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开封奇谈之有没有人觉得阎王很奇怪啊? > 第2章 二、三生红线绕,一世欢情长

正兀自头脑风暴,不防被一算盘敲在脑袋上,“材料不写,还在这儿看手机!”

包拯下意识便立即抱头,见自家先生面有余怒,顾不得手机掉在桌下,一面滑跪一面思索:地府诸事尽在后土娘娘掌握,她从不让写这些无用的东西,估摸着又是天庭那群家伙在没事找事。心里有了应对,这才敢问:“先生,有什么材料啊?”

公孙策右手食指轻轻一划,一张泛着金光的文件便凌空浮现在包拯眼前,“凌霄殿发的‘我为阴间办实事’典型事迹征集活动。”

包拯读了几句,只觉这开头都和先前的别无二致,跟重复发下来似的,“去年不是已经交过了吗?”

公孙策面不改色:“所以今年又来了。”

包拯心知就算交上去了,也不过被扔进故纸堆,什么作用都不会有,是以不很上心,“其它殿写了吗?等他们写完咱们随便改几笔吧,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的活儿,有写的功夫,轮回井都可以多送几个魂魄去投胎。”

就知道他会这么说,公孙策又点出一份公文,“这个重要了,凌霄殿和大雷音寺共同发起的‘三界捉鬼协同办公系统信息采集’任务。”

包拯直呼超出业务范围,“这该发到钟天师那儿去啊,怎么给咱们了?总不是让咱们转给柳二哥吧。”

公孙策听他这话,便知他定然没有读具体的内容,无奈概括道:“大人,他们要构建的是从捉鬼、移送、判决、关押到转世追踪所有环节全线贯通的一体化平台,旨在‘打通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最后做到三界一体化。捉鬼的确只是钟天师的活儿,可后续所有的工作都在地府。”

包拯将那文件细读了一遍,后附的任务分解表上重点标识了天师府和地府的职责,天庭和灵山只是监督,还要形成横向协同的共管格局,不免不忿道:“地府的数据天庭和灵山倒是知道了,他们的数据咱们上哪儿知道去。”

公孙策知他虽口中抱怨,倒不耽误干活儿,所以并不催逼,轻声问:“那大人如何打算?”

凌霄殿和大雷音寺一起行文,可见玉帝和佛祖都有意推动,这事儿肯定要办,包拯托腮细思,但做到什么程度,分寸如何拿捏,又大伤脑筋。虽说娘娘让自己全权处理地府事务,可毕竟涉及天界与佛界,怎可擅专,“这事我还做不了主,得等娘娘出关再向她禀报。”

公孙策又问:“若娘娘一坐百年,大人还要等吗?”

包拯知自家先生所言不无道理,娘娘闭关时日谁也说不准,事却不等人,“先缓三天吧,那时娘娘若还未出关,我就拿主意。天上一日、人间一年,这系统一时半会儿也做不起来,平日里天庭催咱们跟催命似的,让他们且等等。”又偷偷看自家先生的脸色,这两件事虽然琐碎了点儿,但不至令他如此,应该还有别的,便追问道:“先生,还有什么事吗?”

公孙策将一份牒文摆在包拯桌上,在包拯疑惑的目光里缓缓开口:“神霄玉府。”

竟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发来的牒文。天尊素来严厉,又主掌善恶赏罚,包拯不敢大意,聚精会神阅读起来。原来是人间有一修道之士,因功难寸进,便想通过收取信众愿力来突破瓶颈。如今凡间自媒体很是发达,这道人为了制造大新闻,不惜元神离体,以生魂潜入阴间,还将所有画面全数上传视频,幸好天庭处理人间舆情的部门在监测中立刻夹掉,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但地府为何未曾发觉生魂潜入,是否守备松懈、查察不严,需向神霄玉府说个明白。

这和写检讨也没有差太多了,包拯心知这下躲不掉了,忍不住开始撒娇撒痴道:“先生帮我写嘛。”

公孙策气极反笑,指着牒文主送的“五殿阎罗王包大人”道:“连这都要我来写,这阎王你怎么不让我来当。”

包拯抬眸,一双眼睛湿漉漉的,看上去无辜至极,“先生~”

公孙策见他这模样,呼吸顿时一滞,随即在心中狠狠唾弃自己,一千多年朝夕相处,竟然还没免疫,怎么还是会为了这一眼神魂颠倒,只得认命般坐在椅子上敲键盘。

包拯见自家先生进入了工作状态,顾不上管他,忙去捡先前被吓掉的手机,刚弯下腰,便听公孙策的声音幽幽传来,“我写材料,你也不许看手机。”

包拯陪笑道:“先生,我在看OA呢。”

公孙策懒得再戳穿,写了一会儿,原本下笔如有神的才思忽然停滞了下来,他转头去看包拯,却见包拯正拧眉思索着什么,像是有什么解不开的疑难。

公孙策知他责任在肩,不可谓不重大,方才说替他做阎王,也不过是气话,自己比谁都清楚,这世上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阎罗王之位。

原来这世界本是一个混沌,不知过了多少春秋,内里积蕴一股磅礴力量,终有一日,这股力量喷薄而出,将混沌撕裂,分出天地,由此有了天界、人界与冥界。

混沌与这股力量相伴相生,二者合二为一,化为混沌之灵,混沌之灵化育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剩下的灵气飘散于天地之间。因是创世之前的力量,无论人、兽、妖、魔,亦或一滴露珠,只要能吸取混沌之灵,皆修为大进,成仙成圣者亦不在少数,是以上古洪荒之时,九州四海灵脉遍地、仙者如云。

然而万年以来,混沌之灵越来越少,成仙者数量也远逊前代。此消彼长,凡间生产力不断上升,人口大爆炸之余,天灾战祸不断,死者甚众,纷纷来到地府等待轮回。可轮回井乃是创世之时便已落成,无时无刻不在消解业力、维持六道秩序,万年昼夜不歇,终于神力渐趋衰微。

轮回井效率降低,而亡魂数量却不降反增,势必会延长转世轮回的时间,导致大批亡魂滞留地府,如何安置又是一个难题。

后土娘娘心怀众生,遂与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王一处,以自身法力催**回井运转速度,维持转世投胎的轮回秩序。又在冥界内单独开辟出一个结界,内里山川、城郭与世无别,将原本容纳不下的亡魂妥善安置其中。因人间变革日新月异,娘娘担心新下来的魂魄难以适应,也为与时俱进,专门去凡间考察了一段时日,回来后参照凡间治理模式,对机构、人事进行了一轮调整,并召集还未投胎的科技工作者,在地府全面推动现代化建设。

正是处处需要法力支撑的时候,偏偏赶上现在凡间不搞封建迷信,导致信仰愿力有所衰减。

这对包拯倒还影响不大。他本为文曲星转世,在人间时已是名臣,功德圆满,死时得后土娘娘亲自点化,脱去凡身,化羽登仙。千年以降,青史流芳,开封府的故事代代相传,近几十年来又不断影视化,受众越来越多,人间信仰从未断绝,愿力功德自来萦绕,他又潜心修行,自然神功大进。只因自身法力与轮回井相连,极耗心神,是以处理公文这等俗务,公孙策也乐意代劳。

待公孙策写完,包拯还是一动不动,他终于忍不住好奇道:“大人到底在看什么?”实则以他如今的法力,只要他愿意,透过手机看包拯正在浏览的内容不费吹灰之力,只是二人约定在先,不向对方使用法术,是以他不问,等包拯自己说。

包拯便将那帖子与他看。

公孙策扫了眼大致内容,不明白这有何好看,“你不是早就知道我是狐狸么?”

“啊,是哦。”包拯愣了愣,竟已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寿终正寝,神魂本该回归天庭,继续承担作为文曲星的使命,却因公孙策早逝而执念深重,在天将前来接引时激烈抵抗,最终记忆和人格从文曲星身上剥离,坠入地府。后土娘娘爱才惜才,不忍包拯流落成孤魂野鬼,不仅命他做第五殿阎罗王,还指点他去孟婆处见公孙策。

二人跨越生死,久别重逢,自是喜不自胜,两相盟誓,沿忘川河漫步,诉说多年相思。不觉走到一块巨石前,此石高可顶天,上有两道纹路,将横面一分为三,又有一条红线穿梭其中,若隐若现。

公孙策本就博闻强识,又为孟婆负薪烧火数十年,对地府的种种传说并不陌生,可此刻仍不免惊叹:“早听人说‘三生石上旧精魂’[3],不曾想竟真有站在这三生石前的一天。”

昔日女娲娘娘抟土造人,每造一人便取沙为计,待到人族遍布天下,沙粒也积少成多,化作高耸入云的巨石。女娲娘娘先置此石于西天灵河畔,后移至鬼门关忘川河边,因其可照见前世、今生、后世姻缘,故名“三生石”。

二人相视一笑,执手并立,平滑如镜的石面上果然显出图像来,包拯手持笏板,周身祥光瑞霭环绕,背后北斗第四星大放异彩,正是文曲星。而公孙策却是一只通体雪白,毛绒绒、圆滚滚的狐狸。

包拯惊掉了下巴,素日只知自家先生恬淡闲适、不似红尘中人,何曾敢想先生甚至不是人。

公孙策倒不意外,三生石本就能照见前世,只是他做人太久了,入地府数十年也未恢复本相,若不是今日忆起前尘,差点就要忘记自己曾是山涧中不知世事的小狐狸。

包拯见公孙策眼中流露出怀念之色,便知三生石所现非虚,既震惊于公孙策的身世,又有些介怀先生的隐瞒,为何这等大事竟一点儿不告知自己,难道自己会泄露给旁人么。可一想到这些年来自己日夜痛悔、求拜上苍,不正是为了先生的平安么,如今先生虽只是魂魄,可身在地府,自己又永镇九幽,足以庇护于他。失而复得已是莫大幸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公孙策还不知包拯一念之间已经把自己哄好了,只听见他问:“先生,你还有什么惊喜是我不知道的?”

怎么有点酸溜溜的。公孙策自知理亏,又怕他刨根问底,只说自己本是山间的一只白狐,某日忽开灵智,修成人形,又听读书人在山中纵论古今,便生出了向往红尘之心。等遇见包拯时,自己已在尘世待了几百年,因荒疏修炼、又沾染过多浊气,以致法力尽丧,与凡人无异。

其实这个说法,包拯并不很信。且不说钟馗和梦魔都未提及此事,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公孙策死后,并没有变回白狐的原形本相。

公孙策不知自己身后事,也不知包拯已经想到了这一点,但察觉到了包拯的怀疑,于是使出了杀手锏蒙混过关,“陈州案时,我若还有法力,也就不会毒发了。”

果真是一击必中,包拯在心中呼号:“我真该死啊!”辛酸之余,也不愿再追究。无论如何,都是过去的事了。以往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好不容易在一起,还管这些无伤大雅的事做什么。先生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无妨,自己好歹是阎罗王,难道还罩不住吗?想透了这一点,只觉那三生石上显现的小狐狸,越看越是可爱,对自家先生是狐狸这件事也接受良好,兴起时还会磨着先生变回狐狸原身。

公孙策也明白他打的什么算盘,清醒时从未叫他得逞。

日子便如此拉扯着,后来机缘巧合下,又等来了白玉堂和展昭的魂魄。这事自然也瞒不过后土娘娘,不过娘娘向来抓大放小,又念包拯辛劳,直接把二人打包给他当手下,勉励他们为地府多做贡献。

这下就更热闹了。

包拯踏入阎罗殿,迎面先瞧见白玉堂在和展昭玩他逃他追的游戏,暗自祈祷他俩别跑去五官王或卞城王那儿比武,不然他又得被这二位索赔。再看见公孙策坐在自己左手边,虽说地府已全面现代化,各类陈设都是与时俱进的高科技,可此时此刻恰如在开封府的彼时彼刻。

“又是充实的一天呐。”

[3]“三生石上旧精魂”出自唐代袁郊的传奇小说集《甘泽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二、三生红线绕,一世欢情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