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真连忙回头,就见那父子三个呈扇形排开走了过来,李玄道跟在李渊身侧,手里还拎着个拂尘,端的是一副世外高人做派。
等李妙真兄妹两个行礼完毕,又陪着他们上过香,这才重新续上了之前的话题。
“前日先生来给我上课讲《昭君赋》,提到了义成公主的事,我就记住了。”
李渊听了这个名字,脸色有些不好。
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和亲公主,一开始嫁的正是始毕可汗和颉利可汗的爹,随后又因为突厥的“收继婚”传统,嫁了始毕可汗。
自李唐夺了亲戚家皇位后,义成公主就深恨李家,连带着也开始支持突厥和唐朝的冲突,也算是李渊的一块心头病了。
毕竟义成公主是和亲公主、又是前朝皇室,杨广做的孽和她关系不大,李渊能高喊广大帝无道、要代天伐逆,却不好说为国和亲的公主是“逆”,在大义这方面,李渊不是很能站住脚。
也就是能拿突厥可敦的身份说一说事。
李建成为女儿解惑:
“处罗可汗死后,义成公主认为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摸末年幼貌寝,主张立颉利可汗为大可汗。”
不用说,这个阿史那摸末就不是义成公主生的。
“那阿史那摸末会愿意吗?”
李世民笑:
“自然是不愿意的,可天命如此,他又不如颉利可汗兵强马壮,也只能愿意了。”
李建成哼了一声,总觉得这个弟弟在炫耀什么。
“若我大唐支持他去恢复突厥正统,他应该也愿意吧。”
什么恢复突厥正统啊,突厥的皇位传承比大唐乱多了,兄死弟及,父死子及,侄死叔及......正统的血脉估计都被拿头颅盛酒了,不过是找个借口插手突厥内政。
也就是此时的初唐还残留一些奴隶制,大哥不好说二哥,不然以人权的名义干涉突厥内政,大搞奴隶解放,也是不错的主意。
李妙真又暗示:
“刘黑闼作乱,说不得会和突厥勾结,突厥若是想和他联盟,总要出点人手吧。”
李建成和李世民对视,向周边势力派探子、挑动内乱,这可是祖传手艺了,但大唐建立以来,内乱不断,虽然他们也在突厥安插了人手,但也以潜伏和打探南下意图为主,还没想着做点什么。
但结合刘黑闼的事情来看,他们又觉得,此时的确是不错的离间机会。
兄弟俩都有了同样的想法,又都看向李渊。
李渊哈哈大笑,“不错,不错,大娘聪慧,是该趁着年幼多学一学东西。大娘如今的先生是谁?”
“是谢偃之妹,她在家中寡居,擅长诗文,便被儿请来为大娘授业。”
李渊想了想,没什么印象,便说:
“弘农杨氏杨达有一女,颇具才干,去岁被我指给了武士彟,不若让她也隔段时间进宫来,给大娘做个先生。”
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由一桩做媒引发的惨案”。
原本杨氏人到中年,不缺吃穿,自自在在地修行,结果李渊非要做媒让她去当后妈。
然后杨氏生了个女儿,抢了李唐的皇位,还把李渊的血脉杀了一多半。
这算不算多年前射下的箭,于今日正中眉心?
话虽如此,李妙真还是欣然答应,能养出武则天还活了九十几岁的女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心态,甚至是养生方式,都很值得一学。
杨氏得了李渊旨意,先去东宫见了郑观音,即使做祖父的已经定下了,做亲娘的也得和老师商量一下教学范围和方向。
郑观音为表重视,提前就到了会客的地方等待,手下撸着猫,心中暗自思量。
李建成和她透露了一点储位可能有的变动,这也证实了前些日子郑观音心中的猜测。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暗示,日后他这个做耶耶的,总是要退后一步的;李承宗是嫡长子,身份敏感,身体不好,也不适合在朝堂上;而后面几个儿子,不管可不可用,李世民多少都要压一压。李建成也不欲让儿子们去冒险争什么,他都退了,又何必养大儿子们的野心。
而家里的男人退后,与之相对的,女儿们就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总得优待一下识情识趣的哥哥吧。
李建成回想近半年来李妙真的所作所为,动作不大,也只是提了几个建议,但都说在了点子上;而且很有分寸,你能说她插手朝政,但也可以看作是为家人分忧,而由于她并没有介入太多,前者的指责就很难成立了。
而且她对这些也的确感兴趣,那还不如好好培养,让她立起来,他们家在朝堂上总不至于出现断层。
因此,学诗文、书法、乃至女红等,可以往后放放,跟着杨氏学世家谱系、揣摩人心,更有用些。
这些郑观音也能教,但她实在没时间。
杨氏名杨华,今年45岁,在当下的唐朝,可以被称为老妇。
但可能是结婚晚的缘故,没受婚姻和生育的摧残,所以面容年轻,身体也健康。
即使最近关于太子的失势已经在小范围内传开,杨华也知道,但对着郑观音还是毕恭毕敬,从圣人特意为太子之女指先生这点来看,太子还是简在帝心的。
郑观音扶起杨华,握着对方的手口称“姨母”,她们二人年龄差一轮,杨家、郑家是世交,杨华和郑观音的母亲、姑母等都很熟悉。
而郑观音这些小辈们,对杨华也算是久仰大名,大概类似于现代女孩心中那个“时髦又叛逆”的小姨。
受魏晋遗风影响,世家常出特立独行之辈,但那往往是男人。
而如杨华这样,没什么缺陷疾病、家世好的女人,还能扛到四十几岁不嫁人,且成功说服了父母,拿到了自己的嫁妆,独居一府自在逍遥的,那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更神奇的是,她如此出格,却并不会被保守派攻击,甚至名声还极好——不然也不会被李渊想起来,非要安排人家嫁给他好兄弟。
郑观音觉得,女儿要做的,是离经叛道之事,那怎么在背离传统的前提下保全自己,而不是“千夫所指,无疾而死”,这才是真正需要向杨华学习的地方。
她把这个意思点给了杨华,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了,惟愿对方能体谅她的慈母心肠,全力教导女儿。
杨华听懂了,她虽然觉得诧异,但并不反感,李唐皇室的女人们有多能搅动风雨,此时的杨华还没见过,但鉴于日后搅动风雨的女人们基本都留着杨华的血,她骨子里的冒险基因可见一斑了。
于是,李妙真就这么多了一个先生,她原有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和郑观音学掌家,和谢偲学文学和书法,除此之外一些零碎技能,是郑观音身边的女官学习的。
如今多了个被圣人亲自指派杨华,且她教授的东西更要紧,谢偲和女官承担的课程就削减了一些。
谢偲拿着新的课程安排,回家和哥哥谢偃聊天,“别说郡主了,我都想去听听杨夫人授课。”
谢偃打趣:“你到底的确可以去听一听,我听说杨夫人嫁给应国公后,夫妻很是和睦。”
哈,谢偲想翻白眼,教养阻止了她。
“阿兄看我心烦,那我就搬到嫁妆宅子去住。”
她前一段婚姻不很愉快,丈夫身体不好,还爱发脾气,倒是不敢打她,可动辄砸东西、惩罚奴仆,家中舅姑只一味让她多体谅,实则他们躲得远远的,不愿体谅自己儿子的古怪脾气。
丈夫去后,她就干脆回了家,很享受目前的自在生活。只是父母总想着给她安排亲事,她又跑到了长安,投奔兄长,嫂嫂从不多言,但兄长偶尔会劝。
她常和兄长写诗文唱和,也会参加一些才子才女们的聚会,兄长觉得她可以在此找到不错的人选,事实上接触得多了,她更不愿谈论婚事了——毕竟,才子多风流啊。
不若去和杨夫人多接触一下?看她是怎么应对家人催婚的。
此时被她惦记的杨夫人,正在给李妙真上第一堂课。
杨华上课的气氛是比较轻松的,也不知是不是特意考虑了这位身份尊贵的学生的需求;但杨华上课的教材是很凶残的,那么厚的好几本本世家谱系的记录。
这是杨家的,武家可没这底蕴。
其实杨家也不会把这些东西轻传,也就是李渊靠着身份非要占占杨家的便宜。
但也仅此而已,杨家自己记录的世家谱系还能给李妙真看看,他们对《尚书》《易经》做的注,那可是坚决不会拿出来了。
李妙真对此没什么所谓,她又不想做儒学大家,更用不着考科举,即使真对这些感兴趣,全能的网友也能帮她找到不少资料。
李妙真听杨华讲了一个时辰的世家发展史,才堪堪讲到汉初,中间穿插了不少历史小故事,还有隐隐绰绰的对某些关系不好的家族的抹黑,临下课才布置了背诵作业。
李妙真感到头大,几十号人物,数十个家族,需要背下来他们在几年内的种种事迹和姻亲关系。她前世看那种宏大世界观网文,追更了一两年,都记不住具体的人物关系,更何况在短时间内背会。
“一定要背吗?”
杨华点头:
“对他们的祖先了解,才能更好和世家子弟交往,这也是一种尊重。”
李妙真……
她想为他们李家写一本从老子时期开始的修仙长文,希望这些世家子弟在和他们李家人交往的时候也能对情节如数家珍,这才是对皇族的尊重。
最近写文的时候,为了更有氛围,所以找了些偏古风的纯音乐听,然后发现窦唯竟然出过好多器乐的专辑,而且还挺好听的,感兴趣可以去试一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章 由一桩做媒引发的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