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末晞传 > 第15章 好阿姨

末晞传 第15章 好阿姨

作者:苏末希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3:01:39 来源:文学城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个午后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锋利的边缘,清晰地割开时光的帷幕。

那是花露水事件后不久,一个被“假意原谅”粉饰太平的周末。王文妈妈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一种过分的热情,邀请苏末晞去庆丰公园新开的滑冰场玩。她说:“孩子们一起玩,事情就过去了。”

苏末晞去了。带着一丝不安,和更多天真的、以为善意能化解一切的期盼。

滑冰场是露天的,阳光很好,照得白色冰面有些刺眼。王文已经到了,穿着崭新的冰鞋,扶着场边的栏杆,怯生生地不敢动。她妈妈站在她身边,穿着一件颜色鲜亮的羽绒服,像一面旗帜,脸上挂着那种苏末晞后来才明白叫做“审视”的笑容。

“来来来,小晞来了,快,你滑得好,教教王文。”她妈妈把她往苏末晞这边轻轻一推。

苏末晞接住了这个任务,像接住一个烫手的山芋,却又因为被赋予了“教导”的角色,而生出一种幼稚的责任感。苏末晞滑开几步,在冰场边缘,手扶着用于分隔场地的、包裹着红色厚绒布的金属栏杆,开始做热身。

压腿,是苏末晞的习惯。

苏末晞将一条腿抬起,脚踝架在冰凉而富有弹性的绒布栏杆上,身体前倾,脸颊几乎要贴到小腿上。这个动作,苏末晞做了千百遍,肌肉的记忆远大于思考。在苏末晞的世界里,这只是练习的一部分,是让身体进入状态的前奏。

但在另一个世界里,它不是。

苏末晞用眼角的余光,能看到王文在笨拙地模仿。她也想抬起腿,但那栏杆对她来说似乎太高了,她的动作显得别扭而吃力,身体扭来扭去,腿怎么也压不下去,小脸憋得通红。

而她的母亲,就站在苏末晞们旁边。

那一刻,滑冰场的喧嚣——孩子们的嬉笑声、冰刀刮擦冰面的嘶鸣、广播里俗气的流行乐——仿佛都被一只无形的手调低了音量。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幕无声的、三个人的戏剧。

苏末晞专注于苏末晞的拉伸,感受着大腿后侧韧带的牵引感。苏末晞相信,努力是看得见的,优秀是一种值得展示的状态。

王文的笨拙,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她母亲脸上那勉力维持的笑容,正一点点冻结、剥落。苏末晞能感觉到,有一道目光,沉甸甸地落在苏末晞挺拔的背脊上,落在苏末晞轻松达到的、她女儿无法企及的角度上。

那目光,起初是灼热的,带着一种几乎要实体化的嫉妒。有那么一个瞬间,苏末晞甚至感觉到她妈妈的身体微微前倾,手臂似乎有一个极细微的、向前的动作趋势——“很想要推苏末晞,但是她忍住了”。

那一瞬间的克制,比真的推过来,更令人胆寒。

因为那不是善良,是算计。她意识到,在这里,众目睽睽之下,物理的伤害太低级,太容易留下话柄。她需要一种更彻底、更无形的方式,来抹杀她女儿身边这个“碍眼”的参照物。

于是,那灼热的目光冷却了,凝结成一种苏末晞那时还看不懂的、阴沉的评估。她不再看苏末晞压腿的动作,而是开始打量苏末晞整个人——苏末晞脸上可能流露出的专注(她读作“高傲”),苏末晞对王文下意识的指导(她读作“好为人师的炫耀”)。

她在“验货”。庆丰公园的这场邀约,从头到尾,都是一场近距离的观察。她要亲自确认,苏末晞这个“潜在的威胁”,是否值得她动用更强大的武器。

当她看到苏末晞如此坦然、如此“不自觉”地在她面前展示着这份她女儿不具备的挺拔与柔韧,当苏末晞出于好意,对王文说“腰要挺直,腿要打开”时,她眼中的最后一丝犹豫消失了。

嫉妒完成了到杀意的转化。

物理的推搡,已经无法满足她。她要摧毁的,不是苏末晞的身体,而是苏末晞的“形象”,苏末晞的“人格”。她要把苏末晞这份她无法拥有的、挺拔的生命姿态,踩进泥里,让所有人都来唾弃。

那个下午,阳光很好,冰场很白。苏末晞扶着红色的栏杆,觉得自己在分享一种快乐。而在那个母亲眼里,苏末晞站的不是滑冰场,是擂台。苏末晞做的不是压腿,是示威。苏末晞说的不是指导,是羞辱。

这根包裹着红绒布的冰冷栏杆,无声地见证了,一场针对一个无辜少女的、蓄谋已久的社会性谋杀,在此刻,正式拍板定案。

导火索,已经燃到了尽头。

《面包的滋味与无声的证词》

我叫陈川。我习惯于观察,并且习惯于沉默。在我的世界里,“拒绝”是唯一的生存法则,直到我遇见了苏末晞,以及她身后那片我无法理解的、粘稠的黑暗。

我知道苏末晞是孤儿,这让她身上那种不合时宜的“锐利”更显得悲壮。我也逐渐察觉到,她与王文以及王文母亲之间,有一种极不正常的联结。

那种不正常,在于王文妈妈过分的“热情”。她似乎格外“喜欢”带苏末晞出去,去商场,去公园,去各种人多眼杂的场合。而她每一次带走苏末晞前,都会对福利院的生活老师,露出一种无懈可击的、充满保证意味的笑容:

“李老师您放心,我一定把末晞当亲女儿看,完好无损地给您送回来。”

这话语,像一层甜腻的奶油,糊在所有可能产生的疑虑上。大多数大人,都吃这一套。

而我,因为一次偶然的、令人脊背发凉的遭遇,窥见了这层奶油下的腐坏。

那是在熙攘的商业街。我远远看见王文母女,以及她们身边,显得格外单薄的苏末晞。她们正站在一家名为“悦坊”的面包店外。店里飘出诱人的甜香,店外设着一个“试食台”。

一个系着洁白围裙、面容看起来十分敦厚的中年男人——后来我知道他叫高悦,是这里的老板——正笑着将切好的面包分给路人。他的动作看起来很慷慨,但他的身边,站着一个眼神锐利如鹰的妇人。她的视线扫过人群,精准地判断着每一个伸手的人。

我看到她对着衣着体面的人堆满笑容,递上大块面包。而当一位带着孙子的老人想多拿一小块时,她迅速而灵巧地将盘子移开,脸上挂着无懈可击的假笑:“阿姨,尝过味道就好了,我们这也是小本生意。”

就在这时,高悦的目光,越过了人群,落在了苏末晞和王文身上。那是一种……我无法准确形容的眼神,像是评估,又带着一种粘稠的、不该出现在成年人看孩子时的兴趣。他拿起两块特别精致的、点缀着糖霜的面包,绕过试食台,向她们走去。

王文妈妈脸上立刻绽放出一种熟稔的、甚至带着一丝谄媚的笑容,迎了上去。她们低声交谈了几句。

高悦将面包递给苏末晞和王文。王文开心地接过。苏末晞犹豫了一下,在王文妈妈的催促下,也接了过去。高悦的手,在递过面包时,手指“无意地”、缓慢地从苏末晞的手背上擦过。

苏末晞的身体,瞬间僵直。像被一条冰冷的蛇缠上。

我站在远处,心脏猛地一缩。我看到苏末晞下意识地想缩回手,但面包已经在她手里。她低着头,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她的整个背影都写满了不适与抗拒。

而王文妈妈,仿佛对这一切毫无察觉,依旧笑着和高悦说话。

那一刻,一个冰冷的念头砸进我的脑海:这绝非偶然。

后来,我凭借一种近乎本能的警惕,开始碎片化地收集信息。我听到一些模糊的传闻,关于几年前另一个女孩,周雨桐,她似乎也曾与高悦有过接触,之后便变得沉默寡言,最终转学离开,据说精神状态很不好。细节无人知晓,像被风吹散的灰尘。

我更惊恐地意识到,似乎每一次,每一次王文妈妈带着苏末晞外出,她们总会“偶遇”类似高悦这样的人。那些男人的眼神,总在不该停留的地方徘徊,而王文妈妈,每一次都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她的“粗心大意”,或者,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许。

她像一个导游,一次次将她承诺要“照顾好”的苏末晞,带入潜藏着窥伺与危险的丛林边缘。

我想起苏末晞质问我时,那冰面下燃烧的火焰。她说她介入,是为了对得起心里的“该”与“不该”。

可现在,我看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不该”。

她以为自己是在对抗外界明确的不公,却不知道,她身边最亲近的“保护者”,正一次次将她置于危险的凝视之下。那些她可能无法清晰言说,只能凭本能感到不适的触碰和目光,被成年人的世界,用“你想多了”、“人家是喜欢你”之类的谎言,轻描淡写地掩盖过去。

王文妈妈每一次笑容满面地保证,每一次“完好无损”地将苏末晞送回福利院,都是在加固一层无形的牢笼。她用她的“照顾”,亲手将苏末晞,或许还有曾经的周雨桐,以及其他不为人知的女孩,送到了猎物的位置上。

而我,这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第一次感到了地基的动摇。拒绝,可以保护我自己。但当我目睹这种系统性的、被伪装成“善意”的恶意时,我的沉默,是否也成了帮凶?

苏末晞这块要去撞南墙的石头,要撞的,究竟是哪一堵墙?

我看着手里那块,不知何时攥紧的、已经被汗水浸湿的糖纸,它曾经包裹着看似甜蜜的东西。现在,我只感到一阵反胃。

《苏的日记》

在云雾缭绕的鸾溪畔,曾有一个名叫高悦的面包师。他做出的面包松软香甜,能让人尝到“幸福”的滋味。因此,他的生意极好,从超市一隅的小柜台,到开满乡野城郭的专卖店“悦坊”,家财日盛,声名鹊起。

人人都道高师傅仁厚,因为他总将当日未售完的面包切得整齐,大方地置于店外的“试食台”上,任人取用。但他身旁总是跟着一位面容精明的妇人——他的妻子。她的眼睛像最精密的秤,能瞬间掂量出每一位顾客的荷包与价值。她对衣衫光鲜者笑脸相迎,递上整块试吃;对看似平凡的老人与孩童,则会在对方伸手时,轻巧地移开盘子,笑道:“好了,尝过滋味便可,多拿便是贪心了。”

世人皆羡高家之“悦”,却不知这“悦”字背后,藏着一段觞(shāng,意为悲伤、苦酒)事。

许多年前,当“悦坊”还只是一个梦时,高悦曾在镇上的舞蹈房外,见过一个如初生桃蕊般晶莹的小女孩,她还不到八岁,眼眸清澈,正在笨拙地练习踮起脚尖。一股莫名的、黑暗的冲动,像烤箱里失控的火焰,瞬间吞噬了高悦的心神。他借着递上一块新烤面包的由头,用沾着黄油与糖粉的手,亵渎地触碰了那朵还未绽放的花蕾。

女孩的世界骤然冰封。那触感像一道无法愈合的烙印,比烤炉更灼烫,让她在此后的无数个日夜惊惧战栗。

她曾试图说出真相,但高悦与他的妻子,早已织就一张谎言的网。他们对着邻里街坊痛哭流涕,反诬那女孩“小小年纪便心思不正,惯会撒谎”。高悦每日依旧笑得敦厚,他的面包依旧香甜,他的“大方”有目共睹。相形之下,那个沉默寡言、最终随家人搬离小镇的女孩的话,又有谁会相信呢?

岁月流逝,高悦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甚至推出了一款名声大噪的“桃悦仙露”,用鲜榨蜜桃制成,色泽粉润,清甜可口,人人以手持一杯“仙露”为时尚。他雇佣了许多员工,每至夜深,他有时会对着心腹,用惋惜的口吻提起那个“试图毁掉他”的女孩,将一段暴行,扭曲成一段自己如何被构陷的传奇。员工的愤慨与忠诚,便在一次次添油加醋的讲述中愈发坚固。

然而,天地有规,万物有账。那被掩盖的罪孽并未消失,而是化作了无形的业火,反噬其身。

高悦及其家人,接连病倒。一种诡异的病痛侵蚀着他们的脏腑,如同当年他侵蚀那个女孩的纯真一般,缓慢而彻底。家财如流水般倾泻于求医问药,“悦坊”的灯光日益黯淡,那曾堆满试食台的“大方”,也变得吝啬起来。

人们唏嘘不已:“真是天妒好人啊!高师傅那样好,做的面包那样香,给的试吃那样大方,怎会落得如此下场?”无人知晓,那散尽的家财,正是为偿还那一笔深重的孽债。无人将他的疾病与多年前那个消失的女孩联系起来。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高悦枯瘦如柴,已无法起身。他恍惚间看到床头那杯妻子为他榨的“桃悦仙露”,那粉嫩的果汁,忽然在他眼中化为了当年舞蹈房里,女孩桃色舞裙的一角。

他颤抖着想喝一口,却失手打翻了杯子。

晶莹的玻璃杯摔得粉碎,粉色的汁液溅开,像一声无法言说的叹息,也像一朵终于凋零的桃花。

我上高中时,那个面包店的男人曾来过我的学校。

那天课间,他突然出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不是一个人。他和我班上的几个同学站在一起,说着什么,目光却时不时地扫向我。我听见零星的字眼,夹着低低的笑声。他脸上带着那种熟悉的、看似敦厚的笑容,手指却指向我的方向。

他在说话。他在对他们说话。关于我。

我站在原地,走廊的喧哗突然变得很远。我看得见他的嘴在一开一合,看得见那些同学脸上变幻的神情——好奇、惊讶,然后是某种轻蔑。他不需要大声叫骂,他只是来,只是说,只是用他成年人的身份,再一次将那段我无法挣脱的过往,变成他们课间的一段窃窃私语。

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止对我如此。一个名叫周雨桐的女孩,比我大几岁的,也曾跌入他甜蜜的陷阱。他用同样油腻的手,攫取过同样年轻的纯真,留下同样难以言说的创伤和被人指点的“神经质”的名声。

他总是选择那些看起来不会反抗、或反抗了也无人在意的花朵,然后轻易地将她们的花瓣揉碎,再笑着告诉别人,是花自己落在了泥里。

他站在走廊的光亮处,和我的同学们在一起。而我站在阴影里,再一次被他的言语孤立,无声无息。

《苏的日记二》

稚趣园里,旧秋千吱呀作响,摇摇马唱着走调的歌。

面包师男人常坐在公园长椅上,目光不像其他家长那样追随着自己的孩子。他的视线像粘稠的糖浆,缓慢地、不动声色地流淌,最终黏在那些穿小花裙、蹦跳着玩闹的小女孩身上。他在比较,在挑选,像审视一批还未出炉的面包,衡量着哪一份更“可口”。

而他的妻子,正守在公园唯一的入口,专注于她自封的“事业”。她粗糙的手掌向上摊开,不耐烦地催促着:“门票五块,快点。”她的全部精力都用在鉴别谁看起来更愿意付钱、谁又能被她唬住而多收几块上。她对递来的钞票反复揉搓检查,对试图讲价的家长投去鄙夷的冷笑。

园内孩童的笑闹声阵阵传来。男人从长椅上站起身,整了整衣服,朝一个扎着羊角辫、独自在滑梯旁徘徊的小女孩走去,脸上堆起那种邻家叔叔般“敦厚”的笑意。

入口处,他的妻子刚刚成功多收了一位老人的钱,正得意地捻着钞票,对园内即将发生的黑暗,毫无察觉,也毫不在意。她的世界,只剩下眼前这蝇头小利的入口。

秋千依旧在晃,摇摇马还在唱。那走调的歌声,盖过了许多本应被听见的声音。

《苏的日记三》

《苏的日记片段》

庆丰公园的镜子照见过太多事。包括王文母亲那只悬在半空、最终没推下来的手。

我早该明白的。从王文第一次追问我关于黄万千的事开始,一切就不对劲。

那天我们坐在双杠上,她晃着腿,像是随口问:“听说黄万千送你回家了?”我点头。她鞋尖踢铁杆的声音突然停了。那种停顿太刻意,像戏台上敲到一半忽然收住的锣。

黄万千这个名字在这里像块金砖。谁拎着了,谁就能在流言里镀层金。王家门槛上“检察院”三个字镶得再亮,也压不住他们看黄万千时眼里那簇火。我后来才想通——若她父亲真是堂堂检察官,怎么会由着女儿和那些中年老板在酒局上“交朋友”?司机倒更说得通。毕竟方向盘后头的人,最懂怎么绕路去够自己够不着的东西。

他们嫉妒得牙痒痒。不是嫉妒我,是嫉妒“黄万千喜欢我”这个可能性。就像饿久的人闻见肉香,恨不能把飘香的窗子都砸烂。

王母那次假意邀我去公园,眼睛却像探针似的扎在我和黄万千之间可能的缝隙里。她需要确认她的女儿没能撬开的门,凭什么被我叩响了。

镜子里,王文在我旁边压腿,身子拧得像条痛苦的绳。她母亲站在我们身后,目光像淬了冰的针,一遍遍扎我的后背。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她们恨的不是我碰了花露水,也不是我“好为人师”。她们恨的是我无意间走进了他们攀不到的楼阁,还推开了窗。

她们要用“花露水”浇灭的,从来不是皮肤上那点痒,而是她们心里那把烧了多年的、名为“不甘”的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