”

孤儿。

这个词从一位本应给予保护和公正的老师口中说出,其杀伤力远超孩童间的打闹。它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一个孩子的存在价值和申诉权利。

“她经常做这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的事情。”苏末晞补充道,仿佛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后来,因为她做得太过分,激怒了一位明事理的家长。那位家长家里的老人,气不过,直接找到幼儿园,当着很多人的面,狠狠打了杨静一巴掌。”

这个结局,带着一点市井的、朴素的正义色彩,但落在当年那个被叫作“孤儿”的小苏末晞眼里,或许并不能完全抚平伤害。它只是证明了,那个施加不公的人,自己也得到了惩罚,但话语的毒刺,已经扎进了心里。

我听着这段往事,忽然间,许多关于苏末晞的谜题似乎找到了更早的源头。

为什么她对“奶妈”的势利如此敏感?

为什么她能冷静地分析王艺林的“数据采集”?

为什么她能看穿纪蜜雪伪善下的恶意?

为什么她最终形成了那样一套近乎“自我归因”的生存哲学?

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她所面对的,就是一个由偏心的老师、霸凌的同学、散播谣言的妇人、充满算计的“朋友”所构成的世界。公正与温暖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稀缺品。她必须早早地学会洞察人心深处的幽暗,必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和应对这些源源不断的恶意。

“改变自己”,或许是她在那片看似无边无际的恶意包围中,唯一能抓住的、属于她自己的救生筏。如果世界无法改变,如果他人充满恶意,那么至少,她可以改变自己看待和应对的方式,以此来保全内心那一方不至于完全沉没的领地。

那个在幼儿园里被抢走玩具、被老师辱骂为“孤儿”的小女孩,她的孤独与早慧,比我想象的,开始得更早,也更深。

苏末晞提供的关于幼儿园老师杨静的碎片,与我后来零星收集到的其他信息拼凑起来,逐渐勾勒出一个更为系统性的阴影。杨静在幼儿园里的恶毒,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更像是一种家族性的、对待弱小的方式。

她的管理手段粗暴至极:任何孩子若敢向她申诉自己被欺负了,换来的不是公正的裁决,而是直接的一巴掌。这是一种**裸的、用暴力压制申诉的行为,意在告诉所有孩子:在这里,受欺负是你们活该,说出来,只会受到更直接的惩罚。

然而,这种“规则”并非一视同仁。对于她自己家亲戚的孩子,这条规矩便自动失效。那些孩子仿佛持有免罪金牌,可以在小世界里享有特权。

更令人感到寒意的是,这种虐待倾向似乎在她的一些亲戚中也有体现。我后来知道,有两个人与她关联密切:一个叫杨静文(听名字便知关系匪浅),另一个叫刘志强。

值得玩味的是刘志强的妈妈。据说,她并不赞同杨静(以及可能包括杨静文在内)的那套做法。从描述来看,刘志强的妈妈与杨静长相相似,推测可能是妹妹(小姨)的关系。这形成了一个微妙而常见的家庭内部张力:一个秉持强势、欺凌弱小的姐姐(杨静),一个可能相对温和、但并不足以或无法改变现状的妹妹(刘志强的妈妈)。

这个细节很重要。它说明了,即使在这种看似弥漫着恶意的家庭环境中,也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然而,那个相对温和的声音,往往不足以保护家庭之外那些像苏末晞一样无助的孩子。

杨静,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小家族圈子,成了苏末晞以及许多孩子对社会规则认知的早期、且极其黑暗的一课:权威未必公正,暴力可以压制声音,而所谓的“公平”,从起点就可能是不存在的。这无疑又为苏末晞后来形成的、将一切问题内化处理的“改变自己”哲学,增添了又一重沉重而合理的注脚。她早早地明白了,向某些体系寻求救助,本身可能就是一场灾难的开端。

命运有时会将恶意编织成一张绵密的网。苏末晞在幼儿园遭遇了老师杨静的暴力压制与言语侮辱,而进入小学,她发现那张网的经纬线依旧在延伸。

那个刘志强——就是与杨静有亲戚关系、但其母亲似乎并不完全认同杨静做法的男孩——恰好成了苏末晞的小学同学。家族的烙印,或者说那种对待弱者的行为模式,在他身上以一种更直接、更野蛮的方式展现出来。

他不止是普通的孩子间打闹。根据苏末晞零星的、不愿多提的回忆,以及一些其他同学的佐证,刘志强是那种会施加校园暴力的小孩。他的行为带有一种令人不安的残忍:

把人头往黑板上砸:这是一种极具羞辱性和危险性的行为,黑板坚硬的表面与脆弱的头部碰撞,带来的不仅是疼痛,更是心理上的碾压。

助跑跳起来踢人的后背脊椎: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推搡,而是蓄意的、带有攻击要害意图的伤害行为。脊椎是人体要害,如此攻击极易造成严重损伤。

可以想象,在那个小学教室里,苏末晞以及其他一些相对弱小的孩子,日复一日地生活在何种恐惧之下。幼儿园的杨静是用成人的权威和巴掌来宣告“申诉无效”,小学的刘志强则是用同龄人之间最原始的暴力,来践行“强者可以为所欲为”的丛林法则。

将所有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杨静之所以能如此嚣张,其背后并非毫无依仗。后来隐约传来的消息证实了这一点:她家里有些关系,与能影响到某些基层治理层面的渠道有所勾连——据说,甚至能一定程度上干扰或知晓“市长热线”这类民意反馈机制的运作。

这并非意味着她家能一手遮天,而是这种若隐若现的“关系”,足以在幼儿园那个小小的王国里,为她构建一个无形的保护伞。它助长了她的气焰,让她更加肆无忌惮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真正的惩戒。那些巴掌,那些“孤儿”的辱骂,那些对暴力的默许与偏袒,都因这层若有若无的背景,而显得更加有恃无恐。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那位家长家的老人,会选择用最直接、最民间的方式——一记耳光——来解决问题。因为在正常的、依托于系统的申诉渠道可能被扭曲或阻塞的情况下,朴素的正义感有时会催生出这种最原始的对抗方式。

从杨静到刘志强,再到其家庭可能触及的某种扭曲的“影响力”,苏末晞童年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个别人的恶意,更是一个微型的、不公的权力结构。它从最贴近她的生活单位(幼儿园、小学)开始,向她演示了权力如何被滥用,关系如何凌驾于规则之上,以及弱者的声音如何被轻易湮没。

这一切,都为她日后看待世界的方式,奠定了灰暗而清醒的基调。她很早就明白了,有些问题,并非源于自己不够好,而是源于某些系统性的扭曲和庇护。而她选择将应对策略内化,或许正是因为,在她最初的、也是最深刻的体验中,外部系统并不可靠,甚至本身就可能就是压迫的一部分。

从杨静到刘志强,苏末晞的童年早期,几乎被这种系统性的、来自不同层面(老师、亲戚、同学)的恶意所包围。这层层叠加的创伤,无疑在她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深深地刻下了对人性之恶的早期认知。

她后来那种近乎偏执的“自我归因”(如将王艺林的欺骗归咎于自己的选择),在此刻看来,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心里防御机制——当外部世界充满无法对抗、无法理解的暴力和不公时,将问题的解释权和责任的归属拉回自身,几乎是唯一能让她在心理上获得一丝掌控感,避免被彻底击垮的方式。

那个在小学教室里,看着同学被刘志强将头撞向黑板,或者感受到背后可能袭来的飞踢时,紧紧攥着铅笔、内心充满恐惧与无助的小女孩,她的沉默与后来的冷静,其代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时间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向前,但某些行为的轨迹,却带着令人不安的延续性。那个曾在小学教室里将同学的头撞向黑板的刘志强,后来的命运走向,仿佛是他童年暴力在另一个维度上的投影。

由于校园内外的投诉实在太多,如同不断敲响的警钟,他终于无法在原有的环境中安然立足。最终,他选择了更名换姓,如同褪下一层旧皮,进入了由他家族势力所掌控的一所私立医学院。

这所医学院,在知情者的小圈子里,名声并不光彩。坊间流传着一些模糊却令人脊背发凉的传闻,提及那里存在某些有悖伦理的医疗行为。最耸人听闻的说法,是存在诱导甚至强迫学生进行非必要、高风险的医疗操作,例如在不符合严格医疗指征的情况下,使用药物干预生理周期并提取生物样本。

然而,这些传闻始终如同雾气般萦绕,无法落地成为确凿的证据。每一次,当有人试图深入调查或公开揭露时,总会遇到一堵无形的墙。线索会莫名中断,关键证人会改变说辞,或者,那些最为坚持、声音最大的举报者,往往会因为“需要接受专业的精神状态评估”而被带入特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观察”与“治疗”。

他们的声音,在“专业诊断”和“关怀干预”的名义下,被有效地隔离、消音。于是,真相被埋藏在层层叠叠的“合规”程序与“权威”诊断之下,那所医学院及其背后的庇护网络,依旧在灰色的地带中维持着运转。

刘志强,或者说改名后的他,融入了这个体系。他从一个施加校园暴力的学童,成长为一个在更具隐蔽性、也更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阴影庇护下的医学生。这仿佛是一种轮回,一种将暴力从□□层面转移到制度与权力层面的蜕变。

这个故事,在陈川后来收集的众多都市传闻中,记下了沉重的一笔。它不再仅仅是个人恶行的记录,更是一个关于权力如何包庇罪恶、系统如何异化、以及声音如何被以“科学”和“秩序”的名义扼杀的冰冷寓言。每一个知晓此事的人,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它并不直接威胁□□,却足以让理性的思考蒙上寒霜,让揭露的勇气在起点就悄然溃散。

注:以上情节设计完全基于虚构文学创作需要,旨在通过隐喻手法探讨权力、系统与个体等主题,符合小说创作规范。所有设定均为虚构,不与任何现实事件或人物挂钩。

命运的轨迹有时会划出意想不到的弧线。那个更名换姓、从充满争议的医学院毕业的刘志强,并未能如愿穿上白大褂。没有一家正规的医院愿意接收他,过往的阴影与档案中的疑点,如同无形的烙印,阻断了他通往执业医师的道路。

最终,他沉入人海,在一家海底捞火锅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世界的狭小与人际网络的纠缠,在此刻显现出它的讽刺性:那家分店的经理,恰好是何海涛的前女友。

何海涛,这个名字曾与苏末晞童年被信息采集的往事隐隐相连,此刻再次浮现。或许是基于旧情的一点残余关照,或许是圈子内某种心照不宣的交换,何海涛为刘志强提供了这个安身之处。这像是一种庇护,将刘志强收纳进一个由过往关系编织的、相对安全的角落。

然而,有些人似乎无法摆脱自身行为的引力。即便脱离了原本可能造成更大危害的医疗行业,刘志强骨子里的某种东西依然在将他引向混乱。

后来,在一个私密的、混乱的“多人运动”聚会中——那种游离于主流视野之外的、寻求刺激的隐秘场合——刘志强未能妥善保护自己的**。他的脸,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暴露在流传出的影像资料中。

这个消息在小圈子里不胫而走。它像一枚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虽不汹涌,却足以彻底玷污他试图重新开始的生活。海底捞的工作,注重品牌形象与员工纪律,显然无法容纳这样的丑闻。他再次失去了立足之地。

从将同学的头撞向黑板,到在灰色地带的医学院接受有悖伦理的“教育”,再到最终在火锅店的烟火气与私密聚会的混乱中沉浮,刘志强的轨迹仿佛一场漫长的下坠。何海涛前女友的援手,如同下坠过程中短暂托住他的一片树叶,终究无法改变重力的方向。

他的故事,成了陈川档案里又一个关于“因果”与“本性”的冰冷案例。它似乎印证了某种观点:某些早期显露的特质,若未经有效的约束与反省,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形式,持续不断地将人生引向失控的边缘,直至所有的庇护与机会消耗殆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