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民国文坛遍布我马甲 > 第19章 掀起我的马甲来

民国文坛遍布我马甲 第19章 掀起我的马甲来

作者:金非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9:46:26 来源:文学城

而且,杨金穗在写东西,其实零零星星也有外人知道,或者能探查出什么,毕竟信纸一沓沓买,信一封封寄出,总是有个缘由吧。那还不如挑出个笔名摆在明面上,省得别人怀疑其他笔名。

其实最好的应该是公开雾非雾这个笔名,可能更符合人们对于少女的文学审美认知,但《恨也依依,爱也凄凄》已经要被她当作复仇工具了,再暴露就冒险了点。

更何况,谁说少女就只能写言情作品了?

她就要用大众认知中男作者更擅长的领域去扬名。

综合这些考虑,杨金穗决定顺其自然地公开身是客这个笔名。

既然已经做好了决定,杨金穗就很快写信给冯主编,约他出来一见。

其实冯知明最近也在考虑怎么和身是客先生沟通,想见见面,一方面,楚惊鸿这个小说即将连载完毕,作为成绩不错的作品,编辑部自然而然想拿到身是客先生下部作品的连载;另外,就是和杨金穗一样的想法了,这个小说需要出版,趁着热度还不错的时候发售,对编辑部和作家本人都很有利。

而且由于身是客横空出世,又写了一部将白话运用得很流畅娴熟的作品,文坛也好、一些有能量的忠实读者也好,都和《京报》编辑部沟通过,想见一见身是客先生,或者邀请他参加一些舞会、冷餐会、客厅沙龙等等。

这些都需要编辑从中周旋,而这些事情,是单纯依靠信件来往无法说清的。

但冯知明属于比较有分寸的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以作品闻名,很难忍住参与文学界讨论、当面被人夸赞的需求,这是人之常情嘛,但身是客的作品连载了几个月吧,还是无声无息的,没人知道他是谁。

可见他不愿透露身份,这就让冯知明有点“望而却步”了,怕自己主动提出见面会引发身是客先生的不满。

正在冯知明纠结的时候,杨金穗的信寄过来了。

冯知明看到上面所写的“楚惊鸿一文,将于近日连载完毕,关于此文后续处理,还需与您见面详谈,不知您何时有闲暇?”

不由得生出一丝喜悦,看身是客先生这个态度,应该是愿意和他们报社合作出版事宜了,说不得下一部作品也在计划中了。

他已经不自觉开始思考起版面的事了,《京报》主要侧重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文艺副刊也多刊登更为深刻和严肃的作品,当时能给楚惊鸿撕下版面,是冯知明一力主张,大获成功,因此,新作的水准只要维持住,一定能获得比《楚惊鸿探幽录》更好的版面,比如放在文艺副刊的开头部分,但时机要选,最好不要和其他资深作家撞上,不然就有点麻烦了。

双方约好了时间、地点,到了那日,杨金穗就拉着杨大金去赴约了——怕被小看,再加上谈出版的话,她自己的确不擅长,还是得杨大金把关,虽然杨大金也不懂这些,但毕竟是做熟了生意的人,到底比杨金穗强一些。

杨家兄妹俩早一点到报社附近的茶楼等着,此时冯知明还没下班,等他下了班,进了茶楼,找伙计问“是否有姓杨的客人在此处等人?”

伙计就把他带到了杨金穗他们那桌。

在冯知明看来,就是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穿着身长衫,还拿了把扇子扇风,旁边坐了个女孩,可能是他闺女吧,出来谈事还带着闺女,这身是客先生,倒是颇为不拘小节啊。

难道是想和他进一步交往?也有可能,介绍彼此的家眷认识,是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了。

冯知明一边猜测一边往过走,心里还生出一点点失望,哎呀,他本以为写出楚惊鸿那般神仙人物的作家,应该是个瘦削的倜傥的中年男子,却不想,竟是个微胖的脸含笑意的男人,怎么说呢,感觉比起像个文人,更像个地主,或是商人。

当然,作为有道德的知识分子,他是不会以貌取人的,心里虽嘀咕,走到面前还是热情打招呼并抱拳行礼——他本来想握手的,但觉得身是客先生这种写武侠的,估计会比较老派吧。

“身是客先生,鄙人冯知明,是《京报》的编辑,今天终于见到您了。”

杨金穗下意识站起来,然后发现冯知明对准的是杨大金。

她就知道,刻板印象就是这么可怕。

杨大金尴尬,又有点自豪,嗨呀谁能信呢,他妹妹才是那个作家。

他连忙解释:“不是我,是家妹,我是陪她一起来的。”

冯知明的脸,肉眼可见地变得震惊,眼睛圆瞪,嘴巴微张,眼神在杨金穗身上滑过,又转回杨大金脸上,看杨大金表情诚挚不像说话,于是继续把眼神放回杨金穗身上。

杨金穗开始体会到那种扮猪吃老虎的爽感了,是挺爽的,下篇小说安排上。

冯知明呆了一会儿,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随之而来的就是欣喜,一个更年轻的作家,职业生涯会延长很多的,毕竟中年人的精力难免要受到家事影响,而少年人,最起码能专心写十年。

更妙的是,年轻人的想象力更丰富,他也发现了,身是客先生的笔力有限,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和对读者情绪的把控,这正是年轻人所擅长的。

唯一可虑的,就是女子一旦成婚,很容易被家事牵扯,甚至会由于婆家的不赞同而封笔,当然,这就是以后的事了。

冯知明以更热情的态度和杨金穗打招呼,还说了好几句“少年英才”之类的夸夸话,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

杨金穗也表达了对冯主编的感谢,无论是同意她的作品连载,还是版权事宜,对方都很上心,并没有因为她是个新人而慢待。

两边夸夸夸一通,感觉也亲近了一些,人捧人高嘛,北平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两方寒暄完毕,才正式开始讨论作品的事。

冯主编先把他们报社能给出来的出版条件列了出来。

一种就是买断,根据对作品潜力的评估给出不同报价,日后的收益就彻底和杨金穗无关了。当然,如果再版的话,就可以重新签订销售模式。

看似有点亏,但是也免除了承担风险,要知道,出版后的成绩也是很难预测的。

即使是现代,文盲率几乎被彻底拉到接近越零,理论上来说人人都会是书籍消费者,依然有很多作品一出版就亏本。

更何况此时了,绝大多数国民都不识字,识字的有一部分已经追过连载了,未必会买全本的账,而有条件不介意这点花销的人,却在极少数。

冯知明也不隐瞒,他们报社去年卖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单行本,卖了三万册,此外有一本杂文集卖得很好,达到了十数万册,而且目前还在一再地再版,销量还在涨。

但那位卖了十数万册的作家,怎么说呢,算是此时的文坛大拿了,虽然这位作家是原著里虚拟的名字,但杨金穗也听过他的名字,看过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小说位面里的周树人了。

这有什么可比性?杨金穗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写的是通俗作品,就一定比人家的杂文更好卖了,也不看看知名度差了多少。

而第二种,自然就是分成模式了,还可以阶梯分成,比如在几千册以下就是比较低的保底分成,到了几千册按销量的百分之几分成,再到了几千册,百分比也会涨一点。

杨金穗有点纠结,目前来看,楚惊鸿这个故事是很火热,但她到底是新人,没什么书粉基础。

非要类比的话,可能就是前世的新晋流量,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对她有好感的人会摇旗呐喊,真需要买电影票进场了,那就得看路人知名度了。

杨金穗看向杨大金,遇事不决,还是得找家长帮忙啊。杨大金倒是比较赞成第二种出版方式。

按《京报》内部评估的价格,如果杨金穗同意买断,他们会一次性给出一千五百块的稿费,准备出版一万册。

而如果不买断,销量在一万册以内,稿费的基础价就是一千,稿费在两万册以内,按百分之十二的比率分成,稿费在三万字以内按百分之十五的比率分成,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如果销量在一万册以内,分成会比买断少一千块,而一旦达到了一万四百多册,就开始多挣了。

损失五百块,风险不算很大,而且他家当下也不缺这五百块,他觉得可以试一试。

冯知明体贴地去了卫生间,留这兄妹两个商量,杨大金把他的想法说了下,杨金穗也觉得有道理,她其实也不太缺这钱,但可能是战争的阴影还一直笼罩在她心间,做事难免保守了点。

兄妹俩达成一致意见,就和冯知明签了合约。

说完出版的事,杨金穗就说了版权的事,希望《京报》可以提供专业人士帮忙,她会根据市场价付钱。

冯知明没想到杨金穗玩得这么大,真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这么全面的版权交易,他们报社也没经历过,难免束手束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掀起我的马甲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