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科幻灵异 > 律师事件簿之破旧浴室的女尸 > 第3章 第三章:偏执的替罪羊

前往看守所的路上,李砚州用余光关注着副驾驶座上的林砚之。见他时不时掩嘴打哈欠,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李砚州不由摇了摇头——这熟悉的疲惫感让他立刻明白,林砚之昨晚一定又熬夜了。

林砚之确实一夜未眠。他反复推敲冯德远案件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情杀案”中找出能与陈老那条暗线相连的蛛丝马迹。冯德远知道什么?他父亲在吴氏集团操盘的项目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这些疑问在他脑中盘旋不去,之后进入东陆大学的监控系统,直到凌晨四点才勉强阖眼。这是他从金三角回来后落下的毛病,一旦陷入思考就很难停下,睡眠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东西。

李砚州太了解他了。在一个红灯路口,他看了眼导航,突然打了转向灯,靠边停车。

“怎么了?”林砚之茫然地看着他解开安全带下车,一时没反应过来。

几分钟后,驾驶座的车门再次打开,带着一身秋凉的李砚州坐了进来,将一杯热饮递到他手中。“趁热喝。”

林砚之低头,是一杯热美式。纸杯壁传来的温度恰到好处,驱散了指尖的凉意。他捧着杯子轻轻啜饮一口,温热的液体带着咖啡特有的苦涩香气滑入喉间,精神为之一振。

车窗外,云江市的深秋尽显萧瑟。街道两旁的梧桐树枝在冷风中摇曳,最后几片枯叶如垂死的蝴蝶般盘旋坠落。光秃的枝桠在灰蒙蒙的天空下交错,宛如一幅泼墨画。街边的店铺陆续亮起灯,昏黄的光晕在渐浓的晨雾中显得格外朦胧。早起的人们裹紧外套匆匆而行,呼出的白气瞬间消散在寒风里。整座城市仿佛都笼罩在一层薄纱之下,连远处的高楼轮廓都变得模糊不清。

二人下车时,一阵刺骨的冷风扑面而来。他们不约而同的拉紧了外套,一前一后走进看守所肃穆的大门。

审讯室的空气凝滞而沉重,冯德远蜷坐在冰冷的铁椅上,仿佛一具被遗弃的破旧玩偶。看守所唯一的光源来自头顶惨白的日光灯,在冯德远低垂的侧脸上投下深深的阴影,映出一种不健康的、死灰般的苍白。他的头颅沉重的低垂着,每一次呼吸都微弱得几乎无法察觉。当林砚之在他对面坐下时,他似乎用了全身的力气,才极其缓慢地、一寸寸地抬起脖颈——这个简单的动作竟显得如此艰难,仿佛在对抗无形的千斤重担。

他终于抬起了脸,那双曾经清亮的眼睛,此刻像是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翳,空洞的瞳孔映不出任何光影,只有无边无际的绝望蔓延着。干裂的嘴唇微微张着,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他看了眼对面坐着的两人,又缓慢的低下了头。

林砚之静静观察着他,对比资料上那个眉眼尚且清秀、带着年轻人特有朝气的大学生。不过短短时日,眼前的这个人仿佛已被某种力量从内部彻底蛀空,灵魂被抽离,只留下一具在绝望中缓慢僵死、麻木的躯壳。连那副套在他枯瘦的手腕上的手铐,都显得宽大且多余。

林砚之没有急于开口,他刻意让沉默在房间里蔓延,这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能让对方在不安中主动填补空白,往往能暴露出更多破绽。

“我是你的代理律师,”林砚之终于开口,声音被刻意调整的温和而平稳,像初春消融的雪水,不带任何审判意味,“我需要你完整的回忆案发前后的每一个细节。不要有任何隐瞒,因为我是来帮你的。”这是第一步:建立信任,卸下心防。

轻柔的嗓音似乎真的唤醒了冯德远些许生气。他缓缓抬起头,茫然的目光在对上林砚之的眼睛时,微微一定。这个人…看起来和之前的警察都不一样。他的眼神里没有那种毫不掩饰的鄙夷和先入为主的断定。林砚之那双总是带着疏离感的眼睛此刻盛满真诚,微微上翘的唇瓣让他整张脸都显得柔和可亲。或许……或许他真的能帮我?一丝微弱的希望,如同被微风护送的火星,悄然落入冯德远死寂的心田,那冰冷的灰烬深处,竟被这点星火灼烫,微微跳动了一下。

“我知道你和陈嘉颖的事。”林砚之继续用安抚的语气说,他精准的使用了“事”这个中性词,而非“分手”或“纠纷”,避免刺激对方。“我坚信你不是凶手。所以,请把一切都告诉我,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第二步:给予肯定,强化同盟感。

冯德远的视线在林砚之脸上停留了片刻,仿佛在确认这份善意的真伪。他看起来是真诚的……嘉颖死了,所有人都认为是我因爱生恨,只有他……他说他相信我。随后,他用干涩的嗓音开始复述那个周五的行程,从早晨的课程到深夜的就寝,每一个时间点都精准得像是反复背诵过。不能说错,绝对不能出错……这是唯一能证明我清白的机会……

冯德远的语速不自觉地加快,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精确:“律师,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周五,11号。我定了9点的闹钟,醒来洗漱,然后和室友一起去食堂吃了早饭。第一节课是9点40分开始的,张立洋还帮旷课的室友答到。上课期间我一直和同学呆在春晗楼204教室,一步都没有离开过。”

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眼神急切地扫过林砚之的脸,试图从对方的表情里找到一丝信任。“我们12点整下课,我和室友回了寝室。午饭是在寝室叫的外卖,送达时间是12点28分,我出去拿了外卖就回来了,除此之外,绝对没有出过门。”

“下午的课是13点30分开始,在雪峰楼611教室,15点整结束。在这一个半小时里,我全程都在座位上,全班同学都可以证明。” 他特意强调了“全程”和“都可以证明”,仿佛这两个词能为他筑起一道坚固的围墙。

“下课后,我和室友一起回的寝室。我们寝室是四人寝,另外三个是本市的,因为天冷又是周末,他们不愿住寝室,大概在……在15点40分左右陆续回家了。之后我一直一个人呆在寝室里,直到……我看过手机,是17点39分,我才出门去校门口的小餐馆吃了晚饭,吃完就立刻回来了,大概……18点20分左右回到的寝室。”

“晚上越来越冷,大概在21点10分,我晚饭吃得有些少,胃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去学校的超市买了桶泡面和一根火腿肠,然后去水房打了热水,吃完后就一直待在寝室,再没出去过。我22点上床,然后……然后就被警察叫醒了。从我22点上床,到警察来找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睡觉,我发誓!”

林砚之面色平静地听着,指尖在文件夹上那个“9:40”的时间标注旁轻轻敲击。冯德远叙述中的时间点精准得令人不适,像是一份反复核对、精心排练过的台词。对于一个自称在普通周五度过寻常一天的学生而言,这种对琐碎时间近乎病态的“清晰记忆”,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点。它透露出的不是记忆力的优秀,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恐惧——他害怕任何一点时间上的模糊都会成为指控他的漏洞。这种过度补偿的行为,在林砚之看来,恰恰是内心有所隐瞒、试图用精确的细节来构筑一个完美谎言的典型表现。

林砚之垂眸翻阅着卷宗,指尖在纸页上轻轻滑动,看似随意,实则将冯德远的叙述与已知信息快速比对。李砚州坐在他身侧,目光平静地落在桌面上,看似专注于记录,眼角的余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林砚之。他注意到林砚之搭在文件夹上的左手,食指正以极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幅度轻轻点着——这是他进入“状态”的前兆。

待冯德远说完,林砚之突然抬起眼,唇边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近乎残酷的笑意,话锋如淬毒的匕首般陡然转向:

“那么,你觉得陈嘉颖该死吗?”

这句话像一记精准的闷棍,狠狠砸在冯德远最脆弱的精神节点上。他猛地僵住,瞳孔急剧收缩,大脑一片空白。他……他什么意思?嘉颖……她怎么会该死?我那么爱她……

就在林砚之话音落下的瞬间,李砚州搁在膝上的手几不可察地蜷缩了一下。他看着林砚之脸上那混合着审视与玩味的表情,胃部微微收紧。这种骤然从温和切换到凌厉的审讯方式,他太熟悉了——像极了那些经验丰富的拷问者,善于利用情绪落差击垮对手的心理防线。而林砚之,正是在那样暗无天日的环境中,亲身承受了三个月,才将这种冷酷的节奏感刻进了本能里。

“或者我换个问法,”林砚之微微前倾,身体语言带来的压迫感陡然增强,目光锐利的锁住对方,“她死了,你是什么心情?” 第三步:骤然施压,击溃心理防线。这是他从过往黑暗经历中学到的——在对方放松警惕时,用最尖锐的问题刺穿其情感伪装,观察最本能的反应。

“你骗我!”冯德远突然暴起,手铐在铁椅上撞出刺耳的声响,“你们都一样!都在骗我!”他整张脸因愤怒而扭曲,青筋在额角暴起。假的!都是假的!他和那些人一样,只是想看我崩溃,想逼我认罪!

林砚之只是轻轻摆了摆手,身后的狱警立即上前按住失控的冯德远。他注视着这个濒临崩溃的年轻人,唇角的笑意更深了,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冷漠:“说我骗你?可在你刚才的陈述里,不也隐瞒了重要的事吗?”第四步:出示证据,坐实谎言,将对方逼入绝境。

李砚州看着林砚之眼中那几乎称得上是“愉悦”的残忍光芒,心中一片涩然。他知道,林砚之的精神此刻正处在一种高强度紧绷的“狩猎”模式中,这能让他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压迫感,但也像在刀尖上跳舞,每一次都可能让他离那个黑暗的过去更近一步。他不由的想起救援行动结束后,心理医生的警告:“长期的囚禁与拷问会重塑一个人的应激模式,他可能会不自觉地模仿施加者的行为,这是一种创伤后的心理代偿。”

李砚州按压下内心的难受,适时的从公文包里取出一张照片推到冯德远面前。高清摄像头清晰捕捉到了他在14:30走向311教室的身影。

在照片被推出的那一刹那,林砚之的视线如同最精密的仪器,牢牢锁定在冯德远的脸上。他清晰地看到对方瞳孔先是因震惊而急剧放大,随即又因恐惧而收缩……就是这种表情。林砚之在心中冷然评价,从强装镇定到全面崩溃的临界点,无论看多少次,都如此令人愉悦。

“愉悦”这个词在李砚州脑中闪过时,带来一阵尖锐的刺痛。他多么希望林砚之能永远摆脱那段过去带来的阴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从中汲取扭曲的力量。

冯德远像是被抽干了最后一丝力气,整个人瘫软在椅子上。他们知道了……他们连这个都知道了……他们一定觉得我是个恶心的变态……可是……我只是太爱她了,爱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在冯德远的认知里,他对陈嘉颖的感情早已扭曲成一种病态的占有。她是我女朋友,至少曾经是……那我看她有什么错?哪怕分手了,她也应该属于我,至少……她的身影,她的一举一动,应该只存在于我的视野里。冯德远无法忍受她脱离自己的掌控,投向别人的怀抱,跟踪是他唯一能重新感受到“拥有”她的方式。那种在暗处窥视的快感,能短暂地麻痹他被抛弃的痛苦,让他错觉自己仍是那个能靠近公主的守卫。

巨大的绝望和一种被剥开伪装的无地自容将他吞噬。良久,他终于嘶哑地开口,声音里带着彻底的屈服:“我……我只是想再看看她。分手后,我控制不住自己……那天溜出教室,就为了在窗外看她几分钟。就只是这样。”承认吧,至少……至少跟踪比杀人好……只要还能知道她的消息,我就能继续……继续爱着她,守护着她……

林砚之慢条斯理地收回照片,修长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叩击,规律的声响在寂静的审讯室里回荡。李砚州看着他那看似悠闲、实则掌控一切的动作,知道他正在享受将猎物逼入绝境的快感。这感觉让他不适,但他更清楚,此刻不能打断。他只能做一个沉默的守望者,确保林砚之不会在这片危险的领域中迷失得太远。“下次见。”林砚之突然起身。

“您……还相信我吗?”冯德远在他身后怯声问。

林砚之脚步微顿,却没有回头。

“相信。”

门“咔哒”一声合拢。直到走出审讯室,来到无人的走廊,李砚州才几不可闻的松了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下来。他侧目看向林砚之,对方脸上那猎食者的神情已迅速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成任务后的疲惫与疏离。

车内,林砚之疲惫的靠在副驾驶座上。李砚州看了他一眼:“怎么看冯德远?”“一个可悲的、沉浸在自我幻想中的跟踪狂,”林砚之没有睁眼,声音带着分析时特有的冷静,“但他的偏执有其固定的行为模式——渴望‘拥有’而非‘毁灭’。这种心态的人,不会用如此干脆利落的方式,去终结自己病态情感的投射对象。”

他缓缓坐直身体,目光投向窗外流逝的街景,开始条分缕析的整合信息:

“现在所有的表面证据都精准指向他,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第一,动机。警方强调‘情杀’,他有充分的理由——被陈嘉颖利用后抛弃,因爱生恨。”

“第二,人证。陈嘉颖的舍友听到她出门前,语气不耐烦的提到了‘冯德远’的名字。这构成了他‘约见’死者的间接证据。”

“第三,时机与空白。他的三位本地室友在周五下午课后就离校了,从那天傍晚直到次日清晨案发,他独自一人在寝室,长达数小时无人证明其行踪。这给了他充分的‘作案时间’。”

“第四,目击证词。有保安声称,在案发时间段内,看到一个身形与冯德远相似的男性,从侧门方向匆匆返回校园。这几乎要把他‘离开现场’的路径都坐实了。”

林砚之的嘴角勾起一抹讽刺的冷笑。“所有这些线索,环环相扣,逻辑通顺,简直完美的像一出编排好的戏剧。”他话锋一转,眼神锐利地看向李砚州,“一个心思缜密到能策划谋杀并清理现场、连凶器都找不到的凶手,怎么会如此‘恰好’的在离开时,被保安看到背影?一个对时间细节偏执到能复述出自己每分钟行程的人,为什么独独在那段关键的、无人佐证的时间里,拿不出任何一样像样的不在场证明?”

他顿了顿,最终下了结论:“冯德远充其量是个被真正凶手利用的幌子,一个被推出来吸引所有火力的偏执狂。警方给的资料,最好别全信。”

说完这些,他便侧身躺下,将纷乱的思绪暂时隔绝。李砚州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开口,声音比平时更加温和:“下次……或许可以不用逼得那么紧。”他没有明说,但他知道林砚之懂他的意思。林砚之闭着眼,没有立刻回答。过了一会儿,才淡淡地说:“有效就行。”

李砚州在心里叹了口气,不再多言,只是默默调高了空调温度,将车速放得更缓。车窗外,城市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仿佛也笼罩在一层看不透的迷雾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