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杨金穗在写东西,其实零零星星也有外人知道,或者能探查出什么,毕竟信纸一沓沓买,信一封封寄出,总是有个缘由吧。那还不如挑出个笔名摆在明面上,省得别人怀疑其他笔名。
其实最好的应该是公开雾非雾这个笔名,可能更符合人们对于少女的文学审美认知,但《恨也依依,爱也凄凄》已经要被她当作复仇工具了,再暴露就冒险了点。
更何况,谁说少女就只能写言情作品了?
她就要用大众认知中男作者更擅长的领域去扬名。
综合这些考虑,杨金穗决定顺其自然地公开身是客这个笔名。
既然已经做好了决定,杨金穗就很快写信给冯主编,约他出来一见。
其实冯知明最近也在考虑怎么和身是客先生沟通,想见见面,一方面,楚惊鸿这个小说即将连载完毕,作为成绩不错的作品,编辑部自然而然想拿到身是客先生下部作品的连载;另外,就是和杨金穗一样的想法了,这个小说需要出版,趁着热度还不错的时候发售,对编辑部和作家本人都很有利。
而且由于身是客横空出世,又写了一部将白话运用得很流畅娴熟的作品,文坛也好、一些有能量的忠实读者也好,都和《京报》编辑部沟通过,想见一见身是客先生,或者邀请他参加一些舞会、冷餐会、客厅沙龙等等。
这些都需要编辑从中周旋,而这些事情,是单纯依靠信件来往无法说清的。
但冯知明属于比较有分寸的性格,一般来说,一个人以作品闻名,很难忍住参与文学界讨论、当面被人夸赞的需求,这是人之常情嘛,但身是客的作品连载了几个月吧,还是无声无息的,没人知道他是谁。
可见他不愿透露身份,这就让冯知明有点“望而却步”了,怕自己主动提出见面会引发身是客先生的不满。
正在冯知明纠结的时候,杨金穗的信寄过来了。
冯知明看到上面所写的“楚惊鸿一文,将于近日连载完毕,关于此文后续处理,还需与您见面详谈,不知您何时有闲暇?”
不由得生出一丝喜悦,看身是客先生这个态度,应该是愿意和他们报社合作出版事宜了,说不得下一部作品也在计划中了。
他已经不自觉开始思考起版面的事了,《京报》主要侧重于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文艺副刊也多刊登更为深刻和严肃的作品,当时能给楚惊鸿撕下版面,是冯知明一力主张,大获成功,因此,新作的水准只要维持住,一定能获得比《楚惊鸿探幽录》更好的版面,比如放在文艺副刊的开头部分,但时机要选,最好不要和其他资深作家撞上,不然就有点麻烦了。
双方约好了时间、地点,到了那日,杨金穗就拉着杨大金去赴约了——怕被小看,再加上谈出版的话,她自己的确不擅长,还是得杨大金把关,虽然杨大金也不懂这些,但毕竟是做熟了生意的人,到底比杨金穗强一些。
杨家兄妹俩早一点到报社附近的茶楼等着,此时冯知明还没下班,等他下了班,进了茶楼,找伙计问“是否有姓杨的客人在此处等人?”
伙计就把他带到了杨金穗他们那桌。
在冯知明看来,就是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穿着身长衫,还拿了把扇子扇风,旁边坐了个女孩,可能是他闺女吧,出来谈事还带着闺女,这身是客先生,倒是颇为不拘小节啊。
难道是想和他进一步交往?也有可能,介绍彼此的家眷认识,是拉近距离的最好方式了。
冯知明一边猜测一边往过走,心里还生出一点点失望,哎呀,他本以为写出楚惊鸿那般神仙人物的作家,应该是个瘦削的倜傥的中年男子,却不想,竟是个微胖的脸含笑意的男人,怎么说呢,感觉比起像个文人,更像个地主,或是商人。
当然,作为有道德的知识分子,他是不会以貌取人的,心里虽嘀咕,走到面前还是热情打招呼并抱拳行礼——他本来想握手的,但觉得身是客先生这种写武侠的,估计会比较老派吧。
“身是客先生,鄙人冯知明,是《京报》的编辑,今天终于见到您了。”
杨金穗下意识站起来,然后发现冯知明对准的是杨大金。
她就知道,刻板印象就是这么可怕。
杨大金尴尬,又有点自豪,嗨呀谁能信呢,他妹妹才是那个作家。
他连忙解释:“不是我,是家妹,我是陪她一起来的。”
冯知明的脸,肉眼可见地变得震惊,眼睛圆瞪,嘴巴微张,眼神在杨金穗身上滑过,又转回杨大金脸上,看杨大金表情诚挚不像说话,于是继续把眼神放回杨金穗身上。
杨金穗开始体会到那种扮猪吃老虎的爽感了,是挺爽的,下篇小说安排上。
冯知明呆了一会儿,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随之而来的就是欣喜,一个更年轻的作家,职业生涯会延长很多的,毕竟中年人的精力难免要受到家事影响,而少年人,最起码能专心写十年。
更妙的是,年轻人的想象力更丰富,他也发现了,身是客先生的笔力有限,吸引人的是故事情节和对读者情绪的把控,这正是年轻人所擅长的。
唯一可虑的,就是女子一旦成婚,很容易被家事牵扯,甚至会由于婆家的不赞同而封笔,当然,这就是以后的事了。
冯知明以更热情的态度和杨金穗打招呼,还说了好几句“少年英才”之类的夸夸话,情绪价值给得足足的。
杨金穗也表达了对冯主编的感谢,无论是同意她的作品连载,还是版权事宜,对方都很上心,并没有因为她是个新人而慢待。
两边夸夸夸一通,感觉也亲近了一些,人捧人高嘛,北平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
两方寒暄完毕,才正式开始讨论作品的事。
冯主编先把他们报社能给出来的出版条件列了出来。
一种就是买断,根据对作品潜力的评估给出不同报价,日后的收益就彻底和杨金穗无关了。当然,如果再版的话,就可以重新签订销售模式。
看似有点亏,但是也免除了承担风险,要知道,出版后的成绩也是很难预测的。
即使是现代,文盲率几乎被彻底拉到接近越零,理论上来说人人都会是书籍消费者,依然有很多作品一出版就亏本。
更何况此时了,绝大多数国民都不识字,识字的有一部分已经追过连载了,未必会买全本的账,而有条件不介意这点花销的人,却在极少数。
冯知明也不隐瞒,他们报社去年卖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单行本,卖了三万册,此外有一本杂文集卖得很好,达到了十数万册,而且目前还在一再地再版,销量还在涨。
但那位卖了十数万册的作家,怎么说呢,算是此时的文坛大拿了,虽然这位作家是原著里虚拟的名字,但杨金穗也听过他的名字,看过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小说位面里的周树人了。
这有什么可比性?杨金穗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自己写的是通俗作品,就一定比人家的杂文更好卖了,也不看看知名度差了多少。
而第二种,自然就是分成模式了,还可以阶梯分成,比如在几千册以下就是比较低的保底分成,到了几千册按销量的百分之几分成,再到了几千册,百分比也会涨一点。
杨金穗有点纠结,目前来看,楚惊鸿这个故事是很火热,但她到底是新人,没什么书粉基础。
非要类比的话,可能就是前世的新晋流量,不需要花钱的时候,对她有好感的人会摇旗呐喊,真需要买电影票进场了,那就得看路人知名度了。
杨金穗看向杨大金,遇事不决,还是得找家长帮忙啊。杨大金倒是比较赞成第二种出版方式。
按《京报》内部评估的价格,如果杨金穗同意买断,他们会一次性给出一千五百块的稿费,准备出版一万册。
而如果不买断,销量在一万册以内,稿费的基础价就是一千,稿费在两万册以内,按百分之十二的比率分成,稿费在三万字以内按百分之十五的比率分成,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如果销量在一万册以内,分成会比买断少一千块,而一旦达到了一万四百多册,就开始多挣了。
损失五百块,风险不算很大,而且他家当下也不缺这五百块,他觉得可以试一试。
冯知明体贴地去了卫生间,留这兄妹两个商量,杨大金把他的想法说了下,杨金穗也觉得有道理,她其实也不太缺这钱,但可能是战争的阴影还一直笼罩在她心间,做事难免保守了点。
兄妹俩达成一致意见,就和冯知明签了合约。
说完出版的事,杨金穗就说了版权的事,希望《京报》可以提供专业人士帮忙,她会根据市场价付钱。
冯知明没想到杨金穗玩得这么大,真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这么全面的版权交易,他们报社也没经历过,难免束手束脚。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掀起我的马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